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别人家的孩子,大灰狼还是棒棒糖?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susan 感谢 susan 上传 0人参与

       有一个奇特的影子,叫“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6个月会喊爸爸妈妈,9个月会走路,2岁会背十首唐诗,3岁会20以内的加减乘除,7岁被重点小学百里挑一选中,懂礼貌,爱学习,考试成绩回回年级第一…… 
   再看看自己家这位,怎么就这么“不争气”!眼看着自家孩子输在了一个又一个“起跑线”上,怎能让人不着急? 
   可是,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就那么完美吗?父母们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跟自家孩子比,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督促自己狠抓孩子的教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还是仅仅因为,父母本身不够自信? 
  网络调查 
  你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吗? 
  你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吗? 
   从新浪微博上搜索“别人家的孩子”,能找到379,866条结果(此数据每天都会有变化),其中大多数都是做子女的在抱怨父母又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了。近期,本刊通过qq和莫愁网,对近百名30-45岁的父母做了调查,其中有70%的家长表示,自己曾经对孩子说过“别人家孩子”的故事,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 

   三十而惑:为了给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 
   塔林:没有比较,哪来的进步?希望孩子更好,所以才要比较啊! 
   海蓝蓝:其实,我觉得每个父母心里都会有个“别人家的孩子”。 
   棒棒糖:每次在外面跟其他父母聊天,大家都说自家孩子好,我也一样;但估计回到家里,其他父母也跟我一样,和自己孩子一开口,就会说别人家的孩子好。 
   匠人:还不是为了激励孩子。 
   会变形的耳塞:我从小就是在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中长大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现在我做了父亲,自然也延用了这个方法。 
   …… 

  真实故事 
  我们曾经互为“假想敌”
 
  江蓉 
   女儿甜甜今年4岁,上幼儿园中班,聪明伶俐,可就是太调皮了,活脱脱一个假小子,让我时常感到很头疼。每天放了学,就跟着小区里一群同龄的小男孩,一起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玩得满头满脸都是汗,然后就随便用手抹一把,小脸弄得跟个小花猫似的。 
   我的好朋友莉莉家也是一个女儿,只比甜甜大3个月。这天,我到莉莉家做客,莉莉的女儿穿着一袭粉色裙子,像个公主一样端坐在钢琴前,流畅地弹奏着《致爱丽丝》,这幅景象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回家后,我看见大大咧咧、盘腿坐在地板上的女儿,正在研究几颗弹珠到底如何滚动时,不禁悲从中来,忍不住说道:“看看你自己,哪里有一点女孩子样!”说完就冲到女儿面前,一伸手全数没收了弹珠,“我今天真该带你一起去莉莉阿姨家,让你看看人家女儿……” 
   女儿吃惊地盯着我,眼神里写满了疑惑,这个清澈的眼神让我顿住了,几乎要脱口而出的话被硬生生地吞了下去。我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我一定会一边数落甜甜的不是,一边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跟甜甜做对比,这样做对吗?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词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小时候,我的母亲就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我,其中最经常提的就是“张叔叔家的堃堃”,这个“堃堃”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我心中的“大灰狼”。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只要学习一放松、一退步,或者父母对我有什么新要求,这个“堃堃”就会蹦出来。“你这字写得歪歪扭扭,看看张叔叔家的堃堃,写得那一手好字……”“我听说,堃堃参加数学竞赛拿了全市第一名,第一名啊!”“我下班时遇到堃堃,他喊我阿姨,还给我鞠了个躬呢,真是个懂礼貌的孩子。成绩好,品德好!”……这个堃堃,简直就是我的前世克星,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他就非要和我生活在同一个院子里、如影随形呢?每当这时,我都要在心里狠狠地骂上一句。 
   所幸,当时我幼小的心灵是健康的,没有因为父母嘴里的这个堃堃而自卑,而是把“堃堃”作为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前进的目标,想方设法赶超堃堃。更值得说道的事情,其实还在后头。 
   那一年,我和张堃同时参加高考,一个考上了上海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一个则考上了上海著名的理工科大学。两个老乡,在陌生的城市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一次聊天中,我才知道,原来,我也是张堃父母嘴里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江蓉作文比赛获奖了,可真行!”“江蓉英语成绩那叫一个顶呱呱,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我笑着说:“以前每次遇见你,我都气不打一处来。现在才发现,其实你也没有那么让人讨厌……” 
   两个曾经互为“假想敌”的人,竟还真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张堃后来成为了甜甜的爸爸,我的丈夫。 
   现在,我还要为女儿也树这么一个“假想敌”吗?我可得好好掂量掂量,至少也得先跟丈夫商量、评估一下,当年“别人家的孩子”,对我们各自的杀伤力和推动力到底分别有多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宇宙,他们的成长让大人为之惊叹,当那些表现出众的孩子出现在家长面前的时候,跟自家的孩子做一番比较,几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此,这种家庭教育法十分普遍。那么,我们如何用好“别人家的孩子”,让这个影子走出阴霾,成为阳光下孩子对照自己的镜子呢? 

