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试析促进主题探究活动中生生互动的策略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 摘 要 ] 生生互动 作为课堂人际互动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 主题探究 活动中教学观、学习氛围、教学设计、教学艺术等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生生互动的有关策略。

[ 关键词 ] 主题探究;生生互动;策略

主题探究活动是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基础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生成主题,利用以幼儿“主动学习”为特征的自由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组织形式,以解决或探究一定的问题为任务定向,以材料的自由操作为主要活动形式的一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的发现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最终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促进了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在活动中引发生生互动是一个重要方面。下面着重谈谈促进主题探究活动中生生互动的策略。

一、互动及生生互动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从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借助于十九世纪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其基本观点有: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符号是人际互动的媒介,个体是其自身行为的建构者;个体的心灵与自我是互动的产物;社会的形成与变化是互动的结果:由此可见,互动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我国教育社会学者马和民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教的效益和作用来看.生生互动较之师生互动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它易于实现教者和学者之间的对话,提高学习效果。对话发生的条件是:双方的平等、可互换性和各自的独立性。教师教儿童时,往往以权威者身份出现,对话关系难以形成。儿童教儿童,双方地位是平等的,且角色时常互换,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这时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其次,生生互动中,教的主体和学习者都是儿童,教学的方式是最适宜的。由于共同生活在儿童文化世界中,有共同的语言,因而教者所采取的教的方式会更适合学者学的方式。第三,生生互动中的体验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由于儿童教儿童是自发的、主动的,随时可教,随处可教,教和学都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心情完全是放松的,因而更易体验到教和学的幸福和快乐。

二、引发生生互动的策略

( 一 ) 树立现代教学观

1 .确立交往、对话的教学观。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每个儿童都是作为探究发现的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儿童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活动便是教师与儿童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

2 .确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探究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交互活动不断展开,课堂运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变通的方案,尝试进行“软备课”,在设计教学时,先预设儿童有可能出现的多种反应,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出多种应对方案。

( 二 )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改善活动中的心理气氛,开启生生互动。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应认真倾听儿童的想法,淡化教师的权威身份,努力把握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为他们提供与伙伴、周围环境充分交往、接触的机会,以语言、目光、微笑、动作等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生生间的互动。

2 .建立互动机制,促进互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儿童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如,有的儿童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有的儿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等,于是,互动和认知冲突的机会就会错过。因此,必须制定一些激励机制,承认“试误”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既要鼓励儿童大胆发表异议,同时还要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行为,让每个儿童都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实思维活动、探究过程,表达自己真切的情感,以促进生生互动。

( 三 ) 优化教学设计,引发生生互动

1 .改变教学模式,引导、激励儿童积极参与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儿童在探究发现中、在多向的交往互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其教学效果远远胜于教师的灌输。

2 .教学组织方式利于多向合作,拓宽互动途径。活动中可以先采用同桌之间互动。组越小,每个成员讲话的机会就越多,使某人沉默的机会就越少,而且,人数少的组需要较少的管理并通常可以较快做出决定。因此,在探究活动开展初期或幼儿园中、小班应多采用两人互动的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以逐渐扩大互动的人际空间,互动组员人数可多些。人数多一些,其好处在于可以有更多的人共同完成一项大任务,增加组内成员在方法、性格、背景方面的多样性,利于生生之间更充分地互动。

3 .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情景化,丰富互动内容。一般来说,教师选择的主题内容能贴近儿童实际,符合儿童的兴趣、需求,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儿童可交流的机会就会增多,生生互动易于产生。同时由于符合儿童的兴趣、需求,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互动碰撞更容易打开思路,有利于互动的深化。教师应在慎重选择教学内容的同时,创设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并在教学前给儿童提出收集各种相关信息的要求,使每个儿童都能积极提供信息,丰富互动内容,共同获得发展。

( 四 ) 提高教学艺术,促进生生互动

1 .重视提问艺术,扩大生生互动空间。教师应重视研究课堂提问艺术,要能够提出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儿童的思考并在交往、互动中把问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要善于设计大小问题结合的发散性问题。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的问题,这种问题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以让儿童对要解决的问题作出策略上的选择、材料上的选择和思路上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儿童对解决问题的设计做出多种假想与推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一蹴而就。同时,要注意交流中激励与评价的艺术。若儿童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回答得正确、完整,则必须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若儿童回答有误或不完整,则应引导和启发儿童自己发现规律,找出问题并纠正,这样做有助于儿童建构新知识。

2 .捕捉课堂的有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促进生生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师生之间或儿童之间的认知冲突,或疑问,或临时发生的意外事件,或儿童中出现的思维、创新的火花,教师必须善于捕捉细微之处的有效信息,敏感觉察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适时调整教学,经过充实和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出一场有意义的争论,一次愉悦的心灵交流、情感碰撞,一轮新的合作探究。通过讨论、碰撞、合作发现等生生互动,儿童的思维被激活了,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加深了,合作学习的技能提高了,教学效益能达到最优化。

3 .设计多种互动形式,促进生生互动。

(1) 互看。在探究过程上,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儿童,常常会因时间关系无法迅速了解、反馈每位儿童的学习情况。如在运用材料发现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或“小动物找家”过程中,如果有儿童遇到反复尝试努力仍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这时提示儿童互相看看别人的表现或表演,看看别人的演示或演算,就可以使儿童得到启示,达到相互反馈、自我校正的目的。

(2) 互说。主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明确“听”与“说”的要求人手,鼓励儿童敢于站出来,面对全体伙伴,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发现或不理解的、有疑问的地方。这样,“说”的儿童必须要理清思路,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听”的儿童要有意识地倾听,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有何不足,而后进行比较、判断,萌发灵感,触类旁通。如此,听者与说者充分互动,能促使双方共同提高。

(3) 互辩。在幼儿园大班可以尝试儿童之间“互辩”,它能让儿童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群体活动功能,当儿童意见不一致又相持不下时,可组织共同讨论,让意见接近的儿童自由组织起来,进一步明确大家的想法,找到更加充分的理由,并在不同意见之间开展互辩。通过互辩使儿童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认识上互相促进,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

(4) 互评。儿童同伴间的评价,语言是儿童化的,情感是亲切的,思维水准差不多,他们的评价不一定很准确、很深刻,但常常是实事求是的。教师应给予儿童评价的机会和权利,帮助儿童将评价的出发点立足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上,注重儿童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可以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得到帮助提高,而一些发展较快的儿童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从而大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彭 兵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托班语言活动:“扑通扑通”跳下水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