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小实验
主题活动“我的身体”中有一个有关蜡烛的实验活动,为了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我把这个实验按照“做中学”的模式设计成了分组活动。即“用问题引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方案”“让孩子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想法,如果发现新问题,就再思考、再设计新的方案。”
活动开始前。我让孩子们每两人组成一个实验小组,每组一张单独的桌子、一个铁盘(饼干盒盖子)、一支小圆蜡烛以及记录纸和笔。
首先,请各小组讨论并提出让点燃的蜡烛熄灭的多种方法,并用大家看得明白的方式记录下来。没想到。孩子们提出的方法很多,如吹气、拍手、扇扇子、挥手、摇桌子、晃动铁盘、吐口水、拍桌子、用灭火器、吹泡泡、把蜡烛倒过来、盖盖子、浇水,等等。然后,我将各组的记录纸贴在展示板上,请孩子们判断哪些方法其实道理是相同的。没想到,孩子们的分析、归类能力相当强,他们认为“吐口水”和“浇水”是相同的,“摇桌子”和“晃动铁盘”是相同的,“扇扇子”“挥手”“吹气”也是相同的。这样“合并同类项”后,我又请孩子看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并判断哪些方法可能会成功,哪些方法有可能不行,为什么。
以上两个环节意在让孩子根据经验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并尝试对不同假设进行分析、归类以及判断其可行性。
接着,我根据孩子们提出的方法增加了几种辅助材料,如,盛有一点点水的小杯子,可代替扇子的卡纸,还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泡泡。然后我帮各小组点燃了蜡烛,孩子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方法一一尝试,成功的打勾,失败的打叉。我只提示他们将“浇水”的方法放到最后做。
看孩子们完成了第一轮实验,我又让他们试着分析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如,尝试“拍手”的孩子提出:其实“拍手”和“吹气”“扇扇子”一样,都是用“气”把蜡烛吹灭的;尝试“把蜡烛倒过来”的孩子提出:蜡烛倒过来后不会熄灭,它是碰到铁盘后才熄灭的:尝试“吹肥皂泡泡”的孩子提出:肥皂泡泡太少的情况下蜡烛不会熄灭,要多一点泡泡把火苗盖住才行。
这个过程意在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通过尝试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并且主动调整自己的想法,积累经验。
再接着,我出示了一只小玻璃瓶,问孩子:“这个玻璃瓶能否让蜡烛熄灭?”绝大多数孩子表示“能”,少数几个孩子表示“不确定”。我给了每组一只小玻璃瓶,让他们都试一试。看到蜡烛渐渐熄灭,很多孩子非常兴奋,因为自己猜对了。于是,我让他们试着说说蜡烛熄灭的道理。有的孩子说到了“空气”“氧气”的问题,但说的是“瓶子里没有空气(氧气)”,于是我点燃了一个小圆蜡烛。悬空拿着,请一个孩子提着玻璃瓶罩在蜡烛上(底下是空的),过了好一会儿,蜡烛还在燃烧,孩子们都很奇怪地瞪大了眼睛,我顺势又抛了个问题:“如果你们说的蜡烛燃烧要有空气(或氧气)是正确的,那么现在蜡烛一直在燃烧说明什么呢?”孩子们认识到“瓶子里是有空气的”。
这时有一个孩子说:“我知道了,瓶子放在桌子上时,里面的空气从瓶口的缝里逃走了,所以蜡烛熄灭了。”他这个推断马上得到了多数孩子的赞同。我在赞扬孩子有新的想法的同时,又做了一个小实验:在玻璃瓶的瓶口贴一圈透明胶,再盖在点燃的蜡烛上,并用瓶口的透明胶将瓶子牢牢地粘在桌子上,但是瓶里的蜡烛还是渐渐熄灭了……
等了一小会儿,又有一个声音冒了出来:“大概是蜡烛的火苗把瓶里的空气吃掉了吧。”于是大家又连声称是,我伸出大拇指:“你们真会动脑筋。新的问题总也难不到你们。不管说的理由是不是完全正确,能够不断想办法的都是好样的。”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的实验活动不得不告一段落,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继续,于是我又像变魔术似地垒出一大一小两只玻璃瓶,向孩子们抛出新的问题:“两只玻璃瓶同时罩住两支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孩子们立即又跃跃欲试,我告诉孩子们可以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实验。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能否得出“蜡烛熄灭与空气的关系”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对问题的思考,是他们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在遇到新的问题时能调整自己的想法,进一步思考。而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孩子将他们提出的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类;提出疑问、反例,使孩子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孩子深入思考。因此整个活动的价值就在于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养成思考的习惯。
手工材料
关键词:实验
- 实验幼儿园中班年段夹豆子过关展示活动 2015/05/22
- 实验幼儿园中班年段夹豆子过关展示活动 2015/05/20
- 亲子游戏:和孩子玩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2011/04/29
- 实验绘画中幼儿线条画教学生活情境化的行动研究-幼儿园特色教育课题研究 2011/09/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