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我国传统蒙学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wuxiumei 感谢 wuxiumei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重视蒙养教育,重视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本文结合教育史和相关研究文献,历史分析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思想的概观,揭示了传统蒙学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蒙学;儿童教育;道德教育

        一、我国传统蒙学教育概观
        “蒙学”即启蒙之学,亦称“童蒙教育”或“蒙养教育”。蒙学基于一个朴素而基本的预设,即教育可以去除蒙蔽,恢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教人懂得如何做人。传统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启蒙教育的学校,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它一般招收8~15岁的儿童入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的统称。根据教育史记载,它发端于西周,至秦汉之际渐成规模,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演进,宋元时期成为我国古代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在教育内容方面也日趋成型。明清时期,古代蒙学教育从形制到内容日臻完善,为后世儿童启蒙教育提供了诸多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教育资源。
        据《万方期刊网》不完全统计,1990—2012年,研究以“蒙学和蒙养教育”为“关键词”的研究论文共182篇,关于“蒙学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共17篇。关于蒙学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蒙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思想
        学者对古代教育家蒙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反思传统蒙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传统蒙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意义。姚郁卉在《朱熹“小学”的蒙养教育思想》一文中指出:“朱熹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材《小学》一书中蕴含着许多合理性的教育思想,如重视道德养成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规范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榜样教育的思想,重视道德榜样教育的思想以及重视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的思想等,对于今天的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夏益军在《中国古代教育家教学思想的回眸与反思》一文中综述了孔丘、孟轲、荀况、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夫之、颜元九位古代教育家的教学思想,希望对今天的教育,今天的为学,能够从中吸取精华,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得更好,以增强教育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为学者的进取心、自信心和奉献心。②
        2.古代蒙学教材及教育内容
        颜佳琪③、张雨海④、何立新⑤等学者关于古代教育家蒙学教材的研究,大多以批判与继承的观点出发,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蒙学教材及其内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对其封建的、腐朽的伦理纲常、等级次序等成分进行了批判。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应当合理吸取其积极因素,赋予其新的时代的生命。
        有学者进一步分析了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指出我国“古代蒙学教材按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综合、伦理道德、历史知识、诗歌、名物常识、工具书等不同类型;这些教材具有集中识字、整齐押韵、知识面宽、注重实用、重视思想教育等特点;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备道德启蒙、习惯培养、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教育功能。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是十分成功的,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应力求将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⑥。
        北京师范大学王炳照教授从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蒙学教育的演变历程和发展状况,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悠久历史和蒙学教育的重要性,论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对蒙学读物的编写和选用,指出当前研读蒙学读物,可以有助于我们探讨蒙学教学的规律,借鉴蒙学读物的编写经验。
        3.蒙学教育方式与蒙养教育方式
        也有学者从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方式的现代意蕴出发,指出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是以日常生活为入口,以伦理教化为类型特征。在教育方式上,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养成,讲求知行合一,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实行因材施教,编写符合儿童特点的教材等。提出应当合理继承这些优秀的教育文化,为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寻找“内源性”思想路径。⑦
        魏会茹、何俊华在“传统家庭德育的内容、方式与价值导向”一文中指出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德育德,注重父母表率;注重家风的建设与熏陶,潜移默化;德育目标生活化、具体化;从“正本慎始”的观念出发,提倡及早施教;发挥情感优势。⑧

        二、传统蒙学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培根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养成一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终身享受它的利息。”⑨一个人一旦养成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反之则终身受害。主张儿童道德养成教育从小抓起,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为我国历代蒙学教育家所共识,给当代儿童道德教育实施与开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具体表现在:
        1.礼仪教育为基础
        传统蒙学,十分强调对儿童的礼仪教育。《三字经》中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饮食起居,都有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要求。可见,古代蒙学教育家都重视倡导对儿童的礼仪教育。明代教育家王阳明也主张通过儿童习礼,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端正生活态度,讲究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父母师长的尊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达成孝父母,尊兄长。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道德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⑩儿童阶段道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引导,使儿童接受一定的社会习惯,实现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转换,即“由他律到自律”。因此,学校教育方面,必须立足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合理吸收我国传统蒙学教育的有益因素,积极组织、合理设计小学生参加各种仪式活动,如加入少先队诵读誓词、盛大节日致辞,通过仪式活动使小学生体验礼仪的庄重感和神圣感;家庭教育方面,应当以儿童的礼仪习得为开端。家长应适当让孩子参加诸如亲朋之间的诞生礼、婚礼、丧礼等仪式活动,在婚礼仪式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丧礼仪式活动中使孩子理解并珍惜亲情的可贵。可见,礼仪以其特有的象征性和表现力,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教化功能。
        2.“孝亲”教育为核心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宗亲、宗族、宗法体制以传统伦理道德为纽带,人伦纲常成为道德的核心,“孝亲”观念也成为人伦纲常的中心内容。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⑾可见,孝亲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所倡导的行为美德。“百行孝为先”,《三字经》有“首孝弟,次见闻”。《弟子规》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可见,子女孝敬父母是家庭和睦的关键所在。正确处理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首先当牢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⑿
        孝是德之本,是一切教化的根本和起点。对儿童进行“孝亲”教育,是儿童情感陶冶、道德升华的基本手段和根本途径。因此,“孝亲”教育必需注重培养儿童的孝德,通过日常生活教育他们体恤亲情之伟大,学会关爱父母,继之培养他们爱他人、爱国家、爱人民的道德责任感,使他们从小具有亲爱之心、关爱之心、敬爱之心、友爱之心,在关爱、友爱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3.立志教育为导向
        传统蒙学教育目的就在于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实现寓德育与智育之中,增长儿童的道德知识,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养成儿童的道德人格。因此,传统社会一直主张培养儿童的理想和志气。“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⒀传统蒙学教材告诫儿童要志当存高远,否则,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然而,在社会发展快速现代化的今天,高度的物质享受和较多的感官刺激给儿童发展带来了较多的问题,受社会“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等现象的误导和影响,不少儿童从小就形成了“攀比心理”,追求的是吃喝穿戴,家长也以儿童的“外在形式”作为自身能力和地位的显示方式,过于关注儿童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忘却了对儿童生命形而上的追求和探索,忽视了儿童的理想教育,忘却了对儿童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养成,已经成为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一大困惑。
        儿童道德教育只有合理汲取传统蒙学的合理成份,积极引导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把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才能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合格公民。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道德教育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是开展父职教育指导的有效途径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