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管理——让幼儿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组织与实施” 部分第九条指出:幼儿园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该部分还指出:幼儿园应“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就必须对幼儿进行科学的管理,要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为根本,建立“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的常规要求。然而,对于小班幼儿而言,每天只有十分钟左右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间,自由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多,教师们往往无从着手,并常常出现管理过多或放任自流两种过头的现象。教师管得过多,容易造就两种极端的孩子:一种是像小绵羊一样的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另一种则是那些活动能量大、坐不住、多动的“坏”孩子;而一味地放任自流,又会造成班级终日乱糟糟,教师无奈地忙于追随幼儿的现象,同时幼儿的规则意识也难以逐步形成。因此,为避免一日活动常规管理中以上两种现象的发生,应采用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才能让他们逐步学会自觉遵守规则,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一、巧用标记暗示,学习自我管理
前苏联教育家乔姆斯基曾说:“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必须注意为儿童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其效果往往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有效。显然,我们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教育需要及实际的认识水平,制定相应的规则,并把规则、要求融于精心设计的环境之中,让环境发挥规范幼儿行为的作用。形象思维是小班幼儿的特点,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易于接受。因此,在一日活动中,我们可根据他们在适应集体生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于他们的各种直观形象的标记(如:实物、图形、动物贴纸等),将活动内容与规则要求隐含于标记之中。标记的运用,可以提示幼儿作出恰当的反映,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规则意识,从而让他们逐步学会自我管理。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极尽关爱、呵护之能事,很少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规则要求。因此,刚进小班时,幼儿很少有规则意识,如常常会把玩具、积木扔得满地、满床都是,很不安全。于是,我们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在每个积木筐上用透明胶带封上一块积木,让他们一一辨认,并以游戏“找家”的方式让幼儿把不同类型的积木放到相应的积木筐里。由于积木筐上贴上了实物标记,自然地给幼儿一种暗示,使他们懂得应“对号入座”。积木送回家了,他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在给积木“找家”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匹配和整理,规则意识在不经意间逐渐形成了。
另外,我们还让幼儿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动物标记,分别贴于杯子架、毛巾架、美术作业袋等自己物品所放之处。具体形象的动物标记,由于是他们自选的,因此,倍受他们的喜欢。他们容易辨认,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物品所在和安放之处。
由此可见,各种生动形象的标记能让幼儿更乐意地接受标记中所隐含的规则意义,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学会自我管理。
二、巧做游戏激趣,营造轻松氛围
小班幼儿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被转移,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易于接纳,更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正如高尔基所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确实,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如果能把一日活动的规则隐含于多变的游戏中,就能使幼儿在高昂游戏兴趣中学会遵守规则。
(一)在儿歌游戏中让幼儿轻松掌握常规要领
儿歌以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特点而深受幼儿的喜爱。“儿童游戏,有歌以先之或和之者”(周作人语)。唱儿歌而不做游戏会显得单调乏味,做游戏而不唱儿歌又会觉得呆板扫兴。对幼儿来说学习与游戏总是不可分离的[1]。因此,把一日活动的一些规则要求创编在简单的儿歌中,师生共同说说、做做、玩玩,既可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又能让幼儿轻松地掌握这些规则。如:洗手时,我和孩子们边洗手边念《洗手歌》,洗脸时念《洗脸歌》,午餐前念《吃饭歌》……在说说、做做的过程中,幼儿自然地掌握了一些生活常规的要领。又如:午餐、点心前,我和幼儿一起玩“小手变变变”的游戏,以保持手的清洁。师生共同玩“变小手”的游戏,不仅丰富了餐前活动内容,避免了幼儿餐前不必要的无聊等待,餐前的卫生常规也在不知不觉地形成了。
事实证明,教师根据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各环节的常规要领,有目的地创编一些简单的儿歌,和幼儿一起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就能为幼儿营造轻松的活动氛围,可以帮助幼儿在说说、做做、玩玩中轻松地学会遵守规则。
(二)在游戏化情境中让幼儿自觉遵守一日常规
小班幼儿喜欢在情境化的游戏中自主活动,情境化的游戏是生活童话世界的再现,易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幼儿一日活动常规管理中,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情境中,自觉遵守一日常规。如每次活动前,我总要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学具,供幼儿操作、练习。为避免幼儿的争、抢、扔、抛现象,我尝试以“变魔术”的方式发放活动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在有趣的“变魔术”的游戏情境中,幼儿轻松快乐地学会了等待。 可见,游戏化的情境是符合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的,能激起幼儿遵守规则的兴趣,不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从而使幼儿较快地掌握各种常规。
三、感受与体验,养成持久习惯
小班幼儿的自控能力差,他们明明“懂得”、“知道”某些规则的要求,可做的时候却经常忘记、屡屡违规,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如:明明知道洗手时要节约用水,不能玩水、玩肥皂,但洗起手来还是会玩水、玩肥皂;明明知道要爱护图书,不能撕书、扔书,但一旦看起书来还是会争抢、乱扔图书,把图书弄乱、弄破……此种现象,如果教师仅以说教的方式给幼儿提出诸如“不准这样”、“不准那样” 的要求,幼儿也许一时会迫于老师的严威而听话顺从。然而,这样的“听话”却不能让幼儿根本性地形成良好的习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提倡行动的教育,强调“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2]。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只有自己有所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学问。显然,如果幼儿对规则缺乏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他们也就难以理解和认可规则;规则的建立如果得到幼儿的理解和认可,使他们切身感觉到是自身生活的需要,那么在遵守和维护过程中也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针对幼儿洗手常常玩水、玩肥皂,把袖口淋湿等现象,我尝试让幼儿用各自喜欢的方法洗手,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洗手方法带来的不同结果,发现袖口淋湿的主要原因(袖管未卷、手放得太高),从而养成洗手时自觉地拉袖口、放低手的良好习惯。显然,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有价值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习惯将持久地影响幼儿。
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建立一些适合幼儿的一日活动常规是必要的。对幼儿来说,这样的规则不再只是对行为进行强制性的监控,而是一种享受。一旦它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必然会让幼儿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手工材料
关键词:管理
- 幼儿园管理技巧 2013/01/29
- 对创新幼儿园管理方法的几点思考 2013/01/14
- 如何做好幼儿园的管理工作 2013/01/13
- 市场经济下幼儿园管理策略 2013/01/10
- 学校幼儿园柔性管理的实施策略 2013/01/07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