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由“常识”到“科学”南屏幼儿园 陈碧女

由“常识”到“科学” 【摘要】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关键词】科学教育 目标和价值 把握 事例: 1、在“我爱祖国”的主题活动中,我选择了“五泄飞瀑”、“浣江夜景”、“西施故里西施像”等图片让孩子们认识家乡的风景名胜。在认识西施像的时候,大家都摇头表示不认识,我给孩子们讲了西施浣纱及助越灭吴的故事。孩子们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原来对于四大美女之首,本是诸暨人的西施在孩子们的意识中竟然是一份空白,就更不用谈西施为国为民只身赴吴的爱国精神了…… 2、关于环境保护的讨论中,孩子们纷纷发言,说了很多在生活中要怎么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大自然。到了秋游时间,孩子们出门所带的零食的袋子依然扔到了草地上,回来的时候还“顺手”带回了很多花、叶子…… 新《纲要》中对于科学教育的内容要求从身边取材,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和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感受和体验人与环境及动植物、动植物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依存关系;通过全身心投入于珍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活动,逐步产生珍惜自然自由的情感和初步的环保意识。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在科学活动中融合新《纲要》的精神呢?它与传统的儿童科学教育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传统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也称之为常识),儿童的学习是以听和看为主,他们的操作也大多是为了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他们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时,没有为大自然的奇妙感到惊奇,也根本体会不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他们在熟记家乡的特产、认识家乡的环境时,也没有由衷地发出热爱家乡的情感及环境保护的紧迫感;他们用小刀把蚯蚓切成一段又一段进行观察时,也很难联想到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脱离,科学教育割裂了科学理性与儿童丰富的人性的内在统一,忽视了儿童不同于机器的生命个性。成功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在于小时侯获得多少冷冰冰的科学知识,并不在于小时侯就懂得多少科学的大道理,而在于从小便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从小就在脑海里形成了一系列可能令其终身都魂牵梦萦的问题。 长期以来,传统的工具理性及为小学作准备的科学取向,使儿童科学教育摒弃或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价值,而越来越重视知识。尽管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设置中能看到这样的表述:认识日常用品,认识社会环境,认识与观察常见的家禽家畜,认识家乡的自然风景。但实际上都与儿童的生活离得比较远,并且由于传统的惯性,旧有的取向已深深扎根于教师的思想深处,一旦教师在科学教育课程中以理性的尺度来剪裁儿童的生活世界,科学也就远离儿童生活了。如有一次在活动中,我请孩子们为爸爸、妈妈调制一杯饮料(一半幼儿扮爸爸妈妈,一半幼儿扮孩子进行调制)。我准备了咖啡粉、盐、糖、果珍、奶粉、面粉、醋、酱油、黄酒、番茄酱等,请幼儿自己选择调制。由于事先只是让孩子们一起看了看几种原材料的的颜色、形态,尝了尝它们的味道,然后请大家记住每个盆子里装的什么。结果孩子们调制出来的饮料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一股脑儿地把所以的原材料倒入杯子,加开水冲一下,就算完事了。这次活动浪费了材料不说,孩子们也根本没有认识到哪些可以用来冲饮料,活动也以失败告终。 科学世界作为规范的世界,必须关注儿童灵动的生命。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而不断地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乐。而传统的儿童科学教育常常从工具或物的视野看待儿童的生命,导致科学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义,没有体现作为特殊生命体的儿童所具有的好奇、梦想、童话、游戏、诗的生命品性。科学教育过程成为被动的知识传授过程,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关注的是如何让儿童通过观察或操作得出结论,关注的是知识点的传输,科学教育过程成为儿童静态的习得知识的过程。科学教育扼杀了儿童在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生命光辉,它一旦不关照儿童的生命,也就成了生命的负担,其价值也就不复存在。 二、新《纲要》关于儿童科学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新《纲要》中的科学领域突出了以下目标: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使我们强烈地感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要保持孩子们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由中班升入大班的那个暑假匆匆过去,孩子们再次相聚时,大家不由得发现许多孩子长高长胖了,齐齐告诉大家:“妈妈说我高了3厘米呢!”“啊,3厘米!”孩子们都笑起来,“3厘米有多高啊?”于是大家纷纷跑到“长颈鹿”妈妈旁测量自己的身高……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是他们认识生活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2、要发展孩子们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获得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于是我们开展了一次身高的测量活动,利用“长颈鹿”妈妈脖子上的刻度尺,请孩子们自己来测量自己和同伴的身高,教师用绳子帮助幼儿表示自己的身高,然后大家相互比较绳子的长短,来了解自己与同伴身高的差异……只有与客观事物真实地接触,才能真正地接触到知识,尊重事实是最起码的科学态度。 