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期作为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有着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年龄特征。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看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什么样的特征。分别是:
1、 言语发展
2、 认知发展
3、 情绪发展
4、 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下面从幼儿言语发展谈起。

1、 幼儿的言语发展
语言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我们需要借助语言去接收和发出信息,表达个人的愿望和感受,并运用语言与人交往。幼儿的言语发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儿童一般都是在5岁左右才基本掌握人类复杂的语言系统,人的语言机能是在5岁左右完成的,此后便处于一个稳定期,不会再有大的发展了。
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目前一般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发展理论是核心。学过点语言学的人都不应该不知道乔姆斯基。乔姆斯基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国家科学院两院院士,不仅对语言学和哲学,而且对计算机科学、通讯、翻译技术、心理学、逻辑研究甚至教育理论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一位现代思想大师,被纽约时报称为“在世的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中最受尊敬、最具影响者的人,最令人尊敬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光做学问,而且还常发表文章说旁人不敢说的话,什么《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后果》等等,让政府非常头痛。这是题外话。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拥有一套天赋的“语言习得装置”,儿童通过这一天赋的语言习得装置,对最初接触的语言资料进行加工,从中生成出一套能够编造新语句的句法、语义和语音规则来。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习得装置”实际上是一种天赋的语言器官,这种“心理器官”同人体的其它器官一样是有一个发育过程的。他承认环境和经验在认知发展、包括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环境和经验像“扳机”那样起诱因、促进作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天赋的认知结构的活动和成熟。也就是说,认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要从先天的内在结构来寻求答案,环境起了辅助作用。
那么,幼儿如果具备天生的语言能力,在与成人的不断交往过程中,在实践活动日益复杂化的基础上,言语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这体现在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
    (一)词汇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1-2岁期间,孩子的词汇量会有大约250个左右。 2-3岁时就会从250个增长到1000个左右,在3周岁时,幼儿使用词汇量是2周岁时的3倍。词汇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常用的名词包括人物称呼、身体、生活用品、交通工具、自然常识、时间、空间等术语。常用的形容词包括物体特征的描述、动作的描述、表情的描述、情境的描述等。他们听能懂大多数的话,会说其中简单的、熟悉的部分词汇。他们不仅能掌握词的一种意义,而且能够掌握词的多种意义;不仅能够掌握词的表面意义,而且能够掌握词的转义。
但由于受其思维发展水平及经验水平的限制,幼儿对一些词汇只可以做到部分地理解。有时候我们听幼儿流利地使用一些词汇,可是他很可能并不理解,他所说的这个词和正常使用的时候不是一个概念。曾经有一个笑语,说七一建党节某幼儿园搞了一个活动,大家一起来庆祝党的生日,小朋友高兴得又唱又跳又吃了小蛋糕,这时有一个小朋友实在憋不住了就问老师说:老师,今天不是党的生日吗?党怎么还不来呀!他说:狗!狗!可能指的就是长着耳朵的某一类东西,甚至也包括狐狸在内。而他理解的:我的祖国,可能指的就是他的城市,或者只是他所在的小区。对词义的理解方面是一个逐步准确和加深的过程。
但幼儿使用过于抽象的词或远离幼儿生活的词还有困难,比如幼儿记自己熟悉的水果时非常容易,而认知卡片上的不常见不常吃的外地水果就一定的困难。在使用一些词汇的时候,仍然带着泛灵的思维去理解,赋予它一种有灵性的特性。比如,三岁的果果睡觉前听完妈妈讲故事后,想要吃个苹果,妈妈就说:不要吃啦,苹果都睡啦。果果就说:不会的,小苹果可能睡了,大苹果肯定没有睡。因为她觉得大苹果是小苹果的妈妈,妈妈不会睡那么早。所以说,对于词汇的理解,幼儿同成人是不一样的,但他们词汇的发展是一个飞速进步的过程。
   (二)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我曾经到小班,就是三周岁左右的孩子,去听课,听到老师在和小朋友讨论一个事情,就是教小朋友回家去传话儿给爸爸妈妈。九月三十号,小班有一个亲子活动。需要小朋友的爸爸妈妈而不是爷爷奶奶来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这句话早就写在了门口的家园联系栏里,家长们都知道。这个小讨论,是让小朋友学会传一些简单的话。

