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特征分析与思考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zhangdaya 感谢 zhangdaya 上传 0人参与

        导读:教师应该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看待幼儿的发展。以往,我们都认为幼儿的发展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看他掌握什么知识技能,在区域活动中,更是看他会不会操作材料,如果整个区域活动下来子还不懂操作,或是长时间重复摆弄同一种玩具,就认为他没有进步。通过跟踪观察,我们认识到重复是幼儿游戏的外显特征,幼儿就是在这种重复中练习、巩固刚刚萌芽的许多新的身体能力和心理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并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而师幼互动简单的理解应该是教师(或幼儿)的行为引起幼儿(或教师)的行为或价值观改变的任何过程”。这个过程,在区域活动中有别于其他集中教育活动,它更多地体现出它的个别性,这种个别性是否有效,是当前区域热过程中存在于教师面前的困惑。我们在前两年“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性培养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内容包括:主题的选择、遵守常规情况、合作性表现、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活动中的自主探索情况、活动结果等)都有明显的提高。但幼儿在愉快的玩中学当中,教师发挥的作用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问题,却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困惑,引起我们老师很大的争议,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与幼儿产生的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我们成立课题组,对全园各班开展的区域活动进行全面的跟踪观察,试图从旁观者的角度了解教师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互动特征及互动效果,以更好地认识和调整自己的互动行为,促进幼儿更有效地发展。
  
        二、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特征分析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对全园9个班级的9个老师开展的区域活动进行跟踪观察,1位专门观察教师,8位老师分散各个区域观察幼儿,共观察幼儿102人,其中与教师产生互动的有66人(占总观察人数的64.7%),互动次数164次,其中教师启动的有125次(占师幼互动次数的76%),幼儿启动有39次(占师幼互动次数的24%),同伴之间互动的有32人次(占总观察人数的31.4%),没有与教师或同伴产生互动的幼儿有36人(占总观察人数的33.3%)。之后,我们还与教师进行交流,谈组织活动的体会,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活动中师幼互动情况,现主要分析如下:
   (一)教师施动特征分析
    1、教师施动的方式因教师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因教师个人的观念、资历、能力及认识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如有的教师能冷静地观察幼儿的行动表现,然后做出判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上注意启发,注意引发幼儿的思考,但这种互动方式出现的次数较少,仅占20%左右;而更多的是询问幼儿在做什么,看到他们在“动”就放心地走开,或一看到幼儿不懂,就很热心地帮助幼儿摆弄起来。这种方式为数最多,占所有互动的80%。
    2、教师施动的方式也因幼儿的不同而不同。幼儿自己能够玩出花样或能和同伴一起玩的,教师关注的多,经常会跑到那里去询问是在玩什么,怎样玩,表现出饶有兴趣,有的甚至自娱自乐,忘记了自己教育者的身份(有的是显示自己在参与);再者就是到能力差的幼儿那边询问想玩什么,并让他们或教他们玩;对调皮的多是指令,约束他们不乱跑;而乖乖的无声无息的幼儿经常是无暇顾及。
    3、教师施动时经常是没有得到反馈,没有直接效果;幼儿主动来询问、求助的老师作出反馈相对有效。
    4、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与幼儿产生互动的面非常窄,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对象就有66%的幼儿没有与教师产生互动,而全班幼儿,没有与教师产生互动的人数比例就更多了。
    (二)幼儿施动特征分析
    1、幼儿施动的内容最多的是展示作品和他们的操作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般能给予肯定,并提出进一步要求,而幼儿也感到满足并按教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作品,但教师的要求缺乏再探索性;也有出现教师应付式地反馈,如绘画的幼儿说“我画完了”,教师看也不看就说“放在那里”,甚至有的说“老师在思考问题,别来打扰”。
    2、幼儿施动较多的还有就是求助,一般是需要增添材料和与同伴争抢同一种材料的多,教师一般会帮他们取材料,对于争吵的,教师会要求一方先让,或让他们一起玩,幼儿基本会按教师的意思进行。但有时教师也会让他们想办法解决,不过为数不多。
    3、同伴之间互动的的效果相对于教师好。他们在操作材料当中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共同分享成功,如玩电子积木的,他们能够共同探讨电线的连接方法,探索电器的安装等。
        4、很多幼儿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操作材料中,他们各自进行着不同层次的探索,不与教师或同伴产生任何的互动,他们从头到尾在摆弄材料,玩过一种,收拾起来再去玩另一种,不与任何人产生互动。
  