  孩子成了彼此的镜子 
  黎莉 
   古代孟子曾经提议“易子而教”,就是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教导。因为大凡一个执教的人,必是以正道教导受教的人,如果做父亲的如此教导孩子,孩子却不能接受,父亲必然会很生气。一生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另外,如果孩子反诘父亲的言行,并不都是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父亲?如此一来,父对子的教育却变成了彼此间的伤害。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父亲也深谙“易子而教”的道理。曾国藩7岁时,父亲开始亲自教儿子识字习文,在曾国藩学业大有进展的情况下,父亲却为儿子另择先生,最终成就一代名人。 
   对于今天的父母而言,虽然易子而教并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引入易子而教的理念。 
   说实话,我以前也会时不时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8岁的儿子小涛,而他的同学皓皓,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好,其潜台词就是“我希望你更好”——我希望你的表现更好,所以告诉你,身边有个品行模范,足以成为你的楷模;我希望你的成绩更好,所以告诉你,别人家的他成绩有多么亮眼;我希望你能够跌倒了再爬起来,所以告诉你,我认识一个孩子他有多勇敢…… 
   直到有一次,我遭遇了儿子的无情拆台,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和姑姑家相约去动物园。一见面,小涛就被表弟新买的软弹手枪吸引了。小涛说:“哇,我真羡慕你有个好妈妈,给你买了个这么棒的玩具!”当时的我觉得脸上无光,马上纠正:“我也给你买玩具的啊,你怎么能觉得别人的妈妈好呢?”没想到儿子立即反驳说:“对啊!那你为什么总说别人家的孩子好呢?” 
   儿子的话,让我陷入反思。我不能只站在自己希望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更应该关注儿子的感受。平心而论,儿子身上也有很多优点,但更多的时候,我总是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跟他的缺点进行比较,结果越比越沮丧,儿子也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尽管我也向儿子作了解释,表明妈妈比较的目的和初衷是希望他好,但小涛还是要求我以后不要再这样了,“否则我会很伤心的”。 
   于是,我找到皓皓妈妈进行了一番交谈,两人决定改变教子的思路。一天,我和皓皓妈相约一起接孩子们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公开地谈论了两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皓皓这次数学测验两处扣分,都是可以避免的错误,可因为太粗心。”“嗯,小涛这次没有出现粗心而扣分的情况。”“小涛认真、细心。听皓皓说,他画的漫画被老师表扬了呢,很有艺术天赋。”“是的,他画画很棒,我也为此感到骄傲,但他自律性弱了些,一捧起漫画书,作业都不肯写。”“皓皓这点值得表扬,一回家就写作业,完成后再看会儿动画片。”……在这看似随意的“闲聊”中,我和皓皓妈把两个孩子最近的表现、优缺点、进步与成绩都摆在了明处,而且用的是“糖果”和“辣椒面”拌在一起的策略,从孩子们的反应来看,他们还都乐意接受。  说来也奇怪,两个孩子此后走得更近了。每天做完功课后,他们经常相互打个电话聊聊天。周末,即便没有大人陪,他们也会到对方家里串串门,说说有趣的小事情,交换书籍,做做习题。对于这样的新状况,我和皓皓妈妈自然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也有需要改正的缺点,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总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来和自家孩子的短处相比,显然有失公允。而“比较”一旦走向极端,很可能会酿成不可挽救的后果。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阴影下的悲剧 
  程韵倩 朱棣云 
   2010年12月,一桩发生在河南省确山县的初中生毒杀同学案震惊全国:14岁的初三学生小方(系化名),利用和同校学弟小明、小亮(均系化名)上山玩耍的机会,用药物毒杀了两个从小一起玩的好伙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14岁的少年愤恨到要让自己的小伙伴“从地球上消失”? 
   原来,小方父母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能走出小山村,去城里找一份好工作,实现他们的梦想,可小方的学习成绩总是让他们一次次失望。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能想到的只是给孩子找个榜样,小明、小亮平时和小方很要好,经常来家里玩,小明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小方应该多向他学习才行。于是,只要小方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总要数落一番,“你看,小明比你小1岁,门门功课拿第一,你呢?”几乎每次拿成绩单回家,都要听爸爸妈妈唠叨,一遍又一遍,小方心里很烦,“为什么总是拿我的学习成绩和他比?”渐渐地,他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如果没有了小明,爸爸妈妈就没什么可说了吧。于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发生这样极端的事件,原因应该有多种。 
   1、自我认同需要无法满足,情绪阀限极低 
   (1)为什么小方小时候没有“愤恨”小明,而到了初三却“愤恨”到要让小明从地球上消失呢?也许他们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差距还不大,或者小方对爸爸妈妈的低评价还“承受得起”。 
   到了初三,中考在即,爸爸妈妈看到的只有小方不如人意的成绩,看不到小方其他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焦虑,每次都只有唠叨,没有安慰和帮助。而小方进入了青春期,自控力不足,自我意识空前强烈,渴望获得认同,如果无法满足,容易发生巨大的心理冲突。 
