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演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童话故事或其它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自主表演的游戏。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来再现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幼儿对童话故事或其它文学作品的理解,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能极大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培养幼儿活泼的性格,加快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因此,在幼儿园开展表演游戏指导的探索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那么,如何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呢?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实践探索。
一、让幼儿参与游戏的设计与准备
表演游戏是各种游戏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在以往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往往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各项准备,以保证表演游戏的顺利开展,但活动后的效果却又不理想。笔者经过长期的调查与探索,发现其原因在于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设计游戏与进行各种准备,但教师与幼儿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的差异,结果造成了这种“吃力不讨好”、
“事与愿违”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即改变以往表演游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做法,进而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念,把表演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幼儿,让他们在整个表演游戏中充当“主角”,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1 有戏场景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
游戏场景是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环境布置。以往在每次表演游戏前,教师都要花大量时间为幼儿准备许多教师认为表演需要的场景与道具,在指导游戏中还要反复地交代道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幼儿只能被动认同,这既削弱了道具材料在游戏中的作用,又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笔者尝试着让幼儿在游戏前就参与游戏的设计与准备,让幼儿根据表演作品确定需要哪些场景与道具,想想可能采用什么物品进行替代,让他们主动参与场景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教师只做必要的提示和帮助。如在表演《鸭妈妈找蛋》这个故事时,虽然我没有提出布置场地的要求,可幼儿自己找来了一些花草、花片布置成了一块开满鲜花的草地,使表演更具童趣。
对幼儿自己动手准备的场景与道具材料的成果,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与评价:哪一组幼儿设计准备的替代物最形象?场景与道具使用得最好?在评价中幼儿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使场景道具的设计准备水平逐步提高,创造性的萌芽从中得到发展。
2 角色语言和动作的设计与准备
文学作品中常有一些描述性的语句不适合直接表演,从文学作品到游戏表演必须有一个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即把描述性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使之适合游戏表演。过去这个过程大多由教师包办代替,幼儿坐享其成进行模仿表演,现在却改为先组织幼儿反复听读作品描述文字后进行讨论,启发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办法设计角色语言和动作,使之成为汇集幼儿集体智慧的创作过程。例如:幼儿第一次表演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时,发现开头有很多的叙述部分不好表演,与后面的情节发展无法较好地联系起来,于是,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启发幼儿参与设计角色的语言和动作,如:“小青蛙冬眠醒过来后,看到这美丽地春天说了什么?”、“小青蛙怎样产卵……”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为小青蛙设计了独白语言和动作,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二、让幼儿自主地把握游戏的情节
很多教师在指导表演游戏时,常常是先自己示范表演或事先设计好动作让幼儿模仿,看似规范、优美,实则千篇一律,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及理解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1 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教师可利用挂图等直观教具,帮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进而启发幼儿设计游戏场景和情节。如教游戏《小羊和狼》,幼儿初听故事内容后,我就鼓励幼儿开动脑筋,想想故事场景如何布置。有的幼儿说:“要搭围墙,门、房子后面要有一棵大树,小羊家要搭一个灶台,因为狼要在灶台上点火。”也有的幼儿说:“小猫也要躲在灶台上”——幼儿理解了故事内容,从而就设计了如此精致的场景,紧接着又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与讨论,使故事情节更符合幼儿的游戏表演。
2 帮助幼儿加深体会角色的性格
表演游戏要演得好,就要求表演者要能把握好游戏中人或动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惟妙惟肖的表演。因此,要求幼儿要初步理解故事中角色的性格,让幼儿自己设计动作、语言、表情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特点。在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学中,笔者提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灰狼?从哪里看出来?”接着又问道:“后来小羊又变得怎样?”等问题,引导幼儿分析角色的不同性格特征及情感变化过程,这样,幼儿表演时才能增强自主性,大胆进行想象、创作,使自己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
3 帮助幼儿初步理清情节的发展
