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文学活动的教育要求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喜欢文学作品是幼儿的一种天性,他们对童话、故事和儿歌充满浓厚的兴趣。然而,念一首儿歌或听一个故事,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学作品对幼儿发展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远远超过我们已有认识的意义。

一、 文学活动 的特征

1 .围绕文学作品教学开展活动

幼儿园文学活动突出的特征之一,是从文学作品人手,围绕作品教学开展活动。这一基本特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

首先,活动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文学作品活动的特征。在幼儿园文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的内容是具体的文学作品。如我们所知,文学作品是 语言 艺术的结晶体,每一个具体的儿歌或故事都含有丰富而独特的语言信息。这些语言信息丰富而独特,表征着幼儿已知及未知的人、事、物概念,综合呈现幼儿所需要和渴望了解的社会生活现象。如《三只蝴蝶》《三只羊》《三只小猪》,都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丰富有趣的情境事件。与其他语言教育活动相比,文学活动中幼儿所面临的活动对象有着形象生动、信息丰富的特点,而幼儿在活动中与活动对象交互作用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理解文学作品。

其次,活动主体的特点也影响了文学活动的这一特征。文学作品以书面语言的形式结构储存语言信息,幼儿需要有中介方式将书面语言信息转化为口头语言信息,需要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观看动画等方式接受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因为,任何一个文学活动都必须从文学教育人手,围绕一个具体的作品开展活动,让幼儿完全理解文学作品含载的丰富有趣的信息。

当我们论述“围绕文学作品展开活动”这一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时,有一点必须加以特别说明。“文学作品”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含诸多不同种类不同特征的文学样式,因而在我们设计组织幼儿园文学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每一类、每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对幼儿学习的不同要求。一般而言,幼儿园常用的文学作品包括以下几类:

( 1 )儿童诗歌。儿童诗歌在语言形式上分行分节,有明显的韵律,并采用一定的语言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是便于幼儿吟唱的诗歌体的文学作品。

( 2 )童话。童话是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通过夸张、象征、拟人的语言表现方式去塑造形象,表现生活,借幻想创造出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却又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

( 3 )生活故事。生活故事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以叙述事件为主反映幼儿熟悉或需要了解的生活内容,向幼儿讲述经过提炼概括或虚构的“真人真事”。

( 4 )幼儿散文。幼儿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供幼儿学习的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文学作品。

上述各类幼儿园常见的文学作品各具特色,因此,围绕文学作品教学开展活动,就应该注重每一类作品的特点,从每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出发,去引导幼儿学习、理解这个文学作品。

2 .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

幼儿园的文学活动从文学作品教学出发,常常整合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的活动,使得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认识某一个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促进他们对作品的感知理解。这是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一首儿童诗或一则童话,对幼儿而言,往往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聆听或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中由具体的语言符号及其所代表的各个概念,是第一层次的学习。透过语言和概念去认识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一定社会生活内容,实际上是借助语言文学作品来认识周围的世界,这是第二层次的学习。文学作品是语言的结构体,幼儿在学习各种语言符号和概念,认识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艺术结构语言符号的不同方式,这是又一个层次的学习。

要真正帮助幼儿顺利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学习,把握文学作品深厚的内涵,仅仅向幼儿讲述故事诗歌等作品内容是不够的,有必要在幼儿接受一个具体作品的内容后,进一步开展与这一具体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就以童话《金色的房子》为例,在幼儿熟悉了故事内容之后,开展表演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理解作品人物心理;继而让幼儿画一画“我的房子”,谈一谈“如果我有一座金色的房子”。毫无疑问,这些相关的活动将有利于幼儿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也有利于幼儿语言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文学作品本身是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结合物,任何一个文学作品的学习,都对幼儿这三方面的知识提出一定的挑战。我们在设计组织文学活动时,根据具体的文学作品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就为幼儿提供了在这三方面协调扩充经验的机会,帮助幼儿完成整个语言学习的调整。当然,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是从语言角度进行的,必须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出发点去开展活动,坚决摒弃那种表面热闹、无目的胡乱拼凑的“拼盘式教学”。

3 .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

儿童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并且需要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而,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应当着重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多种操作途径让幼儿得到发展。

