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反思笔记——告状的年代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有0人参与
幼儿教师反思笔记 ——告状的年代
抢玩具事件 骁骁今天在小区里玩,看到三楼小朋友在玩小火车,他跑过去一起玩,可是那个小朋友还没玩好,不让骁骁碰。骁骁玩不到就直接上去抢,结果那个小朋友就哭了,边哭边跟身旁的妈妈说:“妈妈,他抢我的火车。” 骂人事件 午饭时间到了,小朋友排队洗手,走在后面的大灰不小心踩到前面的桃子,桃子说:“你把我的新鞋踩脏了。”大灰说:“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两个人就吵了起来。桃子跑到老师那里告状。 打架事件 周末带沫沫去公园玩,他个子比较小,在排队玩秋千的时候被其他的小朋友推了一下,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情,小朋友动手打了沫沫。沫沫不敢吱声,也不敢反抗,哭着朝妈妈跑过去了。 冲突,因为意见不合而吵架、打架的情形不只发生在成人世界,年幼的孩子一样会为了一件玩具、一点小事而跟同伴发生争执。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时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不能认同和接纳他人的意见。这样,在孩子相互交往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解,产生矛盾,发生争吵甚至打斗。其实,冲突这一外在行为恰恰是孩子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大脑判断、选择、决策能力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孩子人性的本质力量的某些 方面。幼儿之间的争吵和纠纷,是幼儿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也正是在这种争吵甚至打闹中,幼儿学会了观察和分析,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并在观察学习过程中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如果孩子之间始终和平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反而缺少了这种机会。所以,成人常常发现,有些幼儿一分钟前是“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游戏伙伴。孩子一般不会像成人那样因利益冲突而长久记恨对方。在玩耍中,孩子的最大利益追求是玩得开心、尽兴和获得成功。为了这种利益,孩子可以马上发生冲突,也可以马上和好。 那么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面对哭着跑来告状的孩子,父母有什么意见呢 ? 明明妈: 当孩子间发生冲突时,我尽量不掺和。因为往往两个家长在为孩子的暂时冲突吵得不可开交时,孩子们已经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又和好如初了。没有大人的介入,事情往往更简单。 小潼妈: 我儿子比较软弱,通常与别的孩子发生争执后,他都会回家向我哭诉。我现在在考虑教他怎么还手,学会保护自己。 影子妈: 孩子的事情最好让孩子去解决。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孩子不能独立解决孩子间的冲突问题,那又如何去适应复杂的社会 ?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他学习的过程,家长一‘味地关心和干预,就会使孩子形成对大人的依赖,认为家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安排好一切事情,孩子就会躺在大人的身上“成长”。 为什么孩子会吵架 ? 孩子在三岁左右逐渐具有口头表达能力,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但因其社会性尚弱,不了解他人和自己有不一样的需要和感觉,不懂得体谅别人,通常只会考虑“我”,将“我”放在第一位,并要求立即实现,不愿等待。若双方都从自己本位出发,不肯退让或商量,在不能如愿的情况下就会发生争吵甚至打架。通常来说,有以下一些因素会导致冲突发生: 1 、玩具等物品的争夺。 2 、较狭小的游戏空间,使孩子在游戏时施展不开,会占用他人的空间,引起争执。 3 、疲惫或身体不适的状况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一不如意就比较容易激动。 4 、在有意或无意的情况下,孩子的身体被推了一下、撞了一下,或者所搭建的积木被踢倒和破坏,引起风波。 5 、大人的处理不公,常会不问谁对谁错,就强调大的应该让小的,使较大的孩子对家长的不公平处理不满,再度起纷争。 吵架是不是不好,应该立即禁止吗 ? 孩子会因此变得粗暴,甚至具有攻击性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会给孩子传递友爱、和平的观念。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不管是手足还是同伴,都很容易发生冲突。但是我们也容易看到,明明十分钟前还哭着说:“我不要跟他玩了。”转眼跟同伴又说又笑,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对孩子来说,只要心中不满得以发泄即可,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所以才会翻脸比翻书快,会哭着抱怨,一会又笑脸相迎。这也是他们开始了解他人和自己是不同的个体,各有独立的主张和感受。这样也可以利用冲突的机会,表达各自的意见,学习调整人我之间立场上的差异,并逐渐懂得和遵守社会规范。当他们成功地解决了冲突,他们也学会了掌控环境。 怎样对待孩子之间的中突 首先,明确应该在什么时候不插手。——般的打打闹闹、推推搡操不会引起伤害,也不需要大人的干涉。不必要的插手只会剥夺孩子获取宝贵社交经验的机会。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打架,家长应是旁观者而并非仲裁者。