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开展艺术综合活动教育,提高幼儿艺术素质》

来源: 吴江市鲈乡幼儿园 课题组  0人参与

摘要:
本课题意在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不同学科之间的生态组合,通过经典作品与幼儿之间,作品体现的生活与幼儿日常生活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园与社会之间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互生和互补关系,提高幼儿的艺术艺术素质。在综合性艺术教育中,强调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造就幼儿的丰富感受,再通过创造强化这种感受。艺术综合活动教育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要见多识广,不单在艺术方面要有一定的造旨,在其它领域也要有宽广的基础。本课题在设计实证性研究的同时,还引进了当代幼教特别关注的几种科学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在园内开展艺术综合活动教育,提高幼儿艺术素质的同时,使教师的艺术素养及素质得以提高,在活动中,师幼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使我园的艺术教育能真正改革。
 
关键字:
幼儿教育、艺术综合、艺术素质、素质教育、综合活动、同构、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的现代教育重视对儿童的素质教育,《纲要》的制定,就是为了指导幼儿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任务是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从素质教育入手,使人的整体人格与自然、社会协调一致,与当代物质文明相对应、同步发展。通过艺术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理解、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从而提高幼儿素质,实现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艺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纲要》中已经谈到,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觉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它说明了幼儿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人员的训练,它着眼于培养幼儿感觉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及能力。以下各项均来自这一着眼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由过去偏重智育转变为实现人格的教育,转向对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精神、想象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以音乐、美术为主体的艺术教育对一个人医生的影响有着其它诸育无法取代的独特功效。蔡元培早年曾提出,学校艺术教育应高于德、智、体、美三育以上;李岚清也强调指出,学校艺术教育绝对不能简单作为德育的补充部分。的确,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能初步发展幼儿对艺术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益身心健康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强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特殊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艺术教育错过了幼儿时期、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就更无希望了。学前阶段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且幼儿在认识过程中受情绪影响较大,而鲜明生动的艺术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而且,由于艺术活动是具有感情形式的创造活动,它的具体形象性、它的情感渗透性与学前儿童特有的淳朴性、自由创造性相吻合,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近年来,尽管在学前教育中已加强了艺术教育,但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幼儿艺术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把艺术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儿童的表演能力、掌握制作和表演技巧上,把艺术教育等同为“技艺教育”;二是由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以分科的形式进行,音乐、美术等各自有独立的大纲和进度,忽视了它们之前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改变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艺术综合活动教育为突破口,发掘音乐、美术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发挥其综合效应,努力提高幼儿的艺术素质。
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确立了本课题为我园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涵义和研究目标。
关于“艺术综合活动”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艺术”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课题中的“艺术”主要指音乐、美术、文学;“综合活动”是指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将音乐、美术、文学等沟通起来,以活动为载体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发展幼儿的素质。我们认为,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进行综合型艺术教育活动,将有利于幼儿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目标:
