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语言文学教育的功能、原则及其教材的选择、分析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目前,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正在构建符合本园实际的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正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研究者。这样,大家便直接面临着三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认清各领域教育内容的功能及其教育原则;二是如何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来选择教材;三是如何准确地分析教材,从而合理地确定教育要求和活动设计的思路。

幼儿园 语言 教育这一说法由来已久,然而,在这种集体教育活动中,又不能不主要依靠文学作品;从幼儿园教育实际来看,将这种教育称为语言教育或文学教育均有偏颇,而称为“语言文学教育”更恰当贴切。名实相符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文学教育的三大功能(作用):语言习得和发展;文化启蒙教育;审美教育。

(一)幼儿的语言习得和发展是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

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集体教育活动,使这种目的性最明确、计划性最强的活动充分发挥作用;而且要高度关注幼儿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以及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语言习得和发展。

无论何种渠道、何种形式的语言学习,都应该坚持以下原则:完整的,有意义的,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首先,不应该把语言切割成细碎的片段,而应该尽量保持语言的完整性。活生生的完整语言更有利于幼儿专注地聆听、真正地理解和实际运用。其次,不应该把注意力只集中在语言本身上,使语言成为无实际意义的、抽象的片段或规则;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语言所传达的意义上,尽量使幼儿感到有意义、好理解。语言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表达自己的意思、了解别人的想法、认识和思考周围的世界,通过语言去表达、了解、认识、思考实际意义,就会很自然、很容易地习得语言。其三,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沟通、交流的内容应该是同幼儿的生活经验、内心需求密切联系的,这样会使他们感到自主、愉悦、有效,从而更加积极地使用语言。

(二)学习语言既然是以意义为中心的,必然要重视语言所表达的文化意蕴

对幼儿来讲,他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接受相应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等的启蒙教育。选择语言文学教育的材料时,应该全面准确地分析其中的文化意蕴,然后根据需要来确定活动要求。

(三)语言文学教育材料中的文学作品渗透着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

语言文学教育中应该自觉地把握审美教育功能,引导幼儿睁开心灵的慧眼,全身心地融入到作品的艺术情境和氛围中。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的审美感觉更细腻、审美体验更深刻、审美想象更丰富、审美创造的欲望更强烈。

教师经常要根据幼儿的发展自主地选择语言文学教育的材料,并进行活动设计,而对语言文学教育所用材料的分析、把握具有一定难度。为此,下面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语言文学教育的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某一个具体的材料,则有不同的侧重点。从幼儿的发展需要来考虑,可以分作以下五类。

(一)认知发展类

这一类文学作品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自然现象的特点及其规律,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认知态度和科学的认知方法。

这类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是:将科学的认知和审美的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喂,雾,你在哪里》把雾幻化成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他把大海和船藏起来,再把天空和太阳藏起来,又把房屋、大树、桥梁藏起来……没有什么可以再藏了,他又调皮地将自己藏起来(大雾消散)。这篇作品不是直白地告诉人们大雾弥漫时会遮住视线这一自然现象的特点,而是把雾人格化、性格化,让接受者──幼儿融入淘气的雾在捉迷藏这一情境之中,从而,在艺术欣赏的审美体验中自然地认识雾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特点,组织活动时,首先应该引导幼儿进入审美欣赏的愉悦心境,然后再让幼儿去认识自然现象的特点及规律。

认知类作品不仅要让幼儿认识事物,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积极认知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认知方法。《小蝌蚪找妈妈》的情节主线是:小蝌蚪一次又一次地找错妈妈,最后把青蛙妈妈的局部特征综合起来去整体认识,才找对了妈妈。设计活动时,如果把活动要求仅仅确定在青蛙和蝌蚪虽有亲子关系,外形却迥然不同这一事物特征上,显然是不够的,也是同故事的情节缺乏有机联系的。还应该让幼儿想一想:小蝌蚪为什么会一次次认错妈妈?后来,又是怎么样认对了妈妈?这样设计可以使幼儿进一步明确认知方法──把局部特征综合起来去整体认识。

