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游戏及其指导

第一节  游戏的实质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不同的研究者试图对游戏的本质、特点、功能等有关问题给予解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
  一、什么是游戏
    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它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是对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的模拟活动形式。
    在人类社会中,从古至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有儿童的游戏。但对游戏的研究,却是与文化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一些研究儿童教育的教育家首先注意到了游戏,并对游戏提出了一些看法和主张,而且对后来的儿童教育及其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

剩余精力说
该学说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他认为生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精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活动是剩余精力的最好表现,是发散体内过剩精力的方法,剩余精力越多,游戏便越多。

    (二)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
    该学说由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提出。他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游戏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天赋的本能活动。游戏时间的长短随动物进化的程度而异,越是高级的动物,在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越复杂,需要练习的时间越长,幼儿期越长,游戏的时间越长。最初是实验性游戏,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这种感觉运动游戏逐渐发展到建造游戏和高级智能的练习。然后是社会经验游戏,包括争斗、追逐、模仿、社会和家庭游戏等。实验游戏的目的是发展自制能力,社会经验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际关系。

    (三)游戏欲望说
    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反对格罗斯的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儿童游戏的欲望有: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等等。

    (四)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霍尔认为,儿童游戏反映了从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游戏是祖先最早活动遗迹的再现,儿童的游戏无非是复演祖先的动作和活动,如儿童的攀爬和打秋千的游戏是人类处于动作阶段生活的复演,团体游戏是部落时期人类生活的复演等。
    (五)社会情绪表现说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满足欲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使他们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通常是攻击性的危险冲动,以满足其追求快乐的愿望。随着自我的发展,那些不被理性所接受的追求快乐的愿望就不再以直接的象征性的游戏方式表现,而被更现实的、为社会所接受的一些活动,如俏皮话、玩笑、创造性艺术活动等取代,用这些更隐蔽的方式来满足早先通过游戏得以满足的愿望。西方流行的“游戏治疗”就是这一理论的应用,用于矫治儿童在精神上与行为中的问题。

    (六)认知动力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也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他从智力发展的角度,认为游戏是儿童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使之适应自己内部认知结构的一种方法,它在儿童智力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游戏,特别是假想的游戏,是创造性想象的根源。他认为游戏发展与智力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满足个体的需要。

    (七)社会性活动说
    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代表,认为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儿童看到周围成人的活动,便模仿这些活动,把它们迁移到游戏中去。游戏的社会性实践,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出的某种生活现象。游戏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反映,儿童可以通过游戏掌握基本的社会关系。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变化,首先表现在游戏之中。

    三、中国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
    中国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如陶行知、陈鹤琴、朱智贤等在总结幼儿游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各种游戏理论的有益部分,形成了中国的游戏理论。他们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婴儿进入幼儿期,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与成人的不断交往,开始产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和学习)的需要,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但是,因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还不能真正参加成人的活动,这是幼儿阶段心理发展上的主要矛盾。游戏则是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活动形式,游戏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幼儿有强烈的动机参与游戏活动,并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地满足他的各种需要,发展各种能力。可以说,游戏既适应了幼儿身心的发展,又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复演”,或消极适应生活的过程,也不是精力过剩或情绪发泄的表现。
    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儿童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景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
    再次,游戏是幼儿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参与的、且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游戏的过程,就在于实现游戏的目的。幼儿做游戏是他们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着成人的行为活动和相互关系。幼儿拟定游戏的计划,选择实施游戏的方法,这已说明幼儿在游戏中,有意识地通过思维和想象来进行活动,使游戏的情景具有游戏主题和内容所规定的意义。同时,幼儿在游戏中,还要遵守游戏规则,用思维和语言来组织、调节游戏活动。因此,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游戏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正规的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此更容易使幼儿主动参与,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特点与作用

