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误区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zhensanyuan 感谢 zhensanyuan 上传 0人参与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教工作者尤为重视的方面。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熟悉、遵守集体生活的一般规则是,必要的,然而,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时存在两大常见的误区,笔者试图将其梳理出来,供教师参考与反思。 

        一、常规: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 
        教师通常会说:“幼儿常规不好什么都白搭!”言外之意,常规就是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于是,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往往要对幼儿进行大量的常规训练,让幼儿跟着教师的口令反复地“休息”与“坐好”,教师几乎都是让幼儿全部安静地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后才开始她的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为了批评、指责、纠正某个幼儿的违规行为,教师往往要中断正在进行的内容,将其他的幼儿从对该内容学习的“沉浸”状态中“唤醒”,并将他们带到一个无关的时空中,好比一个人被高高举了起来,然后一个突然的外力把他们从高处拽下来,那种失落感是不言而喻的。在教育活动中,配教老师往往充当的是一个纪律和常规的维护者的角色,他们不断地盯着孩子,看他们哪个不认真而进行干涉,却忘记了他们观察并记录儿童学习与成长的工作……然而,常规真的是教育活动的前提吗? 
        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场面:当幼儿完全沉浸在他感兴趣的活动中的时候,他们通常不会违规,他们会把全部的能量投向了眼下的活动之中,自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违反纪律。一次,教师开展《小小面包师》的活动,让幼儿洗干净了手,在干净的桌面上和面粉、做面点,说这是大家为自己准备一部分午餐,幼儿的劲头十足,表现出了平时很难见到的投入;还有一次,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分别提供了电饭煲、青菜、肉泥、大米、糯米浆,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做饭、煮汤、搓汤圆和煮汤圆,幼儿忙得不亦乐乎,却没有一个人捣蛋。可见,当幼儿投入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中的时候,他们发自内心地,体现出了极大的学习自主性体验着需要的满足,此时,教师强调常规和纪律则成为多余。纪律的问题从来就是人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才发生的。所以,教育活动开展的真正的前提是幼儿真正的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常规。 
        反过来看,常规是在什么情况下成为教育活动的前提的?显然,是在幼儿对活动没有产生的真正的兴趣时。此时的教育活动便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任务,幼儿不能发自内心地活动,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加之他们尚不具备成人那样的自我控制能力,于是违反常规与纪律的情况便频频发生。教师也就在此时举起了纪律的“大旗”,维护常规为顺利完成预定教学任务服务。事实上,教师平时忙的不外乎二件事:一是绞尽脑汁地安排、组织教师认可的教学内容,二是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采取保障措施一一维护常规和纪律控制,同时回避可能的安全事故。于是常规自然就成为了前提。 

         二、常规教育:仅靠教师的要求能行吗 
        常规不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这并不等于说,幼儿园不需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了。常规教育是需要的,但教师应该怎样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呢?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儿童遵守规则,发布“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禁令,限制幼儿的行动,而当幼儿出现了违规行为的时候,教师通常采取的是讲道理甚至压服的手段,迫使幼儿“就范”,教师这样做,其实是把规则当成是一种外在的对幼儿的要求,并认为幼儿是可以被动地接受这种要求的,但这样做的效果很差,因为幼儿还不具备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己行为模式的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反复多次的讲授、强调常规要求之后,幼儿能讲出其中的很多道理,似乎“懂得”很多道理,但很难表现出相应的行为,他们在“讲”这些道理的时候,其实是在讲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所以,常规教育不能依赖由“外”到“内”地强迫灌输与反复强化规则,不能让幼儿被动接受规则,而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内生”出规则,引导他们主动建构规则。为此,教师必须: 
        1 培养幼儿自主做事的能力。在常规和纪律强调得越多的地方,幼儿的自主性也就越差,自主性强的幼儿其规则意识也强。活动中幼儿投入地做事是其自主性的直接体现,也是萌生规则意识的最佳途径。投入地做事能增强幼儿对专注及自我管理的体验,而这构成了规则的原初的内涵。为此,教师应多观察、培养幼儿的内在兴趣,多听取幼儿的意见,并在时空环境和心理氛围上支持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多给幼儿自主做事的机会。 
        2 引导幼儿建立班级生活“契约”,体验对规则的需求。班级生活“契约”是人际间的关系约定,是全体幼儿一致同意的规定及对履约情况的奖惩措施的预定。学会建立并履行“契约”是养成诚实守信的基础,使幼儿感受到规则是自己需要的,而不是与自己无关的东西。幼儿体验对规则的需求,实质上是体验规则的互惠性,即规则既利他,也利己。如“分享”,不只是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还能得到别人的给予,如果不跟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自己也就得分享不到别人的东西。体验规则的互惠性也使幼儿建立一种对规则的积极态度。 
        3 从防备、限制、禁止到鼓励与期望。当教师习惯用“不要”、“不准”等消极、否定的语言来强调规则时,教师这是在防备与限制幼儿,是“堵”而不是“疏”,久而久之则容易把规则置于一个令人厌烦的境地,结果使幼儿缺乏目标感而无所适从,也使幼儿觉得教师不信任他,因为幼儿都有着强烈的被鼓励、肯定和信任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寄之以积极的期望。教师可以诸如这样表达:“你会……,对吗”或“如果你能……,那样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教师经常用此方式进行教育,幼儿的规则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西游记》1:石猴出世MP3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