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与“学”的思考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幼儿 科学教育 探索是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的,主要有正规活动、非正规活动及偶发性活动等。开展怎样的科学活动有意义?教师什么时候介入是指导?什么时候介入是干扰?科学教育中“教”与“学”的矛盾如何解决?本人在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践案例,对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选择有意义的正规活动主题

正规活动一般是指教师根据可接受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等原则,制订教育活动计划和活动教案,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教学活动。近年来,我县城区教师对科学教育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大家认同正规活动中既要有可控性又要有灵活性,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幼儿以不同方式去感知、观察、操作,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答案,使可控性与开放性互相配合协调运用,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设多样新颖的探究环境。

实践表明,有意义的正规活动主题能使幼儿积极进行科学探索,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正规活动中的每一个问题,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既可以启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可以从单一方向层层深入地激发幼儿思考。单刀直入,简明扼要的提问,多鼓励少命令,让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之下愉快地进行探索性思考,幼儿“学”的兴趣浑厚,使教育活动真正融于幼儿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幼儿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作用于同一种材料,用同一种方法作用于不同材料,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将自己操作过程的发现及结果与大家分享和交流。这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随时有新的发现和想法,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说的话也多了。

如在玩沙水游戏中,物体的沉浮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这时教师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可以从主题《认识沉浮》入手。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为幼儿准备了 4 组材料,有塑料、木块、铁块、瓶子等丰富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让幼儿自己选择小组进行活动,自己去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当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时,教师请各组组长相互介绍他们组的情况,交流分享各组的经验。什么物体会沉下去?什么物体会浮起来?经常给幼儿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在观察中分析,幼儿在对比中发现有的东西沉在水里,有的东西浮在水面的现象,并由此感受到水的浮力。通过这样有效的指导,幼儿对“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不少幼儿还想办法把铁块、橡皮泥、瓶子等沉下去的东西也浮起来,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向纵深层次发展,在探索过程中理解、解释科学现象和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通过多次诸如此类的众多实践,“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的观念逐步被教师的内心所接受。教师不同的“教”有不同的效果,我们要有目的地去选择其长处,改进不足的一面。“教”要为教学内容的实施和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服务,要保证每个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参与,那就要选择有意义的正规活动主题,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和创造性。

二、把握非正规活动契机,进一步延伸正规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为一次有限的集体教学时间,是难以照顾到孩子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千差万别的。”教师也要立足于幼儿日常生活,把握好科学教育的契机,挖掘幼儿内在潜力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已知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正规活动开展前或结束后,适当安排非正规活动作为正规活动的延伸,采用个别、小组、自由结伴、集体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动手做实验等,给幼儿以充分的时间,强调幼儿积极参与操作,转变教师组织者、传授者的角色。

如小班幼儿在经过“认识鸭子”活动后都能说出小鸭子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会模仿小鸭走路的律动。除此以外,有些幼儿还会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小鸡为什么不会游泳而鸭子却会游泳?”在以往,教师会急于把结果告诉幼儿,现在教师则是提出建议:“我们到饲养角看看吧,比一比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看谁说的有道理。”通过观察幼儿会进一步发现“鸭子的羽毛又密又厚,还涂了层油似的不会被水所浸湿,这是与鸡不同的;在水里,鸭能向小船一样浮在水面上,它的脚趾间还有一层蹼,在水里一划一划像船桨一样,这是鸡没有的。”说明小朋友探索到了小鸭游水的原因所在了,了解小鸭子外形特征与其它因素的因果关系,从而显露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幼儿的发现和探索能力也启发了教师,因此,教师正好反过来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从而活跃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能发挥较大的积极性,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普遍提高。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并遵循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客观规律,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三、关注幼儿兴趣,抓住偶发性活动时机

偶发性活动是针对偶然发生的事进行科学教育。如幼儿都喜欢的玩具易坏,遇到这种情况,以往教师就把它扔了,而现在教师会耐心地关注幼儿的兴趣,抓住教育时机,启发幼儿想办法自己修理,看能提出几种修理方案,并让尝试实施自己设计的修理方案,或拆卸一些带有机器的玩具,并使它发出声响,改变形状,这样就将以往的消极教育行为转化为积极的教育行为。

又如夏天雨过天晴,有时小朋友会高兴叫起来“快看,天上有座彩色的桥。”按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才是学习的时间,以前教师会忽略幼儿偶发事件中提出的问题和想法,现在教师能及时抓住偶发性活动的契机,不嫌麻烦,立足幼儿日常生活,重视随机引导,及时果断地处理偶发事件,告诉小朋友“那不是桥,是彩虹。因为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太阳光照到这些水雾里,小水滴会把太阳的七种颜色折射出来。下雨后,空气中有无数细小的水滴,太阳光照到这些小水滴上,就出现了彩虹。”并且当场做实验,使幼儿能越来越多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幼儿潜力很大,把握时机,“教”得适时,比课堂上言语教授效果好得多。

无论是正规科学活动,还是非正规科学活动或者偶发性科学活动,三者的教育目的是共同的,教师的指导平衡点都是要落到幼儿身上,都是为了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但三者又有区别,三者中正规科学活动的可控性较强,开放性较弱,而非正规科学活动及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开放性较强,可控性相对较弱。可控性和开放性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结合。

我们应“从幼儿的发展规律中了解‘怎么学’,在引导幼儿的发展中把握‘教 ’。”什么时候 教师介入 是指导?什么时候介入是干扰?这都需要教师要学会把握一个度,在深入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矛盾。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中班音乐:可爱的脚印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