(二)情感陶冶类

这类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准确而又细腻的情感描摹,使幼儿在体验角色的情感过程中,逐渐学会体验别人的情感,逐渐领悟正确的、积极的情感,从而成为情绪稳定、感觉敏锐、情感丰富、情操高尚的人。

这类作品的特点:一是准确鲜明;二是具体细腻。幼儿的情感体验是肤浅的、朦胧的。文学作品将他们的情绪、情感特点准确地提炼出来,并予以鲜明的表现,幼儿就会从中领悟到什么样的情绪、情感是消极、低俗的,什么样的情绪、情感是积极的、高雅的。为了将幼儿的情绪、情感特点凸现出来,文学作品常常抓住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交错性来加以具体细腻的描摹。

对于这类作品,应该先通过整体的把握,看看作品提炼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特点;然后,看看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描摹来凸现这一特点的,掌握住了这两条,就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准确地体验角色形象的情绪、情感特点,并从中领悟到正确的、积极的情感。

(三)意志品质形成类

这类作品是通过形象的描写,使幼儿领悟什么是好的意志品质,而什么样的品质又是不好的。《小熊过桥》、《蜗牛搬家》、《谁勇敢》、《半个喷嚏》都属这一类作品。

为了使幼儿能够清楚地领悟,文学作品总是把某一种良好的品质确定为主题,再把与之对应的不好的品质拿来对照描写。同良好品质进行对照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及”;一种是“过犹不及”。譬如勇敢,胆怯、害怕、畏惧……都是不够勇敢,所以称为“不及”;然而,勇敢过了头,到了鲁莽的地步,也是非常糟糕的,正如人们常说的“过犹不及”。

(四)行为习惯培养类

这类作品以培养幼儿文明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旨。《哥哥》(礼貌习惯)、《小猪奴尼》(爱清洁的习惯)、(小河马的大口罩》(讲卫生的习惯)、《下巴上的洞洞》(进餐习惯)都是这一类作品。比较常见的还有谦让习惯、睡觉习惯、生活自理习惯等方面的作品。

幼儿的许多行为同文明的社会规范或成长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滞后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经验、反省、他人的反馈来逐步认识自己的行为方式,逐渐养成文明的良好的习惯。这类作品提供了一面很好的镜子,让幼儿借助角色形象的某种行为必然引起一定的后果去省悟:什么样的行为会给自己造成惩罚、痛苦?什么样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尊重、愉悦?

把握这类作品的关键是要抓住某种行为将带来相应后果的必然性。在虚构的文学作品中,这种必然性越是表现得真切、自然、合理,越能引起幼儿的反省体验。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越是能够将这种必然性丝丝入扣地表现出来,越容易使活动成功。

(五)言语表达训练类

儿歌和绕口令对幼儿的语言训练起着直接的作用。

讲述要求根据某一个材料(画面、情境)或话题用独白语言来表达,它是对语言表达中意义层面的训练,即主要是训练语言表达中必须相应具备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讲述的基本要求是意思连贯、条理清楚、具体丰富、鲜明生动。

独白讲述同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词汇丰富程度密切相关,因而,选择和把握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材料或话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幼儿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能不能兴趣盎然地积极表达。为了使不同生活经验的幼儿在同一场合都能得到发展,可以事先安排一些参观、谈话活动。

第二,适合幼儿的观察力水平。如看图讲述,无论是画面的表达,还是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都应该把握住五个要点:什么时间和地点?什么角色形象?他(或他们)做了(或正在做)什么?他们是怎样想的?如果有几个角色的话,他们是什么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两种偏向,一是幼儿可以观察清楚的却没有观察到位;二是脱离画面提供的线索,提出过高的要求。对于第一种偏向,教师的引导语应该清晰准确,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以便引导幼儿正确地、有序地仔细观察。对于第二种偏向,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活动。