⑴我们实验的总目标为培养具有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幼儿,促进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使幼儿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也即具有初步的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具体为:
①认知
通过学习了解,掌握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不同艺术现象的一般特点、功能及相互关系,并能把这种知识简单运用到有关艺术实践之中。
②能力
通过对艺术工具和材料的掌握、操作和控制,使幼儿的眼、脑、手、口相互协调充分发展,与艺术实践活动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表现、创造等。
③情感
对社会、自然和各种艺术活动中美好事物有初步的反应、评价和接受能力,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丰富自己艺术语言。
⑵在全面提高幼儿的艺术素质的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出学前艺术综合活动教育的序列和教学模式。通过实验研究,提高全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形成办园特色,提高办园水平。
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在鲈乡实验幼儿园自2000年入园就读的大、中、小班幼儿作为实验班。
研究方法:
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操作主要是在教育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在总体研究框架下,按照研究设计和要求,采取整体强控制、局部弱控制的方法,侧重行动研究,注重研究过程对研究人员、实验教师和参与者的影响、作用和提高,并及时调整和改变教育行为,促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育效益。具体运用的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艺术教育成果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把握学校艺术教育的内涵、特质,用以研究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走向。
    2、调查法:调查当今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现状,调查学校艺术教育在影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调查中寻找学校艺术教育在教育情境中的最佳位置。
    3、准实验法:通过教育实验、跟踪调查、平行对照等手段,来验证课题的理论假设。
    4、个案研究法:鉴于我园一批艺术苗子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均较理想,因而,加强个案的归因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直接找到影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相关因子,更有利于指导今后的教育行为。
    5、行动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实行边研究边行动边反思,在行动中落实和调整方案,检验和发展理论,推进和创新实践。
研究的理论假设
我们认为,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开展综合艺术教育活动将有利于幼儿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1)必须从伦理的、智慧的、审美的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才能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完美的个体。艺术教育的任务,就必须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从素质教育入手,从研究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入手(而不是从艺术的技术培养入手),使人的整体人格与自然、社会协调一致,与当代物质文明相对应、同步发展。(2)综合性艺术智慧是存在的,美术、音乐、文学三种艺术形式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审美要素,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审美直觉、情感同构而相互迁移、渗透和沟通。(3)儿童艺术心理的发展是在不间断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完成的。用艺术综合教育的形式,加强艺术情感教学的力度,就有可能促进综合性智慧的发展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所谓开展艺术综合活动教育,提高幼儿艺术素质,即在影响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前提下,开展艺术综合活动教育。因此,综合艺术教育活动本课题的自变量(操作变量),包括综合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途径、教学方法等要素。幼儿的审美素质是本课题的因变量(结果变量),包括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发展。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与幼儿参与研究的热情等为无关变量,需要在研究中予以控制。