用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过程,意味着幼儿可以在动手、动嘴、动眼、动耳、动脑等各种途径学习中获得亲身经验。仍以《金色的房子》为例,幼儿不仅听了故事,看了图画,而且还表演了人物角色,体会故事中人物情感心理,再想一想、画一画“我的房子”,说一说“如果我有一座金色的房子”,这样幼儿获得多种与文学作品相关的交互作用的机会,也获得多种操作语言及非语言信息的经验。于是,动作表征、形象表征和概念表征三种水平上的练习,可以促使幼儿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同时给幼儿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机会。

二、文学活动的语言教育目标

文学作品因其本身含载了丰富的信息,使得它们对幼儿成长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我们这里仅从语言教育的角度探讨文学活动对幼儿语言发展所起的作用,换言之,我们需要了解文学活动对幼儿语言学习的目标要求。在发展儿童的语言方面,有的研究者明确指出:“成人可以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提供丰富多样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样本。第二,为婴幼儿创设各种使用语言的机会。”( J.G1azer , 1986 )语言文学作品正是这样的书面语言样本,这些语言艺术的结晶体在幼儿园的运用,时时与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基本目标联系在一起。幼儿园文学活动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提高幼儿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

故事、诗歌或其他的儿童语言文学作品,为学习说话的幼儿提供了成熟的语言样本,这些样本可以让幼儿模仿、记忆并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活的其他场合里去。

( 1 )倾听各种语言句式。语言文学作品向幼儿展示的成熟语言,首先表现在丰富多样的句法结构方面。在幼儿语言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理解复杂的语言句法结构和熟练地使用这些句法结构,因而他们需要从各个方面来学习不同的句法结构。幼儿的这种学习主要源于两个途径,其一是从成人的交谈中获得对不同句式的印象,其二则是从语言文学作品中学习。相对而言,文学作品给幼儿提供的语言句式更为丰富,也更规范一些。

在讲故事、念儿歌的活动中,我们给幼儿的语言学习增加了接触理解各种不同句式的机会。如果我们给幼儿讲一个《不听话的小山羊》的童话故事,开头就告诉幼儿:“有一天,老山羊领着小山羊到牧场上去吃草。老山羊非常疼爱小山羊,给它选了一块山洼地,那儿长满了羊耳朵……’’这一段童话故事的语言是以直接叙述形式表现的,作者对小朋友娓娓道来,是比较正式而且较之日常口语更复杂的语言。幼儿在倾听这样一段话时,可以感受到这样几点:①对汉语标准词序的印象;②如何将各个零星的语言信息材料组合成简单的句子的方式;③不同词序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句型;④在适当的时候,变化词序可以造成故事的多种语境效果。正是在如此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幼儿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各种不同的句式。从简单到复杂、由少变多,直到能够熟练地运用接近于成人口语的句法结构。

( 2 )倾听形象化的语言。语言文学作品在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时,往往突出那些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并且给幼儿一些十分贴切于作品内容的象征性的语言。正因为语言文学作品是文学艺术的结晶,作家在这样的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可以归结成一种相对一致的表达方式,即形象化的语言。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念到这样的语句:“稻穗儿一摇一摆的,好像在向小花点头……”“我觉得自己比洗了一百次澡还要干净……”等等。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能够更清楚、更准确、更具体形象地表达人对各种事物、人物、情境的思想和观点。学习这样的语言,毫无疑问属于幼儿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表述个人及周围的一切。

幼儿认知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形象化的语言对幼儿有极大的魅力。幼儿在倾听故事、诗歌的时候,会获得一种满足的愉悦感,逐步熟悉这样一种成熟的语言状态,而且了解运用这样形象化的语言所产生的效果。

( 3 )倾听不同风格特色的语言。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语言,往往包括着各种区域的、个人的、文化特点因素。比如:在中国,江苏吴语地区人所使用的语言(甚至可以议论他们所说的普通话)和江苏苏北地区人所说出来的话,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文化背景差异也影响人的语言运用,职业、教育程度、家庭环境都可以形成一个人的语言特殊性。每个作家所写的语言文学作品,都带有一点特定区域、个人的、文化的语言特点,这些因素的总和,便构成了语言风格的多样化。

幼儿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们的语言发展,包括了对多样化语言适应力、理解力和运用能力的发展。假如一个孩子从小只与自己的父母交往,他所学会掌握的仅仅是父母交谈的语言,那么他在打开自己家门后便会处处产生各种可能的“语言障碍”。从小与各式各样的人交往,从小接触各式各样的语言,这才能使得他们逐渐地发展起具有交往价值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学习的文学作品中,由不同国家(翻译成中文后)、不同地方、不同个人特点的作家所创造的语言,正好充分反映出生活中语言的丰富多彩的一面。幼儿不仅可以从故事、童话和诗歌中学习我国汉语的各种特殊风格,而且可以从翻译成汉语的文学作品中感受我国少数民族,或其他国家民族语言的特殊韵味。

