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两组国外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及评析

来源: 许卓娅  0人参与

一、以下活动选自德国奥尔夫学院教师来华讲学的现场教学范例,执教者是一位德国青年女教师,她所擅长的 是幼儿律动。(介绍时略有删改)
    (一)一颗豌豆(热身活动)
    1、教师用吉它弹奏一首温柔的摇篮曲,让幼儿想象自己是一颗圆圆的小小的豌豆种子,正静静躺在泥土 中睡觉。
    2、教师边用吉它弹奏一首轻快优美的舞曲,边用语言暗示幼儿想象:下小雨了,小豌豆醒了,喝下了甜 甜的雨水;小豌豆慢慢地发芽、长叶、伸展枝蔓;叶蔓爬上豆架,在微风、细雨、阳光中越长越粗壮,越长越 茂盛;新开出的花朵和蜜蜂、蝴蝶一起跳舞;胖鼓鼓的豆荚长出来了,越长越多,终于把豆架压倒了;最后, 许许多多的新豌豆一颗颗地从开裂的豆荚中滚出来……
    3、教师弹奏起一首温柔的摇篮曲,并用温柔的语调说:下雪了,小豌豆们盖着暖和的雪被子,做着甜甜 的梦,等待着下一个春天……
    (整个活动中,教师怎么说,幼儿就自由地按教师的暗示去怎么想、怎么做)
    分析:对于正式的舞蹈练习来说,这仅是一个准备性活动。其目的是让幼儿将全身的肌肉、关节都活动开 。但这个活动,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充满了天真的体验和主动的表达。因此,它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十 分独立、完善的创造性形体律动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即兴弹奏的吉它音乐,简单而富于表现力,为幼儿的想 象和表现,提供了一个充满美和激情的背景。
    (二)雾(创造性合作表演)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
    雾/慢慢地落下来了/轻轻地盖在猫咪的爪子上/在雾里/小河睡了/小桥睡了/小树睡了/小鸟睡了/ 教堂的塔尖也睡了/雾/慢慢地升起来了/轻轻地离开教堂的塔尖/阳光里/小鸟醒了/小树醒了/小桥醒了 /小河醒了/猫咪的爪子也醒了。
    2、教师请一部分幼儿自由结伴,想象自己是小桥、小河,小树、小鸟,以及其它各种相依相伴的事物并 造型。另一部分幼儿想象自己是雾,从天上轻轻地、慢慢地飘落,温柔地“盖”在小河、小桥上……最后轻轻 地、慢慢地升起、退走,和阳光融在一起。
    3、教师让几个幼儿志愿者尝试用钢片琴、碰铃、铃鼓等打击乐器来即兴表现上述情景,为表演者创造背 景。
    4、教师组织幼儿分组随音乐表演,并相互观摩。(教师可根据表演内容用“雾”一样轻柔的音调弹奏音 阶、琶音或和弦;也可以选用情绪风格类似的现成音乐与表演相配)
    分析: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细腻的体验和表现活动。要求表现的是一种非常动人的宁静、温柔的情境和感觉 :雾与大地,雾与阳光之间;小河与小桥,小树与小鸟之间,充满温情和依恋。所以,该活动不仅具有很高的 审美教育价值,情感教育价值,而且有着很高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价值。
    (三)用小铃和自己说话
    1、教师手持串铃上的一只小铃,在幼儿面前表演如何用小铃和自己说话,并让幼儿猜:小铃对我说了什 么?是甜蜜的话?还是抱怨的话?它告诉我的是一件伤心的事?还是一件滑稽的事?(教师用手的姿态和小铃 发出的声音表达各种意思,并用脸部表情表现对小铃听说内容的反应,帮助幼儿理解“小铃所说的意思”)
    2、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只小铃,让幼儿自由地自己尝试。教师也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同小铃“说话”。
    3、教师让幼儿志愿者轮流在大家面前表演,并组织幼儿相互观摩、交流。