       本研究力求按研究方案科学地施加操作变量,并定期通过观察和调查,对结果变量作分析判断,以取得验证研究假设的共变依据。在资料处理中,只作广义研究对象纵向比较及广义研究对象与狭义研究对象的横向比较(因从实际出发,本课题未设实验中的对照班),并据此追究结果变量变异的原因。本课题未设实验中的对照班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由于研究道德的原因和本校大面积进行艺术教育的内在需求,实际难以在对照班人为限制实验因子的作用。若强制执行,既违背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也将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而且作实验结果的班级对比,难免引起教师之间的人际矛盾,影响安定团结,违背实验初衷。
为达成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最大限度得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比较优化的学习与发展我们将本课题具体分解为五个子课题。(略)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寻找理论支撑:
    本研究综合了在美术心理、音乐心理和文学心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发现1岁以内的婴儿就能对外界事物的某些审美特征产生知觉选择,如鲜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有节奏的儿歌都会引起婴儿的定向,这是审美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审美艺术教育的基础。
    儿童审美心理与非审美心理一样都包括知、情、意三个系统,它是审美及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心理基础。有关审美和艺术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审美主体的知、情、意系统与审美艺术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和审美意志(创造行为),它们贯穿于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过程。
    然而,审美心理活动和非审美心理活动在目的、方式、结果等方面都是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的,反应了两种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在科学工作中,感知、想象、理解、发现、思考客体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本来的面貌及其发展规律,为解释、利用、改造、创新提供依据,应该是求实、求真的。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就会遭到报应。
    审美活动中对客观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变形的,甚至是虚幻的。以月亮这一实体为例,科学家告诉我们它是围绕地球转的不发光的星体,月亮光是太阳照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光,夜晚月朗星稀是因为无云等。而审美时,则把月亮当作审美对象,当作寄托感情和想象的对象,所以就会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融入客体之中,就会有“嫦娥奔月”虚幻想象。这都是审美主体的感受、想象、移情所至。因此,审美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形象、色彩、音响、韵律、节奏、流动感、和谐、秩序等情感表现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产生激情和想象,情绪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体现。如果我们把审美的结果当作科学的认识,必然会陷入荒唐。
    我们参考有关资料和研究经验,归纳出以下培育方法,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依据。
    1.  积累非审美的认识经验、实用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绪经验,丰富现实性表象,为感知的定向(在对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为理解和想象的进行、为情感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源泉。
    2.师生共同创设审美艺术化的环境。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用创作成品布置环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规提升为艺术的表达方式。
    3.系统地开展以艺术品为媒介、以审美欣赏为核心的实现多元价值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活动,将自外向内的艺术再加工和自内向外的艺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重内容轻形式、重模仿轻创造、重制作轻欣赏的倾向,使审美心理的各个方面从对立走向统一互补。为此,我们在组织艺术欣赏时,有两点区别于现在的艺术教育:(1)把渗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艺术中的形式审美特征──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对立统一等加以突出,使其与儿童的意识层面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儿童对形式审美特征的直觉敏感性和迁移应用的有意性。(2)把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社会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体的情感交流从潜意识层面发展到意识层面,将作品的情感基调或人物的内部情感作为儿童识别、观赏、匹配、表现和重新建构的对象,并在观赏、表现、重建中,使儿童的主体情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4.教师的人格特征和美学修养。在审美艺术教育中,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人格完满或追求人格完满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统和真、善、美的外部行为方面比较和谐或不断追求和谐完善的人,是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长具有丰富“美感的人”。其次,教师在音乐、美术、文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素养。她不必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技能,但她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有广泛的艺术欣赏的兴趣、欣赏能力、选择能力和感情表现能力,有及时将美介绍给儿童的热情。再次,教师必须热爱儿童,了解儿童,乐观开朗,勤奋工作;能够乐此不疲地引导幼儿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近似于玩耍的艺术活动中引导儿童健康、和谐、活泼、愉快地发展。
