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大班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shaoaiju 感谢 shaoaiju 上传 0人参与

        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我们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形式既可以是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也可以是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还可以是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既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或区域活动。选择哪一种形式,主要看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师选择的戏剧教育内容以及戏剧样式。由于大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戏剧表演能力,其语言和肢体表达能力比小、中班幼儿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尝试在大班活动区域中开辟一专区,将其命名为“戏剧天地”,鼓励幼儿进行“剧场表演”。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区域中开展“剧场表演”活动不仅可以凸显区域活动的特点,即立足于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充分体验与探索,增强自信,还能彰显幼儿个性,让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增进与同伴协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区域中如何开展“剧场表演”活动,教师如何指导,是我们重点要探讨的问题。 

        一、“剧场表演”内容的确定 
        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我们将表演的主动权交给幼儿,鼓励他们自主商讨表演的主题。我们发现,孩子们所选择的戏剧表演的内容大多来自开展过的戏剧教学活动,包括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以及戏剧工作坊。 
        [案例一] 
        师:今天你们想表演什么呢? 
        幼A:我们表演拔萝卜吧! 
        幼B:老表演拔萝卜没意思了,我们表演哑剧“胡椒面”吧! 
        幼C:还是表演森林消防员吧。 
        幼D:…… 
        (十多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还是没有商定表演什么。) 
        师:你们说了很多想法,可我们今天只能表演一个内容,大家还是来投票决定表演什么吧! 
       幼:好吧。 
        (经投票决定,今天表演“森林消防员”,很快孩子们就自主选择角色表演起来。) 
        我们发现,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在争论中提到的表演内容都与曾经开展过的戏剧教学活动有关,“拔萝卜”和“胡椒面”都是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曾经探究和表演过的内容;“森林消防员”则是语言活动的延伸,是一种由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所引发的戏剧表演。有时孩子们也会再现“戏剧工作坊”中的表演内容。这种重复式表演实际上是对曾经开展过的戏剧活动的巩固,孩子们在表演中往往更放得开,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更加夸张。特别是不够自信或不太熟练的幼儿,在这样开放、自由的区域中往往会有精彩的表现。可见,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更充分地展示自我,提升自己的表演经验,感受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它弥补了戏剧教学活动的不足,成了戏剧教学活动有益的延伸。 

        二、“剧场表演”情境的创设 
        确定表演主题后,就要创设表演情境了。以往的做法大多是教师布置好场景,幼儿直接表演。这种方式无形之中减少了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只能在教师预设的情景中。选择相应的头饰、道具等进行表演,而无法个性化地创设情景和装扮自己。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幼儿主动地建构表演的情景,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成品和半成品的材料,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自由制作所需的场景、头饰、服装、道具等,使幼儿在不断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 
        [案例二]在表演“餐厅的故事”时,孩子们搬来两张椅子当门,放了一张长方形桌子和四把椅子当餐桌椅,拉来“小吃店”的货架当食品柜,找来活页夹做菜单,还在餐桌上摆了一瓶假花。“服务员”用围巾当围裙,“厨师”用浴帽当厨师帽,“经理”用绉纹纸给自己做了一个红领结……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对“剧场表演”环境的创设是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是对现实情景的一种再现。值得赞赏的是孩子们学会了用一些简单的替代物来创设情景和装扮自己。当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表演时,他们更加投入,参与的积极性更高。结合实践,我们在环境创设上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则。 
        功能性原则 我们建议孩子们先进行预演,然后确定必要的东西,不是很必要的不选,选了就好好地利用。 
        简易性原则 我们鼓励幼儿通过实验去积累同样的东西可以有多种做法的经验,找出事半功倍的方法。 
        快速性原则 不管是制作操作材料,还是演出时的换场、搬运环节,都要做到快速,以便节省时间。 
        方便性原则什么该留,什么该拆都得在制作前想好。留下的要考虑其保存、管理及再使用时的方便性;拆掉的也得考虑分拆方便。 

        三、“剧场表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在区域中开展戏剧活动是有其特殊性的,那就是每天在这里表演的幼儿是不一样的。刚开始实践时,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每天表演的主题要不要换?是否需要观众?幼儿的表演能力如何得到提升?后来我们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与开展“剧场表演”活动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根据幼儿的需要定期更换表演内容 
        在确定新的内容前,先组织幼儿集体讨论想表演什么,然后通过“先民主后集中”的方式确定一个主题。在一定的时间内无论谁进入这个区域都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表演。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每个幼儿都可以对同一个表演内容进行创造性表现,通过相互配合、交流来提升自己的表演技能。而“一定的时间”可长可短,取决于幼儿对表演内容的兴趣。幼儿如果兴趣深厚,表演时间可以长一些,如两三周或一个月:幼儿如果不太感兴趣,表演时间可以一两周。当幼儿兴趣降低时,则可以通过讨论产生新的主题。 
        2 通过变换角色保持幼儿对表演的新鲜感 
        当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表演相同的主题时,他们容易对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厌倦,并开始游离在活动之外,变得不投入、不专心。例如,在表演“森林消防员”时,扮演小松鼠的应该搬来梯子帮助大楼里的小动物们逃离火灾现场。可由于扮演者已经多次扮演同一个角色,所以他在表演时心不在焉,一会儿跟小狗说说话,一会儿和小老鼠做鬼脸,结果轮到他表演时不能及时出现,造成表演的停顿。后来,我们鼓励他扮演长颈鹿,再次燃起了他对主题“森林消防员”的表演兴趣,他饶有兴致地对长颈鹿的肢体动作进行了探索。可见,这种变换角色的方法可以再次激发幼儿表演相同主题的兴趣,使幼儿对原有的表演主题又产生新鲜感。 
        3 引导幼儿在交流与展示中获得表演经验 
        在区域中开展“剧场表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有自由表现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剧中角色的肢体语言,理解剧本的情节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当幼儿有好的经验出现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学习。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采用两种方式让幼儿相互交流:(1)设置观众席,观众们通过观看与讨论学习他人经验,也可以为他人的表演提供修改意见。(2)采用现场录像,事后放映的方式,让全班幼儿观看与交流。以讨论的方式说说演员们的成功之处,并对其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在这两种方式中,前者是部分幼儿参与,教师更关注个别指导;后者多是个体幼儿参与,教师讲求的是让幼儿在交流中提升表演经验。 