    4、教师用小铃对自己的肩膀、肘关节、膝关节、脚指、小拇指等各种不同部位说话,并用相应的部位回 答。
    5、让幼儿对自己或朋友自由尝试做这件事。
    6、一位幼儿担任指挥者。面对全体幼儿,全体幼儿每人拿一只小铃(或其他任何打击乐器)。指挥者分 别做出柔和的指挥动作;轻快的指挥动作;强有力的指挥动作(可以无规律,但速度不能太快,也可以有一定 的节奏型),演奏者根据指挥者动作暗示的表情(包括节奏)进行演奏。
    7、播放性质不同的背景音乐,指挥者即兴根据音乐的情绪(包括节奏)做出相应的指挥动作,演奏者根 据指挥者的动作暗示和音乐性质进行演奏。
    分析:表达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更有效的表达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理解、同情、响应或支持。该 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这方面的能力,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心理素质和技能。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不但是艺术 工作者的必要能力,同时也是一个人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际协调能力入门——从律动入手
    1、幼儿自由结成两人一组,脸向同一方向,站一前一后位置。后面的人将一只手轻轻搭在前面人的肩上 。
    2、前面人自由走动,前进、后退或拐弯,后面人跟随。前面人必须在不回头看的情境下,用肩膀去感觉 后面人的反应,并力争照顾到后面人,以使其在跟随自己时能比较轻松自由。
    3、前面人继续走动,不必照顾后面人,甚至可以故意让后面人跟不上自己。后面人力争跟上,并力争与 前面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4、幼儿自由结成两人一组,面对面站好。事先商定以谁为主,然后配合着做即兴的镜面模仿动作。
    5、教师引导幼儿尽量做出新颖、有趣的动作。
    6、教师用较慢速度播放背景音乐(音乐可以是任何情绪、风格的)、舞蹈音乐,并鼓励幼儿在尽力做配 合动作的同时注意与音乐相协调。
    7、幼儿组成若干小组,每组6~7人,在背景音乐伴随下做多人模仿一人的活动。被模仿者由小组内事 先协商确定。
    8、按小组活动,一人为独舞者,其余人为伴舞者。独舞者独立即兴地做幅度较大,变化较复杂的动作; 伴舞者做多人模仿一人的活动,动作要幅度小而少变化。
    9、按小组活动。一人领舞,其他人伴舞。谁想出吸引人的动作,就走出队列表演,若赢得大家的默认, 谁就是领舞者。其余人自由即兴地用小幅度动作配合。评价标准是:小组内整体协调,主次分明。
    分析:奥尔夫教学法体系一向把发展人际协调能力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组活动中,我们可清 楚地看到:教师看重的是人际协调的态度和技能。相比之下动作技能本身在这里显得不太重要。
    (五)小灰老鼠的故事
    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故事梗概:在一座高高的大桥下面,有一所小小的灰房子,在这所小小的灰 房子里,住着一只小小的小灰老鼠。朋友们来啦,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小灰老鼠感到很快活。小灰 老鼠在家里等着朋友再来作客。大力先生从桥上走过,发出沉重的咚咚声;皮球小姐从桥上走过,发出轻柔的 沙沙声;小灰老鼠们从桥上走过,发出愉快的迪多声……
    在一座高高的大桥下面,有一所小小的小灰房子。在这所小小的灰房子里,住着一只小小的小灰老鼠。朋 友们来啦,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小灰老鼠感到很快活。