马:坐下来坐下来,老师要和你们商量一件事情。再过几天我们要放长长长长的假。谁知道放什么假?
小朋友答:中秋节!
马:中秋节啊?中秋节过啦,国庆节。我们要放几天呢?数数看,一二三。。。 。。。
在放假前,我们请爸爸妈妈一起来,陪我们玩游戏。好不好?
小朋友答: 好!
马:记住啊,不让爷爷奶奶来,让爸爸妈妈来。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谁回家会讲啊?
小朋友答:爸爸妈妈年纪大!
马:爷爷奶奶年纪大!
小朋友答:爷爷奶奶年纪大!
马:三十号,请爸爸妈妈一起来幼儿园!来说一次!
小朋友答:三号那天来幼儿园。
马:三十号,说,三十号。
小朋友答:三十号。三十号。
马:三十号干嘛呀?
小朋友答:做游戏!
马:三十号谁和我们一起上幼儿园呀?
小朋友答:爸爸妈妈!
马:来干嘛呀?
小朋友答:做游戏!
一起说:三十号请爸爸妈妈一起到幼儿园做游戏。
小朋友答:。。。 。。。。(有的会说有的不会说。如此重复四次,休息。大多数会说了。)
     三岁的孩子语法还是这样一个水平,但是到了大班毕业的时候,他已经讲话讲得呱呱叫了。三到六之间幼儿的语言发展,是一个非常快的过程。踏人3岁的幼儿,词汇丰富了,而且能从成年人所说的话语中推断语言的规则,掌握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基本要点。4岁的幼儿对词汇的运用更为成熟,不仅能恰当地把词组合起来,并能使用一些复合句子来表达意思,使用“因为……所以……”、“如果……那么……”等复合句子的频率提高。到了五岁更是不得了,孩子会熟练地使用语言说这个说那个,又会分析问题又会辩论,又会说外面听来的新鲜事,又会和妈妈爸爸顶嘴。语言本身基本上不再是问题,就好象我们学会了骑自行车,就可以无意识地骑来骑去一样。而是这个变化是非常惊人的。
    在口语表达方面,幼儿初期的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往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连贯性,言语过程夹杂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并且主要是对话言语。随着年龄增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幼儿渴望把自己的各种体验、印象等告诉成人,这也使得幼儿的独白言语得到发展。幼儿不仅能有声有色的陈述事件,还能用言语来表达感觉,如“我喜欢穿这件衣服。”“我不想和你一起玩。”
    总的来说,幼儿言语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与他人的沟通毫无困难。他们不仅可以描述事物,而且还可以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这为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掌握书面言语奠定了基础。

二、幼儿的认知发展
    认知即认识,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如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属于认知。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以旧有的经验为基础,再吸收新的经验,使学习到的事物不断增加。从起初对事物不理解到后来不断扩展对环境中事物的认识,其中所发生的变化便是认知发展的体现。
    (一)幼儿的感知觉与观察的发展
    感知觉是感觉和知觉综合的名称。感觉是人脑对环境中事物的个别性质的反映,如对形状、颜色、气味等信息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反映。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过程。感知觉与观察是幼儿认知活动的基础,是形成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基本要素。幼儿期感知觉与观察的发展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颜色感知方面,幼儿不仅能辨别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而且能够按颜色名称来选择颜色。
    在空间感知方面,幼儿在3岁左右时可以辨别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左右能区分更为复杂的图形,可以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辨别前后方位。5、6岁时能进一步认识椭圆、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等,开始以自身为畔心来辨别左右方位,但还不能理解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对幼儿来说,辨别左右是相当困难的由于幼儿对左右方位理解的自我中心性,所以在行为上经常出现错误,如将左脚的鞋子穿到《脚上。即使幼儿能辨认自己的左右手或脚,也难以辨别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方位,不能理解自己的右手和对方的右手并不是在同一边的道理。
     在时间知觉方面,幼儿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时间观念,但这些观念要和具体的生活活动相互联系才能掌握,如说中午十一点,他不能理解,说“吃午饭时间”他就理解,说“下午六点”他不能理解,说“妈妈来接你的时候”他就理解了。3、4岁的幼儿能理解与现在有关的时间词,但理解与过去或将来有关的时间词还比较困难,不能准确地理解明天、后天、昨天等词,也不能理解“现在是某月某日”或“现在是几点钟”等的意思。尽管他们的言语中会出现一些有关时间的词,但不一定能正确运用这些词。
    在观察方面,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全神贯注,如兴致勃勃地观看蚂蚁排队搬运食物。但观察很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干扰,且不持久。如果给幼儿一幅图画由他随意观看,他可能只用很短的时间便说看完了。一般来说,3、4岁时自由观察一幅图画所需要的时间是7秒, 4、5岁时约为8秒,6岁时约为12秒。幼儿观察通常不够细致,经常发生遗漏现象,对不感兴趣的事物经常视而不见。鉴于幼儿观察时的特点,教师或成人应明确观察的目标,告诉幼儿观察什么,提供有吸引力的观察对象,提示、指导幼儿如何观察。
    (二)幼儿的记忆发展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现。诸如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做过的动作等,都可能保持在脑中并在后来得到重现。记忆对幼儿十分重要,幼儿在学习游戏技能、生活技能、语言、概念等时,都需要依靠记忆。如果没有记忆,就不能积累经验,学习也就难以进行。婴儿很早就有记忆,而到了幼儿期,记忆能力又有所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幼儿的记忆大多是无意的,很少特意的去记住某些事,他们所能记住的大都是“熟悉的、有用的、鲜艳的、好玩的”,形象鲜明、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印象非常深刻的事物,这些是很自然地记住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能够有意识的去记住一些事。
科学家曾经做过样的实验。当着所有小朋友的面,把一只小熊放在一只小箱子里,然后盖起来,说:你们记住小熊在哪儿啊,等会儿我会问你们。然后实验者离开,然后通过单向玻璃来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开始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记忆策略来帮助记忆,有的小朋友就坐在箱子边上玩,有的小朋友玩一会儿就看一下箱子,有的嘴巴里还念叼着箱子箱子。这是有意记忆在萌芽了。如果指派5、6岁的幼儿做值日生的工作,他们通常能记住应完成的任务。有时幼儿表现出不听话,这可能是因为幼儿没有记住成人的嘱咐,这一方面的能力还在发展中。幼儿还不能够主动地运用某些方法或技巧来记忆,主要以机械识记为主。但如果幼儿理解了有关的内容,则记忆的效果要好些。
幼儿的记忆不太精确,在复述一件事情时,常会遗漏和忘记某些情节,或者用自己臆造出来的情节来代替,或者不自觉地把两件事混淆在一起。有时成人因为幼儿说话没有根据而认为他说谎,其实幼儿可能是因为记忆不精确,容易把自己臆造出来的、或很久以前发生的或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混淆起来。作为成人或幼儿教师,应该理解幼儿,并帮助幼儿澄清事件。