2 .扩展幼儿的词汇量,培养他们自觉获取语言材料的能力

学习词汇,就是在获得某一个或一组事物概念的基础上,将这些概念与相应的语言形式对应和固定下来。例如:孩子最初见到杯子,知道这样一个物体叫做“ beizi ”。以后他会说“杯子”,这样便把杯子这个词纳入他掌握的词汇库之中。幼儿学习的文学作品,是由各种词汇组合起来的语言艺术作品,学习文学作品,是扩展幼儿词汇,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内容的重要途径。

( 1 )在上下文中理解和学习新词。幼儿通过学习新的概念并掌握与之对应的新词来扩展他们的词汇。很少有人能确切地证明幼儿每天学会多少新词,但已有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幼儿学习词汇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和学习新词。

毫无疑义,一篇故事含有对幼儿来说的若干个新词。如果我们给幼儿讲这样一段故事的开头:“亮亮在空地上骑着一辆小自行车。他两只手握住车把,两脚使劲一蹬,冲啊──自行车冲了出去。” 3 岁的幼儿可能原来没有掌握“握住”“使劲”“一蹬”等词汇,但是幼儿在听故事的时候,能够根据上下文和已有的相关经验来判断不懂的新词,迅速地把握新词“握住”“使劲”“一蹬”的大概意思。如果教师在活动中注意对新词的提问,幼儿便能掌握这些词。已有的研究证明,幼儿在上下文中学习的新词比较容易记住,而单独教的词则比较容易遗忘。

( 2 )通过专门介绍概念的书籍来学习归类的词汇。有一些供给婴幼儿学习的图书,可以称之为概念图书,或是学词图书。这种图书将婴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需要掌握的各种词汇归类集合并配以色彩鲜艳的图画来帮助幼儿学习。举例来说,以“我们街上的汽车”为题,告诉幼儿卡车、轿车、洒水车、冷藏车、救护车、救火车等各种常见汽车的名字,就是集中地帮助幼儿获得这些车的概念,并且理解汽车包含了上述各种不同功用的类型。有的幼儿杂志也常常用一个小小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向幼儿介绍“跑”“跳”“走”“爬”等有关各种动词的词汇。幼儿在听故事和看图书的时候,集中地把握了上述各种概念的语义,对有关动作的词汇,有了更多的掌握。

( 3 )在语言文学活动中掌握和运用新词。幼儿文学活动,不仅仅是让幼儿听个故事、念个儿歌,往往也为幼儿提供操作和表现语言的机会。对于某些词意比较复杂,并且有一定抽象意义的新词,通过动作和活动表现出词意,效果好于使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教学方式,因而有利于幼儿的理解和记忆。当然,活动更有利于幼儿运用所学新词,在重复和动作过程中可巩固和掌握。比如形容人的表情的词“气愤”“恼火”“快乐”“不快乐”等等,在幼儿表演故事时就可以让幼儿用动作和表情表现出来。

3 .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技能

在幼儿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学习做一个乐于听并善于听的人,是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重要方面。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包括了这样一个目的和内容,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活动里,应当注重培养幼儿听的能力。语言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与幼儿的“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给幼儿提供了有意识的、评析性的、欣赏性的倾听机会,并能在实践中培养倾听技能。

( 1 )培养有意识倾听的能力。全神贯注地听和有目的地听,是幼儿倾听和分析性接受能力的基本要求。让幼儿达到这样的要求,有两个条件是必须具备的:一是倾听内容的吸引力,二是幼儿通过积极听来接受外界语言信息的态度。

当我们给幼儿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时,幼儿会屏声止息、安静地坐下来听。究其原因,语言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因而对幼儿具有较强的趣味性。选择合适的故事、童话和儿歌是培养幼儿有意识地倾听能力的必备条件。

除了作品本身的趣味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样能够影响幼儿倾听效果,或者提出一个问题,或者给予一点新的信息,以此引起幼儿的注意,让他们有始有终地听讲。比如讲《冬爷爷的胡子》的科学童话,教师先告诉幼儿这个童话的名称,然后说:“奇怪,冬爷爷怎么会有胡子呢?小朋友有没有见到他的胡子?”如果是讲《萝卜回来了》,教师可以先把这个童话开头和结尾提示地告诉幼儿:“小白兔送来了萝卜给一个朋友,可是最后萝卜却回来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运用这样的方式,去培养幼儿有意识的倾听能力。