在这种无害的推搡中,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人际关系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和平相处、出现问题时都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孩子之间有矛盾,你可以给他们示范如何协商和谦让。比如,如果两个人争夺一个洋娃娃,你可以再拿一个来,让两个人都高兴。如果两个人争夺唯一的玩具,你可以建议“轮流玩”。要是孩子们拒绝退让,你可以施加规则:“要是你们不轮流玩,我就把这个玩具拿走。”然后再建议另外一种在成年人监视下的有趣活动。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们在群体交往中协调、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就是通过这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学会怎样坚持独立的见解,学会怎样竞争又怎样协调,学会适度地表现自己,培养忍耐能力,不断增长与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识。因此,如果孩子的打架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厉害,家长就不应过多十涉,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好了。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 其次,明确应该在什么时候介入。如果矛盾升级到暴力 ( 打、咬、掐等等 ) ,明显有人会受到伤害,家长应该立刻介入并制止。不要马上呵斥进攻者,而是先救出并日安慰受伤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是攻击者,先把被攻击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走,而后把你的孩子带到一边。平静地、毫无怒气地、简单地解释他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你踢了东东,他疼了。”你可以警告他再次攻击他人的后果:“要是你再这样,我们就回家了。”发出这样的警告后,一定要说话算数。 最后,不要偏袒任何一方。有些家长会在冲突中偏袒自己的孩子,有些则为对方小朋友说话,还有一些家长要追究到底足谁先动的手。虽然可能出于好心,这些举动却不恰当。袒护任何—方都是不公平的,也没有必要追究谁先动的手。介入孩子矛盾中时,家长应该是和解使者,而不是法官或者陪审团。谁先动的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制止这场冲突。 有些想法是误区 不还手就是“窝囊” —般来说,两个孩子发生争吵、纠纷,必然有一方吃亏。孩子吃了亏,有的家长怒火中烧,“御驾亲征”,拉着孩子去“算账”,甚至教育孩子“打要还手,骂要还口”。绝大多数孩子都有过“被欺负”的经历,既然大家都吃过亏,为什么有的孩子后来变得大大方方、处变刁;惊,而有的孩子后来却变得胆小退缩,甚至有点“窝囊”呢 ? 这就看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了,孩子会跟随你的教养方式逐渐定型自己的为人处事风格。最忌讳家长劈头盖脸地训斥、抱怨和辱骂,这会真正导致孩子“窝囊”。家长有时直截了当地发出这些责备,有时通过言谈举止对孩子传达了这样的态度,因此,孩子往往很自卑。为了维护尊严,他们宁肯独自忍受身心所受的伤害。这种“受害者受责备”现象将导致孩子受了委屈憋在肚子里不敢向大人倾诉,然后以消极的情绪和沉闷的心理为代价,人人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反而从其他方面指责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封闭、内缩、胆怯的消极性格。 大孩子要让小孩子 什么都要有原则,而不是一味地让大孩子作让步。随着孩子心智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强,孩子的思维中逐渐有了他人的概念。但是要孩子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是一件挺难的事情,需要让孩子们能够明白其他小朋友像他一样也非常渴望玩这个玩具。三四岁的孩子已经有这种认知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方了。这是因为他们与人分享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很高兴,他们心里也就会感觉很良好,而且他们也会意识到如果他把自己的玩具与朋友分享,他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玩具交换,双方满意。 打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事实上,打架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当孩子在使用头脑找寻妥协点的同时,他们的协调性和社会性就慢慢地在孕育了。打架是孩子交流的一种方式,当然,孩子出现冲突后,家长的处理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受到伤害的一方家 K 如果过于容忍,可能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也可能会让孩子养成逆来顺受的习惯;而如果家长过于强硬,对孩子形成“宽容”的性格也不利。教给孩子正确的自卫行为和自我保护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教育的过程中,知道孩子所处的心理年龄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会交往。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幼儿
- 幼儿园里真好玩 2024/09/29
- 幼儿园科学活动《趣玩扑克牌》教案 2021/01/28
- 幼儿教育中儿童民间游戏的价值 2020/07/01
- 幼儿园开展暑假假期安全教育活动 2020/07/01
- 幼儿园卫生保健检查小报道 2020/07/01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