  (三)幼儿的思维发展
    思维是对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幼儿通过思维,不仅能认识眼前的事物,还能对过去以至未来的事物进行学习,扩展对环境中事物的探索。幼儿的思维是在婴儿期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以言语发展为前提逐渐发展起来的。幼儿思维的发展经历三种水平,首先是动作思维,然后发展至具体形象思维,再后发展至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也称直觉行动思维,是两岁以前婴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伴随着动作或行动来进行,行动停止,则思维也随之停止。在幼儿初期,儿童更多的是运用直觉行动。我们常看到三岁小孩在玩的时候嘴里念叼念叼,不知道咕噜些什么,实际上他想什么就在咕噜什么。这之后,则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即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思维。这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方式。幼儿在假想游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必然是他们曾经接触过的,如自己的妈妈或爸爸,在模仿中凭借这些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 大约在5、6岁左右,幼儿开始发展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指依靠语言或文字、数字或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比如幼儿无须借助图片,仅凭教师的讲述也能理解故事的情节。

(四)幼儿的想象发展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儿童想象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过程,因为,就目前而言,为成人所认同的幼儿优越之一。我们一般认为:孩子因为心灵纯洁而可爱,而且,孩子的想象力也非成年人可比。都是一样的没有美术正规培训的情况下,孩子往往能够画出更奇妙鲜亮而且平衡的色彩和构图,表现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和过程表现得概念化。对于一个圆点的想象,幼儿更容易天马行空地扩展自己的思维。想象的发展,在幼儿时期的四岁前后,达到一个自然发展的高峰,这之后,如果维持了对想象的兴趣,会把这一能力保留下来,如果没有,想象力就会消退,成为童年的梦境。
我们一般认为,文学作家需要相当的想象力,事实上,科学也一样,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在探讨自然的秘密时,“多少有一点象一个人在猜一个设计得很巧妙的字谜时的那种自由”,他需要极大的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之对于科学,其重要性不下于它之对于文学。文章如无想象,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式的帮八股。同样,科学如无想象,就很可能停留在一些皮表的,抓不住本质的经验公式上。中国的留学生在国外往往有相当不错的学业成绩,但在工作以后做出成就的比例和学业成绩优秀的比例相比就低得多,被指出缺少想象力多次。
所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想象力的培养和保护,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2004年中国少年儿童书籍订货会上,展示了各个出版社出台的最新的儿童用书,可以看到大量以“新”“奇”“怪”为特征的阅读类图书,大量以半成品需要再加工的面目出现的需要“粘粘”“撕撕”“画画”“涂涂”“折折”才最后成型的游戏类图书,都有保护和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目的在里面。
    想象对幼儿的生活、学习和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领会故事,画图画,做手工,进行各种形式的游戏等。幼儿想象的发展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言语能力发展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幼儿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不能长时间想象同一个主题。如搭积木时,原本想搭城堡,但忽然改变主意,想搭一座天桥。如果成人问幼儿在干什么,他们多半不能给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他们自己没有预先构想出目标,而是随时根据眼前出现的物体而改变活动。大约到5、6岁时,幼儿的想象才有可能稳定在某一个主题上。
    幼儿想象夸张且与现实混淆,幼儿在画画过程中,常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人物、物体或部位画得特别大,带有夸张的特点。如夸张地画出一只小鸟,甚至替小鸟画上衣服或饰物。另外,幼儿常把想象出来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如告诉老师说:“我爸爸是警察,他去抓贼。”事实上,他爸爸并不是警察。他这样说可能是因为仰慕警察,继而把自己的爸爸想象成警察,且把想象当成现实,这有时易被成人当成说谎。
幼儿的想象以再造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意味着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示意,再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加工出来的。如根据老师讲的故事,脑海中出现相应的人物和情景。幼儿玩过家家游戏或者扮演医生、上市场购物等游戏时,都是把日常生活中见过、感知过的事物再造出来,有很大的复制和模仿成分。到5、6岁左右,想象有一定的创造性,可以加入一些原来没有的情节。在画画时,构图和用色方面都表现出比较独特的风格。但从本质上看,幼儿的想象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想象的形象比较零碎、不完整,形象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