        四、教师介入“剧场表演”活动的时机 
        在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表演情况,必要时进行引导。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等进行指导,使“剧场表演”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我探索、自由表达、自我完善的活动。 
        1 当幼儿希望成人认可自己的行为时 
        在表演中,经常会有一些幼儿对自己的表演不自信,他们常常会问老师:“老师,我这样做对吗?”出现类似情况时,教师一定要介入,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继续表演。 
        2 当幼儿求助时 
        一方面,教师要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幼儿遇到困难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表演中出现的问题,使表演顺利进行下去。比如,当有幼儿问:“老师,我不知道狐狸是怎么走路的,你能教我吗?”教师应立刻组织讨论,可以先询问其他参加表演的幼儿,请他们来教教他。如果其他人也不会。教师可以通过直接示范鼓励幼儿模仿。 
        3 当幼儿发生纠纷、活动停顿时 
       “剧场表演”活动需要幼儿与幼儿相互协调、配合,但不可否认,有的幼儿比较自我,不太能与他人合作,有的甚至争强好胜、相互打斗,致使表演无法正常开展。此时,教师应立刻引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纠纷,使幼儿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表演。 

         五、教师指导“剧场表演”活动的策略 
        了解了介入时机后,教师该以何种方式指导幼儿进行戏剧表演呢?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表演,且教师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演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的。 
        1 角色介入 
        角色介入是指教师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戏剧活动,从而起到指导幼儿表演的作用。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三种。 
        一是角色扮演,即教师扮演剧中的某一角色与幼儿互动,这种方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在表演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回应,也有助于教师较准确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戏剧表达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是“坐针毡”,是指教师扮演某一角色制造戏剧矛盾,从而引发幼儿的思考与表达。如在“大树与小鸟”中,教师扮演猎人,引导幼儿一个个向猎人询问,猜测猎人来到森林里的目的,通过不断地问与答,使幼儿对猎人的装束、动作、意图有了深刻的了解,为幼儿更好地把握剧中人物的特点提供了帮助。 
        三是“良心巷”,是指扮演者面对面站成两排,用肢体动作或语言来安慰某一角色,这是一种注重情感表达的方式。在戏剧活动中,孩子们一般都能注意到角色的动作表达、语言表达,而对角色内心情感体验的表现较缺乏,尤其是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交流更少。“良心巷”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情感,增进与同伴的互动。 
        2 材料提供 
        材料提供是指通过提供材料来促进情节的发展。教师可视戏剧活动的需要分别提供替代材料或辅助材料。戏剧活动不仅仅是幼儿肢体表达的活动,也是幼儿与游戏材料互动的过程。教师何时提供材料及提供何种材料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表演。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两种。 
        一是利用场景布置或提供某个特别的道具来确定表演的内容。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的表演内容是定期更换的,当孩子们对某一个戏剧主题已经非常熟悉时,教师只要出示剧中的几个标志性的场景或道具,他们就能按指定主题进行表演。如。当教师提供树林、房子和三只兔子的头饰时,孩子就知道今天表演的是“小兔乖乖”;当教师提供池塘和小鸭的头饰时,孩子们就会去表演“迷路的小花鸭”。 
        二是出示一个新的道具促进情节的发展。有时幼儿的表演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出现停滞,教师可利用道具激发幼儿的想象,鼓励他们创编新的情节。如在“餐厅的故事”中,教师出示了一根拐杖,让幼儿猜测谁来到了餐厅,孩子们一下就想到来了一位盲人,于是关于盲人走路、点菜、与店中服务员交流这一系列的探索与表演又开始了,使原来的戏剧情节得到了新的发展。 
        3 语言提示 
        语言提示是指教师在戏剧活动中借助提问、绘面、创设问题情景表达等方法达到指导的目的。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疗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三种。 
       一是画轮廓图,是指教师让幼儿描述角色的细节,并用简笔画绘制生动的角色形象轮廓图。如,教师绘制一个巫婆的外轮廓,问:“巫婆是什么样的?”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为轮廓图添加帽子、大眼睛、鹰钩再、斗篷、扫帚、魔法棒等。通过这样的绘制与展示,孩子们对巫婆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表演起来就容易了。 
        二是画故事地图,是指教师设疑,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想象。如在“花园的秘密”这一戏剧活动中,教师问:“花园里有什么?”幼儿分组绘制自己的想法,再根据构思进行角色分配并合作表现。这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富有个性地表达。 
        三是诱发问题,即教师努力营造一种“问题情景”,让幼儿循着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只有当问题真正成为幼儿的问题时,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戏剧活动的主人;只有在“问题情景”中,他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重阳节社区活动主持稿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