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问题的探讨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 摘 要 ] “ 探究式学习 ”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人对“探究式学习”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已做了许多探讨。明确探究的本质特征,是建立幼儿学习科学的 基本学习方式 的理论基础。

[ 关键词 ] 探究式学习;探究;提出问题; 操作学习 ;基本学习方式

随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特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儿童的学习方式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起来。目前,“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那么,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探究式学习”是否适合于幼儿 ? 它在实际运用中该如何把握 ?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它应处于什么地位 ? 等等。本文拟围绕这几方面的问题作些探讨。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关于“探究式学习”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探究是科学家的事,乳臭未干的幼儿还谈不上探究

( 一 ) 探究具有双层含义,“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 ”。 [1]

探究一词源于英语“ Inquiry ”。这一词语最初主要指向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但现在科学界,特别是科学教育界使用这一概念,已具有双层含义,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就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还进一步分析指出:“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它包括做观察、提出问题、弄清已知问题、设计调研方案、实证检验结论、用工具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

我国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柴西琴对此也曾有这样的论述:“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指科学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是指学生在科学课堂所进行的探究,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

( 二 )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探究式学习 ( 或称探究性学习 ) 是 Inquirylearning 的主流译名。根据布兰斯福特 (J . B . Bransford) 等人的看法,在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或个体独立或集体合作探究一个或虚拟或真实的现象、事物,并最终得出结论。 [3] 根据罗星凯的分析,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4] 这一概念与国外有关学者提出的发现学习 (Dis-covery learning)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learning) 、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含义相近,与我国学者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概念,从本质上看,也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都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不同于以记忆为基础的学习,也不是基于模仿而进行的学习,而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积极、主动、富有创新地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 三 ) 学生完全 ( 完整 ) 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包括五个环节。

作为问题解决性质的学习活动,分析其过程,目前比较一致的认为有完全 ( 完整 ) 的探究式学习和部分的探究式学习两类。完全 ( 完整 ) 的探究式学习一般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条件:一是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二是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三是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四是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五是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5] 因而,我们可以把学生完全 ( 完整 ) 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分为相对应的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观察客观物质世界,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探究式学习”的源泉;发现问题的心理实质是个体觉察到现有的某一状态与欲想的状态之间存在差距,这一差距可能是明显的、整体的,亦可能是内隐的、局部的。提出问题是发现问题之后,表征和界定的结果。作为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可分为“界定良好的” ( 即初始情境、目标情境、可能的操作等都是清楚确定了的 ) 和“界定不良的” ( 即一般缺乏这种清晰性的 ) 两种。 [6] 幼儿发现提出的问题以后一种居多。

第二个环节,确定执行问题的解决策略;确定利用多种不同性质的解决策略为收集证据服务。学生此时体验着实证方法在问题的解释和评价中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形成问题解释。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学习推理、预测,找到事物的属性、现象的因果关系或其他的解释,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第四个环节,评价探究结果。一般地,学生通过与成人、同伴,特别是与教师的接触中,获得对探究结果的评价。同时,也可在对事实性材料的观察分析中,形成评价。

第五个环节,交流探究结果。交流是学生探究后的自然流露。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有言语的,但更多用的是实例、模型,结合言语而进行交流。

通过上述分析,很显然,这一多层次、多侧面,同时又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活动,有幼儿能力可及的层次和方面,是幼儿发展的要求、表现和结果。幼儿在学习探知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时,可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某些方面的工作,甚至有从事完全 ( 完整 ) 的探究活动的能力,表现出上述五环节的部分或全部。

观点二:幼儿能提出问题,就是“探究式学习”