    虽然游戏的内容、形式等各不相同,但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主要的活动形式,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也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一、游戏的特点
  幼儿游戏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一些特点主要有:
    (一) 自由性
    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的活动,幼儿做游戏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由于游戏形式、材料和过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使他们对游戏产生兴趣,主动去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没有强制性,幼儿可随自己的兴趣和力量进行游戏、停止游戏或变换游戏,从中得到快乐并充分的发展。同时,幼儿在沿用前人游戏的过程中不断修改、更新这些游戏,并创造新游戏。
    总之,教师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的游戏愿望,发挥其主动性,才是真正的游戏。
    (二)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本身固有的特性,它不同于劳动。没有劳动的物质目的,而是以参加游戏的过程和取得游戏结果的愉快为目的,人们总是在情绪积极时才做游戏,通过游戏活动又获得更大的快乐。所以它是没有负担的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和身体的享乐。
    (三)虚构性
    游戏的虚构性也就是游戏的假想性,是以模仿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为基础,但又不是照原样模仿,它不受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幼儿通常称游戏为“玩”、“是假装的”。如幼儿可以在游戏中充当他们在真实生活中不可能充当的妈妈、司机、售货员等人物;他们也可以假装成各种动物;他们可以把常用的积木作真实物品的代替品,如做长枪、大炮、菜肴等;他们把狭小的游戏场所变成从事各种各样活动的广阔天地,如娃娃家、动物园、理发店、餐厅等。
    总之,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情节和游戏的行为、玩具的材料均具有明显的虚构性,幼儿是在这种假想的、虚构的游戏情景中来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的。
(四)社会性
幼儿游戏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受社会生产方式、观念意识、习俗、文化、道德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游戏的种类、内容、玩法等随历史发展与社会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游戏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差异。例如:“过家家”的游戏各国儿童都爱玩,而且延续了千百年,但游戏中反映的家庭生活的内容、家庭成员及其间的关系等随时代、国家、民族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游戏社会性的体现。
    幼儿的游戏是对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幼儿生活在人类社会里,他们所接触的事物有社会性,反映到游戏中来,游戏也必然有社会性,这一特征在幼儿游戏的各种成分上均有反映。如游戏的角色,就是社会上的人物或各种拟人的动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幼儿周围的生活或幼儿曾经接触过或听到过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生活中的实际要求;游戏中运用的玩具或游戏材料也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五)实践性
    游戏是非常具体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有角色、有动作、有语言、有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身体力行,实际地练习并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如动作协调能力、言语交往能力、心理活动能力等,并不断地积累有关生活的知识经验,使自己逐渐走向社会。
    总之,正是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选择的、同时又是虚构的和具体实践的活动,游戏才为幼儿所喜爱,并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充分地理解游戏的这些特征,才能指导好游戏,使之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二、游戏的作用
    幼儿喜爱游戏,这一方面反映了游戏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并获得发展。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游戏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由于游戏不同,则活动量大小和身体活动的部位就不同。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的神经、呼吸、消化、骨骼、心脏等的发育,而且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了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幼儿做游戏时总是欢乐的,他们的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对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游戏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和言语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游戏中,幼儿广泛地运用着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有助于巩固加深幼儿的知识。幼儿在游戏中要使用多种多样的玩具和材料,并进行探索性试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各种物体的性能和用途,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获得初步的自然科技常识。
    运用实物和动作的游戏,可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这对幼儿有重要的意义。在游戏中,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如当幼儿确定游戏的名称时,就已经把游戏过程中反映的那些内容和特点,以及自身获得的印象和观念概括在游戏的名称中。在游戏中,幼儿要运用语言来表现游戏的情节和内容,交流思想,商讨各种办法,因而能促进语言的发展。游戏对想象力的发展有特殊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要想象出游戏的情节,发展和补充游戏的内容,创造性地反映所感兴趣的部分,以游戏材料、甚至以想象来代替真实物品。游戏是在想象的状态中进行的,没有想象就没有游戏的创造性。因此,游戏有力地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在游戏中,还发展了注意力和记忆力。
    总之,以学习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为目的专门性游戏活动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加深和丰富幼儿知识的有力手段。

    (三)游戏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的形成
    首先,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学习着各种角色的优良行为。幼儿常喜欢扮演的角色有妈妈、老师、医生、警察、售货员等。扮演角色本身就包含着行为的榜样。幼儿要模仿这些角色的劳动态度、言行、相互间的关系,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并要根据角色的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意志、性格。游戏大都是集体的、有规则的。在游戏中,幼儿为了达到游戏目的,就要约束自己、克服困难、坚持工作,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锻炼控制自己的能力,促进自我调节与随意性行为的发展。通过游戏,还可以针对幼儿性格的特点,进行个别教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愉快自觉地克服自己的缺点,形成良好的性格。
    一般来说,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都高于他们日常的行为水平。例如,一个平常表现很不稳定、站不住、坐不住的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了“交警”这个角色。他能够以警察的行为榜样要求自己,在岗位上持续站了10分钟之后,他跑下岗楼想参加其他活动。但是当老师提醒“怎么没有警察指挥交通了?”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职而返回岗位继续坚持指挥交通。
    总之,游戏可以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己扮演角色,反复地模仿和体验,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实践了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这有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掌握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