        三、体会与反思
    课题组的老师深深体会到这次跟踪观察及观察后的讨论分析,无论是认识幼儿的学习表现或行为特征,还是认识老师自己在组织区域活动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都很有意义:
    1、幼儿具有主动性和探索能力。如小班表演角的幼儿穿裙子,站在场地中踉来跄去的,怎么也穿不进去,就跑到墙壁处一手扶着窗沿一手拉裙子,还是穿不进去,后来,她把整个身子靠在墙壁上,双手拉开裙头,把脚伸进去,终于把裙子穿好了。如果我们没有观察全过程,就不了解她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不知道她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墙壁可以作为支撑,可以让她站稳;如果我们一看到她穿不进去,就急着帮她,虽然很快可以让她参加表演了,但就没有她自己尝试穿裙子的过程了。观察中的很多例子,如扣钉扣、开锁、多个叶轮同时转动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平时我们只是忙碌地穿梭在幼儿之间,很少深入了解幼儿活动的全过程,对区域活动的跟踪观察,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对幼儿的了解实在太少了。所以教师要认真冷静地观察判断,不要总认为幼儿年龄小,什么都需要教师直接帮忙。但如果是这个幼儿一直穿不好要放弃时,教师就要介入,视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帮助,让她能顺利地进行活动。
    2、幼儿有独特的学习方法和表征手段。如小班的数学活动按颜色装豆豆,一开始,教师让他们按要求操作,幼儿都不理会,装了一会儿,有的幼儿开始分化了,分别把不同颜色的豆豆装进不同的瓶子,还摇晃着去听声音,并高兴地让别人听,紧接就有人学他的样子了,有的按颜色分类,有的听声音了,并互相交流着自己的操作结果。如果想当然地把他们当被动的容器,硬性规定幼儿按要求操作,幼儿虽然一下子就掌握了分类,但他们就不能发现不同颜色的豆豆混杂的现象,就不会感受到听声音的快乐,也无须在同伴间的进行交流。所以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不要划一地要求幼儿,更不要同一地、指令性地要求幼儿进行操作学习。
    3、幼儿同伴之间的互动比教师施动的效果好。如玩电子,幼儿之间能共同讨论线路图各种标志表示的是什么,讨论电线如何接,开关如何安装,玩具电器如何动起来,成功了能共同欢呼雀跃,而老师让他们这样或那样做,先玩这个或玩那个,幼儿经常是不理睬的。只有当幼儿没有结果而求助于老师时,老师的作用才发挥出来。所以教师不要进行无谓的询问和指导,一方面,要了解幼儿的需要,在指导内容和形式上和幼儿的需要达成一致,发挥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同伴间的资源,让同伴之间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4、老师的互动方式更多的应该隐藏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之中。分析幼儿施动次数少的原因,是幼儿不善发现问题,不善提出问题或不敢提出问题,这需要教师平时就要创设和谐、支持和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认真反馈每一位幼儿的每一次施动,不要专注于自己喜欢的,而忽视不喜欢的,让幼儿能在教师的积极互动中获得互动的动机和行为,乐意再互动;我们还发现,在一般情况下(个别特殊例外),幼儿一入区,或多或少都会获得锻炼和提高。即使是胆小内向的经常是站在一边看着的幼儿,也会随着同伴操作玩耍慢慢移动脚步,并伸出手去摸索玩具。所以,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充足,可以弥补我们因人数多而指导不过来的缺陷;还有就是幼儿经常是沉浸于玩具材料的操作之中,在操作中感受成功和快乐,对于教师的询问和指导经常是无暇顾及。但这并不是说区域活动就不要教师,而是要求教师要了解幼儿的需要,然后把这种需要物化为有趣的、可持续探索的、多功能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教师的隐性指导)深入、持续、联系地进行探索学习。
    5、教师应该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看待幼儿的发展。以往,我们都认为幼儿的发展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看他掌握什么知识技能,在区域活动中,更是看他会不会操作材料,如果整个区域活动下来子还不懂操作,或是长时间重复摆弄同一种玩具,就认为他没有进步。通过跟踪观察,我们认识到重复是幼儿游戏的外显特征,幼儿就是在这种重复中练习、巩固刚刚萌芽的许多新的身体能力和心理水平。幼儿在不断的重复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而且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如绘画,今天仍然重复昨天的绘画内容,表面上看是没有进步,但只要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幼儿要么喜欢自己的绘画内容,要么就是不满足自己现有的绘画水平,所以他要再画。如果我们老师能从这个层面看待幼儿,就能为幼儿创设宽松、自主的环境,就能因势利导地支持幼儿进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
  
        四、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
    在对区域活动中的互动特征现状分析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我们在区域指导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
    1、教师还不能很好地从幼儿的行为表现上了解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无法判断幼儿实质性的操作活动。因此只能这边问问,那边看看,进行着无谓的询问、参与和指导,导致幼儿的不理睬、不理会;
    2、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幼儿的需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再探索,不是直接告知方法,就是直接插手干预,不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效果;
    3、不善于再利用材料资源和幼儿同伴之间的资源,不是受制作材料玩具的困扰,就是忙碌穿梭于全班幼儿之间,致使自己劳惫不堪,效果又不佳;
    4、部分教师对幼儿玩与学的关系还不是明确,经常陷入幼儿玩中是否学的困扰,不敢放手让幼儿自己尝试,事事总想向幼儿交代请清楚楚,总想让幼儿赶快懂得如何操作材料、掌握知识技能;
    5、部分教师对于材料的功能认识较单一,无法判断幼儿没按老师预设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所获得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下阶段我们将对“分析研究幼儿行为表现”、“教师语言指导策略”、“材料的投放和利用”、“同伴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处理玩和学关系”等问题,让课题组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制订研究计划,分工合作,分阶段进行探究,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以让我们区域活动的师幼互动科学、有效,能够促进教师、幼儿的共同发展。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浅议提升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