揭开了“探究式学习”的神秘面纱,消除了对她的神化、高精尖化感受,接下来,就是应消除对“探究式学习”的泛化认识。那种认为,只要幼儿有探究的任一层次、侧面形式的活动,如能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就是幼儿在探究,就是幼儿的探究式学习。这其实是对探究式学习的泛化、形式化的理解。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也经常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因为幼儿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经常性地似乎处于无目的的摆弄阶段,没有明确的提出问题的过程。因此,“问题”或“问题的主动提出”往往易被认为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然而,作为“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她除“问题的提出”之外,还包含问题的尝试解决、问题解释的形成、问题解释的评价、问题结果的评价和交流等五个层面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只有观察发现提出问题一个层面。年幼儿童对整个世界多是未知,充满好奇,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等各种感官去观察这个世界,从而去发现、提出问题,经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过程。这是每一个在正常良好的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的自然表露,是他们好奇、好问、好参与、好尝试的天性使然。作为“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其核心部分应是问题如何得以解决的过程。因为提出问题,是智力活动的表现;解决问题,则是认知策略出现改变的标志,是智力发展的标志,是个体成长的标志,往大处说,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问题解释的形成、评价及交流,是智力发展状态的完美表现,是锦上添花。“探究式学习”的根本目的晨在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内容,进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研究能力,最终达成学习者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因此,幼儿能独立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是重要的,但不是探究的全部,更不是探究式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探究的实质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于幼儿来说,某一活动是否具有探究性,是否是“探究式学习”,根本的应视有否尝试性解决问题 ( 这一问题可以是幼儿独立提出,也可是同伴或教师提出 ) 。这一根本,具体表现在有目的性、技能性和结果性三个特点上。目的性指的是幼儿在探究过程时,应是有一定目的的,整个活动过程中,有多长时间能围绕问题展开。技能性是指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能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尝试运用观察、操作、实验、谈话讨论等各种基本方法,对问题形成有一定依据的解释。结果性是指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能对问题形成一定程度的感受、理解、解释,获得一定的自我发现。目的性、技能性、结果性的不同程度的表现,代表了幼儿“探究式学习”的发展状况。

观点三:操作学习或“做中学”就是“探究式学习”的全部

关于操作学习,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但作为学习方式的操作学习的一般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手对物质材料的控制、摆弄、操作;二是与言语学习相对。包括操作性学习 ( 指将操作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学习的结果是多方面的,有知识的、技能的、品德的等。这一概念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是受制于强化律,追求行为的塑造和矫正的操作性行为的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 和操作本身的学习 ( 指将操作作为目的和内容的操作本身的学习。 ) “做中学”是以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为特征,是教学方法改变的具体体现 ( 由传统的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改变为现代以学生、发展、活动为中心 ) ,是科学教育目标变革的载体 ( 由传统的追求知识能力变革为现代的追求经验知识、方法能力以及情感态度 ) 。

操作学习、“做中学”在幼儿教育界被广泛重视,是由于儿童对具体事物的操作感知是其形成自己的经验结构和智慧结构的主要方式,是由于操作学习、“做中学”的方式符合了,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的特点,满足了幼儿需要直接经验奠基的发展要求。但手的操作还必须和心智的操作、改变相互结合,“不仅要有幼儿对物体的操作,更要有原有认识与操作结果的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对原有认识的强化和调整”。 [7]

“探究式学习”思想建立和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施瓦布 (J . J . Schwab) 早在 1962 年就曾提出过一种有别于操作学习或“做中学”的新颖的做法,即在科学课程中加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科技 ( 或科普 ) 文章的活动。具体做法是:从科技 ( 或科普 ) 杂志上选取能够反映科学过程和本质的一篇文章 ( 为了适应学生的语言和理解能力水平,这种文章也可由教材编写人员根据有关资料编写 ) ,然后教师针对所选文章中介绍的科学探究实例,围绕科学探究过程的特点;准备一系列问题,最后组织学生对所选文章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过程本质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这一做法完全可以移植到幼儿教育阶段。如幼儿在获得了大量关于恐龙的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知识以后,可以组织幼儿分析、讨论“哪一种恐龙是食草的 ? 哪一种恐龙是吃肉的 ? 你是怎么知道的”等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帮助幼儿明确牙齿尖锐突出的恐龙,吃肉的可能性大。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幼儿拓展了深入探究的空间,建构了恐龙的食性与它们的牙龄有直接关系的认识,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结论:“探究式学习”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学习方式

