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引导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幼儿教育的目标已从关注眼前表层转向深层,即为幼儿的远期和终身学习、发展服务。我们更多注重过程,让幼儿在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使其终身受益的东西。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幼儿的自主性教育也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区域活动正是这样一种开放的活动,因此,区域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让孩子“自己管自己”真正地自主学习,许多教师还是感到了这样那样的困惑:
★ “自主学习,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学习,他们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教师的作用好象并不大。”于是,出现了“放羊”式的毫无意义的自主学习。
★ “让孩子自己学习,乱得看不过去,还是教教省力,效果又好。”于是,教师仍然有意地刻划幼儿的活动,使之成为一种导演排练过的表演行为。
★ “他们的学习行为出乎我的预料,我就着急了。”于是,孩子在教师给予的环境中,仍然无法摆脱老师的牵制,无法主动处理学习材料,成为环境的奴隶。
★ “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情形下,能自主学习。”于是,孩子在老师一厢情愿的环境中,揣摩着他人的心思,心事重重地自主学习。
至此,我们看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仅仅是一句口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活动中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自己,只有给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发展主体性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们应明确,“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幼儿的发展,”如何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发展,如何让幼儿真正自主地学习,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比之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在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参与活动,不断尝试,体验着成功和快乐,而且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学习,便于教师灵活指导,也便于幼儿自主地向同伴学习,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不断增强。所以我们设想为幼儿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让孩子们的区域活动具有开放的时间、开放的空间和开放的心灵,教师也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让每位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决定在班内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开放性、互动的环境,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经验)的创设。活动区最需要的是创设能让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的自主性。
1、 环境的独特而富有情趣性。
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仅要考虑区域环境的美观性、教育性、操作性、层进性、情境性等原则,还要考虑区域中的人文环境,即区域环境中的情感倾向。在此,我们侧重从人文环境来设置区域,控制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分离,考虑各活动区之间的相互关联,让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比如:在生活区中,我们为中班幼儿提供了大、中、小、三个娃娃,大、中、小三种不同的衣服和鞋子等,孩子们一进入活动区,会为娃娃们穿衣、穿鞋。在穿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体验、解决蕴涵在情境中的大小问题,也感受到一种家的温馨与快乐。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的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次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摸、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幼儿就能主动地获得信息。如:中班幼儿的劳动热情很高,很喜欢模仿成人的劳动,但由于他们年纪小、体力差,不可能真的象成人那样地劳动,所以,我们就设立了“小小种植园”,让幼儿按自己的喜好挑选种子,种在自己喜欢的盒子里,并在盒子上标上幼儿的学号,平时请幼儿自己给种子浇水、施肥,看着自己亲手种的种子发芽了、长高了,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样通过自己亲自体验以后,幼儿既能获得大量的信息,又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提供层次性材料,并适时更换、丰富活动材料。
玩具、材料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的发展依赖于对材料的摆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材料的投放是教育教学和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同样,孩子间也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主动性强,有的主动性差一些,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则表达能力强。孩子们各方面的认识和知识水平互不相同,老师就应该很清晰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状况,在材料的投放时要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材料的投放千万不能一刀切,应该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每个孩子有积极探索的愿望和机会,并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获得自信。
例如在纸工区,我可以同时提供几本难易程度不同的折纸步骤书,有花朵、小猫头、还有钢琴,也有衣服等。又如在泥工区,可引导孩子做油条、小鸡、小人等,这些有着层次递进的活动内容深深吸引着每个孩子,他们在其中能自由的选择,主动的探索,大胆的尝试,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和快乐。再如:在让孩子通过操作将瓶身与瓶盖配对时,我们还考虑到可以根据瓶子的大小、高低、粗细进行排序。所以在投放材料时,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特征的瓶子,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在当孩子们以给瓶子配对为目的游戏时,突然发现它还可以进行排序时,他们是多么的开心与骄傲,不停的与身边的同伴介绍和交流,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还有如在生活区提供的串珠,孔有大有小,绳子有粗有细,有硬有软,各种能力的幼儿就可以进行选择。就象伯特兰罗素所说,“理想的教育系统应能够给每一个孩子充分发展的机会。”
