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3—6岁幼儿在园行为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对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不是靠说教靠灌输就能见效的,而是要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在优良的交往环境中,在愉快的游戏学习中,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懂得道理,明辨是非,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而日本著名哲学家池田大作也说过:“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者尊重人。在家里,要从小就吧孩子当作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便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一、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到底有多重要:
1、好习惯有利于维护健康的身心
身心健康是幼儿茁壮成长的基础,这点在幼儿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孩子生活、学习、游戏还是交往,都需要身心支付基本的能量,良好的习惯可以调节孩子身心支付能量的平衡,使孩子既不因太疲劳而损伤稚嫩的身心,也不因无所作为而让幼稚的身心得不到锻炼。
2、好习惯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
不管是生活还是做事,好习惯是最节约时间和最节省精力的方式,能使孩子把精力集中到主要的事情,不至于为其他事情所干扰,专心地发展潜能。
3、好习惯有利于塑造积极的性格
习惯形成与性格塑造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习惯与性格的一致性在于对待事物态度的稳定性和行为方式的模式化上,性格反映孩子对事物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模式,是与周围的环境、人物和事件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从培养幼儿爱家人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苗苗,一家人都围着这颗独苗苗转,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以至于不懂得关心家人,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和集体。因此,教育幼儿爱家人是十分重要的。如请幼儿了解家人的生活,观察父母的劳动,让幼儿谈谈爸爸、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自己也有应该怎样爱爸爸妈妈,以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及行为,同时再通过父母是怎样孝敬老人来为幼儿提供榜样,激发幼儿的这种情感及行为。在此基础上 培养幼儿爱他人和爱集体的情感。如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父母的工作情况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使幼儿觉得别人的爸爸妈妈也都非常了不起,从而懂得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还应爱更多的人。又如,看到老师站着做事,应主动搬椅子,请老师坐下,再比如,爱小朋友,看到小朋友摔倒后应及时的把他扶起…..因此,从教育幼儿爱父母人手能够萌发幼儿爱他人的情感及行为,这种做法是养成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途径
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这些现象使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社会性集体活动为依托,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如“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主题教育活动:语言课中的儿歌《我是妈妈的小帮手》;学唱歌曲《我的好妈妈》;游戏《我帮妈妈拎菜》;美术活动《献给妈妈的礼物》等等。“爱妈妈”的教育活动不仅在时间上保证了系列化,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2、坚持“做中学”,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练习对幼儿能力的提升、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经验告诉我们:“会自理的还是做出来的,不会自理的孩子是宠出来的”。“做”要尊重幼儿的自主,如果总是怕孩子不会做或做不好,采取包办代替,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发展权,只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和胆小退缩的个性,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发展。如针对班内孩子洗手常常弄湿衣袖、进餐要老师喂食,起床让老师给穿鞋等现象,开展幼儿活动《我能,我会》,坚持让幼儿自理,让幼儿亲子动手实践操作。在区角中特意放置娃娃的小衣服和小鞋子,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扣纽扣和系鞋带;在洗手之前自己挽袖子,在进餐时鼓励幼儿自己用小勺子吃饭,在午睡前后自己脱穿鞋子,在如厕后自己冲水,提裤子,很快,孩子们经过练习,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自信心也增强了,还初步形成了独立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由于幼儿自治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弱,改正缺点比较困难我们应尽量做到有耐心,争取家长的配合,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因此,保持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家长问卷调查、发放家园联系手册、大手牵小手等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急于求成,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自然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提高家长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共同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大班主题活动《别说我小》中,教育幼儿要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有些家长却因为时间紧,怕孩子干不好,或怕孩子累着等各种原因,不给幼儿动手的机会,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聘请幼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用新的教育理念、用大量的生动事例,改变家长的认识,从而自觉地配合我们的工作。
1、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增强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勘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2、勤督促,多提醒,使孩子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一个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一个从陌生到熟悉,再由熟练到主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幼儿孩子经常忘记摆鞋子,还有的女孩小便完后经常忘记冲水,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醒。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进入“小社会”的最初阶段,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使之收到实质性的效果。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不断的变换花样,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从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形成合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推进幼儿习惯形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环境,理解和尊重幼儿,重视引导,通过模仿和重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获得良好的社会行为,引导幼儿学会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健康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能力。不仅让孩子“动手”和“动脑”,而且让孩子“动心”,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一个智慧的头脑,一颗快乐的心。让我们用爱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让我们用心去呵护孩子,使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出更好的开端!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只要坚持不懈共同努力,就能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 论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我园大型自主性角色游戏的开展不仅实现了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这一游戏的根本目标,而且扩大了幼儿的交往范围,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为孩子提供了更多挑战和交往的机会,孩子们在虚拟的社会情境中建构自我经验,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理解与认知,学会了合作,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手工材料
关键词:行为习惯
- 记对一位幼儿的行为习惯的跟踪 2013/03/05
-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培养方法 2013/06/29
-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2013/02/08
- 如何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3/02/0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