    5.以艺术审美为中心,把美感的培养辐射到各种活动中去,使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得到互渗、互补、互相转移,在“虚”和“实”的循环反复中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和一般心理的同步协调发展。
探索研究方法和途径:
    1.分析提取同构的要素。
    (1)不同艺术品之间内容情感表现的相似性,使主体产生情感的态度和体验的相似性。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只要作品的情感基调相同,主体在欣赏时都会产生相类似的情绪体验。音乐、美术和文学三种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情感符号表现人物的相同类别的情感或情绪。在绘画中,用线条或色彩以及不同造型表现。文学中主要是通过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述得到体现的。音乐的形象和情感都是不确定的,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常常会勾起与自己相类似的情感记忆的浮现,而产生可视性形象。
    (2)艺术构成要素唤起主体的情意象征的沟通性。主要包括:①色彩的情意象征性。如绿色象征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象征和平,给人安全、温馨、宁静、纯真的感受;黑色象征死亡、危险,使人产生恐惧、压抑等体验。但是,色彩与心灵之间的同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固定不变的,色彩的象征及其偏好,受民族、个性、个人习惯和具体心境的影响。②线和形的情意表现与内心体验的沟通性。如竖直线表现挺拔、坚毅、呆板、凝固,用水平线表现平静、沉稳,用精直线表现沉重、有力,用细直线表现轻快、灵活,用曲线表现柔和、流动、委婉、轻盈、优雅、机敏、狡黠,用放射线表现开朗、伸展、高兴、生长的活动,用正方形表现稳定、刚直、呆板,用按黄金分割的长方形表现适当、舒服。③节奏。节奏的不同组合及其变化,既表现作品情绪的起伏,也能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变化,如缓慢的节奏可引起舒缓、平和、疲劳、沮丧的感觉,快速的节奏使人兴奋、活跃、紧张、焦急。④声音和旋律。声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顿挫、连绵、纯杂之分。对不同声音的处理,能表现不同的情感。旋律与节奏是构成听觉艺术的重要元素,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不同情感模式直接对应。如听到进行曲使人振奋激昂,听到轻音乐舒畅柔和,欢快跳跃的音乐令人喜悦,低沉缓慢的音乐使人伤感、凄凉等。而这些情感都会与欣赏者的经验相联系,在脑中产生视觉表象,因此,旋律与节奏一样,构成对音乐形象的象征性。⑤力度与方向。任何一种元素在整合成艺术品时都表现了力的强弱运动变化及其走向,是上升的力还是下降(沉)的力,是递增的力还是递减的力,是对抗的力还是调和的力,是聚积的力还是扩散的力,是张扬的力还是萎缩的力。力的运动模式决定方向的变化,例如张扬的力,其方向必然是上行的、步步加强的或向外放射的。不同的力的模式及其走向都与特定的情感结构达到同构。
    (3)形式美法则在艺术品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我们选取了幼儿能感受和适应的若干法则加以引用:①对称与均衡;②重复与变化;③整齐一律和多样统一。
    2.制订分层次的同构活动的目标。我们试图把本课程中的同构能力从最低水平到最高水平,分成三个等级。低一层次的能力是高一层次能力发展的基础,高一层次的能力发展又整合着低一层次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的目标,不是小、中、大班的对应性目标。儿童艺术能力反映在不同班级中差异很大,起点较低的班级可以完成低中级的目标,起点较高的班级可以完成中高级的目标。艺术能力的个别差异也很大,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儿童可能要分别完成不同的目标。但是能力发展与年龄阶段存在着密切关系,要小班儿童完成高层次目标为每个孩子营造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得到最好的发展。
    3.确定同构活动的内容。
(1)同形同构。坚持以直觉体验为基础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形式共同构成“同形同构”,包括色彩、线条、构图、音韵、旋律、节奏等要素,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构成的整体画面。这些结构虽然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形象之中,但其表现的鲜明程度是不同的。如文学的形式特征比较隐蔽,人们欣赏时容易被主题和情节所吸引,把形式“挤压”进无意识中。与此相反,在美术作品的视觉审美特征和音乐中的听觉审美特征却表现得十分鲜明。根据这一特点,形式同构应以显性形式带动隐性形式进行感知、体验、识别、创造,如“对称”这一结构特征,绘画中最直观,宜在绘画欣赏和绘画操作中进行内化,再去同化音乐、文学中的对称现象。
(2)异质同构。“同形同构”是客体审美形式结构的相似性的感受与识别,“异形同构”是指各种形式结构能够引起主体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之间的对应性、沟通性。情感是通过形式表达的,任何形式都蕴含着特定情感才成为艺术的,所以“异质同构”与“同形同构”是不可分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才尝试性地剖析它们的内部结构层次。在具体操作中,这两方面的同构往往交织在一起进行。
    4.建构同构活动的过程。
