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为什么变成了争议等
某幼儿园大班游戏区角,教师提供了一些人脸泥塑模型以及一些可供幼儿给泥塑涂口红、刷腮红、画眉毛的材料,还有许多颜色、长短不一的绉纸条。莹莹拿起已经干透的泥脸模型,信心满满地自言自语:“我要把妈妈变出来。”然后在泥脸的头顶、额头等处贴上了许多条大红色的绉纸,说道:“妈妈做好了,妈妈做好了。”看她是一脸的兴奋。
在游戏分享环节,老师说:“莹莹,你来说说你做的是什么?”
莹莹说:“今天我给妈妈做了头发,是用绉纸代替头发的。”
老师说:“大家觉得莹莹的小手灵巧吗?”
话音刚落,一个男孩站了起来,说道:“不灵巧,傻瓜也会做,难道你妈妈头发真有这么红吗?我可从来没有看见过你妈妈染过红发。”
莹莹急着辩解说:“这不是真正的妈妈,是想象中的妈妈。”
男孩说:“你刚刚说是自己的妈妈,你骗人、说谎。”
莹莹站在那里一脸委屈。
老师出来圆场:“这是她的想象,不是说谎。”
男孩不依不饶:“想象的也不好,头破血流的样子,真恶心。”
此时活动室里一片哄笑声。
莹莹很不开心地回到座位上,看得出来她很郁闷。
本该是一场就事论事的分享,为什么最后变成了一场争议?细酌之后,我认为问题出在教师对分享价值的定位上。这个游戏的分享点是作品的效果,还是孩子的情感体验及表现方式?
当莹莹说“今天我给妈妈做了头发,是用红绉纸代替头发的”时,教师问的问题是:“她的小手灵巧吗?”这个问题指向的是对作品优劣的判断,很有可能引发孩子对作品优劣的争议。如果教师将分享的立足点放在孩子创作的情感体验上,将问题调整为:“今天莹莹为妈妈设计了怎样的头发?是不是准备给妈妈在化装舞会上戴的?你们在什么场合也看见过彩色头发的人呢?”结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孩子可能会说:“我看见过,在F1赛场上,各个车队的拉拉队员为了让人一眼就看清他们是哪个车队的,就会戴上与车队赛车颜色一样的发套,很美耶!”“电视节目‘芝麻街’里也有各种颜色头发的人。”……这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问孩子:假如你给妈妈设计化装舞会的发套,你会怎么设计?让参与分享的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让莹莹获得创造的满足感,还能让她在同伴的讨论中获得启发,产生新的创作思路,同时也可使其他孩子在分享莹莹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创作思路,从而促使孩子们学会互相欣赏,获得更多的经验。
坦然面对输赢
今天,我组织大班幼儿进行跳绳比赛,几轮下来,胜负已定。获胜的孩子欢呼雀跃,输了的孩子神情黯然,小哲更是蹲在地上抹起了眼泪。活动结束后,小哲郁郁寡欢的神情一直浮现在我眼前,我的心里沉甸甸的,就像压了一块石头。“不能让孩子如此消沉、失落,要让孩子坦然面对输赢!”心底有个声音告诉自己。
下午,我看到小哲仍耷拉着脑袋,一语不发。我轻声问:“小哲,还在为上午眺绳比赛输了不高兴吗?老师知道你跳绳很棒的,输赢并不重要,只要我们感到跳绳是快乐的就好了,再说这次输了,并不表示下次也会输啊。所以,你不要难过好吗?”小哲轻轻点了点头。
下午活动时,我和孩子们围绕着“输赢”展开讨论,孩子们充分表达了自己是如何面对输赢的。其间,我也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永远“赢”,会有很多“输”,所以我们不用太在意“输”“赢”,重要的是我们要去享受过程中的快乐。我发现小哲紧皱的眉头渐渐地舒展开了,“小哲,你来说说吧。”我趁机让他说说自己的感悟。“输了不要哭,要坚强,要相信自己,只要坚持,我们肯定会赢!”说完,小哲作了一个胜利的手势。班里响起了欢乐的笑声,我也笑了。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拥有一颗坦然面对输赢的心,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手工材料
关键词:争议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