    (四)游戏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反映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美好形象;运用着玩具和游戏材料;使用着艺术语言;从事着音乐与美术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增进了幼儿的美感。在游戏中幼儿还时常依据自己的意愿去装饰自己的建筑物,美化游戏的环境,并用语言、动作、歌舞等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这都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

    (五)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它是幼儿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尤其是集体性游戏,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态度,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通过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我意识;促进幼儿理解和体验人们之间的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与同伴的协作精神;学会如何遵守规则,如何发展自己的力量和技能;学会如何尊重别人、服从领导;如何共同努力完成任务等。另外,在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玩着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对教师的启发诱导也容易接受。

第三节  幼儿游戏的种类
    游戏作为幼儿一种特殊的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也不相同。可以根据游戏活动的性质、使用的器械、幼儿身心发展阶段、游戏场地、参加游戏人数的多少、游戏的目的与作用等的不同而进行分类。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中,一般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和特点将游戏划分为两大类: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

一、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是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典型的、特有的游戏。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不是简单的直接再现,而是将所获得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结果,它满足了幼儿好学、好问、好奇、好模仿等心理需求。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
    (一)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如玩娃娃家、开商店、开医院等。这是幼儿时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1.角色游戏的特点
    (1)印象性。幼儿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使用的材料均与社会生活有关。幼儿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种种印象,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井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游戏。幼儿个人的生活经验愈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愈高,因此教师应当注意丰富幼儿的生活印象。
     (2)自主性。角色游戏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幼儿玩什么主题、有多少个角色、情节如何进行、使用什么玩具等,均由幼儿自行设计编定,作为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和影响幼儿的游戏。
    (3)想象性。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性想象活动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创造性想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扮演儿童熟悉的角色,如扮演妈妈、老师、司机、警察、售货员等,他们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和体验,这一反映过程体现了儿童的想象活动;二是儿童在游戏中使用玩具,以物代物,往往一种物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可代替多种真实物品,如小椅子一会儿是汽车,一会儿又当娃娃床,这种替代正是幼儿创造性想象活动的结果。有想象活动参与的角色游戏,既富有假想性,又富有真实性,是虚构性与真实性的巧妙结合。
    2.角色游戏的作用
    角色游戏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它不仅对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还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经验、练习手脑共同活动、发展语言和认识能力,对学习认识社会、家庭、集体和社会成员,体验各种社会人物和社会行为,提高社会合作性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说角色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之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幼儿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印象并非全是好的、正确的,所以不是任何幼儿自发的角色游戏都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如“烧香拜佛”的游戏,对幼儿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有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角色游戏的指导,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二)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又称“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多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和实际的创造行为,构造建筑物或建筑形象的游戏活动,如用积木搭桥、用沙石建城堡等。
    1.结构游戏的特点
    (1)材料多样性。多种多样的结构材料是游戏的基础。结构游戏离不开用于建筑的各种材料,否则结构游戏就无法进行。在结构游戏中,幼儿利用各种材料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去进行构造,从而增进了对事物的认识,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性。
    (2)造型性。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与造型是游戏的支柱。结构游戏是幼儿动手操作的造型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必须直接动手操作,才能构造出一定的物体形象来反映对周围生活的印象,也正是这种亲手操作的构造活动才使幼儿的活动要求得到满足,给幼儿带来愉快。因此,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与造型是结构游戏的支柱。
    2.结构游戏的作用
    幼儿在堆砌、排列和组合的活动中,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能,区别形体,学习空间关系的知识和整体、部分的概念,学习艺术造型的简单技能;发展感知觉、目测力、操作能力及创造性,手脑并用;磨练幼儿的意志,培养做事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团结协作的品质。由于这样的作用,结构游戏有时也被称为是“塑造工程师的游戏”。
    (三)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扮演角色进行的游戏。
    1.表演游戏的特点
    (1)表现性。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它同角色游戏一样,都是幼儿玩扮演角色的游戏,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不同的是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也是反映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而角色游戏中的各种人物,反映的是幼儿自己的生活印象,游戏的角色、情节、内容可以由幼儿自己选择创造。
    (2)自娱性。表演游戏是为游戏自娱而进行的。它与幼儿文艺表演不同,并不是以演给别人看为目的的,而是幼儿自娱自乐的一种游戏活动。即使没有人看,幼儿也会饶有兴趣地进行表演。
    (3)自创性。表演游戏是以文艺作品为依据的幼儿自创表演。这与文艺表演有类似之处,都是以文艺作品作为表演的依据,但文艺表演是严格按文艺作品的角色与情节内容和一定的表演程序来进行表演的,而表演游戏则只是大致依据文艺作品,表演的方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创的,表演情节也可以按幼儿的爱好增减。所以表演游戏又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2.表演游戏的作用
    表演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对文艺作品的兴趣,加深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发挥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通过表演,幼儿创造性的运用动作、表情,表达情节和人物的性格,这样可以更好地领会作品的主题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受到正面人物品质和性格的熏陶;还有利于学习文学语言,训练口语能力和表演才能,同时给幼儿以快乐和享受。此外,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使幼儿有共同的体验,从而协调一致地行动。