    2、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中的人物,并用嗓音来表现三种人物的不同脚步声。
    3、教师用大鼓、铃鼓(摇奏)、木鱼演奏,来表现三种人物的脚步声让幼儿听辩并用动作来表现。
    4、教师用琴声模仿三种人物的脚步声,让幼儿听辨并用动作表现。
    5、教师请幼儿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三种人物走路的脚步声。(注意:要求表现脚步声)
    6、教师用琴声表现小灰老鼠等待朋友时的寂寞心情和与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心情,让幼儿听辨并自由表 现。(音乐可选用同一首曲调,教师在弹奏时用速度、力度、音区等变化,弹奏出不同表情;也可专门选用两 种不同性质的乐曲)
    分析:该活动有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第一,区别三种人物走路的声音。第二,了解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来 分别表现三种人物走路的声音。第三,深化幼儿对归属和爱的情感体验。
    总体评析:
    从这组活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奥尔夫体系作为一个在世界上获得广泛认可的体系,十分重视情感细化 、深化的教育和思维灵活性的教育,并重视帮助幼儿学会运用各种艺术表达的工具:语言文学、嗓音、乐器、 身体动作和绘画等。同时,在社会协调能力培养方面,该体系不仅十分有意识地去做,而且也考虑得十分细致 周到。(未完,下期介绍一位美国黑人女教师的音乐活动设计)


    以下活动选自一张公开出版的教学唱片,活动设计和执教者是一位美国黑人女教师。(介绍时略有删改)
    (一)木头熊
    儿歌大意:
    木头熊 木头熊 踏一踏—
    木头熊 木头熊 转一圈—
    木头熊 木头熊 拍一拍—
    木头熊 木头熊 手碰地—
    木头熊 木头熊 坐一坐—
    木头熊 木头熊 举起小脚来—
    活动程序:
    1.教师和幼儿一起用较慢的速度复习儿歌。
    2.教师一边用慢速说儿歌,一边鼓励幼儿边说儿歌边根据儿歌的意思自由做动作。
    3.教师和幼儿一起用正常速度说儿歌和做动作。坐下后,教师带头“认真”地用手把自己的脚“藏”起 来,说完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像“献宝”似地把脚举起来,并带头“开心地”大笑。
    分析:这个游戏十分简单又十分让人愉快。其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能按简单节奏和词意自由运动身体,发展 其反应和协调能力。其中更侧重让幼儿体会到参加游戏活动的快乐。
    (二)杰克和基尔
    儿歌大意:
    杰克和基尔上山打水,/杰克跌倒打翻了水罐,/把基尔淋成了落汤鸡。
    活动程序:
    1.复习儿歌。
    2.请幼儿装做记不清的样子,故意慢慢地结结巴巴地说儿歌。
    3.请幼儿尽力表现出熟练的样子,快而流利地说儿歌。
    4.请幼儿装作神秘、不想让人知道的样子,用说悄悄话的方式说儿歌。
    5.请幼儿假想这件事要让全世界都知道,用欢呼、宣告的声调和动作来说儿歌。
    6.请幼儿假装觉得自己是倒霉的基尔,浑身湿透,又难受又伤心,用可怜巴巴的声音来说儿歌。
    7.请幼儿想象基尔觉得当“落汤鸡”很好玩,用笑得喘不过气来的声调说儿歌。
    分析:这个游戏可以看成是一个表情游戏。在其过程中,教师自然地与幼儿一起讨论了表情的问题,并共 同快乐地实践了假想情境中的感情表达。如果说在快、慢、强、弱;生疏、熟练;神密、自豪;伤心、快乐等 的表现方面有什么技巧可以学习、练习的话,这一切都天衣无缝地自然地融在游戏过程中了。
    (三)琼尼在海上
    儿歌大意:琼尼在洋上,/琼尼在海上,/琼尼打翻了牛奶,/牛奶洒在我身上。我告诉了爸,/爸告诉 了妈,/琼尼被打了屁股,/哈哈哈!