三、幼儿的情绪与情感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更多的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情感则更多的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的(肯定性的)情绪情感,如快乐、满意、喜爱等;凡是不能满足人的需求的客观事物或与人的意愿相违背的客观事物,则会引起人的消极的(否定性的)情绪情感,如愤怒、悲伤、憎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激活人的认识能力和意志活动;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使人的认识能力迟钝、意志涣散。积极而稳定的情绪状态使人经常保持乐观的态度,维持情绪的平衡。
    成人有喜怒哀乐等各种复杂的情绪,幼儿也和成人一样具有各种情绪反应,只不过幼儿表达情绪的方式较为简单而已。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对于他们人格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应该得到重视。但很多成人往往忽视了幼儿的情绪、情感反应。幼儿园是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环境,幼儿教师在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幼儿的情绪、情感是非常必要的。
    就情绪识别的发展而言,3、4岁的幼儿很容易识别高兴的面部表情。4、5岁的幼儿能识别愤怒的面部表情。
    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比较丰富,常表现出来的有得意、欢欣和情爱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愤怒、恐惧和嫉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是由具体的、直接的事件引发的,愿望得到满足就体验到快乐,愿望得不到满足就感到苦恼。此外,幼儿对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也有了初步的体验,当他们帮助别人而受到表扬时以及穿上漂亮衣服时都会感到很高兴。
     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的,高兴了就笑,害怕了就哭,他们还不会适时地、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情绪,他们也不会、不懂什么时候该掩饰自己的真正情绪。他们会当着别人的面表现出讨厌和不喜欢,即使在婚礼上,他们也可能因受到批评而哇哇大哭。情绪的表现是外露的。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很差,他们会不分场合地直接表露情绪,父母或教师试图控制他们的不适宜的哭声和笑声,往往是徒劳的,因为幼儿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幼儿对于情绪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比如他可能因为一件事很不高兴,但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还不能正确地语言和形式表达这种情绪。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叫作《丹丹今天不高兴》,这是浙江一个幼儿园老师写的:
妈妈叫丹丹起床,丹丹说:“我不起!我不起!我不高兴起!”妈妈叫丹丹吃饭,丹丹说:“我不吃我不吃!”妈妈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妈妈不喜欢丹丹了!”丹丹哭了,“你们都不喜欢我!”妈妈问:“为什么这么说,妈妈很喜欢丹丹,丹丹是妈妈的好宝贝。” 丹丹说:“陈老师就不喜欢我,我今天举了好多次手,老师都不要我做值日生。”噢,妈妈明白了,说:“原来丹丹不是不听话,是不高兴啊。” 丹丹含着眼泪点点头。妈妈说:“可是,妈妈怎样才能知道丹丹是不高兴还是不听话呢?”她想了想,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上画了两条花,一个红色花一个蓝色花,如果丹丹今天高兴呢,就把自己的小照片放在红色花上,不高兴呢,就放在蓝色花上。准备两条擦手小毛巾,一条上面有哭泣的小熊,一条有笑咪咪小兔。高兴的时候让小兔亲亲,不高兴时让小熊亲亲。有一天,丹丹从幼儿园回来,吃饭可乖了,爸爸说:“嗯?今天真乖!”妈妈说:“你没有看吗?小照片放在红色花上呢!”又有一天,丹丹回来一句话也不讲,把照片放在蓝色花上。妈妈说:“来和妈妈说说为什么。” 丹丹说:“我今天摔倒了,把书摔破了,小朋友们还笑我。”妈妈和丹丹一起,把书粘好,虽然有点印,但又变成了一本好好的书了。妈妈说:“小朋友是觉得好玩,不是故意笑话你。” 丹丹想一想,也说:“嗯,后来他们又来扶我起来呢!”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丹丹听妈妈讲完了故事,想一想,她又爬起来,把照片放到红色花上,对妈妈说:“今天,我还是很高兴的。” 这个故事,就是提示了幼儿对自己情绪认知的一个过程。恶劣的情绪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家长和老师就要探根究底,看看幼儿因为什么不高兴,并且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甚至评价自己在比较长时间内的情绪,对症下药,消解不良情绪的积垒。这个妈妈使用“心情花园”“心情毛巾”的方法,就是比较好的方法。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独特、整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个性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由于每个人的身心特质不同,成长的环境条件也各异,因此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个性。个性的差异可以通过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方面体现出来。幼儿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在早年建立的个性模式对日后个性的发展会有重要的影响。下面仅从自我意识和性格两方面来论述幼/L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有所进步。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从轻信、依从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比如听妈妈的,到听自己的。
   第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比如从喜欢长头发,到喜欢爱帮助人的小朋友。
第三,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比如从评价笼统的“好”到“因为他爱帮助人,因为他画画好。”
   第四,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
     总体来讲,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情绪体验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在4岁是一个转折点,5、6岁的大多数儿童已表现出自我情绪体验。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感)不断深化、发展。幼儿自尊感的发展尤其值得重视。自尊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发展受到父母的养育风格和其他成人评价的影响,也与幼儿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有关。研究发现,儿童体验到自尊感的人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3.5岁有 10%,4—4.5岁有63.33%,5—5.5岁有83.33%,6-6.5岁有93.33%(韩进之等,1986)。
    自我控制能力在3-4岁儿童中还不明显。从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痴年龄约在4-5岁。绝大多数5—6岁儿童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总体来讲,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弱的。研究者对儿童的自制力进行的一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实验者对幼儿说:“老师给小朋友买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能活动、能出声),但到午睡时间了,老师要求等小朋友起床后再看。现在就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不看玩具。”待幼儿闭上眼睛后,实验者故意把玩具拿出来,并使玩具活动出声,以诱导幼儿。结果发现,幼儿自我控制水平很低,3-6岁各年龄组闭眼的平均时间从54秒到6分20秒不等。没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不看玩具(韩进之等, 1990)。
    2.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性。幼儿期儿童的言语和动作都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性格发展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但还没有稳固定型的性格。根据有关研究,幼儿期性格发展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好奇心强。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提出问题两个方面,幼儿不仅用眼睛去观察事物,而且要用手去摆弄事物,他们什么都想看看、摸摸。幼儿也非常好问,几乎总是问题不离口,见到什么问什么:“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睡觉?”等等。这种好奇心如能得到鼓励和培养,有助于形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良好性格。