(1)根据同构目标选择教材。选择教材是进行同构活动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不同的教材在实现同构目标方面各有侧重。形式同构一般都以美术、音乐为核心教材,而内容情感同构一般以文学、美术为核心教材。
(2)梳理核心教材中的同构要素。以文为例,如《树妈妈和树叶娃娃》有两大同构要素:一是情感的对称性发展,以树叶妈妈为情感主线,构成了从欢乐幸福到伤心孤独再回到欢乐幸福的完整情感变化过程。二是这一情感的变化正好构成了整体结构上的三个段落,又可以进行ABA结构的匹配。在音乐、美术这些作品里,也有同构要素。
(3)根据同构目标选择不同切入口。可以从音乐欣赏切入,感受、理解和表现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继而发现文学和美术中的类似特征;也可以从美术欣赏切入,感受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多样统一等整体画面结构,继而发现在文学和音乐中的类似特征;还可以从文学欣赏切入,感受作品中形象丰富的情感类型,再带着文学的情感经验和丰富的想象,欣赏美术和音乐,从而对美术、音乐中的社会情感产生联想、想象、感受、体验、移情和创造出新的形象。
    确定同构目标和切入口之后,就要考虑怎样呈现作品的同构点,使其凹现出来。
    同构活动的过程大致都有两个层次:(1)感受层次。感受和体验同构点特征全貌,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如讲述、音乐、绘画和动作参与等凸现作品的审美的特征,引起儿童的感受。(2)选择、匹配、理解层次。在1~2种作品中取得经验后,用已知的观念或形象去匹配求知的相似性形象,使已知与未知相互作用。
    5.同构活动的经验准备和时机。同构活动中,对三种艺术形式共同审美要素的感受和沟通,必须在已知和未知材料中进行,必须让儿童以某一领域的审美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其他领域的审美信息,因此为儿童准备分领域的审美经验是很重要的。
    教师适宜地掌握同构时机也十分必要。在艺术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分领域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构课程是穿插在不同的连接点上进行的,不是什么活动都必须进行同构,也不是什么同构都必须把三个领域硬拉在一起。实际上,在同构活动之前,还有许多分领域的活动和低一层次的同构活动。教师必须从目标、材料和儿童的基础几个方面考虑确定时机,其宗旨在使各领域的审美要素在综合中有助于儿童的审美加工,而不是互相干扰。另外活动内容和形式安排上,教师们在研究艺术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尝试:
    1、方法手段的整合--自由选择的兴趣活动
呈现方式:1)主题兴趣活动:每周2-3次,一般采用班级活动形式,由老师在区域活动内或各艺术室中设置半开放又可以相互联系的环境,提供各种材料和道具,孩子们围绕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自由开展探索和研究,进而表现表达,自主开展艺术活动。如大(2)班幼儿在开展"我爱秋天"的主题中,孩子们用捡来的树叶印染成各种颜色的漂亮叶子装扮活动室墙面,用陶泥制作各种形状的叶子变成昆虫的毯子、被子和家,用蜡笔和牙签尝试刮腊画秋天的树来布置走廊,用剪刀和各种纸剪贴出许多美丽的树叶挂作门帘……2)全园兴趣活动:我们开设"舞蹈、钢琴、合唱、绘画、表演"等兴趣组,扩大幼儿活动范围,幼儿可以参加一个小组、也可以参加两个小组,并请进专家和艺术老师辅导,作为培养幼儿艺术兴趣、引导幼儿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延伸活动。
    2、认知与表达的整合--自主表达的节日活动
呈现方式:"小舞台、表演角、创意室"。主要围绕"六一"、新年等节日和艺术展示月,为孩子提供自主建构主题经验的时空环境,提供交流、分享、展示、表达、表现的大、小舞台。孩子们非常喜欢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游戏学习,他们结伴或者商量,一起操作木偶表演,一起选择材料制作喜欢的"草裙"、"帽子"、"花环"等,一起跳舞、律动、唱卡拉OK比赛,敲打节奏乐器,一起分角色故事表演等,这些演出,有时没有正规的节目单,孩子可以即兴上台表演,不仅仅是已有经验再现,而是运用已有经验,创造性地表现、表达,形成台上台下互动式效应,不仅培养了艺术表现能力,更提高了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等多元能力。
    3、教育资源的整合 --开放互动的社会活动
呈现方式:1)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当孩子对某一社会内容产生兴趣时,让幼儿走向社会,如幼儿一起给新老房子画张像、和肯德基叔叔跳舞律动、去超市购物、观看杂技表演等。2)艺术教育公益活动--紧紧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生动、特殊事例,让幼儿在环境渲染中运用各形式,开展慰问、关爱等主题艺术活动,如到敬老院演出、和退休奶奶教师一起过敬老节、组织抗"非典"宣传活动、绿色环保活动……3)艺术教育共享活动,如让家长来园进行艺术指导教学,参与幼儿园艺术表演排练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大环境,开展艺术教育,更让艺术活动走出幼儿园,辐射社会,使孩子在更广阔生活实践中促进多元发展。
    4、艺术与生活的整合--情感交融的亲子活动
呈现方式:1)艺术教育公开、展示活动--让家长、社区居民、姐妹园老师观摩幼儿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2)亲子同乐活动--让家长共同参与孩子的手工制作、绘画等,如举办亲子制作活动,通过和家长的互动,使孩子在愉悦的情绪中,尽情表现表达,得到自我满足,增进亲情交流。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实施中,实验班的儿童表现出了对各领域共同审美要素的敏感性、情感的丰富性、艺术活动的空前的活跃和主动创造精神,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实验班儿童的多幅艺术作品获全国性的奖励,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也表现出色,并能将审美法则及情感融于生活,使班级氛围温馨、有序。可以说,本研究基本验证了理论假设。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冲破了狭隘的艺术教育观,把艺术综合教育活动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幼儿对美的认识及表现美的兴趣和能力,也使教师积累了艺术教育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特色基本形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学习的动力。针对幼儿的个性、爱好、兴趣等不同特点,我们开设了舞蹈、美术、英语等多种兴趣小组活动。幼儿自由选择、积极参与。以美术兴趣小组为例:我们不但推荐绘画基础好的幼儿参加,更鼓励不突出的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期初,我们认真拟订好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讨论教学方法,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不断修改活动计划,充实教学内容。全园幼儿美术整体水平显著,想象力丰富、着色大胆、思维活跃、创造力强。
