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幼儿科学教育
1949年秋,我从上海师范学校幼师班毕业后,进入华东军委幼儿园,任教养员四年。之后,我又到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做助教兼学生工作。回忆起与幼教结伴的这整整半个世纪的岁月,感慨不已。我谨以对自己“黄金时期”的回顾来纪念中国幼儿教育诞生一百周年。 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界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我系幼教专业恢复招生。我与其他老师一起以无比振奋的心情,积极地为教学做着准备。为了讲《学前教育学》,我走进了代代红幼儿园(现南京市实验幼儿园),进行“观察法”的调查研究。在1979年北师大主办的一次专业讨论会上,我的成果引起了同行的关注。回校后,我主动请缨教“自然常识教育”,得到了领导的支持。由此,我走上了幼儿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建设之路。 一、恢复和改革初期(1978-1986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面向”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明确指出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教育界也从封闭走向开放,幼儿教育相继引进了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和认知、布鲁纳的课程和学习、布卢姆的早期儿童智力潜能开发等理论。幼教工作者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智力发展成为当时的一种教育趋势。这个时期,我阅读了西方“儿童学科学”的教材,并在南京市代代红幼儿园、太平巷幼儿园、南师附幼、南师附小幼儿园进行了“大班幼儿自然常识教育实验研究”,与省级机关第一幼儿园进行了“小班幼儿对自然的情感特点和培养”的观察研究,编写了“常识教学法”教材,同时进行了“自然常识教育”的初步改革。这个时期我们研究的特点是: 1.适当拓宽了教育内容,扩大了幼儿的知识范围,并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2.开始注意运用多种方法、多样活动激发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开始教幼儿学科学的方法,如观察时运用多种感官,学习比较分类等。 4.开始注意使幼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5.开始提出为幼儿提供材料,设置科学桌,分组教学。 6.强调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由于当时我对新的理论理解肤浅,改革仅是局部的、点滴的。虽然强调幼儿直接观察,但仍未摆脱教师讲解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看的以“上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自然常识教育的目的基本上是以知识和智力发展为主。但这段时期的学习、研究、反思,为后期的幼儿科学教育的教学、科研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中期(1987-1996年) 1987年,我受系里委派前往美国进修“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是“早期儿童科学教育”。除了学习理论,还参观了美国20多所幼儿园和不少科学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儿童科学发现中心等,目睹了美国早期儿童探索科学的实况,并思考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实施中国化的幼儿科学教育。1988年回国后,我与幼教工作者一起,对“自然常识教育”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进行了改革,初步形成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框架。这时期的特点是: 1.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早期儿童科学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它对儿童科学素质、整体素质以及终身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确立了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基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智力技能、情感、态度三方面相互联系的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3.实施以幼儿探索为主的科学教育,使幼儿真正成为学科学的主人。 4.开展了正规性、非正规性和偶发性相互联系的科学探索活动。正规性科学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内容和材料,以教师直接指导为主的科学探索活动。它保证了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科学探索的机会,幼儿在集体学科学的气氛中,互相交流、启发,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幼儿自律行为的形成。既体现了幼儿在学科学中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是由教师为幼儿创设安全、宽松的心理环境,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和准备,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从自己的发展水平出发,使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自由的探索活动。它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教师仅作少量的直接指导,更多的是间接影响。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由外界情景诱发,幼儿围绕偶然发生的事物展开的一种科学活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强于有计划的科学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广泛化、生动性也是正规性科学活动不能比拟的。但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限,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活动中仍需要教师灵活地指导、支持和鼓励。 5.创设宽松的心理和物质环境,提供多样的物质材料和充裕的时间,以保证幼儿自由选择、接触材料,进行正规或非正规的科学探索活动。我们借鉴西方博物馆中的科学发现室的经验,于1988年“六一”节,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尝试性地建立了第一个“幼儿园科学发现室”,为幼儿自选材料,个别化地科学探索创造了条件。不久,各地幼儿园也建立了类似的科学探索室、科学活动室等场所。 6.建立幼儿园、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儿童科学教育网络,面向全体儿童进行有效的科学教育。 7.重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科学教育实践证明,早期儿童好奇心的发展对后期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连续发展有明显影响。因此,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的成人保护、支持、鼓励幼儿好奇心的发展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 三、改革后期(1997-2000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环境、生态、能源、资源等重大社会问题也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关注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效应。研究如何正确利用和控制科学技术,以更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世界范围的STS(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研究应运而生。从1997年起,我们课题组在南京市实验、太平巷、长江路三所幼儿园,进行了“STS教育”的探索性研究,拓宽了幼儿科学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1.将正确的自然生态观、科技观融人幼儿科学教育,以“善待自然”“善待科技”“善待环境”“善待社会和他人”为指导思想,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爱护环境、关心同伴和成人等情感、态度和行为,让幼儿学习与人合作,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等等。 2.强调通过幼儿的“做”和亲身经历,感受、体验人与自然、与科学技术、与环境、与他人的情感和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3.既重视学习探索科学的方法和发展幼儿智力,也重视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和制作技能,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的兴趣。 4.拓宽幼儿科技制作的空间和时间。 5.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强调整体素质的发展。 STS教育的研究,使幼儿科学教育改变了技术与社会割裂的状态,使科技与社会生活联系更紧,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和各教育领域的相互渗透。 幼儿科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近二十年,由以知识教育、智力发展为主的自然常识教育,发展为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主的幼儿科学教育,再到以科学素质和整体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幼儿科学教育。身临其境的我感悟良多。 任何学科和理论都是在继承和借鉴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起来的,但必须独立思考,学会扬弃和取舍。幼儿科学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离开实践就失去了生命力。实践使我的理论有用武之地,帮我解决犹豫不决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再将点点滴滴升华为理论。任何教育改革的关键都是教师,在与基层工作者的平等合作中,我深感他们对我们工作的重要,我们要相信他们的才干,大胆放手,优势互补,成果共享。 回首我这大半辈子,始终从事幼教,从幼儿园的“娃娃头”到高等学府的教授,无悔无憾。我的成长离不开党和国家以及学校各级领导的悉心培养,离不开幼教前辈的教育和鼓励,离不开同事和幼儿园广大幼教工作者的支持和无私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昨天和今天。我感谢大家,并祝愿年轻的一代在新世纪里再创辉煌!
手工材料关键词:我与
- 我与长幼共发展 2011/07/07
- 我与幼儿教育的不解之缘 2008/03/15
- 我与幼儿教育50年 2008/03/15
- 我与青年教师结对 2007/11/06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