    第二,独立性不断发展。幼儿不满足于按照成人的指令来行动,而是希望独立行动。他们在游戏中能够独立确定主题、角色和规则等。有时也表现为想到什么就要做什么,不考虑后果,表现出不听话、执拗、顶撞等行为,经常说“我自己来”、“我偏要”等一类话。独立性发展还表现在模仿性方面,幼儿经常模仿老师、父母、小朋友,也模仿电影和故事里的人物。教师和父母要善于利用这种模仿性,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第三,坚持性不断提高。许多研究表明,幼儿的坚持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幼儿初期坚持性很差,在游戏中,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违反游戏规则。活动中常常急于求成,粗心马虎,易冲动。而4—5岁则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快的时期。
    (二)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如何依据社会规范对待自己、对待他人、遵纪守规等方面的态度、观念和行为。
     在幼儿期,儿童接触到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生活范围越来越大,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幼儿学习去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社会化。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同伴交往的发展
     研究发现,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不断发展,2岁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3岁以上幼儿的社交活动有了显著的增加,到5—6岁时,群体活动逐渐增多,往往喜欢三三两两或者与更多的人一起玩。幼儿的社会行为表现也更多样化,例如合作、竞争、吵架等。幼儿的择友标准是空间位置比较近或拥有玩具的儿童,认为在一起玩的伙伴就是朋友。一般来讲,幼儿交往的亲密性不高,他们的朋友只是游戏伙伴,这种关系是很短暂、表面的,同伴关系比较脆弱,建立得比较快,改变得也比较快。
    2.社会行为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对幼儿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幼儿的行为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但并不一定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而是在平衡期和不平衡期反复交替下发展的。平衡期即幼儿的表现符合成人要求,惹人喜欢;不平衡期指幼儿的行为不符合成人要求,惹人讨厌。例如2岁时表现得顽皮、反抗、不合作,甚至大发脾气。3岁时变得平和合作,乐意按照别人的意思办事。4岁时又变得不规矩,在行为上常有粗暴的表现,如打人、破坏东西、说些粗话。大约4岁半时开始有所收敛,5岁时又再次变得温和,安静,友善,与别人相处融洽。6岁的幼儿在行为表现方面与2岁半的幼儿有相似之处,情绪强烈而反复无常,固执、好胜,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6岁半左右又再次趋于平和。
    3.性别化的发展
     性别化即理解和接受性别,并产生社会认可的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一般来讲,2-3岁的儿童能够正确地说出自己的性别,但还不能认识到性别的不可变性。4-5岁的儿童理解性别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6—7岁的儿童能够理解性别不会因服饰、形象或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在性别角色行为方面,父母会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子女,鼓励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止不适当的行为。一些研究证明,几乎所有2岁半的孩子都有某些关于性别角色的标准,而3岁半的孩子知道的更多,如认为男孩子不应该抱洋娃娃等。5岁的孩子认识到男孩子要大胆,不能哭,女孩子要文静,不能粗野等。
     上述一系列的变化都是心理发展的各种表现,幼儿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幼儿不断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各种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过程,幼儿心理的不断发展为以后进行正规的学习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到底什么影响了幼儿心理发展呢?这个问题曾引起了长年的争论。在儿童心理学史上,历来有遗传论与环境论的争论。遗传论者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英国的高尔顿曾用家谱法来研究天才遗传的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名人的亲族易成名人,这便足以证明血统有力地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就是说,天才基本上是遗传的。环境论者持相反的论点。在他们看来,遗传只是给予了某种可能性,唯有环境和训练才能决定其发展的结果。有的甚至认为环境决定一切,根本否认遗传因素。行为主义的创始者华生就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壮的孩子,在我的特别环境里教养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择一个训练,可以使之成为任何专家——医师、律师、画家、企业家,同样可使之成为乞丐盗贼,不管他们祖先的才能、嗜好、品性和种族是怎样。”这种自信来自于他用实验方法直接控制环境因素的动物研究。
1975年10月,在法国巴黎附近的若约芒曾举行了一次著名的辩论。这次辨认是现代哲学史、心理学史中的重要事件。辩论会的主角便是著名的皮亚杰和乔姆斯基。辩论的主题是,从人的语言机制和语言习得角度来探讨儿童发展问题。乔姆斯基支持遗传论,他从“人的语言机能在5岁时完成,到了青春期便处于稳定状态,不再发展”出发,论证心理发展是生物学的、遗传学的原因所决定的。一些关于大脑语言机能损伤的病人和有语言缺陷的家族的研究也都支持乔姆斯基的假设。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儿童与环境之间同化和顺应的结果。人的知识以及认知结构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逐步建构而形成的,是在后天获得的,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建构论”。是环境论的一种。
随着遗传论与环境论的论辩,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放弃了激进的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方的观点吸收到自己的阐释框架中。也就是说,强硬的遗传论者或环境论者均相应变成了温和的遗传论者或环境论者。大家都认识到,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有的学者将遗传比作种子,把环境比作土壤。有土壤无种子固然长不出植物来,有种子而无土壤也不可能发育成长。有的则把遗传和环境分别比作燃料和氧气,要想燃烧起来,燃料和氧气缺一不可。同样道理,儿童要实现发展也需要遗传与环境的协同作用。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不同的因素之间又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本节主要论述遗传、环境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
  遗传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指双亲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特征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或称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为生理发展。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比如健全的四肢是动作技能发展的前提,完善的发音器官是口语发展的前提。发育良好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智慧发展的前提。先天失明的幼儿不能发展视力,先天聋哑的幼儿不能发展听觉和口语,无脑畸形儿不能产生任何心理活动。由此可见,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但由于不同的个体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受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的遗传素质存在差异,使有的幼儿易于发展成为一个安静的人,有的易于发展成为一个活泼好动的人,有的易于发展成为一个有才能的音乐家,有的则易于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运动员。
    (三)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
    如果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例:经典实验:格赛尔双生子爬梯。格赛尔以同卵双生儿为被试进行了一些早期训练的实验,以期了解训练儿童时成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以“爬楼梯”的实验为例,实验人员先对双生儿其中的一个进行了训练,时间是从生后46周到52周,每天训练10分钟。对另一个双生儿从生后53周到54周进行了训练。结果是先训练者爬楼梯的速度为25秒,而后训练者为24秒,提早训练并没有表现出优越性。格赛尔等人根据这一类研究的结果,提出准备的主要因素是成熟,个体发展的基本形式和顺序由神经系统的成熟来决定,过早的训练只能带来一时的效果,而真正的学习效果要在成熟之后才能出现。