    (二)幼儿发展情况良好。
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幼儿在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感受、理解、想象、表现、能力方面均有明显的进步。“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挖掘人的创造性”,艺术教育能时时激发起幼儿的创新精神。我们在设计艺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稍加点拨,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困难。艺术教育使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变聪明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感知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与和谐发展。几年来,幼儿的舞蹈、歌唱、绘画博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三)、实验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教师是参于课题研究的主力军,是实施艺术教育的核心,课题的研究探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四年里,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不论是在专业素质方面,还是业务素质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省、市、镇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教师们尝到了教科研的甜头,更热衷于教育科研工作。
 
“十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一览表
序号
名称
著作者
发表(获奖)的载体
发表(获奖)时间和奖项
出版(评奖)
单位
1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
朱红芳
发表于省级刊物《早期教育》
2001
江苏教育报刊社
2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姚国琴
发表于省级刊物《早期教育》
2005
江苏教育报刊社
3
《节奏体验在幼儿文学教学中的尝试》
叶艳梅
发表于省级刊物《早期教育》
2005
江苏教育报刊社
4
《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
孙玲芬
发表于大市级刊物《苏州教育研究》
2004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5
《小小班音乐和儿歌的整合》
吴建珍
发表于苏州市级刊物《苏州教育研究》
2004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6
《歌唱教学中的视觉参与举隅》
孙文侃
发表于苏州市级刊物《教育科研信息》
2000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7
《浅谈如何评价幼儿绘画作品》
孙玲芬
发表于苏州市级刊物《苏州教育》
2004
江苏教育出版社
8
《浅谈音乐教育的社会性功利》
刘斐斐
发表于吴江市级刊物《吴江教研》
2002
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9
《节奏体验用于语言活动教学初探》
叶艳梅
发表于吴江市级刊物《吴江教育》
2004
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10
《幼儿表演游戏指导略谈》
王亚红
发表于吴江市级刊物《吴江教育》
2001
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11
《美术教学中发展幼儿口语能力的尝试》
 
鲁敏
发表于吴江市级刊物《吴江教育》
2001
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12
《幼儿绘画教学议》
王毓萍
发表于吴江市级刊物《吴江教育》
2001
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13
《浅谈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
姚玲妹
发表于吴江市级刊物《吴江教育》
2001
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14
《幼儿美术欣赏作品选择的几点要求》
姚国琴
发表于吴江市级刊物《吴江教育》
2001
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15
《学前艺术综合活动教育的研究方案》
孙玲芬、顾雪英
发表于吴江市级刊物《吴江教育》
2001
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16
《画出幼儿的心灵世界》
鲁敏
江苏省二等奖
2003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17
《论儿童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胡彩虹
江苏省三等奖
2004
江苏省教育学会
18
《音乐欣赏形式多样化与幼儿智力发展》
褚韵霞
江苏省三等奖
2004
江苏省教育学会
19
《谈谈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
沈未云
江苏省三等奖
2005
江苏省教育学会
20
《如何在幼儿手工活动中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周月华
