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语言文学活动中的想像规律研究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编者按:本期本栏刊登一组关于“幼儿语言文学活动中的想像规律研究”的文章,包括其目前的基本结论、有关试点园对这些结论的理解和运用。该课题属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十五”课题,由章红同志负责。本组文章是该课题目前的一个小结。

通过语言文学活动发展幼儿的想像力正日益受到重视,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效果,我们需要对幼儿的想像规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幼儿想像的指向和支配因素

和成人相比,幼儿的想像更少受理性思维的支配,更多地指向内在心灵以满足自己的情感愿望。

想像与理性思维是有区别的。想像活动中运行着的是具体的、直观的表象;理性思维活动中运行着的则是概念、判断、推理。想像是感性的、形象的,是从情感需求出发,满足心灵愿望的;理性思维则是理性的、抽象的,是指向外部世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

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在童年时期想像占了主要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多,理性的抽象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幼儿的心理活动较多地处于主观性欲望、游戏和幻想的层面,他们的想像更多地是从心灵需求、情感愿望出发的,较少受到知识经验、社会观念、现实规范等理性因素的制约。因此,幼儿的想像显得更加随心所欲、大胆自由,成人的想像则更多地受制于理性,时时会以客观的、现实的标准去检查自己的想像是否正确,是否合乎知识经验和社会规范。

在语言文学活动中,幼儿总是为角色形象及其命运所吸引,感性地沉浸于艺术情境和艺术氛围之中。成人则会以理性的眼光去分析,试图用清醒的、理智的那只无形的手,将幼儿从浑然忘我的情感想像中牵拉出来。成人即使在构思幻想情境时,也总是用知识经验来约束、指导想像的轨迹,而幼儿则不会受那么多的约束,他们往往从某一情感愿望出发,大胆无拘地展开想像。

我们在《蝴蝶衣裳》这一活动中观察到的情况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面对如下情境:小白兔有件印着蝴蝶的漂亮衣服。她到森林里去玩,衣服上的蝴蝶飞走了,小白兔伤心地哭起来。怎么样想像才能使得故事的结局是让小白兔不再伤心?成人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首先想到蝴蝶会采花粉,喜欢徜徉在花丛之中,如果在衣服上画上花朵,蝴蝶就会飞回来,衣服重新变得漂亮起来,小白兔也就不再伤心了。幼儿则不一样,他们会因为小白兔的伤心而产生情感共鸣和移情体验,并从如何让小白兔不伤心这一情感愿望出发进行想像:“我画一个气球载着小白兔飞上天空开心一下,这样她就不会哭了。”“我要给小白兔装上一对翅膀,让她想飞来就飞来,想飞去就飞去。”“我画一条游来游去的小金鱼,送给小白兔”……两相对照,可以看到成人想像的出发点和指向是如何让蝴蝶飞回来,使衣服再漂亮起来这一现实问题得到解决。幼儿则很少思考推理如 { 可解决现实问题,而是从小白兔伤心难过这一移情体验产生出的情感愿望去发挥想像。

幼儿生活在现实之中,以成人为主流的社会极大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成人对儿童施加显性的或隐性的影响时,总是以自认为正确的观念、准则去要求幼儿。当我们从成人的想像轨迹出发去激发、引导幼儿的想像时,我们是在同幼儿的想像规律拗着干,不容易激起他们想像的欲望。当我们从幼儿的想像规律出发去施加影响时,他们会感到那样自然、那样“引以为同调”,那样容易燃起想像的激情,展开想像的翅膀。

二、幼儿想像过程和结果的特点

想像具有大胆、自由、丰富的特征。大胆和自由是指想像过程中自由无拘的特点。丰富是指想像的结果显现出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特性。那么,学前儿童的想像在想像过程和想像结果这两个方面,同成人是一致的,还是不相同的 ?

就我们研究的情况来看,两者是有差异的,我们把这些差异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从想像的大胆自由的方面看,幼儿更胜一筹;二是幼儿的想像在完整性、清晰性、丰富性上逊于成人。

1 .幼儿的想像更为自由大胆。

想像是从人的意愿出发的,因而总是突破知识经验的束缚,突破固有的心理定势,呈现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特点。

大胆、自由、无拘的实现,必须以突破时空和现实的理性拘禁为前提。成人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较强的理智惯性,因而,即使燃起想像的激情,想像之翼也总是那样沉重,那样吃力,总好像被理性之索牵住。幼儿知识经验较少,较少受到理性束缚,因而,更容易受到本能欲望和情感需求的驱使,进行超现实的大胆自由的想像。

2 .幼儿的想像较为零碎、含混、贫乏。

幼儿受到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想像结果不像成人那样完整、清晰、丰富。也就是说,他们的想像呈现出片断性、模糊性、贫乏性的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想像往往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而他们集中注意持续想像的能力又很弱,因而,他们的想像经常是短暂的、不稳定的、灵光闪现式的不完整的片断。

例如,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幼儿对有趣细节的关注兴趣远远超过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关注。观看后,他们心目中留下更多的是夸张、滑稽、有趣的细节,而不是整部作品的情节以及根据情节概括提炼的主题。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表达自己的内心图景时,缺乏陈述的逻辑秩序和因果关系,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在“社会上”讲话的习惯,不去费心于别人的理解,而其内心是知道得很清楚的。儿童的陈述零碎不完整,缺乏因果联系,仅仅是陈述本身的问题吗 ? 他们内心有一条很清晰的因果链吗 ? 这必须对照实际情况加以验证。

