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幼儿教育的不解之缘
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段话深深地印人我的心坎,也是指导我一生行动的座右铭。不过年轻时真的没有想到,我这一生竟与幼儿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初结缘是在1951年,我考入金陵大学儿童福利系。次年,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系正式成立,我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幼儿教育系的大学生。就是从这里起步,我正式走进幼教工作者的行列。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师范学校,这是一所解放后新建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全省的幼儿园教师。当时幼儿教育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搞教学要从最基础的搜集资料做起。我每日备课至夜深人静。学校专业教师少,我各门课都要上,除了主课学前教育学,还要上各门教学法,班主任等工作也十分忙碌,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和实习都要亲自负责。那个时候正赶上大跃进,我带领学生在学校建小高炉,参加大炼钢铁;到农村大办幼儿园;为工厂、农村、部队培训幼儿师资…… 我在幼儿师范学校工作了十四年,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被迫解散。十四年里。学校先后培养了两千多学生,她们奋斗在江苏各地的幼教战线上。 1979年,我调回阔别二十四年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承担了高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因遭“文革”之劫,当时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一片空白,如何在废墟上重建幼儿美术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开始是十分艰难的。高师招生在即,课程尚需重建。于是我决定边教学边科研,在研究中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 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改革,我倾注了大量心血。我选择了一所幼儿园蹲点,观察和研究儿童艺术发展和心理,和老师们共同设计种种美术活动,前后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开展了多方位的研究,包括:儿童绘画心理和发展能力的研究、幼儿园美术教育大纲设计和试用的研究、幼儿园创造性美术课程创立的研究等。发表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初探》《再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关于概念化期》《一岁半至十五岁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对3--6岁儿童颜色感知和运用能力的研究》、《 3-4岁儿童绘画表征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4--5岁儿童绘画特征研究》、《6岁儿童绘画特征研究》、《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模式探讨》、《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介绍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美术教育课程设计方案》等论文十余篇。 在此期间,我主持完成了幼儿园大、中、小班美术教材、全国幼儿园教师培训教材、全国幼儿师范学校幼儿美术教学法教材,以及高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参考用书的编写工作。在废墟上,我摸索着重整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体系,在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中,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幼儿园美术教材、教法。 20世纪90年代,是我一生中重大转折的时刻。我被国务院认定为中国第一位学前教育博士生导师。身负重任,丝毫不敢怠慢。当时,培养幼儿教育高级人才在国内没有任何可资参考的经验,我和同事们切磋研究,共同承担国家、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和博士生们一起深人幼儿园,做基础实验工作;不断提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大力加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改革与研究的力度。我和楼必生、许卓娅共同完成的《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获得了1998年度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的《现代儿童欣赏教育研究》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改革开拓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发展途径。 十年内,我悉心培养了学前教育博士十一名,学前教育博士后一名。 回顾自己四十余年来,为幼儿教育事业、为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为培养我国中高层次的幼儿教育人才作出的努力,无怨无悔。虽然近年来我一直超龄服役,工作压力很大,对我的家庭贡献甚少,但我觉得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光阴,这些都是值得的。
手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