第三,重视思维的清晰度。这一点关系到讲述是否清楚连贯、有条有理。讲述中经常运用的主要是三种思维方式。一是因果思维,有情节的进述,都必须抓住因果联系的思路,即一个现象或行为的出现(原因),必然引起另一个现象或行为的出现(结果)。例如,因为西瓜皮像一只船,所以,小动物会拿它来当船;因为西瓜皮是可以吃的,所以,嘴馋的小动物去啃它,于是西瓜船就会破漏,就会沉没。因为小象体大力猛,所以,它去帮小灰鼠扇炉子,就会把炉子和小灰鼠一起扇到半空中去。抓住了因果联系及其次序,就可以引导幼儿讲得清楚、连贯、完整、有条理。二是对照比较的思维方式。比如,“过新年”、“下雪了”,这一类主题的讲述,就应该抓住这一时节的穿戴、自然现象、特定的风俗活动与平时的不同来引导幼儿讲述。比如,“逛超市”一类的讲述,就应该同“逛商店”作参照,抓住超市购物与商店购物的异同来作为讲述要求。三是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例如,玻璃和冰都有透明的特点,所以,小动物会拿冰来替代窗户上的玻璃;长颈鹿低下长脖子,就好像滑梯;大象伸出的鼻子就类似小桥……看图讲述经常利用这种相类似的特点来展开讲述的思路。

第四,注重想象力的发挥。讲述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体验角色形像在“这一个”情境之中的感受。讲述者一旦同角色形象融为一体,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想象力就会在情感羽翼的振动下高飞翱翔。

第五,词汇的丰富与否决定了讲述时是否能准确、恰当生动地表达。讲述中,动词和形容词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小鸟“啄破”气球,就比“咬破”更贴切(《气球飞起来了》);小老鼠“啃”西瓜皮小船,就比“吃”、“咬”更为准确(《西瓜船》)。形容词用得好,往往能起到有声有色、生动传神的作用。例如在《憨象波波》的讲述中,如果能用象声词和摹形的词组(“呼呼呼”扇出一阵大风,小灰鼠飞了起来,四脚朝天,“哇哇”直叫)来形容,就会非常生动形象。

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定教材之后,还需要全面准确地分析教材,以便使活动设计的思路和教育指导的策略更清晰、更合理。这种分析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一)角色形象

角色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无性格的人格化形象;性格单一的类型化形象;二重组合的个性化形象。

1 .无性格的人格化形象

在文学作品、看图讲述、情境讲述中出现的形象,无论是人物,还是事物,在幼儿看来都是人格化的;然而,人格化形象中有的是有性格的,有的则是无性格的。我们通过《友谊糖》这一例子来看看后者──—无性格的人格化形象:

铃儿丁丁当, / 小驴跑得忙, / 拉车运砖瓦, / 老牛要盖房。/小马找小羊,/一起到山上,/抬根大木头,/用它当房梁……梆梆梆,锤子响,/小猫和小狗,/正在做门窗。/田鼠忙挖土,/小猴忙砌墙,/小熊背石头,/一背一大筐……

这首儿歌中出现的动物形象都像人一样会成为能工巧匠,也都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为了友谊而齐心协力地帮老牛建房。这些形象虽然是人格化的,却无性格可言,只是物的特性同人格特征的结合。

这种形象从艺术创造的角度讲,比较简单、初级,但在教育实践中却有着最普遍的使用价值。由于教师不必去考虑如何使角色性格化,幼儿又习惯于将一切事物人格化,因此,在看图讲述,在运用木偶、头饰进行情境表演以及谈话活动中,都可以灵活方便地运用这种角色形象。

2 .性格单一的类型化形象

这种形象不但是人格化的,而且是性格化的,为了易于幼儿接受,经常出现的是性格单一的类型化形象。

《微笑》中的小蜗牛和《七彩虾》中的小青鱼都是善良而又情感细腻的角色。小弟(《小弟和小猫》)同小猪奴尼(《以小猪奴尼》)都是不爱清洁的形象。吃饭一个劲儿掉饭粒的那个“娃娃”(《下巴上的洞洞》)与饿得死去活来也不肯自己吃饭的小河马(《小河马吃饭》)都是缺乏良好的进餐习惯一类幼儿的形象写照。