    活动程序:
    1.教师用风趣的语气说儿歌。
    2.教师说每一句的前半句,让幼儿回忆并说出后半句(划线部分)。
    教师在第七句处问:后来琼尼怎样了?幼儿回答结果,然后师生一起开怀大笑。
    分析:这是一首诙谐的儿歌,教师用的方法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简单“填充式”教学方法。但教师的热情极 大地感染了幼儿,使这一十分简单而短暂的过程充满了令人神往的天真烂漫的情调。
    (四)跳到这里来
    乐谱及歌词大意:
    跳到这里来
    (附图 {图})
    活动程序:
    1.复习这首歌曲。
    2.让个别幼儿自告奋勇在大家面前独唱自己编填的新词。如甲幼儿:我没有伙伴我怎么办,乙幼儿:我 有一块钱该怎么花。
    3.教师示范编填新的内容。如:我是头猪我噜噜噜。
    4.让幼儿自告奋勇用新内容编填并独唱。如丙幼儿:我是只小虫我咻咻咻,丁幼儿:我是条小蛇我嘶嘶 嘶。
    5.教师请幼儿按自己的语言指示跟着音乐自由地做动作。(每遍音乐换一种动作,教师在前奏进行过程 中说指示语)
    (1)双脚轻轻跳,(2)双脚重重跳,(3)单脚跳,(4)跺脚,(5)走步,(6)踮脚轻轻走, (7)爬行,(8)躲下闭上眼睛假睡,(9)打呼噜由轻渐响,(10)慢慢起身,伸懒腰,上位。
    [从(8)开始,教师在第一、三句边弹琴边说指示语,二、四句唱“啦啦啦”,最后一句即兴唱与动作 有关的歌词]
    分析:在编填新词的活动中,教师没有用教学组织语言,而是直接用示范的方式暗示出了新任务,这使得 教学过程更接近游戏。
    在律动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将指示语插在前奏和歌声当中,使用了一些容易让幼儿进入情境的暗示性语言 。如第八段:
    (附图 {图})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作为听者似乎一直可以想象出师生们脸上惬意的笑容,而且也时常会突然觉悟到 :自己脸上不知何时已绽开了笑容。在听到唱片中教师让幼儿再伸一个大大的懒腰,并听到教师弹奏的吉它声 渐渐隐去时,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想跟着伸一个大大的自我满足的懒腰了。
    (五)送牛奶的人
    乐谱及歌词大意:
    送牛奶的人
    (附图 {图})
    活动程序:
    1.教师范唱歌曲。
    2.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送牛奶的人会给我们送来什么?他长得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他说话的声音可能 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用三种完全不同的有趣音色(有尖锐、有低沉、有沙哑)来唱“It's the milkman”。
    4.请幼儿志愿者来尝试并体验改变音色唱法的乐趣。
    5.教师和全体幼儿一起同唱这首歌,在唱“It's the milkman”时,各人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音色来唱 。
    分析:这是一个音色游戏。总体上没有综合教学的痕迹。另外,在这里所强调的似乎只是音色创造的个性 和音色创造的乐趣,而并不强调音色的优美、协调。
    总体评析:
    以上这组美国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十分注重游戏性。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更像母亲或大朋友在和小孩子们一 直轻松、自由地玩耍,而不大像我们通常所见的教育或教学活动。我们在录音中总是不断听到教师那更接近于 生活语调整的亲切、愉快的说话声、歌声和师生们畅快的笑声。因此,时常有身临其境并渴望加入其中的感觉 。
    这组活动不十分注重技能,也不注重以适度的控制体现出“优美”。从录音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幼儿想怎 么做就可以怎么做,能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教师甚至从未中断活动来要求“按节奏做动作”,“注意听琴, 唱准音”,“不要发出不好听的声音”等。也许,这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强调快乐和自由的音乐教育吧!
    以上两组活动,前者讲究细腻、温情、深沉和优美,后者更讲究快乐、风趣、诙谐、自由、粗犷。从中我 们不难看出:世界儿童音乐教育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组织形式、内容、活动方法、风格,实际上还暗 示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的审美观和不同的教育观。明确这一点,不但有助于我们在借鉴时能从整体上 把握各种外国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和体系的实质,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清醒地反思和改革我们自己的工作。
    目前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对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实际上也有着许多不尽相同的看法:如:1. 获得粗浅的音乐知识、技能;2.掌握一定数量的音乐作品;3.唱唱跳跳、满足幼儿爱动的天性;4.对核 心工作(如德育、常识、语言等)起调节、润色或辅助性强化的作用;5.发展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6. 在承担审美教育、艺术教育任务的同时,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对儿童进行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教育 的义务。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要想不断搞好自己的工作,就必须不断反省自己的音乐教育目标观,并在明确努力方 向的前提下,花大力气不断改造自己的目标观,使之能不断地适应时代发展对幼儿音乐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目 标观的不断进步,实际上正是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不断进步的关键所在。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孩子厌学是家教失误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