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教师、幼儿、家长共建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研究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以往教育者只是片面地记住自己是教育者,重视按现成的、预设的课程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幼儿成为课程的受体,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只是教育情境之外的文本,而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和共同建构的一系列事件;学习不再只是记忆,更是理解和创造的过程;师生关系不再只是授予的关系,而是交互主体关系;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是生成者、创造者和建构者;幼儿不再是课程的受体,而是主体。同时,因为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家长也是课程的共建者。因此我们确立了教师、幼儿、家长共建课程研究课题。主题探究活动给了我们启示:幼儿生活的各种环境,包括家庭、社区、社会等,这些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各种环境都可以纳入课程,课程的实施以教师、幼儿、家长为共同构建者,每一个具体的活动内容都是从强调幼儿发展出发,由教师、幼儿、家长共同讨论产生,并共同实施。下面谈谈我园是如何实施教师、幼儿、家长共建课程探究的。

一、教师、幼儿、家长共同产生主题

主题探究课程主张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重视幼儿的生成活动。所以活动主题不仅仅是由教师预设,它可以师生共同生成,也可以幼儿生成,还可以由家长和教师的预设或生成。即使是教师和家长预设的主题,也必须建立在对儿童的兴趣点、原有经验和认知特点的把握上。实施主题探究活动后,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由以教师预设为主转向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主。主题的产生很灵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来源于幼儿兴趣。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及大干世界变幻无穷、千奇百怪的现象都会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会产生强烈的探究热情,只要我们深入幼儿生活,及时捕捉兴趣点,就能产生有价值的主题。如,“春天”的主题源于幼儿对春天美丽的花草树木、昆虫的兴趣;“房子”的主题是由各种各样的房子广告引起的;“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产生于幼儿谈论新闻趣事——北京沙尘暴,引发了许多有关地球与环境的问题;“图书”的主题来源于幼儿对图书馆里丰富的图书的兴趣。

2 .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成主题。日常生活中常有突发的事件,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些事件来设计主题活动,如有一次幼儿在幼儿园西侧活动时发现一棵树枯死了,教师便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生成了“树”的主题活动;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男生、女生有许多不同之处,教师就引导幼儿生成了“男生、女生”主题活动;各行各业的人、工作以及相关的环境是幼儿学习的资源,教师根据不同家长的职业,引导幼儿一起探究“各行各业的劳动”这一主题。幼儿生活经验与该地方的特有文化紧密联系,其周围环境的相关因素有幼儿学习的独特意义,如“家乡”的主题活动源于同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

3 .主题来自教师和家长的预设。儿童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发展需要,生成的主题活动应能培养幼儿丰富的知识经验、技能和良好情感。根据儿童阶段发展的特征与需要,在进行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并考虑幼儿园、家庭、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以及如何获取幼儿操作的材料,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如,进入大班以后,需要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便想方设法丰富图书角,让幼儿随时去阅读,讨论书中生动的情节,产生了探究图书的兴趣,教师便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开展了“我爱图书”主题活动。到了下学期便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预设了“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探究活动。

二、幼儿和教师、家长共同执行课程

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认为课程应追随儿童,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也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因为每个幼儿具有不同特点,每个主题在探索过程中幼儿会生成许多不同的问题,教师只有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课程,这样的课程才具有生命力。如,同样是探究“运动”的主题,有的幼儿对足球感兴趣,有的喜欢篮球、有的喜欢游泳、有的喜欢体操等,幼儿的兴趣点不同,教师便灵活地调整主题网络,允许幼儿自发产生小主题,并按自己预设的内容进行主题探究。这时教师寻求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家长能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配合收集相关的材料,并与孩子共同探究,记录孩子在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让他带到班级互相交流。

三、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寻找课程资源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幼儿发展中直接的环境,作为幼儿所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其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替代的。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从幼儿在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建立的人际关系出发,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的力量,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家长共同构建、共同成长的过程,其开放性和游戏性的特点,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空间的多元化,要求家园双向互动,社区多方支持,共创幼儿探索的环境。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注重各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1 .挖掘家长资源

