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活动中有关师幼互动的体会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纲要》中明确提出: “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 随着《纲要》的贯彻落实,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行为不断改善,教师已经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下面的这则案例,或多或少地见证了教师在二期课改中有关师幼互动方面的进步。
一、案例背景
民间艺术我们幼儿园的特色,因此我们常常把民间艺术中的一些元素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泥塑、彩灯制作、剪纸、秧歌舞甚至民间游戏等等,在开展美工类的民间艺术活动的时候,我们最通常的流程是:欣赏作品——示范讲解——幼儿操作——展示交流,因为美工类的作品太多地包含了技能的传授。而示范讲解的方法显然是孩子们最易掌握的,孩子们也乐意这样学,而且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只要对某些细节稍加修改就能得到老师的赞扬。然而就在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追问着:“老师,这个怎么剪?”“老师,这个怎么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入的反思。这样的技能传授到底有什么意义?与二期课改的差距到底有多远?怎样的师幼互动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二、案例描述和分析
这天我改变了 “ 我教幼儿剪纸 ” 的方法,想尝试贴出步骤图让幼儿自己完成作品。于是我把剪纸的步骤图分为了三部分投放在美工区:一部分是折的方法,一部分是绘画的方法,最后的一部分是剪出的图形。并在旁边准备了剪刀、纸、笔等剪纸工具。在我刚刚投放好的当天,有几个小女孩就围在步骤图的前面看,边看边说: “ 这是什么呀? ”“ 这个篮子是怎么剪出来的? ”“ 是用长方形的纸折了之后再剪的。 ”“ 我也能剪出来。 ” 她们围在那儿唧唧喳喳的说着。 看到有准备好的剪纸工具,几个耐不住性子的孩子开始按照图示的样子折折剪剪起来……。借助材料、工具的互动成功了!
分析 :步骤图在这里作为师幼互动的中介,起到了一种预习 “ 老师 ” 的作用。 幼儿从开始的好奇,跃跃欲试,到通过自己的观察,根据步骤图的步骤演示知道如何操作,整个过程都是在 “ 兴趣 ” 的驱使下进行的。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幼儿准备足够的活动材料,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
但是,丁丁的举动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只见丁丁拿起纸不加思索就剪开了,可是纸被剪成两半,再试一次,结果还是一样。丁丁于是皱着眉看着纸,显得特别无奈。看到这些,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只是提醒他仔细看看图示,然后比较一下长方形的纸对折后要向哪边剪才不会被剪成两半,然后让他在看看别人是怎么剪的?鼓励他再试一试。丁丁拿起纸看看图示、又看看自己的纸,有点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放下纸,看着对面琪琪,发现是从不开口的地方先剪的,一下子兴奋起来,重新拿起纸小心的学着、剪着,丁丁也成功了!
分析:在剪纸的过程中,当孩子发生了困难之后,我并不是采取手把手教的方法来约束幼儿、训练幼儿。而仍然运用图示和同伴这两位老师与孩子进行互动,使幼儿有探索和学习同伴的机会,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
几天后,我们进行了集体活动,我说: “ 今天你们当老师来教我剪篮子。 ” 孩子们马上说: “ 好,看图 ” 。于是,我边看图,边折,但我会经常装作不会一样问: “ 这条虚线是什么意思? ”“ 这个地方怎么折? ”“ 柄画在什么位置上 ”“ 快告诉我这个地方是画在毛边还是光边?我又不会了。 ” 幼儿在 “ 帮助 ” 我的情况下,一步一步的告诉我下一步怎么折怎么画怎么剪。这样,幼儿的教授积极性就很高了,他们争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看到孩子的积极性这么高,我干脆让孩子轮流上来操作,这样,孩子的劲头更高了。等我的作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时候,我对幼儿说: “ 今天你们 都是小 老师了,教会了我剪篮子,谢谢你们。 ” 幼儿听到我的感谢后,他们非常高兴,都想自己再剪一只篮子。这样幼儿在兴趣十足的状态下开始了自己的剪纸过程,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也在 “ 帮助 ” 我的过程中培养起来了。 分析 :这种老师装傻式的互动形式对提高孩子的兴趣、表现欲和创造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老师象一个学习者一样提问题,幼儿像教师一样说出如何进行,教师则根据幼儿说的方法进行操作。换位的教学方法使幼儿成为了学习的主体。由于每个幼儿都想成为 “ 小老师 ” ,所以,当有步骤图出现时,幼儿就想最早学会,以便来当老师的 “ 小老师 ” 。 “ 小老师 ” 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养成了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树立起了幼儿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幼儿进行的是主动学习。