    二、环境
    环境是指个体体外一切能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自然环境提供个体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空气、阳光、水分、养料等。社会环境指社会生活条件,如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家庭状况、社会气氛、受教育状况等等。这里所讲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人类心理发展与动物心理发展有本质不同,动物发展主要依靠本能、成熟和直接经验,而人类发展主要依靠学习、文化传递,依靠教育。人类个体既是一个自然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实体。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起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尽管遗传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则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变成现实。野兽抚养大的孩子虽然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却不具备人类的正常心理。典型的例子如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不会直立行走,不能学会说话,没有人类的动作和情感。剥夺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其心理难以正常发展。下面的例子也可说明这一点:
197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一个名叫基尼的13岁女孩,母亲失明,她自婴儿期起就受到父亲的虐待,被隔离在一个小房间里,没有人和她说话,几乎不能听到什么声音,只是由哥哥匆匆地、默默地供给她食物。当基尼被发现并送到医院时,她严重营养不良,最初几个月的测查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调查认为,基尼的缺陷不是天生的。13岁以后,经过7年的精心教育,她虽然学得了一些语言,却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事实说明,具备正常遗传素质的儿童,其心理发展受环境的决定性影响。

    (二)环境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从宏观上来看,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影响国民经济生活,影响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从而影响到个体心理的发展水平。现代儿童生活环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是前辈在儿时望尘莫及的。社会生产越发达,需要掌握的知识越多,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是明显。
从微观上来看,具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个性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加拿大的一位研究者曾对同卵生的5姐妹进行了调查,发现虽然她们的遗传素质基本相同,但在心理特性方面有很大差别:老大严肃自信,最得姐妹喜爱;老二表现出一定的社交领导才能;老三似乎很自得;老四有点反复无常,不可捉摸;老五则需要别人照顾,依赖性极大。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主要是环境和教育因素,即父母以及其他成人对处于不同地位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和教育方式。