江苏省三等奖
2005
江苏省教育学会
21
《对影响幼儿音乐能力培养问题的思考》
孙文侃
江苏省二等奖
2005
江苏省教育学会
22
《在表演游戏中体现艺术综合》
郁爱华
江苏省优秀奖
2005
江苏省教育学会
23
《生活化美术教育的价值体现》
吴洪
苏州市一等奖
2004
苏州市教育学会
24
《让美术活动插上想象的翅膀》
鲁敏
苏州市二等奖
2003
苏州市教育学会
25
《学“纲要”向幼儿艺术教育实践转化》
孙玲芬
苏州市二等奖
2002
苏州市教育学会
26
《评价幼儿绘画作品中的问题与探究》
孙玲芬
苏州市二等奖
2004
苏州市教育学会
27
《放飞幼儿想象的翅膀——浅谈音乐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刘斐斐
江苏省三等奖
2005
江苏省教育学会
28
《从儿童画的实质谈儿童美术活动的价值》
吴建珍
江苏省优秀奖
2003
江苏省教育学会
29
《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学会观察》
褚韵霞
江苏省纪念奖
2003
江苏省教育学会
30
《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学习之我见》
沈青
吴江市二等奖
2001
吴江市教育局
31
辅导儿童画《扭秧歌》
孙文侃
江苏省二等奖
2004
《早期教育》杂志社
32
辅导儿童画《午操开始拉》
沈青
江苏省一等奖
2004
《早期教育》杂志社
33
辅导儿童画《会动的幼儿园》
王亚红
江苏省一等奖
2004
《早期教育》杂志社
34
辅导儿童画《大家一起吹泡泡》
沈未云
江苏省一等奖
2004
《早期教育》杂志社
35
辅导儿童画《幼儿园里朋友多》
褚韵霞
江苏省二等奖
2004
《早期教育》杂志社
36
辅导儿童画《北京奥运送飞船》
刘斐斐
苏州市二等奖
2005
苏州市教育局
37
辅导儿童画《去月球做客》
沈未云
苏州市二等奖
2005
苏州市教育局
38
辅导儿童画几十幅
 
江苏省三等奖
 
《早期教育》杂志社
39
美术作品“思念”
姚玲妹
苏州市“福临门大家庭杯少儿书画大赛”园丁奖和一等奖
2005
苏州市教育局
40
儿童画
陆天宇
苏州市“福临门大家庭杯少儿书画大赛”佳作奖
2005
苏州市教育局
41
儿童画
严雨薇
苏州市“福临门大家庭杯少儿书画大赛佳作奖
2005
苏州市教育局
42
麦杆画《戏水》
王亚红
发表于省级刊物《早期教育》
2005.5
江苏教育报刊社
43
麦杆画《秋》
姚国琴
发表于省级刊物《早期教育》
2005.5
江苏教育报刊社
 
经过这几年的研究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的幼儿发展案例,这里略举几例:
案例一:让每个孩子感受快乐
    在进行故事活动《胖胖熊和小老鼠》的过程中,幼儿理解了胖胖熊笨重、慢吞吞,而小老鼠机灵、活泼的角色特点后,我请幼儿选择乐器来表现,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困难事,他们选择乐器、创编节奏,最后合作表现,用铃鼓表现胖胖熊走路的样子,用圆舞板表现小老鼠走路的样子,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一种乐器,仔细听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何时轮到自己一显身手,更加陶醉于故事的讲述,对角色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熟悉了故事内容后,我请幼儿进行表演活动,可胸饰的数量有限,这可怎么办呢?有了,何不让一部分幼儿进行表演,而没有请到的幼儿演奏乐器,制造音响效果。“胖胖熊抱着西瓜走来了,嘭—,嘭—”拿铃鼓的幼儿随之演奏“ X- X- ”的声音,而小老鼠来了则演奏“╳╳╳ ╳╳╳ ”的声音。整个表演过程中,不仅让前来表演的幼儿得到了快乐,下面的幼儿虽然没有表演,却以“幕后”的身份参与到了活动中,其中的快乐也能体会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
    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各种声音,并结合打击乐演奏,可以弥补活动中只能照顾部分幼儿的不足,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同时在合奏过程中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幼儿之间团结协作,增强了集体主义情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案例二:让音乐有形
   
在这一次音乐活动中,我所带的这个班的幼儿只是凭借两个截然不同的歌曲中人物形象——勤快人和懒惰人,全方位地感受了音乐中的两个最常见的对立性质:强和弱。
    在帮助幼儿学习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前,我仔细分析了教材,觉得不应该仅仅把学会唱歌作为活动的重点,而是应该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内涵,让幼儿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才是组织这个活动的首选目标。
    在目标基本定位后,我开始设计活动过程。
    我首先将幼儿引入音乐欣赏:用截然不同的两种速度来演奏同一段旋律让幼儿分析、畅谈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幼儿在倾听后的表达是具体的、全面的又是生动的。
    A幼儿:前一段音乐弹得有力、快,我仿佛看到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前进;后一段音乐,弹得轻缓、抒情,我觉得是大家都跑累了在休息。
    B幼儿:听了前一段音乐,我想做事;听了后一段音乐,我想睡觉。
    C幼儿:我觉得第一段音乐是豹子或是老虎在拼命追赶小兔子,很是紧张;而后一段音乐好象是在水族馆里看鱼儿在悠闲地游,很是舒服。
    而这一步骤其实还只是一个先驱导入,为开启下面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我请幼儿观察根据歌词内容制作的实物背景图,让幼儿通过画面分析,直观地区别判断什么样行为的人是勤快人;什么样行为的人是懒惰人。然后根据图片内容练习句式,在发展幼儿语言的同时,传授歌词内容。我采用了游戏:“跟我说相反”。   
    师:有些勤快人呀,正在厨房劳动;   幼:有些懒惰人呀,正在厨房睡觉。
    师:他在炒菜;    幼:他不炒菜。
    正是在有了上面的铺垫后哦,我才能开始给音乐设计“形态”。
