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谈幼儿园教师教学导入语的表达艺术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kanghongli 感谢 kanghongli 上传 0人参与

        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的身心特点,大部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完成主要依靠教师的语言指导来实现。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本文通过对幼儿园教师教学导入语的分析,把这些教学导入语背后所蕴含的策略呈现出来,旨在为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供一个参考。 

        1.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幼儿的学习以无意性为主,无论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还是对学习内容的注意,都主要依赖教师的语言指导。如果教师的指导语使用不当,就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幼儿阶段,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一种简短、生动、易懂的语言。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发出的教学指导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也包含着教师的目的和意图。为此,要求教师在搜集语料和分析语料的过程中,要关注其有效性,使所选用的教学语言更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 

        2.使用教学导入语的艺术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完成一个集体教学活动,需要使用导入语。导入语的作用,一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二是唤起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兴奋中心转移到活动中来;三是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激活幼儿的思维。 
        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学导入语策略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悬疑式语言、直叙式语言、回忆式语言、故事式语言、角色式语言、情境式语言等。 
        (1)悬疑式语言 
        悬念可以使人产生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儿童亦如此。 
        案例一:背景材料为中班科学探索活动——摩擦起电 
        教师出示一把塑料尺、彩色纸,说:“今天老师要用这把尺子为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注意看!”教师直接用尺子去吸纸屑,纸屑不动。“哎,怎么吸都吸不上来呀?”教师故做为难状,然后惊喜地拿出一块绸布。“有办法了!”教师把尺子和绸子来回用力摩擦,然后去吸纸屑。“吸起来了,吸起来了,哈哈,看到了吧,我的尺子会变魔术吧!你们想试试吗?” 
以上这个案例就好像给幼儿说出一个谜,幼儿要想办法去揭开谜底,就必须积极思维。悬疑式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出乎幼儿预料,使幼儿置身于惊异、困惑之中。教师悬念的设置,要做到恰当适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直叙式语言 
        案例二:背景材料为中班语言活动——讲故事《微笑》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关于快乐的故事。”随后教师开始直接讲述故事《微笑》。 
        直叙式语言比较直接、平淡和简洁。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语言是开门见山,直接指出活动的目的或任务。 

        (3)回忆式语言 
        教师使用回忆式语言唤起幼儿对已有经验、知识与技能的回忆和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使儿童的探究活动、智力活动得以积极开展。 
        案例三:背景材料为中班美术活动——我找到的春天 
        开展此活动前,教师组织了幼儿外出寻找春天。“刚才小朋友在小花园里寻找春天的时候,发现了好多不同于冬天的地方,老师发现的春天是这样的……”教师出示范画,并做描述,然后说:“请小朋友们也把自己找到的春天画下来吧。” 

        (4)故事式语言 
        教师以讲故事为引子,在故事结尾时引出教学活动主题。故事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讲述者绘声绘色地讲述,能牢牢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唤起儿童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丰富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入活动。 
        案例四:背景材料为大班自然认识活动——认识萤火虫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一天,调皮的小猴到森林里去玩,在回来的路上天黑了。小猴找不到家了,急得哭起来,几只萤火虫飞过来,对小猴说:‘别着急,我们来帮助你。’说着,他们把身后的小灯点得更亮了,很快帮助小猴找到了家。小朋友想一想,萤火虫身后那个发亮的小东西,真的是灯吗?它为什么会发光呢?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萤火虫。”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开始,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下,幼儿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导入语中教师所讲的故事,应注意所选或所编故事的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且故事宜短不宜长。 

        (5)角色式语言 
        教师借助某个想像中的角色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唤起幼儿的注意,将幼儿的注意力指向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师使用角色式的语言与幼儿对话,可以让幼儿借此进入广阔的幻想世界中,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命力。 
        案例五:背景材料为小班身体活动——拔萝卜 
        教师戴兔妈妈头饰,说:“今天天气真好,妈妈想带宝宝们去拔萝卜,宝宝们想不想去?我们先来活动活动,待会儿拔萝卜才有劲。”幼儿竞相戴头饰,跟随教师做动作,甩甩耳朵——伸伸臂——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 
        这个案例是教师赋予了自己假想中的某个角色,以角色的口吻说出导入语。由于教师所赋予自己的角色形象是幼儿所熟悉的,幼儿受到教师角色语言的暗示,也能主动赋予自己一个相应的角色。 

        (6)情境式语言 
        在幼儿的词汇库里,多是一些表示直观形象的词语,对词义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导入阶段,要采用与幼儿生活相近或相关的形象语言,将活动要求、目的和活动内容,演绎成幼儿能理解和接受的具体情境。 
        案例六:背景材料为小班体育活动——运水果 
        教师在地上用皱纹纸拉出一条路当独木桥,为幼儿每人准备了一个小篮子,划定了一个区域为果园,水果用各种玩具代替。说:“秋天来了,老奶奶的果园丰收了,可老奶奶的年纪大了,搬不动这么多水果,我们去帮帮她吧。”“搬水果要先将水果搬到自己的小篮子里,再经过一座独木桥,最后运到小河那边的老奶奶家。”教师一边强调一边示范,“注意了,将水果搬到自己的小篮子里,再经过一座独木桥,最后运到小河那边的老奶奶家。”“好,请小朋友帮老奶奶开始运水果吧。” 

        3.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幼儿的注意、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同时,巧妙地运用象声词、叠音词等修辞手法,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以引起幼儿注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联想和回忆,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案例七:背景材料为中班音乐活动——青蛙合唱 
        一位教师弹奏“青蛙合唱”的钢琴曲,另一位教师一边引导幼儿欣赏乐曲“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一边说:“远处传来了青蛙的叫声,声音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只小青蛙和一只老青蛙在唱歌,他们一边唱歌还一边欢快地跳来跳去,还有……”教师继续弹奏乐曲,幼儿欣赏,随后让幼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这一案例里的教师既用叠音的象声词表现了青蛙叫声,又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青蛙唱歌时的形态,这就诱发了幼儿的想像力,使他们仿佛看见了两只青蛙在合唱。可见,象声词和叠音词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的理解,其描述也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导入语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及指导策略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