教师在讲述故事或朗诵诗歌的时候,某一种手势、动作或其他体态语言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共同参与文学作品的讲述和朗诵过程之中。比如讲《三只羊》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在讲到羊爬山的时候让幼儿一起用手做爬山的动作。如此重复,直到作品讲完,幼儿都会集中注意地去听。

( 2 )培养评析性倾听的能力。评析性倾听又称分析性倾听,这种倾听的过程往往被打断,儿童要对所听的内容材料作出归纳、推断和评价,这是善于听的一个方面。在语言文学作品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鼓励幼儿参加讨论,作评论性的思考,对听的内容作出评价。

比如读完一个故事后,教师问幼儿:“这里的 XX 干了什么?”“你认为他做得对不对?”“为什么这样说?”上述分析建立在有意识倾听的基础上,要求高于一般地“注意听讲”。幼儿在这样的引导下,培养起对所听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 3 )培养欣赏性的倾听能力。欣赏性倾听往往产生于对所倾听内容的赞美态度,并能够促使倾听者在听的过程中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文学作品既能使幼儿具有浓烈的趣味,更有实实在在美的价值存在。教师进行教学时,自己集中注意力,表现出赞美的态度,带领幼儿用自己的想象重新讲述作品,同样能使幼儿获得自然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4 .提高幼儿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儿童的语言发展既非纯粹天赋遗传,也不是后天的机械模仿所得,他们是在与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性地学习语言的。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文学作品在帮助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方面能够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 1 )激励幼儿的语言游戏。儿童自出生起便有一种自然地从语言游戏中获得快乐的倾向。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言游戏,是从玩弄语言、语词、语句中得到乐趣的活动。比如:婴儿会发出“ wu — wu — bu — bu ”的声音,重复这样的喃喃自语而为自己听到的声音所逗乐;幼儿会在爸爸妈妈面前唠叨:“巴巴爸爸的爸爸,是巴巴贝尔的爸爸的爸爸。”幼儿在词的重新组合、语义的重新调整中发现节奏的变化、语义的幽默感,语言形式的变化会给他们带来一种无言的乐趣。

一则故事、一首儿歌,往往向幼儿展示了他人是怎样来重新结构语言进行语言游戏的。为幼儿讲故事、念儿歌,实际上给幼儿极好的暗示,使之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发展他们从文学作品中获取语言游戏的灵感,受到一种激励。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甚至一句滑稽的话,诗歌里的节奏和韵脚,都可能出现在幼儿的语言游戏里,至于那些游戏特点十分鲜明的儿歌,像“滴嘟滴,滴嘟滴,马兰开花二十一”的游戏儿歌,或是“聋的听见了,瞎的看见了,瘸的赶不上”之类的滑稽儿歌,当然更能使幼儿饶有兴趣地诵读不止。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正是从积极地投入语言游戏开始的。

( 2 )帮助幼儿在不同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说什么样的话,对什么样的交往者作出什么样的语言反应,这是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一个方面。在这个方面,文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在不同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比如:童话故事《三只羊》《三只蝴蝶》《三只熊》,均有小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故事情节。三只羊与狼的对话,表现的是善良的人与凶恶的敌人之间的语言关系;三只蝴蝶与三种颜色花的交谈,则是忠诚的朋友们与自私自利的人之间的语言交往;而三只熊与小姑娘的故事,则反映了友好理解的语言交往情境。当幼儿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他们理解了不同语境,也逐步发展了在不同语境中运用适当语言的能力。

( 3 )提高幼儿的“语言结构敏感性”。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语言结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是对语言本身的反应,而不是对语言传递信息的反应。对儿童诗《小弟和小猫》的分行、节奏、韵脚的敏感,不仅仅停留在小弟和小猫的事情上,幼儿此时还注意到了语言形式构成的某些规律。

幼儿对语言结构的敏感性是在逐步地熟悉、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并不是故事听得越多,幼儿对故事结构形式的敏感性就越高。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引导幼儿去注意感知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是提高幼儿这种敏感性的关键因素。

幼儿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增长的对语言结构的敏感性,是他们日后学习读和写的基础。文学作品是写作技术的结晶,离开了这个方面的教育,很难想象幼儿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并且在未来的写作中获得成功。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儿歌mp3欣赏:出海(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中班下)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