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中要做到“三少”与“四多”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有0人参与
师幼 互动 中要做到“三少”与“四多”
从幼儿早晨入园到傍晚离园,从活动设计到活动组织、秩序维持,从集体教育到个别指导到纠纷调节,从幼儿的一日三餐到安排幼儿午睡起床后的穿戴整理,从巡视幼儿的游戏与幼儿的情感交流等,事无巨细,凡是与幼儿有关的,教师都必须关注,都需要用语言向幼儿发出指令、表达思想、传达信息。而幼儿则根据教师的语言做出相应的回应。这样的师幼互动是无处不在的。 教师的语言在师幼互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引起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决定互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应注意语言运用的 “ 三少 ” 和 “ 四多 ” 。 一、 “ 三少 ” (一)少用指令性语言 教师组织幼儿活动时,要向幼儿表达明确的规则意识,强调幼儿的行为和活动要符合规则,并发起大量的以约束纪律和维护规则的互动内容。教师向幼儿发出指令,告诉其 “ 该怎样 ” 、 “ 不该怎样 ” ,语言上经常提出 “ 不能 ” 、 “ 不要 ” 的话语。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左右和支配。 教师往往把握不好这种指令性语言的 “ 度 ” ,使指令性语言变成了 “ 监控 ” 幼儿的行为,使得幼儿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指示,师幼互动关系受到影响。 (二)少用批评性语言 为了维持良好的常规秩序,教师常常关注的是对幼儿某种不当行为的纠正与制止,并经常会说出批评或责怪幼儿的话语,有时会由于不同原因指责或埋怨孩子。 这种责备不仅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而且也损害了教师的自身形象。幼儿因为受到教师的批评或责备而导致情绪消极,一些幼儿甚至会做出逃避或抵触行为,同教师唱反调,从而影响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如果教师能够细心观察幼儿的非语言反应,如眼神、面部表情或神态,能够用幼儿理解的道理和事例去教育他们,批评有建设性、客观的、适度的,幼儿是能够接受的。 (三)少用控制性语言 在日常生活环节中,幼儿随时会把他们的新发现告诉教师,如果教师只用 “ 是吗 ” 、 “ 知道了 ” 、 “ 哦 ” 等语言作出冷淡的回答,幼儿的发现活动就会因教师 “ 语言的控制 ” 而淡化。相反,如果教师作出积极的回应: “ 真的?你是怎样发现的? ”“ 哦,你还看到了什么? ” 这些吸引幼儿的语言,就会激起幼儿对所发现的新现象做出更加主动、深入的观察与探究。 在语言活动中,最常见的是,教师尤其喜欢使用故事后的语言用语,如: “ 故事的名称是什么 ” 、 “ 故事里有谁 ” 、 “ 他们在干什么 ” 、 “ 是怎样说的 ” 、 “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等封闭性语言,以此来控制整个活动不偏离教师的 “ 预设 ” 。这些控制性语言的使用无助幼儿的健康成长,相反控制了幼儿的思想和学习过程,使幼儿形成一种依赖教师暗示的不良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长此下去,幼儿原来活泼的发散思维就会被教师的语言所禁锢,师幼之间就很难有积极的互动,从而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 “ 四多 ” (一)多用提问性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养成幼儿倾听的习惯,发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性语言是一种发生频率很高的教学语言。它需要幼儿认真倾听,仔细理解教师语言的含义,并根据教师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回答。提问性语言能有效地促进师幼互动,但要注意提问性语言的类型对师幼互动的影响。 一般来说,教师主要使用四种类型的提问性语言:是否式、选择式、引导式和预设式。是否式、选择式提问语言比较封闭,答案控制在 “ 好不好 ” 、 “ 对不对 ” 。引导式和预设式提问语言则比较开放,能给幼儿思考的余地。如 “ 为什么会下雨呢 ” 、 “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 、 “ 球为什么会滚动呢 ” ,等等。后两种提问灵活,问题紧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需要认真倾听老师的问题,才能做出思考性的回答。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启发幼儿思考,使幼儿能作出不同创意的回答,甚至得出不同的答案。这样的提问性语言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师幼互动。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多选择后两种提问性语言。 (二)多用鼓励性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和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和表达。教师鼓励性语言的运用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 鼓励是教师激励幼儿不断上进、激励幼儿健康成长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应创造积极的语言环境,在言语信息中传递对幼儿的鼓励,如 “ 你好棒 ” 、 “ 你真能干 ” 、 “ 你做得真好 ” 、 “ 加油 ” 、 “ 你想到了吗 ” ,肯定幼儿的成绩,对幼儿予以激励。教师鼓励性的语言能激起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欲望,激发幼儿的自信心,给幼儿以鼓舞,使幼儿产生想说、敢说、爱说的愿望。 (三)多用启发性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 “ 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 ,应 “ 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 在组织一日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有 “ 价值 ” (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如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些动物、植物、实验材料、玩具、图片等,向幼儿发出启发性语言,如 “ 你看到了什么 ” 、 “ 你发现了什么 ” ,幼儿则根据教师的问题去寻找心目中的答案。然后,根据幼儿反馈结果,教师继续发出启发性问题,如 “ 摸一摸 ” 、 “ 看一看 ” 、 “ 闻一闻 ” 、 “ 听一听 ” 。这样,幼儿的好奇心就会产生,他们就会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这样的师幼互动就会有效地发展。 (四)多用平等性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教师与幼儿互动,反映的是教师作为支持者也是平等的交流者。 有效的师幼互动,需要师幼在语言上的平等。平等的语言如 “ 我能够帮助你吗 ” 、 “ 我们一起分享吧 ” 。环境能够营造宽松和谐气氛,能对幼儿学习产生一种支持力量。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不能总站着居高临下地跟幼儿讲话,一定要蹲下来,与幼儿平视,放下架子,平等地与幼儿相处,平等地讨论问题,把幼儿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平等的语言,让幼儿近距离和老师接触,使得幼儿更信任教师,师幼互动关系更加亲密。 如对美术作品的评价,虽然教师心目中已经有了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或看法,但是教师应承认师幼双方都有说话的权利,不能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对话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平等的对话使师幼双方能根据自己对作品传达的信息的体验与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各种思维的融合,会发出师幼双方意想不到的新意。 此外,尤其要重视教师与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教师不仅需要与幼儿有认知上的交流,更需要情感上和心灵上的互动。教师与幼儿情感交流的基础是教师真诚地接纳每一个幼儿。幼儿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诉说着自己的想法、愿望和态度。教师应理解幼儿所处的情景,洞悉幼儿的一言一行,尊重他们的想法。 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教师会更加真诚、耐心地倾听幼儿的话语,幼儿会更加亲近教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师幼互动的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 编辑: cicy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师幼
- 师幼互动:如何建立幼儿对教师的信任 2014/07/10
- 师幼互动中的“三少”和“四多” 2013/03/03
- 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特征分析与思考 2013/02/18
- 怎样在幼儿角色游戏中做好师幼互动 2013/02/15
- 师幼关系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2013/01/29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