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特色化实施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新背景下,幼儿园课程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幼儿园选择什么课程?如何在实施课程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以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都是每一个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新课程对课程实施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变革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及时做好角色转型定位。以保证新课程特色化实施的顺利运作。
一、教师应成为幼儿发展的关注者和促进者
目前,许多教师正努力尝试突破传统的课程实施模式,积极探寻幼儿园课程特色化实施的新思路。我认为,课程实施的特色化不是外在贴加的标签,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进行课程特色化实施,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师就应切实改变在传统课程实施中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幼儿发展的关注者和促进者。比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课程实施方法为启发建构式,要关注作为认知主体的幼儿在建构中的作用,关注幼儿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幼儿的生活、知识经验及每个幼儿在兴趣、情感、智力、能力和个性方面的差异等,激发并保持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主动操作,学会从周围环境与日常生活中主动找寻和获取知识,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教师应成为课程实施的再创者和建构者
幼儿园没有法定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这就使得幼儿园享有很大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和空间。各幼儿园在立足于本地区、本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可从林林总总的课程中选择最适合自己幼儿园实施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被幼儿园广泛采用的课程,定有其独到之处。但是,无论何种优秀的幼儿园课程,都不可能是“万能膏”,贴哪哪都正好适合。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课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等,这就为教师特色化地实施课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教师可在认同、吸纳的基础上,对所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例如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点、关注点、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具体情况,将所选课程中有利用价值的课程内容融入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对所选课程内容进行适度的增删、调换、重组,并努力挖掘、寻找课程新的生长点,在借鉴与传承、丰富与创新、渗透与整合的过程中,与幼儿一起建构新的课程内容,并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同时,逐步探寻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一系列的过程,将促使教师由一个全盘照搬的课程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再创造者和主动建构者,这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特色的有效手段。
三、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开发者
幼儿园课程资源是有效达成幼儿园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充分利用并积极开发园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但是,过去我们仅狭隘地认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就是几本“教师指导用书”,只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按部就班地照本宣教就行了。事实上,“教师指导用书”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幼儿因拥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自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幼儿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环境是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家长亦是不可替代的课程资源,社区更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还有突然闪现而又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等等,这些课程资源都是促使教师形成自己课程实施特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四、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垂范者
幼儿园课程特色化的实施,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不断地探索,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课程实施风格,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就不能墨守成规,要敢于摒弃单一化、程式化、公式化的传统课程实施模式,勇于尝试创新,善于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在反思中总结提升,这些教师必备的内在专业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而成的,需要教师乐于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使自己课程实施的特色化得以充分彰显。为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源泉和动力,把学习贯穿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将学习与课程实施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探索课程实施新特色,从而更好地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
总之,教师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做好多重角色的转型定位,综合考虑本地区、本园实际情况,在幼儿园现实根基上选择最适宜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逐步建构体现本园特色的课程实施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手工材料
关键词:课程特色化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