  二、有规则的游戏
    有规则游戏是成人为发展幼儿各种能力而编制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一般应包括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和结果四个部分。游戏的目的,是在游戏中完成增加知识、培养技能、发展动作和智力的具体任务;游戏的玩法,是为了实现游戏的目的,对幼儿动作和活动提出的要求;游戏的规则,是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定,以确保游戏按要求进行;游戏的结果,是参加游戏的幼儿经过努力最后达到的目的。其中,游戏的规则是此类游戏的核心,规则不明确或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有规则的游戏,需要成人逐一教会幼儿,待幼儿熟练掌握后,便可以自由选择进行游戏了。主要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
    (一)智力游戏
    根据一定的智力任务由成人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并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完成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任务。它将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智育的有效手段。
    设计智力游戏应该是任务明确、玩法新颖、内容多变并逐渐复杂化,以激发幼儿的智力活动,规则要简单易行,能使幼儿获得胜利的结果。
    (二)体育游戏
    幼儿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由各种基本动作所组成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它能够发展幼儿的体力和智力,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优秀品德的培养。
    幼儿体育游戏的类型很多,如根据教学要求编写集体性游戏、传统性游戏和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开展的个人体育游戏;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分队游戏和不分队游戏;按基本活动技能可分为奔跑的游戏、跳跃的游戏、投掷的游戏;按发展身体素质可分为速度游戏、力量游戏、耐力游戏、灵敏游戏等。
    无论哪种体育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其基本成分。幼儿是否会玩某一种体育游戏,关键要看他能否遵守游戏的规则。
(三)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规则和音乐的要求进行歌曲动作的游戏。它是以动作来表现音乐,以音乐来衬托动作,使动作表现得优美、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音乐游戏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幼儿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音乐游戏有的有主题、有情节、有角色,如《老鹰捉小鸡》;也有的只具有竞赛性或舞蹈动作,如《抢椅子》。
    幼儿园中游戏种类繁多,它们对幼儿身心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各类游戏应恰当配合进行。游戏的组织也要多样化,有分散的、集体的、个人的或小组的。
    总之,要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真正快乐起来,这是幼儿在游戏中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四节  幼儿游戏的有效指导

幼儿的游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游戏时间的安排、游戏场地的选择与利用、游戏材料的准备以及教师对各类游戏的指导水平等。要使游戏能积极的开展并深入的进行下去,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影响幼儿游戏的各种因素,对游戏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准备、细心的观察并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各类游戏的特点灵活地加以指导。
游戏的一般指导方法
指导游戏一般从游戏的准备工作、游戏中的观察、教师介入游戏三个环节人手。

    (一)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充分考虑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的经验准备等。
    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应是在游戏中度过的,教师必须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在不同的时间可安排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游戏。
    游戏地点的选择要灵活,游戏场地要安全、卫生、美观、整洁、富有童趣。
    游戏材料的准备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游戏特点为依据,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并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游戏的开展创造条件。