3、 另外,充分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的做法值得提倡。
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没有任何类别的框定,我们的材料观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是安全的、卫生的、简便的,都可以用来做区域角的材料,在我们的宣传下,我们的家长也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现在有些家长经常把家里的一些旧包装盒、旧瓶子等作为材料送到幼儿园,以供幼儿操作。如在科学探索区,我们就投放大量的家长带来的废旧材料:如塑料袋、木块、各种小石头、泡沫块、磁铁、纽扣等,这些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幼儿又能时时玩出新花样。
4、 让一种材料有多种功能,使幼儿学会创造。
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敢于创新的精神,而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要让幼儿有思考、选择、怀疑、设问、主动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例如在美工区,我先准备了手工纸、报纸、宣纸、吹塑纸,让幼儿看看、摸摸、撕撕、剪剪,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了纸的特征、用途,然后欣赏各种纸制品,最后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有的剪纸,有的团纸印画,有的染纸,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
5、玩具、材料要及时调整。
幼儿在预先设置好的环境中,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展开活动,兴趣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构成后被固定不变,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展开。例如在益智区中,我们投入了一些拼图材料,一开始,小朋友们参与拼图的积极性非常高,每次活动,益智区中总是挤满了人,可过了几个星期后,孩子们对这些“老面孔”逐渐失去了兴趣,益智区中的人也越来越少。由此可见,活动区中的材料应不断更换,以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与活动时间的相对自由性
中班孩子虽然已有参加区域活动的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毕竟是孩子,况且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们经常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因此,在设置区域时,我们首先考虑到安排的场地空间是否安全,是否便于幼儿自由选择,是否会互相干扰,能否保证光线、色彩、温度、通风等条件,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否合适,对幼儿是否容易造成伤害等。针对这些思考,我们在活动室的四周、窗户处、午睡室的中间,室外走廊等处安排了数学、美工、益智、建构、生活等活动区,由于空间的开放,既便于幼儿自由进出这些固定的区域,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便于教师观察与指导。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活动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益智区的走迷宫活动,还学会了自己设计迷宫,把自己设计的迷宫让同伴走。这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绘画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三)、大带小、小学大的开放的活动形式
即为让中班幼儿尽快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有时,我们可采用让大班幼儿帮带中班幼儿的形式,以提供榜样示范,建立跨班级间的开放关系。例如:在户外活动时,让大班幼儿和我们中班幼儿一起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中班幼儿学会了许多新的玩法,胆子也比以前大了许多。通过多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采用开放式指导方式,促进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只有在自己作主的活动圈子里,在没有来自成人压力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展现的是最真实的自我,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观察和引导。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儿童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只有观察才能了解幼儿,只有了解幼儿才能进行适宜的引导,才有高效的教育。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更好地开展游戏。幼儿活动中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幼儿区域活动中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使幼儿在开放式指导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1、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
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是否发展,还该丰富哪些经验,所投放的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采用恰当的措施给幼儿适当的措施给幼儿适当帮助。
2、采用开放式的指导方法。
针对区域活动的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及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采取充分尊重、信任幼儿的原则,将幼儿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幼儿的思想,尊重幼儿的人格,尽可能让幼儿独立主动地开展游戏,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出手;多鼓励,少指责。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应采用弯腰、半蹲姿势与幼儿对话,把自己当作幼儿游戏的伙伴,要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给予幼儿启发和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帮助幼儿学习,但教师的指导语言应是开放式的,如“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请用它来试试,看看会怎样?”等,耐心应引导幼儿寻找答案,幼儿不会时,则教给相应技能,幼儿会时,教师及时退出。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活动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发散幼儿的思维,引起幼儿的联想,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判断,激励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挥。但发生特殊情况时,教师必须及时介入(如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进行制止或指导。