 三、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目前,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在论述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时,应以发展的、动态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某些遗传特性是因进化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带有环境影响的痕迹。同样,个体总是基于自己的遗传特质、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作用于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遗传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此外,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殴,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也各有不同。
    (一)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胎内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母亲缺乏营养,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药物、辐射等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从而影响其后代智力的发展。儿童出生过程中以及出生之后,营养不良或一些意外的因素(如产伤、疾病、事故等)也可能影响儿童的生理,继而影响后来的发育。
    (二)遗传素质及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环境对遗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过程。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着制约作用,最常见的是儿童的性别、最初的神经活动类型的特征、某些特殊才能的发展等。这些遗传特征使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对外界刺激发生不同倾向的选择性反应,从而影响到外界环境刺激起作用的程度。
    总之,对于正常发育的幼儿来说,某些遗传素质为其身心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同时,遗传素质本身也会在环境的影响下而改变。比如,音乐听觉很好的幼儿,如果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教育,就不能成为音乐家,而在幼儿期并未表现出有特别音乐素质的孩子,在接受了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与训练后,将来也可能成为音乐家。

专业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今天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大家来听幼儿类专业课程,了解幼儿心理及幼儿教育,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事实上,有的时候,学习太多的专业知识,不如到事实中去看幼儿真正的兴趣在哪里。比如,幼儿喜欢的文学作品,往往恰当地表达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喜爱偏好,这对于追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是很好的途径。我们一边讲专业,一边从实践中不断地去熏陶,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学习的东西。 今天给大家准备的两个故事,是非常受幼儿喜欢的,在幼儿文学界也是受到肯定的作品。大家听听想想,希望会有一些体会。哪怕是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是一种珍贵的体验。相信时间长了,积累得多了,大家会对幼儿及幼儿的生活有更多的理解。没有专业敏感性也没有关系,就是知道:噢,原来幼儿喜欢的作品是这样的啊。这样就够了。

小熊洛卡
小熊洛卡住在野栗子树旁边的小屋里。
  夏天,野栗子树上结满了果实。
“啪嗒——”一颗很大很大的野栗子敲响了小熊的屋顶,打碎了一片瓦,野栗子从屋顶蹦到了小熊家的床底下。一缕阳光透过屋顶的小洞照射在小熊家的地板上,地板上出现了一只小鸟的身影。
  小鸟站在屋顶上问:“洛卡,能把那颗野栗子还给我吗?”
  “这是你的栗子吗?”洛卡问。
  “不是。可是……我等了很久很久,就是为了等它长熟。”小鸟回答说。
  “它敲碎了我的瓦!”洛卡看着屋顶的小洞回答。
  小鸟知道洛卡生气了,就飞走了。
转眼到了秋天,野栗子树的叶子开始变黄,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有一片带着水珠的叶子从窗口飘进了洛卡的家。洛卡正在窗户边给好朋友写信呢,树叶上的水珠打湿了他的信纸。
兔子站在窗口说:“洛卡,你能把那片树叶还给我吗?”
  “这是你的树叶吗?”洛卡问。
  “不是。可是……我等了它很久很久,一直等到它变黄。”兔子说。
  “它弄湿了我的信纸!”洛卡看着信纸上化开的字心疼地说。
   兔子知道洛卡生气了,就走了。
冬天到来的时候,洛卡的小屋被大雪覆盖起来。洛卡和所有的熊一样,马上就要冬眠了。
一朵雪花从钥匙孔飘进了洛卡的屋子,洛卡伸出毛茸茸的大手接住了它。
  “洛卡,请把雪花还给我。”一个声音也从钥匙孔钻进来。
  “你是谁?这片雪花是你的吗?”洛卡问。
  “我是风,这片雪花不是我的。”风出现在洛卡面前回答着。
  “那我为什么要给你呢?”洛卡又问。
  “因为我爱它。”风一个字一个字地说。
  洛卡愣住了,他张开手掌,可是那片雪花已经融化了。
  “我知道,到了春天冰雪都会融化。但是……本来我爱它是可以爱到春天的。”风伤心地说完,又从钥匙孔钻出去了。
   洛卡听着风“呼呼”地远去,心里也觉得难过起来。然后,他开始拨闹钟,并且把那颗野栗子和那片黄树叶找出来,放在闹钟的旁边。明年春天到来的时候,他要第一个醒来,把野栗子和黄树叶还给爱它们的小鸟和兔子。