幼儿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们不同的知识背景与职业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中有各种能工巧匠、科技、文艺人才、劳动模范等,他们的工作成就和高尚的品德是课程的内容来源。因此,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委会、专家讲座、家教宣传栏、家园联系手册等向家长介绍课改的精神和做法,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会宣传主题探究活动的课程模式。主题活动之前,教师与家长密切联系。寻找孩子的兴趣点,分析探究主题的价值,并要求家长支持孩子的探索,参与资源的收集,随时帮助自己的孩子做相关经验的准备,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共同查找主题探究所需要的资料,带孩子走入社会,亲近大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时体验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乐趣。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请他们帮助联系参观的单位、外出活动的车辆。主题探究活动的内容涉及面广,不可能每个主题内容老师都很有把握,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涉及各领域的知识、技能。我们根据主题内容,聘请相关职业的家长来园当老师,向老师和幼儿介绍相关的知识,扩大师生的知识面。如大一班开展的“各行各业”主题活动,就让家长自愿报名当老师,教师为他们安排上课时间,还组织幼儿参观一些工作单位,使师生们深入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特点,激发幼儿尊重劳动人民的感情。大二班开展运动的主题,请专业体育教师家长给幼儿上体育课,弥补了女教师体力小,运动量不够的不足,激发了幼儿大胆参与运动的热情。

探究过程中教师能将家长工作内涵扩大,延伸到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家庭、社区以及幼儿园形成一个健全的、高效率的网络。这个网络中的各个系统、各方人员相互支持和影响。教师在这其中要起桥梁作用,善于利用社区的有效资源,或让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或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和社会介绍幼儿园和孩子们的成长情况,形式多样,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合力。

2 .发挥幼儿园现有资源的最大功效

为配合课改的实施,我们对原有的室内外环境进行改善,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对户外场地、设施进行修缮,投放多功能的低结构性材料,充分利用室内外环境的三维空间,如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立体吊饰;墙面重新安装万通板,供幼儿展示主题探究的相关材料;过道、走廊也装饰成幼儿作业栏和家长园地,用于展示幼儿的作品和家长的话;原有固定化的课桌椅和床铺,换成折叠式的,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灵活摆放,将幼儿的活动空间最大化。

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在幼儿园现有的空间、时间、人员安排上体现弹性管理。针对幼儿园场地小、生源多的局面,我们尝试开展全园流动式户外活动、大带小全园性游戏活动,全园场地由各班自由协调布置、投放丰富的材料,并做相应的内容安排,尽量不重复。活动时全园实行流动式管理,老师定点观察指导,每个幼儿可以自由到各个区域玩,不受班级限制,这样流动性大,发挥了每一块场地的利用率。

在时间上不作统一的安排,由教师根据主题活动需要自行安排。

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幼儿园的所有人员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我们重新安排每个人员的工作量,要求都要下到班级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一切工作为育人服务。幼儿园的保健医师、出纳、会计、园长,每一星期她们都会争取时间下班级参与幼儿活动,利用自身工作的特点为幼儿提供特有的课程资源。实行小班化教学,要求双师带班,保证每个小组的活动都有老师参与。教师的工作重心有本质上的转移,由原来埋头写教案、定计划,转化为关注幼儿活动,提供适时、适度、适宜的帮助,及时记录幼儿的活动实况,并做反思调整。用一句老师的话来说明:“我觉得现在所做的记录才是有价值的东西,看孩子玩是一种乐趣,记录孩子一言一行很有意思,可以成为我反思性教学的依据。”幼儿同伴也是一种资源,幼儿在每个主题探究中会收集到许多资料,会有许多经验想介绍,有许多作品要展示。因为幼儿总喜欢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我们创设了小组分享与主题小结活动,提供了作品展示的机会,让幼儿在体验自己成功的同时也分享了同伴的喜悦。

3 .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同安属城乡结合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本土文化和民俗风情,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一宝贵的资源。如大一班开展的“家乡”主题活动,主题产生源于幼儿园举办的一次家园同乐活动——家乡的风味小吃,引出了丰富的活动内容:民俗风情、家乡特产、家乡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家乡的发展、家乡的名人轶事等等,通过探究活动增进了幼儿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桥”、“春天”、“树”、“保护地球”等主题探究活动都充分地挖掘利用本土资源。在探究“桥”的过程中带孩子参观家乡各式各样的桥,幼儿被各式各样的桥梁所吸引,他们认真地观察比较桥的造型,收集桥的图片、书籍和介绍,还利用节假日和家人一起去找、去看家乡的桥。

教师、幼儿、家长共建主题探究活动课程,使教师不再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幼儿的需要调整和充实课程的内容,重视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学习,重视活动过程。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与幼儿共同发展,成为幼儿学习、生活、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幼儿的感知、经验都被纳入到不断发展的课程体系中。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One round face 英语小律动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