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对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影响
“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形成性格”等观念也已被许多学界、非学界的人士所佐证和接纳。虽然一个人习惯的形成要受家庭、社会、学校、同伴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是行为习惯形成关键期的教育。
幼儿入园后,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老师在一起的,幼儿在园的一切行动都在教师的管理教育之中。幼儿教师是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在幼儿身上引起期待的行为,教师也可以用一些方法消灭和遏止幼儿身上所存在的非期待行为。
经过观察和分析,由于每个教师的班级管理理念不同;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不同;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同;或教师本身的素质问题。因而,在幼儿园里,不同的老师所管理的班级幼儿行为习惯存在差异。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同一所幼儿园,有的班级小朋友排排坐吃水果,吃完水果地面保持干干净净,有的班级则满地都是水果皮;有的班级小朋友午睡前会把脱下的衣服叠放整齐、鞋子摆在规定的位子、起床后把自己的小被子叠整齐,而有的班级小朋友衣服到处放、鞋子随便脱、起床后不是找不到衣服就是找不到鞋……
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影响是很大的。
教师怎样才能在幼儿习惯养成方面产生好的影响呢?
一、教师要真正重视对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培养
古代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生活教育”,都把幼儿期培养的任务定格在养成良好的习惯上。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领域目标也明确要求“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我们的一些教师,在一日工作中,忙于备课、钻研教材、组织幼儿活动、布置环境、写论文等等,忽视了对于幼儿生活中的一些常规要求。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没能及时纠正,一次又一次经过不断的重复强化而养成了不良行为。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等待。
二、注重首次,从幼儿入园第一天开始做起
我国有句古训“先入为主”。如果幼儿第一次习得是规范行为,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他的规范行为会一直延续下去。要培养幼儿幼儿的良好习惯并不难,难的是如果幼儿有了坏习惯,纠正就很困难了。幼儿入园初期,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陌生环境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玩具玩好摆整齐,糖纸果皮丢垃圾桶里,小朋友不抢先、不推撞,吃饭之前要洗手……”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好的习惯经过一次一次的强化练习,小朋友们就习惯成自然了。如果从入园第一天就注意培养幼儿遵守一些行为规则,那么到了大班,教师的管理就会轻松许多。
三、帮助幼儿建立合理的、细小的行为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的、严格的、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才能形成。遵守规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在各项活动中都应该让幼儿去学习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例如,用餐好了把椅子靠桌放;吃完饭要擦嘴,自己把餐具送会回;走路姿势自然,不抢先,不推撞,教室内不奔跑、不大声说话等等,随时提醒幼儿。这样,既有利于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所建立的规则要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绝不能为了便于管理而制定不合理的规则。
四、选择恰当的方法
(一)做孩子的榜样
幼儿常常说“我们老师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老师说的”这样的话,有的幼儿回到家还模仿自己的老师,可见,幼儿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是“崇高的”“伟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都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试想,如果教师自己上班老迟到,做事拖拖拉拉;见了同事从不打招呼;与配班老师不合作;教室环境乱糟糟……,这样的教师怎么可能带出行为习惯良好的班级呢?
(二)适时指导
幼儿习惯的养成不是靠成人的说教而来的,“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我们培养托班小朋友拿别人东西要用礼貌语言协商,是这样做的:听故事《蛋糕跑掉了》,情感体验抢别人的东西是没有好结果的,然后,实物演练,学习礼貌用语“你能给我玩玩吗?”“你能给我××吃吗?”那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指导训练,日后,这个行为就被巩固下来。
(三)表扬和批评相结合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提出,行为的改变依据行为的后果而定,如果后果是愉快的、积极的、满足行为者需要的,则行为的出现频率就会增加。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可以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例如,表扬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因此,我们应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表扬。表扬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物质的。一般而言,年龄越小,奖励的应该具体一些。比如,会收拾积木的奖励一颗糖,或抱一抱,大班幼儿则以精神奖励为主。
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除了对他讲清道理外,可以进行适当的批评或惩罚。很多教师常常不敢谈惩罚,误以为惩罚等同于体罚。其实不然,正确的惩罚对于纠正幼儿不良行为还是有帮助的,尤其是语言对其行为几乎不起作用,惩罚却可以使他直接感受到教师的态度,体验到不快,从而改变行为。惩罚必须做到具体、直观并辅制之以语言说明,而且时间要短。长时间的惩罚不仅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而且使他忘记受惩罚的原因。
国外有许多心理学实验证明:一次表扬和一次批评对加强学习动机同样有效,而继续使用批评和表扬,则前者的效果不如后者。所以,我们要慎用批评多表扬,但也不能滥表扬。
(四)对幼儿的行为要求要做到一致和一贯
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是经过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所以,我们不但要创造条件(便于幼儿养成好习惯的环境等)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还要重视管理。
例如,幼儿刚入园时,我们要求幼儿吃饭时:双脚并拢、一手扶碗一手拿调羹;米粒不要掉出来;吃完饭自己把餐具送回等。如果教师每天都能够坚持认真的提醒,检查,幼儿就会养成有一个好的用餐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今天对幼儿有要求,明天因别的事又放松了对幼儿的管理,这样反反复复,幼儿就很难养成好的用餐习惯。
实施学前素质教育,较好地贯彻执行《纲要.》精神,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态度决定着观念和行为。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对待工作、同事、家长及幼儿所体现出来的良好道德修养,将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起者积极的影响。
手工材料
关键词:习惯
- 习惯培养:自己的书包自己背 2013/03/02
- 大班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计划 2013/02/22
- 浅谈小班幼儿习惯的培养 2013/01/24
-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 2013/01/11
-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2013/01/09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