小鼠旅行家
 
  周周是个小鼠旅行家,他每天在路上走啊走……    这天,他不小心碰到一个老鼠夹,把一条腿夹伤了。

  一个住在鞋子里的老鼠救了他,还送给他一只大头皮鞋。这只老鼠说:“以后不要再旅行啦,就住在这里头吧。瞧,多舒服呀!”  不过,周周还是很想旅行。他给大头皮鞋安上四只轮子和一个方向盘,把它变成了一辆小汽车。“这是我的大头车。”周周高兴地说。 大头车跑啊跑啊,被大河挡住了去路。

   周周正在着急,一只老鼠跑过来说:“过河多危险啊,还是到我家去玩玩吧。”这只老鼠请周周吃晚饭,还送给周周一只尖头皮鞋。他说:“以后,你就住在这里头吧。瞧,多安全!”  但是,周周又给尖头皮鞋配上了一副桨,把它变成了一条船,开始渡大河了。

  过了大河,遇到一座又陡又高的山。这回,又一只老鼠帮了周周的忙, 送给他一只凉鞋。周周给凉鞋装上一个螺旋桨——哈哈,他有了一架直升机!  周周开着直升机飞过高山,飞过村庄,眼看就到了北方。  这儿好冷啊!幸亏北方鼠送给周周一只厚袜子,睡在里面很暖和。  有只秃鹫看上了周周的直升机,拿了顶帽子来交换,周周慷慨地答应了。

  周周给帽子拴上几根细绳,做成降落伞,跳伞落在了草原上。   有只被关在笼子里的草原鼠看见了周周,连忙喊:“救命啊,救命!”

  周周救出草原鼠,又给笼子装上四只轮子和一个方向盘,把它变成了一辆货车。  草原鼠非常感谢周周,送给他一罐奶油和一瓶葡萄酒。 周周把这些好东西装进货车里,到更远的地方去旅行啦!  


书本里的小蚂蚁
古老的墙角边,孤零零地开着一朵红色的小花,在风里轻轻地唱着歌。一只黑黑的小蚂蚁,顺着花枝儿往上爬,静静地趴在花蕊里睡觉。
小姑娘经过这儿,采下这朵花,随手夹进了一本陈旧的书里,小蚂蚁当然也进了书本,夹成了一只扁扁的蚂蚁。
“喂,你好,你也是一个字吗?”书本里传来了很整齐的细碎的声音。
“是谁?书本也会说话?”黑蚂蚁奇怪极了。
“我们是字。”细碎的声音回答着。 黑蚂蚁这才看清,书本里满是密密麻麻的小字。“我们小得象蚂蚁。”字很不好意思地回答。
“我,我是蚂蚁,噢,我变得这么扁,也象一个字了。”黑蚂蚁挺乐意做一个字。
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第一天,黑蚂蚁住在第100页,第二天就跑到了第50页,第三天又跑到第200页,所有的字都感到很新奇,要知道,这是一本很陈旧的书,很久没有人翻动过了,而这些字从没想动动手脚,走一走,跳一跳,“我们真是太傻了。”字对自己说,现在,它们都学着黑蚂蚁跳跳舞、串串门。这有多快乐呀!
旧书不再是一本安安静静的书了。
有一天,小姑娘想起了那朵美丽的花,就打开书来看。啊!这本她原本看厌的旧书,写着她从来也没有看过的新故事,她一口气读完了这个新故事。
第二天,小姑娘忍不住又打开书来看,她更加惊奇了,她看到的又是一个和昨天不一样的新故事。
这时候,小姑娘突然看到了住在书里的小蚂蚁,问:“你是一个字吗?”“是的,我原来是一只小蚂蚁,现在,我住在书本里,是会走路的字了。”会走路的字?小姑娘明白了,这本书里的字,每到晚上就走来走去,书里的故事也就变来变去。
是的,第三天的早晨,小姑娘在旧书的封面上发现了一个字,它呀,走得太远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不过,这些字没有一个想离家出走的,它们全住在一起,快快乐乐的,每天编出新的故事。
小姑娘再也没有买过故事书。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小班健康活动:我爱理发、洗头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