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摘要:自幼儿园课程改革以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其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已成共识。但在课改实践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格规划了幼儿的游戏行为,并不断强化幼儿必须达到即时目标,使游戏异化为幼儿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半堂好课”现象反映了教师对已习惯的错误教学方式的眷恋。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亟待更新,专业水平亟待提高,而课堂学习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JL园教育课程改革;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教学策略;教师专业化
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是从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而正式开始的,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推动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已成共识。但是,其实际教学状态,却正像朱家雄教授指出的那样:“将游戏概念泛化,甚至被异化,或者否定幼儿园教学;抑或现在提出的将教学泛化的取向都是不足取的。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教学和游戏价值的基础上,来实现游戏与教学的优化。”
一、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集体教学活动现状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初期,“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所产生的直接效应是幼儿园更重视游戏了,初步扼止了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现象。但是,它同时也导致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异化了游戏的内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格规划了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强化着幼儿必须达到的即时目标,使游戏异化为幼儿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例如,在大班的一节音乐欣赏课《巡逻兵进行曲》中,老师说:“小朋友,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巡逻兵们在巡逻路上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到什么困难?”其中一个孩子好奇地问老师:“老师,什么是巡逻兵呀?”然而,教师却并没有理会这个学生,更没有对这个可能是大部分幼儿都不十分清楚的问题做出回应,而只是忙碌地引导孩子完成她设计的“游戏”——在音乐声中完成爬山、下山、走独木桥等动作。这一节课,不仅教学内容完全脱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都在围绕教师团团转,按照教师的想法去行动。这一切,正像有的学者指责的那样:“非幼儿游戏,而是游戏幼儿”。
什么是游戏?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华爱华教授认为:“游戏是无外在目的的活动,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幼儿有极大的选择自由度;游戏是更注重过程的活动;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游戏是幼儿体验积极情感的活动。”华教授将幼儿园游戏与教学这两类活动称为“游戏”和“游戏化的教学”,前者是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的本体就是游戏),后者是服务于教学的游戏(活动的本体是教学,游戏只是手段),并主张通过保证自发游戏时间和教学游戏化的策略,来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从幼儿身心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为依据的幼儿教育。
在教学改革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半堂好课”现象。这就是在上课初,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或确立一个任务,让幼儿探索,结果儿童放开了,课堂乱了,教师引导不下去了,陷入困惑与无奈之巾,于是又回到老路一拼命讲解灌输。例如,在大班的一节美术教学《刮蜡画》中,教师以优美的《蜡笔小黑》故事导人,让幼儿在故事情节中探索蜡画的刮制方法,孩子们非常兴奋,都在根据自己的想象刮制着属于自己的蜡画,其作品自然千差万别,孩子们呈现的问题自然非常多。而老师这时慌张了,担心这节课完不成任务,担心孩子们刮制的作品不像蜡画。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她不安了,于是又回到了老路上——讲解。她迭迭不休、反反复复地讲,而幼儿的注意力却依然在自己的作品中,教师陷入了深深的焦虑……这让人想起西方当代社会学家鲍曼在洞悉当代社会的特征后,把“观光者”和“流浪者”隐喻为后现代性的两种人格类型:这个绝妙隐喻,“都是背着行囊旅行在途的人,都是居无定所的临时过客,而且都那么寻寻觅觅地环顾着周围,却是两类不同的人,一类是观光者,一类是流浪者。在同样背景下有着同样行为的这两种人,心情是完全不同的。观光者因为厌倦了家而出发,发现外面世界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流浪者因为失去了家而出发,发现世界具有难以承受的冷漠。可见,观光者的旅行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流浪者的旅行则是一种被迫的无奈。”
那些走在改革前列的一线教师,犹如“观光者”面对的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景点,吸引着他们在改革的旅途上不断探索,她们为旅途中的发现而兴奋,善于学习和反思,勇于探索和创新,成为了改革的佼佼者。但有些教师却是另一种状态,当在改革中他们已习惯的那些教学方法被证明为错误的教学方式的时候,他们因不能再固守旧有的“家园”而被迫踏上改革之路,却不知走向何方,成了“流浪者”。“观光者旅游是因为他们想那样做,流浪者旅游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但无论是观光者还是流浪者,毕竟都奔波在途中。对于“流浪者”,“客栈的不适的确会使人们想家”,他们在寻找着新的家园,也怀恋着旧的家园。“半堂好课”现象表现的正是这些教师“离开家园”后的眷恋,可见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亟待更新,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二、幼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得益于众多因素和条件,如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家长的要求日益提高、幼儿教育的实践、教师专业素养和社会支持与帮助等等。其中,教师专业素养是影响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和成效的重要因素。虞永平教授认为:“在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视野里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意味着要让教师把课程改革和发展当作自己乐于迎接的一个挑战,意味着看到了教师在课程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意味着将教师的成长纳入课程甚至是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之中,意味着我们将勇于面对并努力应对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困惑和苦恼。”可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幼儿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何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呢?叶澜、白益民教授认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赵昌木教授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即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中,掌握各种进修机会,不断学习成长,增强专业技能,调整专业态度,提振专业精神之过程,并透过某种互动形态,使幼儿教师们彼此激发各方面的专业发展”的成长过程。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要求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学观念、教学反思能力、教学行为和教学研究能力诸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升,以满足幼儿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三、课堂学习研究: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
怎样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具有专业化水平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作为教师,如果“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幼儿教师工作发生兴趣。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幼儿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可见教师应该也必须具有学习研究的意识、学习研究的能力。
课堂学习研究,是指就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协同工作,系统反思,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它是行动研究的一种形式,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通过行动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它又是协作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共同备课、课前课后交流及观课、评课等协同工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日本其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日本教师把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的进步视为终生追求,认为亲身经历、自我研究、同事的批判和自我反思是专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按科目、年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来准备一个“研究课”;每组定期开会,仔细讨论该研究课的教学内容,确立其重点,分析该重点是否能反映学生的学习困难;然后,针对难点来设计教学,并由其中一位教师施教。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一个月到一年不等。最后,教师通过研讨会或刊物,与其他校教师分享研讨成果。
可见,我们必须提高对幼儿研究课的认识。要认识研究课的设计要求:不仅要设计一堂好课,还要懂得怎样在教学实践中来促进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初始教案确定后,通常要在全园教师会上征求意见,再做出修改,此后方为实施做准备。课程实施的时候,研究组其他成员都要安排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到教学现场观察听课。当幼儿按被要求思考、讨论时,听课教师要四处走动,观察幼儿们的学习情况并细致地做记录,有时还需要录像。授课结束后,研究组教师随即组织研讨,通常由授课教师发言,概括自己的授课情况和问题所在,之后,其他教师再针对各项授课的内容所存在的问题做出评价。
课堂学习研究作为幼儿园教师发展的一种有效协作模式,一般由探索问题、设计课程、实地教学、评估成效、重写教案、再次试教、分次反思以至最终分享成果几个步骤组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应参与其中。在这个不断观察、反思和完善的过程中,每个教师的智慧和灵感得到碰撞与生成,每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都将得到提高,从而搭建起一架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搭建起一架“观光者”带领“流浪者”离开家园,欣赏幼儿园课程改革美景的桥梁。
手工材料
关键词:教学与成长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