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运用蒙氏教育理论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

      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把一日生活活动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借以形成幼儿一系列神经联系,提高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紧张。同时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幼儿终身受益。因此,幼儿必须重视幼儿常规的培养。

  一段时间来,我们发现班上的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出现了不专心,情绪浮躁、一种学具没操作完就换另外一种学具,持久性差、学具乱放的现象。我们按照传统的常规训练方式进行培养,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就运用蒙氏教育理论,创设有序的学习环境,活动前适当地进行肃静活动,活动中因势利导,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创设有序的环境,营造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有序操作的良好氛围。

  蒙台梭利的秩序敏感期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智能与能力都是因为适应环境而增长”。秩序是各种物品与环境的关系,即每一种物品在环境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幼儿天生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和追求(即敏感性),蒙台梭利主张幼儿预备一个有明确秩序的环境。因此,应根据幼儿特点,创设有序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积极投入,形成有序活动的良好习惯。

  1、布置有规律、人秩序、允许儿童自主活动的活动室环境。蒙台梭利对教室设置是比较讲究的,主张活动室中每一件物品的摆设都应有固定的位置。而我们的房间小,幼儿人数多。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我们运用蒙氏教育理论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区域用小家具分隔开,便于幼儿进区活动和教师观察。操作性、合作性强的热闹区域和安静区域分隔开,减少了互相干扰,在材料投放方面,我们重视投放丰富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性强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自选。例如,生活区有喂小动物吃食物、夹乒乓球比赛、给娃娃穿鞋、编花蓝等多种操作材料,语言区除了有可以幼儿看的图书,可供幼儿讲述的背景版和人物、动物指偶、图片外,还增加了一立体有声的玩具和利于合作讲述、创编的道具让幼儿操作。

  2、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动区规则,使幼儿自觉形成有序的行为习惯。我们布置好活动区后,首先向幼儿介绍各个区域并相应规定一些规则。如“商店”物品玩后要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图书看完后要放好。为了加强幼儿的自律意识,我们设计了各种进入区域的标志牌,让幼儿挂牌进区。为了让幼儿形成将物品放回原位的良好习惯,我们在柜子上及活动材料上都贴上了相应的小图案,方便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能自觉将材料有序地放回原地,同时,我们在区域内的地毯上巧妙根据地毯的拼图做标志,提醒幼儿有序就坐,避免幼儿在活动中拥挤在一起,互相干扰。久而久之,幼儿不但在活动区中学会了本领,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肃静活动让幼儿养成安静进入活动区活动的良好常规

   成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专注地做某件事情之前,都会或多或少地做些准备工作,有生理上的准备、也有心理上的准备。例如,写论文之前就要平心静气,排除干扰,以期达到思路的顺畅。蒙台梭利作为一个医学博士,非常注意按幼儿的生理心理曲线开展活动。走线活动和静默练习就是蒙氏教育中为幼儿做好学习前准备的铺垫活动,是蒙氏的特色。

      为了让幼儿能以平静的心情进入活动区活动,进区前我们灵活运用蒙氏的走线活动和静默练习的原理设计了一些简短的小游戏,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1、走线游戏——这是蒙台梭利为训练幼儿的专注、平衡等能力而专门设计的。通过走线的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地运用各种感官,调控自己以进入聚精会神的专注状态。为增加走线的趣味性、游戏性,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如让幼儿头顶玩具、端盘子、手持装着珠子的汤匙……使幼儿的专注力在“表演杂技”的走线游戏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为幼儿进入区域专心活动做好准备。
  2、听听猜猜游戏——让小朋友闭上眼睛玩“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我们有意设置一些有趣的声音,如心跳声、小流声……让幼儿静静聆听,在听听猜猜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倾听习惯,锻炼了幼儿排除干扰的意志。
  3、“吹气娃娃”游戏——主小朋友在优美宁静的音乐中模仿为吹气娃娃吹气的动作做呼吸调整练习,慢吸慢呼、慢吸慢呼、快吸快呼的腹式呼吸法,及有趣的吹气娃娃动作模仿,使幼儿通过对呼吸的调整达到心境上的控制。
实践表明,在各种自我控制游戏后进入活动区学习或操作游戏,幼儿往往比较能集中注意力。
  三、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巩固幼儿的良好常规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自觉性和自我认识是通过爱实现的。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有自我教育的方法。因此,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区活动,能引导幼儿在自由与尊重中获得发展,形成良好的常规。在幼儿操作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儿童、相信儿童、深入地了解儿童,要做一名幼儿学习的观察者,细心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即使发现幼儿做错也不急于干预,而是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自我教育。当然,由于幼儿年龄小、自制力差、经验缺乏正处于获得感知印象的阶段中,在幼儿的常规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我们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待之以恒地进行巩固。
  1、语言提示。这个方法因简捷、方便具有时效性而经常被采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指导语的艺术性。有时可以是直观的,即用正向语汇代替负向言语,如,告诉孩子“不要吵”,不如告诉孩子玩玩具要安静,如果有问题可以小声交谈,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有时可采取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如表演区的幼儿因为争抢角色而发生纠纷时,教师可以启发他们进行协商,引导幼儿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
  2、动作暗示。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适当运用动作提醒幼儿,不仅可以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也可以让幼儿在模仿中学习遵守常规。例如:当发现感官区的幼儿在操作粉红塔时经常将最小的积木乱扔时,我悄悄来到了他们的身边,和他们一起操作,在拿取最小积木时,我们用双手将它捧在手心,然后再轻轻放下,显示了我对它的珍惜。我的举动影响了幼儿,在以后操作中,再也没有出现乱扔粉红塔的现象。
  3、材料调整。当孩子违反了常规时,作为教师,我们都该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克无法遵守规则,是孩子忘记了?是孩子不懂?是孩子的生理、心理还没有发展起足够的自制力?还是材料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结构区的幼儿持久性差,往往还没有拼出成型的作品就离开,玩具扔得乱七八糟。这时教师就要仔细考虑,是不是材料太小、术单调、操作性不强,继而就要对材料进行调整,分别增加一些性质不一、型号不一的材料如易拉罐、纸盒等辅助材料,并扩大结构区的场地,这样就提高了幼儿对结构区的兴趣,改掉了以往不良的操作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结构区活动常规。
  4、行为评价。当幼儿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可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与评价,以促进幼儿巩固良好的常规。这时,教师的评价可以是表扬性的,如“你把珠珠串得真长”,表扬幼儿专心学习,坚持学习,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可以是勉励性的,如“你今天进步可真大,剪纸剪得太好了,下次剪纸记得把纸屑放进美工区的小纸篓里,那就更棒了”,可以是讨论性的,如“离开座位时为什么要把椅子靠进桌子”;通过讨论让孩子了解到,如果不这样做,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而受伤,而且教室空间会变得很小等。这样,除了让幼儿有参与感外,也能让幼儿真正了解常规的意义,自然而然地认同教室常规,并且能够确实遵守。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推荐:绘本阅读的指导方式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