儿童的学习方式依据儿童学习本身的特点,可有多种划分:如根据学习活动中主要感官的运用,有观察学习、操作学习、倾听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有二维学习和多维学习;根据学习的空间,有室内学习和室外学习;根据学习过程中儿童对学习材料的运用与安排,有同时学习和继时 ( 历时 ) 学习;根据学习过程中儿童与他们的关系,有交往学习、模仿学习、合作学习、冲突学习等等。这些分类缜密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育中,都需整合才能被实际利用。这种整合性的学习方式,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可较为恰当地表述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并且“探究式学习”应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其理由如下:

( 一 ) 它符合幼儿学习科学的本质特点

年幼儿童学习科学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做中学 ( 在直接感知、观察、摆弄、操作物质材料中学习 ) 、主动学 ( 在主动状态下学习 ) 、过程学 ( 在操作过程中学习 ) 、多样学 (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多样发展 ) 、共同学 ( 在同伴、老师、成人交往中学习 ) 等。从本质上说,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是认知的、运动的、情感的、社会的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而“探究式学习”,首先,它的出现,就是学习者主体性地位被高度认同的产物。现代科学观的确立,就是主体不断主动建构过程的核心表现。现代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科学不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而是人们寻求合理解释客观物质世界内在规律性的过程。随着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解释也会不断更新、完善,以求在新的问题条件下仍然适用。其次,探究的过程,不论是“完全 ( 完整 ) 的探究”抑或“部分的探究”,都是主体性充分张扬的过程。具体说就是幼儿在安全、充实、愉悦的心理背景下,依据现实条件,从自身的好奇点、兴趣点出来,通过对操作材料的使用,动手动脑,手脑并用,运用自己现有知识技能,体验和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解决策略,建立、评价、交流探究的结果。

( 二 ) 满足幼儿学习科学的需要

“儿童天生就是科学家。”幼儿的三个层次九种基本需要中,包含有理解客观环境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影响环境的需要。 [9] 这些论断都明确表明了幼儿对学习科学的需要。而目前满足幼儿这种学习科学需要的最直接、最完美的方式,就是进行探究式学习,即帮助幼儿学习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完整的探究可从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开始,部分的探究可从问题的解决思考或实证材料的组织利用等不同的阶段开始,帮助幼儿感知分析外界的刺激与主体已有的经验不一致,形成新异刺激的感受,从而在主观上产生一种不确定性,导致机体唤醒水平的增高,促使主体感到紧张,产生对特殊性 ( 特异性 ) 探究的行为,在理解新异刺激的过程中,降低唤醒水平,维持机体最佳水平的唤醒状态,从而满足著幼儿学习科学的需要。

( 三 ) 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养成

幼儿学习科学是出于自身发育发展的需要,直接的是为了自身好奇心求知欲的满足。但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其根本目的则是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高。科学素养 (Scientificliteracy) 的组成要素,比较一致的理解为: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利用“探究式方式”学习,就是帮助幼儿仿照科学研究完全或部分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养成尊重科学,崇尚真理,勇于探索,乐于创新以及富有好奇探究的热情,关爱和保护周围环境,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分享、交流等的精神品质和态度,提高关于物质和材料、地球和宇宙、生命和生命过程的科学经验知识以及观察和探究、推理和预测、实证和记录、解释和交流、提出问题、产生设计、实际制作、交流评估等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科学素养的养成。

注释:

[1] 戢守志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版, P30

[2)[3] 庞维国.研究必还习:教育心理观.课程·教材·教法, 2003~3

[4] 《中国教育报》, 2002 . 11 . 28 第 4 版

[5] 罗星凯等执笔.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教育研究, 2001~12

[6]M ·艾森克主编.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P369

[7]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1 月版, P38

[8] 张博.论儿童的学习方式.学前教育研究, 2001~1

[9] 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年 6 月版, P174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小班语言《下雨的时候》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