类型化形象好坏明瞭、性格平面,是某一类幼儿的写照。准确地把握住这种形象的类型特点是设计教育活动的关键。

3 .二重组合的个性化形象

这种形象不再是只有单一性格特点的类型化形象,而是将一组性格因素中对立统一着的两极进行二重组合的个性化形象。这种形象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不是性格单一的,而是性格矛盾复杂的,因此,更接近个性化的真实的人,更像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种形象不再是情节发展中可以调换的“工具”,而是支配着情节发展方向的。

例如《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和《小青虫的梦》中的小青虫,其性格就是矛盾着的两极的组合,自卑、消极、沮丧和自尊、积极、坚定地追求理想,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因素在他们身上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形象更能够唤起幼儿接受时的共呜。幼儿都会因为同伴的歧视、冷眼、他人的指责、批评,而产生自卑、消极、沮丧的心情,他们的内心又总是充满了对自尊的渴望,热切地期盼别人的赞扬和肯定。

个性化形象的性格支配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狐狸的枪和炮》中的小狐狸的性格基调是:机灵。这一基调是由淘气、促狭、爱捉弄人与聪明、爱动脑筋这一对矛盾着的性格因素组合成的。抓住了这一点,就可以理清故事脉络,合理地来设计教育指导策略:小狐狸是怎么捉弄小鸭和小刺谓的?为什么小动物们都不爱同他玩了?这时,小狐狸想出一个什么办法?(造出枪和炮)他的枪和炮里打出的是什么东西?(巧克力和糖果)这时,小动物们对他怎么样?(都喜欢他,敬佩他)你觉得小狐狸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聪明、机灵;调皮、爱捉弄人)

(二)情节结构

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活动所采用的材料中有不少是有情节的,如故事、叙事诗、看图讲述、情景讲述、生活经验讲述等。掌握情节结构的各种类型,可以使教育活动的设计更贴近幼儿的接受心理和表达水准。从结构形式看,一般有以下四种类型。

1 . I 型:由情节的开端到结尾,沿着一条线索顺势而下,从形式上看,很像英文字母‘ I ’。

例如《桃树下的小白兔》,小白兔捡到片片桃花瓣,他把桃花瓣寄给自己的朋友们。于是,老山羊收到桃花瓣拿来当书签,小猫收到桃花瓣拿来当发夹,小松鼠拿来当扇子……这种情节非常简单,沿着友爱这一主题以及寄送桃花瓣这一行为一路直行,没有大的转折起伏,每一个新的环节都是前一个环节的反复,稍有变化的只是每一个新的环节是不同的小动物收到花瓣后用作不同的用途。正因为是简单的反复,幼儿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记忆。这种结构很适应幼儿的接受水准,也十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联想能力。比如,《萝卜回来了》、《三只蝴蝶》都是借助这种简单结构的情节来教育幼儿要有友爱之情。

2 . V 型:由起点开始向下发展,铺垫、渲染到火候了,开始向相反方向(与起点比较)发展。恰似英文字母“ V ”。

《小狐狸的枪和炮》的起点是写小狐狸的促狭、爱捉弄人,当这种鬼机灵的淘气写足了,就开始顿挫转折,写小狐狸受冷落后动脑筋造出枪和炮,当小狐狸拿着枪和炮把巧克力和糖果打给动物们时,情节朝着“把机灵劲儿用在和伙伴们友善相处”的方向发展。由捉弄人开始,到受冷落时造枪炮转折,再转向与人友善相处结尾。整个情节走了一个“ V ”形。

一般来讲,这种情节的开端都是人的“本我”欲念或某种不好的行为、不好的习惯;转折之处都是因此而尝到苦果(受冷落、被批评、吃了亏……)于是顿悟;结局都是回到了社会规范的要求上来。《小弟和小猫》、《小猪奴尼》也都是这样的典型之作。

有的情节到了转折点,因为已经暗示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将与起点相反,就戛然煞尾。这种情节结构也视作 V 型。