    (二)观察
    观察为游戏的准备工作提供了基础,也是教师的准备工作和介入游戏这两大部分的桥梁。教师通过对游戏的细致观察,可以发现何时需要增加游戏时间、地点、材料和经验,可以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使教师能更好地直接介入幼儿的游戏。
    观察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和需要,进而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对游戏做出合理、有效的指导。主要观察游戏中幼儿之间的关系、角色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观察幼儿对游戏的态度、幼儿外部与内心的表现、游戏持续的时间、幼儿的言语表现、社会交往能力等等。
    总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才能采取更好的方法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介入游戏
由于游戏类型的不同以及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下面介绍几种教师介入游戏的形式:
    1.平行游戏
    指教师接近幼儿,并与幼儿使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但教师不与幼儿相互交往,不参加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这种介入的方式常用于感觉运动游戏或结构游戏。例如,一幼儿给小鸭子盖房子,房子盖好后,却为鸭子放不进去而不知所措。这说明幼儿游戏的构想与建构成果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这时教师在一旁也盖房子,一边盖一边自言自语:“这只小鸭子长得又肥又大,我得盖个大房子,要不小鸭子就住不进去了。”这句话给幼儿很大的启示,马上改建自己的房子。
    2.合作游戏
    指教师加人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并让幼儿掌握游戏的进程。一般教师是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这也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幼儿最欢迎的指导方法。例如,“影剧院”中的“检票员”,检完了票就无事可做了,所以幼儿觉得没意思,不愿扮演这一角色。这时教师扮演一位迟到的观众,检完票后说:“里面这么黑,请检票员带我找座位吧!”于是检票员高兴地找到“手电筒”,帮助观众找座位去了。以后,这个角色也成为幼儿喜欢扮演的角色。由此可见,教师的介入提高了游戏本身的兴趣性,也丰富了角色的内容。
    3.指导游戏
    指由教师建议或开始一个游戏,教师事先定好某些角色,以部分控制游戏的进行。这种形式一般用于教幼儿如何进行角色游戏。教师可以在尊重幼儿游戏意愿的基础上,帮助幼儿确定游戏的主题、分配角色、安排情节等。例如,一幼儿想加人“娃娃家”的游戏,而这个区域的幼儿已满,不能再加入了。他求助于老师,希望老师能帮他进入“娃娃家”。老师说:“你可以自己想个办法吗”。这个幼儿想了一会儿,来到“娃娃家”,对“妈妈”说:“我当你家的舅舅行吗?”,“我家已经有舅舅了”。“那我就当爷爷吧!”,“妈妈”欣然同意了。于是他很快进入角色,一会儿给孩子讲故事,一会儿又拉着孩子逛商店,游戏自始至终没有离开“娃娃家”。他的愿望满足了,也增长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游戏的介入方式有利有弊,其益处是较适合那些还未进入角色的幼儿,这些幼儿通常缺乏良好的游戏技能,不能从教师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的指导中获益;其弊端在于教师安排和控制游戏的程度难以把握,指导过度会使幼儿产生消极的游戏体验,甚至会中断幼儿的游戏。
    总之,幼儿游戏的指导并非易事,因为游戏的最大特点在于自主性,而教育意义在于目的性。如果仅从游戏的角度考虑,让幼儿随心所欲地玩,那么他们就难以从游戏中得到教育所要给予他们的东西;如果仅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用教育要求去束缚游戏,强迫幼儿学这学那,这样也会失去游戏的本意。所以指导游戏既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寓教育意义于其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既是教师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是教师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各类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的指导
    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开展游戏,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有兴致、毫不勉强地、努力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而不是将教师自己的意图或设计强加于幼儿。教师对该类游戏的指导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扩大游戏的构思范围、充实游戏的内容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则游戏内容充实新颖,否则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也不能持久。例如,幼儿在玩医院的游戏前,老师带他们去实地参观,并让医生给他们检查,从挂号、看病到付款取药等都让他们亲身感受。回来后,又用谈话的方式再现医生和病人的对话,掌握医生这个角色的一般语言。
    2.为幼儿提供时间、场地和玩具
    教师必须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除了一日三餐、午睡和规定的教学活动时间外,其余的时间都可以组织幼儿玩各种游戏。一般而言,角色游戏需要的时间长一些,可集中安排在教学活动后、午点后的时间里。游戏地点是幼儿做游戏必备的空间条件。只有充分地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现有的设施条件,才能为幼儿提供安全、卫生、美观、整洁有序、富有童趣的游戏环境。玩具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开展游戏必须准备各种类型的、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玩具。幼儿园及教师应该重视对废旧物品(无毒、无污染、安全)的收集、利用和再创造。
    3.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进行游戏
    幼儿按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反映了幼儿活动的有意性。教师可以利用玩具以及富有情感的语言,启发幼儿有玩游戏的愿望,帮助他们确定主题,并去实现它。例如,教师看到一个孩子正在起劲地切菜,便可以启发说:“你这样忙着切菜,给谁吃呀?”“你会切菜还会烧饭吗?”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幼儿思考一下,切菜这一模仿动作应包含在什么主题的游戏中。孩子回答说:“我给托儿所切菜”,老师接着说:“你是托儿所的阿姨,你的工作可真认真呀!你是自己一个人玩托儿所游戏吗?还有谁和你一起玩?”。这样使参加游戏的幼儿明确了自己的活动包含在托儿所这一主题游戏之中。
