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由幼儿向小学生角色转变的问题初探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zhucaiping 感谢 zhucaiping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在心理发展上有一个质的突变。面临这一重大转折,小学新生会产生诸多不适应的问题,急需给予恰当指导和适当帮助。本文结合这一背景,首先分析了造成新生入学不适应的现象的根源,然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幼儿小学生角色转变 

        1 引言 
        每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时,都有一批天真活泼的幼儿园孩子,怀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跨进了小学的大门,他们要经历从幼儿园的“玩”到小学的“学”这一环境较大的变化。不过几天后,老师、家长们就会发现有部分孩子慢慢地厌倦上学、害怕上学,甚至不愿上学。进入小学是每个幼儿园小朋友都必然要面临的挑战。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幼儿园阶段的幼儿主要是通过游戏发展主动性;而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是在学习中获得勤奋感。这两个息息相关的发展阶段看似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发展任务,但实际上,前面阶段的发展是后继各阶段发展的基础。而如何巧妙利用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过渡,实现角色的转变是教育心理学长期关注的话题。 

        2 造成新生入学不适应的现象的根源 
        2.1学习环境因素 
        幼儿园与小学最大的区别是一个以“玩”为主,一个以“学”为主,进入小学孩子们就要投入有要求的学习。比如:在40分钟一节课里,要听老师讲课,要思考、回答老师问题,要写作业,期末还要考试等等。在有一定的学习压力情况下,孩子们的心理就产生了变化,他们感到不适应。 
        2.2 教师因素 
        虽说现在中小学教育已进行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进行了一段时间,但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没有驱散,老师们对学生的学习往往急于求成,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常施加不少的学习压力,批评代替了激励,学生觉得在小学的生活枯燥无味,不如幼儿园有乐趣,因此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2.3 家长因素 
        不愿上学的孩子大多数是很任性的,他们在家里得到父母的宠爱、溺爱,每一次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以闹为取胜的法宝,所以对入学这么重要的事,父母也一味迁就,要不就是实在没有办法后过激地打骂孩子,最后弄得家长、小孩、老师都不高兴。 

        3 教育对策 
        3.1 加强环境布置,创设充满童趣的班集体氛围 
        幼儿园的教室布置生动活泼,深受幼儿的欢迎。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小学整齐划一的教室很生疏,从而产生了对学校的畏惧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此,学校可以大胆地对一年级的教室进行改装,把教室装扮得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教室后面的墙壁不再是过去统一呆板的白色加一个布满文字的板报栏,而是依照孩子们的喜好变成了橘红、浅蓝等色调,并画上孩子们喜爱的图案;教室里有教师和学生共同种植的各种小花草的自然角、科技角、图书角;黑板前的教师讲桌也一改“高高在上”的老样子,变成一个平面低矮的半圆形,高矮与学生的课桌一样,学生的桌椅不是整齐的横竖排列,而是多行环形排列。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和教师讨论、交流起来更有亲切感了,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校还可以将校园里的评比栏上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评语改为笑脸、无表情脸和哭脸,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枯燥生硬的评比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孩子接受,生动形象地激励学生力争上游。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在校园里和墙壁上还可以工整地写上“我长大了”、“我能行”、“相信我”等提示语。这些环境的变化,减轻了儿童刚入学的心理压力,消除了儿童的疲劳、精力不集中、自信心降低、害怕上学等不良现象,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班集体生活。 
        3.2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 
        刚入学的儿童,在家过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要从他们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如要求他们坐的姿势要端正,但时间不能太长,要像其他年级学生一样坐40分钟是有困难的,中间可穿插一些有趣的活动,或给他们轻松轻松;他们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但不会持久,很容易分散,教师就要趁他们注意力集中时讲授一点,内容不能单调,方法、形式也要多样化。儿童的记忆力差,教学时应尽量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加深他们的印象。儿童模仿力强,教师就应以身作则,以模仿行为去影响他们。儿童的自尊心强,爱听好话,教师就要尽力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训斥;多提积极要求,少搞消极限制;多树好的榜样,少讲坏人坏事。要从儿童心理特点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他们在愉快的童年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3 树他人为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反复训练,并注重提高修养,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使孩子终身受益,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4 进行必要的交友指导,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初入学的小学生进行必要的交友指导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好朋友讲究合作和信任,同学之间以诚相待、主持正义,不能为了朋友而欺负其他同学,这种指导不能单凭说教,要以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为基础。特别是不能排斥和孤立那些学习差或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关心那些同伴关系不良的学生,注意避免下意识的行为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如语调、表情上表现的对学生的瞧不起的态度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态度,从而影响其同伴关系。那么该如何提高交往不良学生的社会技能呢?社会技能训练旨在通过干预方案的实施,帮助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掌握与同伴交往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改变其同伴关系。目前较有效的社会技能训练方法有:鼓励儿童观察成人或同伴展示的某种社会行为的方法(榜样策略)、让儿童与同伴从事某种活动,当表现出某种社会行为时便给予社会的或物质的奖励的方法(行为塑造法)等。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将概念指导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依据的是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这种训练方法的主要目标是:在增加儿童的社会技能的知识或概念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将概念转化为熟练的行为,并促进技能的保持和概化到社会情境中去。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干预方案包括:第一,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的新的原则和概念(如合作参与);第二,帮助儿童将原则和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特殊的行为技能(如某种亲社会行为);第三,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如交朋友);第四,促使已获得的行为的保持和在新情境中的概化;第五,增强儿童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 

        4 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小学是幼儿成长中的重大事件,对幼儿的情感、智力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直接的影响。尊重幼儿的生长规律,帮助幼儿实现顺利过渡,使幼儿获得能力感,需要教师、家长和幼儿三方长期的共同努力。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角色转变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中班主题综合课程的构建初探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