3、积极的评价与交流。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的评价是一种双向交流,提供幼儿交流各自经验、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分享同伴的快乐。幼儿往往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活动后都有成功感。幼儿在选择活动区材料是往往受材料的吸引或对操作过程感兴趣,沉溺与一个活动区中,通过交流分享,可以是孩子们关注所有的活动区;通过展示其他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结果,可促使幼儿幼儿对活动区的积极情感。
在区域活动中的评价中,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在乎幼儿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应在乎活动的过程,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多采用鼓励的方式,幼儿出现疑问时,可鼓励幼儿再次探索、查找相关资料,引起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在评价中多用肯定的方式,肯定幼儿具体的行为,“你真棒”,“坚持了,你就胜利了”“我们真为你感到骄傲”,等。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幼儿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幼儿活动的质量。
经过一年的观察与指导,我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独立自制力、行为目的性、交往能力、创造性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1、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
以往,幼儿在选择游戏时,大都听从老师的安排,游戏的操作往往按老师的意图去进行,唯命是从,从不敢怀疑老师,在交流中,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见。现在,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游戏,平时,我们采用插牌的方式让幼儿自由选择区角,区域活动中宽松的气氛也给幼儿带来了充分的自由,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是游戏的主人,他们自己决定游戏的内容,选择游戏的材料。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设区域,自订规则,使区域活动得到层进的发展,孩子们的能力也在预设的情感中得到进步。电视台热播的“今天谁会赢”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电视节目,他们崇拜那些获胜的选手,希望也能在类似的活动中展示自我,弘扬个性。于是,在幼儿强烈的游戏要求下,我们和幼儿商讨了活动的场地、材料、制定了游戏的规则。起初,幼儿的游戏都是建立在对电视节目的模仿上,在几次活动后,幼儿又认为只有一个人胜出的规则不好,孩子们也不过瘾,就改成了分组比赛,以组内分数最高为胜出。游戏中,担当“主持人”的幼儿认为每次出很多题目太难了,孩子们的反映是让大家一起来出题目,形成了两组幼儿“你考我、我考你”的热烈气氛。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主人翁的精神,真正发挥了自主性、创造性。
2、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
以往,幼儿的游戏总要经过教师示范操作才能进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常常根据教师的意愿,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依赖教师帮助解决。而现在,幼儿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独立解决”以往看来“不会”、不可能的问题,经过锻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大量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手工操作材料。以前,幼儿总是在教师的示范后彩绘操作,现在,他们会看着图示自己独立进行,碰到困难,学会了向同伴求助,独立性、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探索新问题。
以往的游戏中,幼儿容易对教师的师范形成定势,所谓习惯成自然,在游戏操作中的模仿,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而在宽松自由的游戏中,由于自信的健康支持,独立操作和自发交流中经验的不断丰富,不同材料的操作都可能在幼儿的潜意识中酝酿成灵感。如在建构区中,幼儿搭建会飞的汽车,设计出有轮子的房子;美工区中,幼儿会将扇子设计成多功能裙子,将生活自理角的吸管做成项链等等,这些都说明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慢慢地成长起来。
但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
1、缺乏对区域活动理念的全方位理解。
区域活动这一模式,幼儿教师更多是通过参观学习而吸取的外来模式,看看别人开展的效果挺好的,于是自己也照着设置各种区域,较少系统地思考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采用它?是全盘照搬就可以呢?还是借鉴思想精髓,结合本园、本班实际进行嫁接呢?我们往往是较肤浅地学习他人的表面形式,别人这样的区域活动,看起来挺不错的,于是自己也照着做一做,这样常常导致表面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其实难于从区域的规划设置、运用中的指导等方面达到开放教育所追求的“鼓励并提供幼儿自主并达成个别化学习的机会”这样一个目标。开放教育是一种存在于内心的理念、态度,教师如果没有理念的支持,不能相信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仅仅有一个开放的空间设计,就只能是流于形式而已,任何的改革都必须植根于理念,因为实践是理念的彰显。我认为在区域活动理念方面,老师们还有待进一步全面学习提高。
2、区域的设置较少全面地考虑必要的规则。
大部分幼儿园区域的设置都是凭借教师认为幼儿会感兴趣的内容以及教师开展主题网络教学需要而设置,大部分都设有音乐区、手工区、图书区、益智区等常见的几个类型,但在这个过程中较少很好寻找注意高低活动量、难易程度、大团体与小个人、干预与隐退等方面的平衡。除此之外,幼儿园活动室不够大,每班都有几名幼儿,活动室又同时是用餐的地方,二教一保的人员配置,使幼儿教师在维护、更换、添置学习材料上存在着一定困难,因而易使幼儿丧失兴趣,不能很好地兼顾不同个性幼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国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九次印刷
2、朱幕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五次印刷
3、《幼儿教育》2004年第二期
关键词:区域
- 区域活动——开动脑筋 2014/10/21
-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合理设置 2013/05/11
- 谈谈区域游戏的开展 2013/03/03
- 大班区域活动教案-大家的力量 2013/03/02
- 中班区域活动教案:好玩的易拉罐 2013/02/19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