    我将过渡语设计为:“小朋友想一想,那刚才我们听的两段音乐种,哪一段好象在讲勤快人?哪一段好象在讲懒惰人?为什么呀?”幼儿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了,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而又肯定的。接着我又说:“小朋友耳朵真尖,听音乐就能正确区分勤快人和懒惰人。我们将快的音乐作为勤快人音乐,把慢的音乐作为懒惰人音乐。现在老师还要考考小朋友,你会用不同的动物来代替刚才听到的音乐吗?比如,老师用小兔代替勤快人的音乐,因为小兔跑起来很快。”小朋友马上就举手回答:“我想用小乌龟代替懒惰人的音乐,因为小乌龟爬起来很慢。”我又说:“我想用老虎来代替勤快人,因为老虎厉害。”小朋友顺着我的思路回答:“我想用小兔子代替懒惰人,因为小兔子没有老虎厉害。”我决定为难他们一下,:“刚才小兔子不是用来表示勤快人的吗?怎么又可以用来表示懒惰人呢?”果然,马上有小朋友对我的话显示了困惑和迷茫,但是也有聪明的小朋友帮助揭开了问题的实质:“小兔子在和乌龟比速度时,小兔子强于乌龟,所以小兔子适合用来表示勤快人;而小兔子和老虎在比力量时,小兔子明显弱于老虎,这时小兔子只能表示懒惰人了”答得多好,而且就是在幼儿的回答中,已经出现了“强、弱”两个相反的概念了。
    接着我又尝试将幼儿的思维带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提高到:“假如我用红色表示勤快人……”幼儿答:“我就用黑色表示懒惰人。”问:“为什么?”幼儿答:“懒惰人只想睡觉,他一定喜欢黑夜,用黑色最合适。”
   “那我用直线表示勤快人?”“我用曲线表示懒惰人。”
    “我用大石头表示勤快人?”“我用棉花表示懒惰人。”
    “我用冰雹表示勤快人?”“我用雪花表示懒惰人。”
    “我用拍皮球表示勤快人?”“我用滚皮球表示懒惰人。”
    ……    ……
我的语速加快,幼儿的语速相应也在加快。我不得不佩服幼儿的领悟能力。
最后,我又尝试请幼儿将音乐和美术结合。我将幼儿一分为二,请幼儿根据不同的音乐提示进行绘画。要求幼儿小组合作,并且突出主题。
    在我的要求明确后,甲组幼儿在听到欢快的音乐时,动笔绘画。乙组幼儿则在听到缓慢的音乐时才动笔绘画。就这样,在我反复演奏了数遍后,幼儿笔下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幅画:甲组的画面内容是:红日射出万道霞光、绿草地上盛开五彩的鲜花、小白兔在草丛间欢快游戏、小猴子在树上荡秋千;观者仿佛聆听到笑声、感受到心与画一起砰然跳动。乙组幼儿的画是:夜晚,如钩的月亮低垂眼睑,平静的大海只有微波荡漾、孤零零的小船随波摇晃、笨憨的海龟静趴在沙滩上休憩。画面的宁静与安详随处可见。看的人会不由得放慢呼吸的频率。
    就这样,音乐在幼儿的目前有形了,是动态的、是五彩的、是有所指的,更是会说话的。
案例三:用音乐形象激发想象
音乐与美术被称之为姊妹艺术,它们同出一源,都是表达人类心灵的产物。欣赏音乐能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音乐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能烘托气氛,让孩子们能身临其境。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我会播放一些相应的音乐,让儿童在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中,感受不同的艺术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大班绘画活动《画狮子》中,我没有运用教师单向的示范讲解来阻止矛盾冲突,运用范例统一图像。这种看来既省时又简捷的方法,似乎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是一种片面追求即时效果的短期行为,它会使儿童没有自己的想法,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在画狮子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引导他们发挥想象,不同的音乐可能表现的不同形象。欣赏后组织大家讨论,我对他们的想法及时肯定、鼓励。接下来孩子们边欣赏《狮王进行曲》边画画,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跃然纸上。瞧:这幅是由小动物组成的仪仗队在前面敲锣打鼓地带路,后面跟着威风八面的狮王,这狮王可神气了,头抬得老高,身披大红袍,双手叉着腰坐在轿子上。那幅狮王可凶了,嘴巴张得好大好大,在大声吼叫,小动物们都在逃跑。还有这幅只有一只狮子竖着毛在大叫。小作者说,小动物吓得都逃回家了……我让孩子们一一展示了作品,每一幅作品都非常生动、活泼又充满情趣。当音乐走进美术,旋律与节奏,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只有通过幻想和想象,才能亲临其境,有所观赏和领悟。那些极富想象力的儿童音乐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活动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因此让音乐走进美术活动,可以使美术活动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既有利于孩子们愉悦身心,又可以激发想象。
 
五、课题研究后的一点思考。
(一)、艺术教育实施的立足点是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
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不能仅从艺术教育单一的角度去理解,而应该把它置身于教育的整体中,使之成为教育中的特色。它以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为起点和归宿,促进幼儿艺术潜能的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是艺术教育实施的保证。
教师是艺术教育实施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评价者。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内涵质量。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工基本功、教学修养对艺术教育的实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幼儿艺术综合活动教育”课题的研究正是我们的源头活水,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成长、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它使我们的教育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小班综合活动:多彩的泡泡画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