据我们的观察,儿童的想像与其陈述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的。儿童想像的片断性使其陈述显得零碎,但零碎的陈述能被成人理解的事实使儿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习惯于片断的想像。也就是说,幼儿想像的片断性,导致了幼儿陈述的零碎、无组织。他们所习惯的自我中心的陈述方式,又使他们内心想像的片断性、无组织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学龄前儿童的想像结果也常常呈现出模糊性的特征。由于想像的时间比较短,幼儿难以在想像时将心中的图景鲜明起来,清晰起来。

幼儿的想像之所以是模糊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幼儿的想像更多地是为了满足或宣泄自己的情感,他们没有在理性思维的引导和组织下,有意识地让内心的图景显现得清晰鲜明。二是幼儿内心的想像同其表达之间是有距离的。也就是说,内心能想像出来的图景,未必能清晰鲜明地表达出来。

学龄前儿童的想像还呈现出贫乏性的特点。这是由于幼儿的生活体验和记忆表象积累比较少,不可能在想像时调动起丰富多样的表象和生动的情感体验所致。

比如,让幼儿想像山坡上滚下来的一个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幼儿大多只能想像出皮球等有限的几样东西。这是由于既是圆形又会滚动的记忆表象在幼儿的头脑中积累得不多,因而,不可能调动出丰富多样的表象。当描述小松鼠乘着轮胎滚到东滚到西时的心情时,幼儿大多只能简单地描述说“很开心”、“很高兴”、“很快乐”……从表情、动作、直接心理描述等多种角度出发,进行生动地表达是幼儿力所不及的。

概而言之,在想像的大胆自由方面,幼儿超过成人;而在想像的完整性、鲜明性、丰富生动性方面,幼儿不及成人。

三、利用幼儿的想像规律发展其想像力

如何根据幼儿的想像规律来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呢 ?

首先,从情感愿望出发,激发幼儿的想像,而不是从理性的、现实的、知识经验的角度去为幼儿设定想像的座标。

例如,在《蝴蝶衣裳》这一活动中,如果从理性的、现实的角度去设计指导语“怎么样让蝴蝶飞回到衣服上来”,就会让幼儿更多地依靠知识经验去思考推理。这一指导语提出的是一个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考座标,引导的轨迹是冷静理智的求解思路。反之,设计“怎样让小白兔不伤心”这一指导语,则会让幼儿更多地去体验小白兔此时此境的情感,并在这种情绪情感体验的驱动下层开想像。

成人习惯于用理性的、知识经验的座标来规范自己的想像,如果让幼儿也沿着这样的座标去展开想像,他们需要在心中竭力搜索相关的知识经验,此时,他们会由于知识经验贫乏而找不到“座标”,从而茫然失措,无法让想像顺利流畅地进行下去。相反,幼儿的情绪情感很容易受感染、被激发。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结合自己的体验产生移情,并由此而产生移情想像。在情绪情感的支配下,幼儿的想像往往更主动、更积极、更容易持久。

其次,引导幼儿的想像向更为完整、清晰、丰富生动的方向发展。

幼儿的想像过于零碎、模糊、贫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注意力容易转移,不能进行较为持续有序的想像;二是表达能力不足以充分表现其内心的想像。

先说第一点。幼儿的心理活动往往是和他们的动作相伴随的,动作一旦停止,相关的心理活动也会随之停顿下来。

语言文学活动,尤其是故事性的艺术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想像欲望。这时,如果只让个别幼儿讲述,其他幼儿聆听,相当一部分幼儿会由于没有自主活动的伴随而使内心的想像停顿下来,想像激情会因此而趋于熄灭。

当幼儿普遍地产生想像的热情,并进入比较昂扬积极的状态时,应该及时让幼儿在自主行动的伴随下进行比较持续的想像。比如,可以让幼儿一边绘画,一边想像。画完之后,可鼓励幼儿与同懈目互交流自己的作品,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再次描述内心想像。

绘画、讲述等行动不仅表达想像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行动可以帮助幼儿凝神寂虑。使想像过程更为持续、集中。

再说第二点。表达可以促进想像力的发展,也可以制约想像力的发展。

想像是内在的心理活动,只有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外化出来,成为物化的符号、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为人所知。善于将内心想像表达出来的人容易得到肯定,并在积极评价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展开想像。不善于表达的人,难以得到积极评价,他们的想像积极性容易受挫,久而久之,想像力就会萎缩、衰退、枯竭。

大多数幼儿的表达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滞后于想像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教师根据幼儿表达出来的外在结果进行推断分析,分辨究竟是想像中的问题,还是表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想像给予指导。多数情况下,幼儿想像得比较好,表达得比较差。教师是否善于透过幼儿的表达来理解其想像,往往是有效地发展幼儿想像力的关键。

二是综合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适应幼儿的表达水准和需要。绘画、粘贴、讲述、角色表演、游戏等方式都能表达幼儿的内心想像,发展各异的幼儿能在这些丰富多样的方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各种表达方式对想像所起的作用不同。绘画、粘贴等是相对静态的方式,不但能适合多数幼儿的表达水准,而且有助干幼儿边行动边进行持续的想像。角色表演方式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更容易让幼儿进入特定情境,从而更容易产生真切鲜明的移隋想像。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绘画、粘贴等作品,或是在角色表演中进行叙述、对话,有利于幼儿细腻、丰富、自由地表达内心图景,从而促使想像朝着清晰、丰富、完整的方向发展。语言表达的这一优势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上述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发挥其各自特长,有效促进幼儿想像力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幼儿表达自己内心想像时,教师要避免过多地要求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表达形式的完美上。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小小数字排排队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