    4.教会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
    可由教师建议,或由幼儿自己报名、推选,共同商量,轮换担当角色;启发幼儿明确自己角色的身分、理解角色,富有创造性地扮演角色。例如,一个3岁多的幼儿在小椅子上开汽车玩,教师走过去问她:“你在干什么?”、“你是汽车司机吗?”、“你的汽车开到哪里去?”、“你的车是坐人还是运货?”。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把兴趣从模仿动作转向扮演角色。又如,一个当售货员的小朋友离开了岗位,到处乱跑,教师便来到了商店买东西,找回售货员,并说:“售货员可不能离开柜台呀!顾客来买东西,售货员要负责接待”。教师通过参加游戏的方式提醒幼儿,可保证幼儿扮演角色的稳定性和角色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再如,扮演“售货员”的幼儿最初只知售货,经过教师的启发,知道“售货员”还要布置货架,还要为老弱病残送货到家;接待顾客要礼貌、热情、周到;会向顾客介绍商品等。教师要善于启发幼儿理解角色,并认真地、富有创造性地扮演角色。
    5.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要观察幼儿在体力、知识、性格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给予个别指导和教育训练。例如,一个当运输工人的幼儿,装运玩具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发现这种情况,便建议他去当“交通警”,坐在岗亭里开关红绿灯,使他得到了休息。由此可见,通过观察游戏,可及时发现那些幼儿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6.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
    例如,在指导大班“菜场”的游戏过程中,教师以顾客的身份向售货员提出各种建议和请求。教师问“圆白菜有吗?”,“过新年了,你们准备了什么新鲜菜?”“我想买蘑菇,你们这儿有吗?”幼儿答:“没有,不过我们会做的,等会儿您再来买吧!”(幼儿马上用橡皮泥制作蘑菇)。由此可见,教师的介入提高了游戏本身的兴趣性,也丰富了角色的内容。
    7.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
    结束游戏的方式很多,可视游戏的内容与情节的发展而灵活地掌握。有时可以个别地提醒结束游戏,如请收玩具、整理场地需要时间较多的那组游戏先结束,也可请游戏情节不再发展的那些游戏早些结束;有的游戏开展得很好,幼儿兴趣很浓,如场地允许,可让幼儿持续玩完这一游戏。总之,要使幼儿自然、从容、愉快地结束游戏,而不要因为时间到了,马上命令或要求幼儿结束游戏。
    收好玩具、整理场地是结束游戏的主要内容。对小班幼儿教师要带领他们收拾玩具;对中班幼儿则在他们需要时才给予帮助;对大班幼儿应当要求他们独立、整齐地收拾好玩具。
    8.根据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对游戏作简要评价
    游戏结束后,一般是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参加讲评,也可由教师进行讲评。可对游戏内容和幼儿表现进行讲评,表扬好的游戏和表现好的幼儿。讲评并不是每次游戏后的必需环节,可酌情适当地进行。讲评时间不宜过长,以5—10分钟为宜,更不要为讲评而缩短幼儿游戏的时间。
    (二)结构游戏的指导
    根据结构游戏所用材料的不同,分为定型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等)和不定型材料(如沙、水、雪等)游戏的指导。
定型材料游戏的指导
(1)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通过观察实物、玩具、模型、图片等,引导幼儿认识物体各部位的形状与结构特征。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物体和建筑物细致、丰富、深刻的印象,是开展结构游戏的基础。幼儿园应准备各种类型的积木、积塑、金属材料、厚纸、三合板以及本地可利用的其他材料,还要准备一些建造的工具和辅助材料。
    (2)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示范、讲解、练习、语言指示和启发等方法,帮助幼儿认识结构材料(名称、形体、颜色、性质);掌握物体不同程度的概念(大小、长短、宽窄、厚薄、轻重等);识别空间方位(上下、中间、前后、高低、左右等);学习各种基本结构技能(搭、插、嵌塑、铺平、延长、围合、盖顶、加宽、加高等)。
    教幼儿建造技能,不同的年龄班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小班多采用游戏的口吻,边示范边讲解,引起幼儿模仿的兴趣,逐渐过渡到幼儿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建造。例如,教师教幼儿搭床,边谈边搭:“娃娃要睡觉了,快来搭一张床。你们看,先放一块长方形的积木,再在它的一边放一块方积木,在另一边也放一块,娃娃的床就搭好了。你们看像不像?让娃娃躺下来试试看!”教师接着说:“看谁会给娃娃搭床呀?”对中班幼儿仍可采用示范、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也可用建议与启发的方法。对大班幼儿多采用语言提示。大班幼儿往往在建造过程中提出许多问题,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可启发幼儿回忆有关的印象或引导幼儿再次观察,鼓励幼儿自寻答案。
    (3)从看图样结构逐步过渡到想象结构,培养幼儿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构造,能按顺序建造内容较丰富的物体,进而把单个结构物组合成较复杂的整体。教师要帮助小班幼儿稳定游戏的构思、并实现之。要求中班幼儿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建造、开展、并要最终完成建造任务。培养大班幼儿独立建造的能力,要求他们有计划、按顺序地进行建造,既会分工合作,又会独自进行。应注意鼓励儿童的创造精神。
    (4)教幼儿爱护结构材料和构造成果,整齐地收放材料,会欣赏和评价构造物。
    2.不定型材料结构游戏的指导
    不定型材料的结构游戏主要包括玩沙、玩水、玩雪等。
    (1)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例如,玩沙游戏应将沙池或沙箱设在向阳处,有覆盖物,沙池面积要大些,便于幼儿活动。沙土宜经常洒水保持一定湿度,并要保持土质清洁松软。玩沙工具要多样,并配以塑料制、泥制、木制的玩具和辅助材料(如树枝、小桶、彩纸、小木棍、小铲等)。
    (2)加深幼儿对沙、水、雪等材料性质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玩法。如玩雪,雪能够融合、定型,可以滚雪球、团雪球、打雪仗、堆雪人、划雪橇、做冰灯、用冰雪做科学小实验等。
    (3)建立必要的规则。如玩水时,不乱向人身上撩水,不往水里投放污物,游戏完毕后将所用玩具擦干、收好等。再如玩沙前,要把鼻涕擦净、卷好衣袖,玩时不用手揉眼,不扬沙土,不把沙土弄到箱外或池外,使用工具要小心,不要碰撞他人,玩后清理工具与玩具,把手洗净等。这些规则不是为束缚幼儿而定,而是在保证卫生与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更自由、更充分地参加游戏。

