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

来源: data.06abc.com  0人参与

      [摘  要]  教育政策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价值取向问题在教育政策中具有核心地位。对我国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发展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偏重社会需要到注重儿童全面发展,从强调整齐划一到推行个性化教育、关注儿童特殊需要的价值取向转变,反映了社会发展、体制变革、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  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影响因素       任何时期的教育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所谓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做出价值选择的倾向性。”[1]如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之争说明不同时期的教育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在制定政策时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即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确立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来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任务。“价值与意义因此成为教育政策活动的基本要素,并往往对教育政策活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由此可见价值取向问题在教育政策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了解价值取向对学前教育政策及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影响作用,将有助于为今后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提供启示。       一般来说,政策的表达形式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决定、指示等,学前教育政策也大体如此。纵观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初创时期(建国至“文革”前)、停滞时期(“文革”期间)、法制化时期(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其中“文革”时期的停滞状况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      

       一、建国至“文革”前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由于这一时期是我国各方面建设包括法制建设的初始阶段,所以专门性的学前教育政策并不多,主要有1952年在苏联专家直接指导下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以下简称《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以下简称《教学纲要》)等。这一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       (一)偏重社会的需要       我国50、60年代教育的工具色彩比较浓,这也是我国的教育传统之一,即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当时更多看到的是教育的外在价值,看到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要求,为社会服务,如何把儿童培养成为为社会服务的‘人力’。”[3]      
       另一方面,这种取向也是由我国当时的国情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亟需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搞建设,学前教育在其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使广大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正如《暂行规程》总则中指出的,幼儿园的任务一方面是使幼儿的身心在入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同时可以减轻母亲的负担,使她们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等活动。当然,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仍然承担了使广大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参加建设的任务,只不过在建国初期这一任务更加迫切与凸显而已。       

         (二)强调整齐划一      
        《暂行规程》在第四章“教养原则、教养活动项目”中规定,“教养员对本班幼儿的生活、保健和各项作业活动,要全面负责,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统一计划和实施”。《教学纲要》更是详细规定,幼儿园主任要系统地拟定出一年的计划,经讨论、批准后再系统地拟定每月的计划直止每天的计划,而且还要严格地监督、检查,以保证各项计划的完成。同时,受当时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这两个政策性文件都非常强调集体主义教育,要使幼儿习惯过集体生活。在这一取向的影响下,当时的幼儿园无论是教学、游戏,还是其他活动,甚至连喝水、如厕等也都是集体行动。这种统一规定便于教师对幼儿的管理,但显然比较机械、僵化,缺少灵活性。      

        二、改革开放至今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各项建设事业逐步走上正轨,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大发展,到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依法治教的新局面。这一时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学前教育政策,主要有: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部幼儿教育法规;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这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前教育而制定的,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沿着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一份促进幼儿园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指导性文件。这一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      
       (一)以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论是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对儿童发展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了智育上,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所忽视。从上世纪后期开始,“世界各国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纷纷调整培养目标,把实现儿童的整体发展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4]       我国也不例外,这在上述的学前教育政策文件中均有明显体现。如《条例》的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应当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同样,《规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纲要》更是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这一思想,从其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到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部分,处处都贯穿着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主线,引领着学前教育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这些政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与诠释。      
        (二)尊重差异,倡导多元化的教育路径       以《纲要》为例,其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的第三条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这也就是要求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不同地区、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因人施教。又如第八条详细论述了幼儿园应通过有效的环境创设,如幼儿园的空间设施、同伴群体、教师的言行举止和管理方式、家长的积极参与以及对自然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等,多样综合地开展教育活动,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再如第九条指出,在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时,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教师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等。又如,《纲要》的第四部分“教育评价”无论在教育评价的参与主体,还是评价过程、方法及结果等方面,都体现了一种多元化的取向,在此就不赘述了。从上述内容可见,与50、60年代政策文件强调整齐划一、教育资源的利用相对单一相比,我国对新世纪学前教育发展多元化理念的认识与理解是适应世界学前教育发展潮流的。      
        (三)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       《规程》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幼儿园对烈士子女,家中无人照顾的残疾人子女和单亲子女等入园,应予照顾。”《纲要》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如“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关注,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幼儿园的教育……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等等。       另外,国务院于2003年转发的由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指出,各地区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低收人家庭和流动人口的子女享有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对社会福利机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的适龄儿童,要给予照顾,有关费用予以减免。对这些特殊人群特殊需要的关注同样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三、影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因素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应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相应进行调整,与之相适应,否则,政策的形成、决定和实施均会受到致命的影响,造成政策的扭曲和无效”。[5]学前教育政策自然也不例外。通过对上述两个不同时期的学前教育政策的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其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有:       (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6]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等都会提出新的要求,教育政策作为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变化必然会在教育政策中体现出来,从而导致其价值取向的调整。      
       比如50、60年代学前教育政策的偏重社会和强调整齐划一的价值取向在当时对统一人们的思想、培养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人才具有积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儿童个体间的差异与个性的多样化,使培养出的人片面发展,缺少个性及创造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融人世界发展潮流,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更需要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和谐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人,[7]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本文对我国现行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尊重差异、以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正是对以往片面价值取向的超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体制变化的要求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这在当时对于迅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作用,但后来逐渐显露出固有的、僵化的弊端,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积极性、创造性。由于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教育要受制于政治、经济体制,50、60年代学前教育政策整齐划一的价值取向正与当时的体制有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也做出了相应的变革。1985年中央作出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教育包括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解除了体制上的束缚因素,从而为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有效调整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影响       当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封闭的国门之时,也正是二战后世界形势变化最深刻的时期。国际社会认识到,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在全球化时代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而教育就必须从娃娃抓起,这促使人们对学前教育观、儿童观有了新的认识,不断扩大和加深了对儿童发展的理解,[8]形成了更为科学全面的教育目标。同时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非常频繁,联合国及一些相关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国际儿童会议,公布了许多相关文件。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学前教育,使得我们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时在价值取向方面更加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上述几个影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封闭起来搞教育,必须与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接轨,适应世界范围内的变化,而实行对外开放又为我们接受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并相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提供了可能。当然,在制定教育政策时也必须考虑我们的国情和民族特点,毕竟我们的教育要在立足于本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总之,在今后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时,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才能使制定出来的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3]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7-28,128     [2]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     [4]李生兰.比较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4     [5]王继平.合理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初探.教师教育研究,2005,(11)     [6]宋文珍.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促进我国儿童发展.学前教育研究,2006,(2)     [7]刘晓东.从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中国学前教育变革的方向.学前教育研究,2006,(4)     [8]和建花.部分发达国家幼儿照看和教育体制及其新政策概述.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歌曲mp3在线听:牙刷的表演节目(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大班下)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