   (2)成熟的人具有较大的情绪弹性,遭遇困难时表现刚强,有担当。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尚未成熟,脆弱是普遍的特点。父母屡屡拿小明的优秀来比照小方,让小方感觉自我无比渺小,毒杀完全无辜的小明,说明小方的心理不仅脆弱而且极其幼稚,情绪阀限极低,缺乏基本的弹性。 
   2、负向的情绪本质占上风,与父母的自我评价相关 
   情绪本质正向的孩子,态度积极而生活快乐;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则常常感觉别扭,容易对人产生敌意。 
   小方的父母自我评价较低,怨天尤人,并把这种负面情绪指向孩子,把数落当作教育。这种负向的情绪本质,通过耳濡目染传授给了小方,使小方也习惯于遇到不顺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让小明来为自己挨骂“负责”。 
   3、过高的榜样容易激出孩子的“羡慕嫉妒恨” 
   榜样是目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成为孩子积极建树的动力,也可以成为破坏力。榜样成为动力还是破坏力的临界点,关键一在目标的方向,二在目标的高低。 
   孩子与孩子有很大的差别,就像要求水一样的孩子做铁一样的孩子,目标的方向和标准都难以企及的时候,孩子就可能由嫉妒而生出愤恨,希望竞争对手遭遇厄运、给他们制造麻烦甚至伤害。 
   比较,或许是推进,或许是压抑 
  魏雪飞 
   比较,或许是推进,或许是压抑 
   我们常说,买东西的时候要货比三家,因为同样差不多的物品,价格不应该相差很大。所以,比一比就知道相对价格,就知道哪一家性价比更高一些,而商家则在被比较的过程中,被迫选择:1、降价。2、转型。3、淘汰。同样,在生活中,孩子被比较了,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在孩子没有长大时,还不是一个“成品”,还没有进入市场经济的“流通环节”,也就是说,孩子还没有进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当然,他们最终会进入,这也是家长们之所以对孩子要“威逼利诱”,因为“适者才能生存”,而竞争能力,要从孩子抓起。拿孩子比较的背后,则是家长希望刺激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自己奋发成长,不断进步。用意是好的,但效果未必都能达到预期。 
   事实上,大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感受来要求孩子,却经常忘记自己是怎样长大的。就像是老年人自己身体虚弱,觉得天冷,也会给小孩子穿上更多的衣服,生怕他们着凉,却不知小孩子新陈代谢快,运动量大,精力旺盛,容易出汗,穿得多了,把汗捂在身上,风一吹,反而容易感冒生病。老人们此时却还在自责和疑惑:穿的不少呀,怎么还会着凉生病呢?是不是体质不好呀?应该吃些什么补品呢?长此以往,总是抓不住关键环节,恶性循环。 
   另外,商品有一定的标准化,有可比性,孩子却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即使教育体系要求的标准很明确,但仍然需要“因材施教”,了解孩子的先天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比较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或许是推进进步,促进反思,不断成熟。或许是压抑情绪,孩子心理更为自卑和缺乏自信。 
   比较并没有错,只是家长有时候因为缺乏一定的教育知识,而采用了不合时宜的比较方式和不合适的比较力度。 
   离位,换位,大孩子的教育;定位,行为习成,小孩子的教育 
   对比是残酷的,也是现实的。每个孩子的承受力不同,效果自然不同。偶然的对比和经常的对比,又是不同的;正向的激励和负向的激励,有所不同;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效果有所不同;表达的人不同,结果也有不同;表达的时间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方式的选择基于角色和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于是,我想起管理学上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叫做“三位一体”:离位、换位和定位。离位指的是,离开自己看自己,也是自省;换位指的是,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定位指的是,明确自己的身份和相匹配的任务,只对这个角色本身负责,减少与外部的比较思考。 
   离开自己看自己和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在孩子的低年龄阶段,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明确自身的定位,该如何做好自己,有时候需要引导和行为强迫要求,这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但如何引导?什么时候要启用强制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家庭教育之科学性。 
   在孩子3-13岁时,家长尽量选择鼓励,并给些示范的人和事,因为孩子还没有强大的系统思考能力,无法与成年人拥有一样的社会判断。13岁以后,则应该多给些问题让孩子反思,而不是批评。因为他们只能接受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孩子的教育是需要耐性的,而家长们在忙于生计的情况下,使用那些略显极端的教育方式也是必然存在的,对于孩子,既不能放任他们去自我反省,也不能强迫他们完全跟随大人的意志。“打一下,撸一下”的方式对待孩子就比较合适,表扬用于激励,惩罚同样是激励,表扬的时候让孩子看看别人家孩子的榜样,学习如何更好;惩罚的时候让孩子看看自己,怎么改掉缺点。 
   循序渐进,奖惩并举,示范寻准机点,这是家长们需要学习的。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别人家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鸡蛋里的秘密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