表演游戏如何进行表演,故事情节如何展开,说通俗点也就是表演的顺序如何,这应该先让幼儿弄清楚后,表演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就必须如导演一样,给幼儿“讲戏”,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而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情节的自主创造,从而使表演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更加受到幼儿的欢迎。例如:当幼儿熟悉了故事《小熊请客》后,我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小熊想准备一些更可口的饭莱来招待客人,它会怎么说?”、“你平时是怎样欢迎客人的?”幼儿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设计了握手、拥抱、点头等欢迎客人的方式,幼儿表演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
从教师包办代替到放手让幼儿进行自主游戏,这不单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观念转变的必然,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幼儿什么也不懂,需要教师来帮忙,结果好心办了坏事,无形中剥夺了幼儿自主锻炼的机会。其实,幼儿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的,需要的是教师的耐心指导、精心辅导和悉心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让幼儿进行大胆合理的创新
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不是简单、机械地直接再现作品,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头脑加工,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因此,在进行表演游戏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创新,特别是对一些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不合理的,可从幼儿的角度来理解却是合理、有理的创新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1 鼓励进行动作表情语言的创新
在游戏表演中,幼儿经常会有许多有创造性的表现:如对表演角色的动作、表情进行再创造;对故事的情节或角色进行增减,或删改对话、或替换词语等。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这种创造萌芽,鼓励和指导幼儿在不违背原作品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例如:在表演故事《小熊请客》时,幼儿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创编了很多不同的菜名,并把它们编进歌里去替换原来的歌词。
2 鼓励进行故事情节结果的创新
在表演游戏中,能为幼儿提供极大的自主创造的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经常对原作品的故事情节和结果进行创新改
编,使原作品有了新意,而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又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可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却又是在情理之中。如表演《小熊请客》,有的幼儿改变了用石头砸大灰狼的方法,而是在食物中放了毒药然后扔出去让大灰狼吃,从而毒死了大灰狼:有的幼儿则准备了一把手枪,打开门时把手枪对准了大灰狼……幼儿大胆地创造、改编,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主体性、创造性都到了发挥。又如表演《小羊过桥》,教师发现一组幼儿不是按原作品结尾那样,两只羊打架,最后掉到河里去,而是创造性地改为两只羊经过商量,决定以“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退回去。对此,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其他幼儿也要有所创新。
四、让幼儿独立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如今的独生子女,比较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表演游戏,却正好可以为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定的空间,教师应加以利用。
1 有意设置问题的情景引发思考
在幼儿自主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问题,以前教师总习惯充当问题的调解者,使幼儿一遇问题就想依赖老师,这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是背道而驰的。为消除幼儿的依赖性,教师不但要引导幼儿自己去尝试解决矛盾和问题,并且可以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从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例如在表演《小兔乖乖》时,笔者故意多给安排了一个幼儿,当幼儿发现人数多了一个,怎么办呢?我鼓励并启发幼儿自己想办法:“多出一个小朋友可以干什么?”幼儿得到启发立刻动脑筋想办法,有个幼儿说:“可先让他当观众,等会儿再轮到他表演……”,有个幼儿说:“那就多增加一个兔宝宝”,——幼儿想到的办法都不错,得到了教师的肯定,问题解决了,幼儿立刻兴致勃勃地开始表演。
2 鼓励独立地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表演游戏的自主开展,对幼儿来说是一次综合能力的大考验,既要考察幼儿对原著的理解和感受,考察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考察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考察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整个指导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发挥幼儿主体性、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这一中心主线,做好表演游戏的指导、辅导和引导。如:《鸭妈妈找蛋》的主要角色是鸭妈妈,可当家宁小朋友扮演这一角色时,他要求同伴称呼他“鸭爸爸”;再如:在《小兔乖乖》中,妈妈去采蘑菇时,扮演小兔的幼儿便帮着妈妈擦桌、扫地和干家务,进一步丰富了故事情节。
综上所述,游戏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尽量避免教师干预过多,抑制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做法,而应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保护好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表演游戏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以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挥。(陈梅蓉)
手工材料
关键词:游戏
- 游戏化课程在儿童真实发展中的意义与实践 2020/07/01
- 玩不正确的游戏而引起的后果 2013/05/07
- 游戏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关爱与宽容 2013/03/02
- 游戏中学习 学习中游戏——根据幼儿发展,开展智力游戏 2013/02/28
- 幼儿园教师以游戏玩伴角色走近幼儿 2013/02/20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