碰到 V 型作品,设计活动时应该以转折为切入点。一是让幼儿搞清楚由起点开始是怎样为转折做好铺垫,怎样层层渲染的;二是角色形象尝到了什么苦果,怎么转变(或应该怎样转变)。抓住了这两条,无论是设计接受文学作品的活动,还是设计讲述活动,都会成竹在胸、有条不紊。

3 . O 型:从开端到结局,曾经有过动摇,好似走过一段弯路,结局是又回到原来的开端上。其结局的性质与开端的性质往往是一样的,但层次则更高。

以《豆芽兵和酸妹妹》为例:野草莓成熟了,酸酸甜甜的香味吸引了大蚂蚁、小青蛇、大甲虫……大家都想来吸一口,舔一舔。豆芽兵扛着草叶枪守护着酸妹妹野草毒,谁也不让尝,谁也不让舔。小动物们快快离去,豆芽兵却被野草萄的香味诱惑得不能自制了。经过一番动摇和思想斗争,豆芽兵抵御了诱惑,克制了内心欲念。由不让野草莓受伤害开端,到克服动摇,自觉地不去伤害野草莓结尾。情节结构转了一个圈。终点与起点虽然都是不伤害野草莓,但豆芽兵的思想却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一个更自觉的境界了。

幼儿的自制力、坚持性正处于发展初期,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和内心欲念的影响而产生冲动、动摇。这一类情节正是根据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来构思的。类似这样的情况应该抓住角色形象如何抵制诱惑,克服欲念,坚定原来立场这一要点,引导幼儿想一想:遇到想做而不该做的事,应该怎样克服动摇,坚定信念?针对幼儿意志品质薄弱,行为习惯较差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仿照这种类型的情节结构创编故事或看图讲述,以帮助幼儿坚定信念,确立良好习惯。

4 . W 型:这种情节的主要特点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悬念叠起、曲曲折折。

《丑小鸭》中的主角──丑小鸭屡遭歧视和排斥,数度陷入厄运之中,但生存的信念和赢得尊重的愿望使他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境。《西游记》、《猫和老鼠》、《蓝精灵》、《聪明的一休》、《阿凡提》等的情节都是这种类型。

曲曲折折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悬念会吸引幼儿流连忘返。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拿来作为日常教育活动──饭前饭后、午睡前后、离园之前──的材料。由于篇幅较长,安排活动时,应该宽松自由。可以一个人(或教师、或幼儿)讲大家听,也可以根据相关话题大家交流谈论。经常在一日活动之中安排一段时间让幼儿徜祥在奇妙的想象、丰富多彩的经历、趣味盎然的语言艺术氛围之中,对幼儿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叙述和描述

叙述是把事物的经过表达出来。描述是把事物(或人的内心)的情状表现出来。前者重在事件的过程,后者重在事物或人的内心感受的情状。前者要求完整连贯、清楚有序,后者要求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前者对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后者对形象思维的要求较高。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这两种表达方式经常是交错在一起的,但是,我们在判断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制订发展要求时应该自觉地掌握两者的各自特点、不同要求及其相互关系,以便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叙述简单得多,加上描述则更加具体形象;但叙述又是基本线索,再具体的描述也不能离开这条线索。也就是说,叙述是描述的前提,描述是在叙述的基础上的具体化、形象化。

在看图讲述当中,我们首先应该启发幼儿观察画面,想清楚事件的过程;然后,引导幼儿沉浸到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幼儿设想一下,如:蜻蜒飞翔的样子是怎么样的?蜻蜒不理不睬的样子会是什么样的?小蚂蚁为什么摘蒲公英来带自己上天?飞上天以后,小蚂蚁看树林、草地、白云、蜻蜒会是怎么样的?他心里的感觉怎么样?当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和小蚂蚁完全融为一体时,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具体形象、鲜明生动的描述。

应该指出,描述虽然是一种更高级的表达方式,但叙述与描述的发展并不是完全按部就班的。有时,幼儿不一定能讲得十分清楚有序、完整连贯,但对有些片断的描述仍会精彩纷呈,让人惊叹。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仍应给予肯定和赞许。

更多精彩内容在资源共享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中班泥工活动教案:快乐的一家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