    (三)表演游戏的指导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扮演角色进行的游戏。表演游戏的指导应重视以下几点:
    (1)选择幼儿容易理解的、又便于表演的作品。作品必须有一定的情境,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场面和活动内容,但场面也不能变化太多。供小班表演的作品最好只有一个场面,如《雪花》故事就只有一个下雪的场面。为中、大班选择表演的作品,场面也不能变化太多,如《拔萝卜》、《小熊请客》等。
    (2)吸引幼儿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准备幼儿平日喜爱听、又适合表演的故事时,可以让幼儿一起准备玩具、服装、头饰以及布景等,并将它们摆放在一定的地方。幼儿参加了游戏的准备工作,更能激起他们玩游戏的兴趣。
    (3)用建议和商量的口吻帮助幼儿分配角色,并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
    (4)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小班幼儿不会做表演游戏,需要教师先做示范表演,然后教会几个幼儿表演,再教会其他幼儿表演。中、大班的幼儿可自愿、自由地玩表演游戏,教师要热情地支持他们的表演意愿,并在他们表演过程中给予帮助,如适当地提醒幼儿遗忘的词句,但要求不必过分严格。

    (四)有规则游戏的指导
    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会幼儿正确的游戏,教师可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示范,将游戏的名称、玩法、规则和结果向幼儿逐一介绍清楚。对有操作练习的游戏,应事先教会幼儿必要的技能。可以分组教学,也可以全班教学,有时还可以个别地教学。
    (2)在幼儿独立开展有规则游戏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并帮助幼儿遵守规则。
    (3)鼓励幼儿积极的参加游戏,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4)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作业:

简要解释联结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举例说明幼儿园教育中怎样合理地应用各种理论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新思路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