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操作活动初探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有0人参与
数学是一门反映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一门科学。如果按传统数学教学那样采用全班统一要求的集体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只重知识、轻智力,重传授、轻幼儿的思考学习,重记忆训练、忽视启发引导和幼儿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话,必然会严重阻碍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的 数学教育 已作了重新的定位和要求: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对幼儿园数学教育进行重新的探索,组织安排各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并能启发儿童思维的数学活动,以代替传统的计算教育。 皮亚杰 理论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幼儿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同,他们必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体验数的意义,他们建构数学概念首先来源于动作。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提倡:以“做”出发点,在“做”的过程中去学,在“做”的过程中去教,在“做”的过程中去求进步。这就强调了我们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应以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要教育方法,把抽象的数理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可操作性的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和感知数学,真正理解数学。那么,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开展操作活动呢? 一、尊重幼儿,转变观念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允许幼儿自主选择,自我调节。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却“穿新鞋,走老路。”比如:虽然提供了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活动,却主观地将幼儿划为不同的水平,指定某某在哪组,某某操作哪个水平的材料,或者名为指导实为干涉幼儿的自主活动,并规定了要如何如何操作等。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在操作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幼儿手中,幼儿是在主动作用于材料中进行学习的,他们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经验和技能。不管做得对还是不对,都是他们主动操作的结果,在不断的尝试中,他们经历着从不会到会、从不对到对的一种主动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而正是这个主动操作的过程才真正促进了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又提高了幼儿的操作能力。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交替排序”中,只要让幼儿知道什么是交替排序,应该怎样使用操作材料,至于按什么规律排序,要留给幼儿在操作中探索,不应该把各种排序规律一样一样地教给幼儿。 二、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集体操作形式、小组操作形式和个别操作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以小组操作形式为主。因为小组操作形式可以使教育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更灵活多样。同时也为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提供了直接交往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在一个单位时间里( 30 分钟左右),一般小组操作活动可提供 5 ~ 7 个不同内容的操作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应适应幼儿不同的学习特点,满足幼儿不同的需要。因此,活动内容应具有多样化、层次化。也就是说同一内容而活动要求层次不同,有同一性质而具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活动。这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辅导。例如:在“认识梯形”时,可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活动,有的是按标记进行图形归类,有的用不同材料拼割梯形,有的是用梯形组成各种实物图形。让幼儿从不同的操作材料中获得有关“梯形”这个概念的多种经验,其体验就会丰富而深刻。 三、注意活动的灵活性 操作活动是在体现幼儿自主性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往往会出现令教师始料不及的情况。如某个课题拟做的教学进度是两个单位活动时间里就可完成的,而在实际活动中,幼儿只用了一个单位时间就掌握了,或者花了两个单位时间,大多数幼儿都没有掌握。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及时调整计划,让计划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高一层次的活动,或是降低活动的某些要求,以保证幼儿接受知识的系统性和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学习分类”中,原拟定在两个单位活动时间内学会二级分类的,而在实际过程中,幼儿很快掌握了,那么,在第二单位活动时间里,我们则可提供三级分类的操作材料,向幼儿提出更高一层次的要求,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四、重视个体的差异性 教育应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各种不同差异。例如学习形式上的差异,学习速度上的差异,以及解决问题时的认知策略上的差异。面对有着各种不同差异的幼儿群体,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尽可能制作不同层次的、多样的学具,使各种程度的幼儿都能“跳一跳够得着”,避免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例如:在小班数学游戏“娃娃商店”中,目标是让幼儿理解 4 以内的数,并按数取物,但投放材料时却不能仅限于 4 以内数的操作材料,同时应该提供一些小于 4 或大于 4 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进行活动。让“吃不了”的幼儿可以从低一些的起点开始,而“吃不饱”的幼儿则可以完成认识 4 以后,再适当向前发展。教师的指导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消极地追随儿童的发展,而是要积极促使幼儿从各自不同的程度发展。同时应多顾及能力差的幼儿,对他们多关注一些、多辅导一些,引导他们时展快一些。 五、操作活动适时指导 操作活动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帮助,那怎样指导才是恰当的呢?首先,教师应该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明白自己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其次,应该在以下情况进行指导: 1. 幼儿对操作材料的用法、要求与做法不明确、不明白时; 2. 幼儿的操作带有盲目性、随意性,与操作的要求脱节时; 3. 幼儿独立操作存在一定困难。再者,教师的指导要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片面追求学习的结果,要尊重幼儿的探索,甚至尊重幼儿的“失误”。凡是幼儿可以自己探索的,教师应避免直接告诉幼儿,应鼓励幼儿自己发现错误、修正错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操作活动是数学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之一,幼儿的不断探索为其在学习活动中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机会,并由此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湘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8 月 2. 李培美:《如何更好地开展数学分组活动》,《学前教育》 1998 年第 7 期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幼儿
- 幼儿园里真好玩 2024/09/29
- 幼儿园科学活动《趣玩扑克牌》教案 2021/01/28
- 幼儿教育中儿童民间游戏的价值 2020/07/01
- 幼儿园开展暑假假期安全教育活动 2020/07/01
- 幼儿园卫生保健检查小报道 2020/07/01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