3、要增进表达与交流能力。在科学活动中不仅要学习科学,还要发展语言。幼儿通过先后比较绳子的长短,了解与同伴的身高差异,同时相互交流,知道每个人都不一样,有身高的差异,身体的胖瘦……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孩子们会逐渐懂得学习语言的意义和重要性,逐步养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4、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字的意义。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重演着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是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数学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同时逐步地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接着确定最短的绳子为标准,用刻度尺量出其他比较长的绳子的长度,给幼儿数量的概念,从而来理解3厘米有多高……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5、关爱环境,珍爱生命。最后向幼儿简单介绍身高的差异除了和遗传的因素有关,还和平时的锻炼,饮食习惯等方面有关,从而使幼儿多关爱自己……让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历过、有经验的事情开始,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植他们对自然、对环境的关爱之情。 三、在新《纲要》理念下儿童科学教育该把握什么 当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尽管儿童有操作、有实验、有探究,但往往是教师高控制下的探究,幼儿只需按照教师的指令、程序操作,自然就会顺利得出结论,探究活动波澜不惊,探究的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且自主决策的空间狭隘,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没有时间和条件尊重幼儿的兴趣、欲望及学习发展的特点。忽视了幼儿固有的探索天性及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其实幼儿有着与科学家一样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总是不断地探索身边事物寻求解答,而且特别喜欢问“为什么”。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就会发现幼儿的“主动探索” “爱提疑问” “想象丰富” “重复操作” “乐于表现”如同科学家运用的“观察” “推论” “实验” “沟通”等探究方法。 在孩子们探究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如何和做的过程。要在他们有危机、有挫折时,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宜的引导,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只有让孩子们感到他们有新的发现,是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的,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再回到冲饮料的活动里,这次我邀请妈妈们一起参加,并把材料分成若干份,让每个幼儿都有一套;然后请他们自由地用小杯子使用各种材料分别冲泡,试验究竟那一种或哪几种材料放在一起可以冲泡出好喝的饮料,并记录下来。孩子开始专注地进行实验,并不时地发出惊叹声,是喝到了很难喝的“饮料”了。妈妈们也没有闲着,帮助孩子们一起认识面粉是用来做面食的如饺子、面条、面包等,醋、酱油、黄酒、番茄酱、盐都是用来烹饪的,如果用来冲饮料会很难喝。很快孩子们把这些东西都挑选了出来,然后用咖啡粉、糖、果珍、奶粉来冲饮料。接着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咖啡这么苦?” 我没有解释原因,请孩子们试试加剩下的一种或几种,会有什么变化。“我加点糖试试,不太苦了还很香”,“我加了草莓果珍,酸酸的”,“我加了奶粉,有牛奶的香味”……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兴致也越来越大。最后大家都选择了自己最满意的一杯饮料送给自己妈妈,妈妈们都对自己的孩子刮目相看了。这次活动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探索的兴趣。让孩子们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同时把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活化,是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为他们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途和可能;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也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所以在儿童科学教育中要创造条件让幼儿经历科学家曾经经历过的、曾经体验过的一些过程。在探究过程中,经历不同,感受不同,建构的经验也不同,对于一些科学现象与科学问题的理解也不同,然而正是这些体验与认识的不同才构成了探索过程与静态科学知识习得的不同。幼儿在探索中、在经历中、在“做”中理解了科学,理解了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到科学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南屏幼儿园 陈碧女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儿歌——狗和猫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