三、体会和反思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发现,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师幼互动首先应该关注、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真正做到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能适时适宜、机智巧妙地激发、引导幼儿对周边熟悉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让教师的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兴趣一致。案例中,正因为孩子对剪纸活动感兴趣,所以才出现了许多“老师,这个东西怎样剪?”的问题。教师正是关注到了幼儿的兴趣,才在区角中投放了剪纸的示范图和工具材料和幼儿进行互动,巧妙地引导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外,老师是孩子崇拜的对象,孩子们都非常乐意学做老师。因此在进行集体活动的时候,教师又巧妙地和孩子进行了角色互换,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表现欲和创作欲。
二、重视材料和环境在师幼互动中的重要作用。
师幼互动可以通过语言进行,然而受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的限制,纯粹的语言互动可能会显得太苍白和死板,孩子们较难理解教师的语言所表达的内涵,这时把环境、材料作为师幼互动的中介,互动的有效性就会大大增强。案例中,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幼儿学”的互动模式,采取了用图示和工具说话的方法和孩子进行交流,其实这里的材料和工具已经取代了老师的地位,正在和幼儿一起构建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
三、重视“孩子老师”在师幼互动中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过“孩子教孩子”的思想。在二期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着的今天,“孩子教孩子”依然还是先进的理念。因为孩子老师较之 成人 老师来说,他们有更多的共通思想,共通语言和表现手法,因此利用孩子老师这一资源,能更好地为师幼互动服务。案例中,在丁丁小朋友发生困难后,教师不是急着马上帮忙,而是在一旁默默关注着,直到丁丁找到了自己的“小老师”琪琪。虽然琪琪没有说话,但正是琪琪剪的动作给了丁丁暗示,使丁丁获得了成功。
四、抓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互动提供 “ 脚手架 ”
以幼儿为本,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尊重孩子的兴趣点,还要关注了解他们的原有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依据孩子的 “ 最近发展区 ” 来创设环境和提供材料,让幼儿有更丰富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行为。虽然在案例中没有描述孩子的原有经验,但在看到图示后的热烈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已经有了折纸的基础,能看懂折纸的步骤图,这些都是之后进行互动的“脚手架”。
五、师幼互动中教师应增强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
研究者发现:在教师众多的自身特征中,对教师与幼儿关系状况最有影响力的不是教师的学历水平或性格倾向,而是教师个人所具备的反省能力。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注意思考幼儿园内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对幼儿发展的意义,留心自己的行为对幼儿情感体验的影响的话,那么,教师使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幼儿采取积极的支持性的行为,从而与幼儿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如果教师只单纯着眼于某项教学任务、工作计划的完成,那么教师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的总结,也不可能给师幼互动的状态带来明显的改观。案例中,虽然孩子很喜欢剪纸,但是从孩子 “怎么剪?”的问题中,教师就开始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孩子,我们到底应该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只有让孩子习得了学习的方法,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新的时代,呼吁新型的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是当务之急。幼儿园总通过多种途径让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可以说,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论并不缺失的,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无法把新课程理论转化为课堂的实践。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习惯于反思。总是追求即时效应,不善于针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获得的经验进行思考。有些教师为了取得高学历而不断进修,最终理论知识如何扎实,都无法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际上,教学反思,是获得教育教学经验的最好途径,是提升思想的最佳方式。我们不仅要做好一个教师,更重要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手工材料
关键词:剪纸
- 我对剪纸特色教学的点滴体会 2013/02/21
- 幼儿园小班剪纸教学初探 2013/01/27
- 幼儿园剪纸活动的高效性组织策略 2013/01/25
- 怎样教孩子剪纸 2013/01/21
- 幼儿园开展民间剪纸教学的实践 201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