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儿童观的启示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的看法,它是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前提。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总结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吸取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结合自己在“儿童之家”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的独特的观点。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
蒙台梭利认为控制人类行为的是本能的冲动,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基于这种观点,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心理胚胎期”、“肉体化过程”、“潜在的能力”和“吸收性心理”。
(1)具有“心理(或精神)胚胎期”
蒙台梭利认为:“人有双重胚胎期。一在出生之前,与动物相同。……一在出生之后,是人类所特有的。”①双重胚胎期的第一期是在母亲体内的“生理胚胎期”,这个胚胎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是由一个细胞分裂为许多细胞,然后形成各种器官、发育成胎儿的过程;第二期是“心理(或精神)胚胎期”,是出生以后一年间形成最初心理萌芽的时期。蒙台梭利认为虽然新生儿的身体器官大致齐备,但只是形式上的齐备,它们的存在仅止于肉体,只有饮食、睡眠、排泄、呼吸、哭泣等生理上的机能,还不能发生心理(或精神)方面的作用,心理(或精神)能力几乎没有,“人在精神上的遗传仅仅是成长发展的可能性”。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自出生至能够掌握表明人类特征的独立行走和语言,大致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是婴儿从心理(或精神)方面一无所有到形成“心理(或精神)胚胎”的时期。它经历着和“生理胚胎”的形成发展同样的路线,从出生时的“精神空白”、一无所有,经过吸取外界刺激和信息,不断地积累资料,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发展成一个“心理(或精神)胚胎”,有了“心理(或精神)胚胎”,才有了以后儿童心理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与“生理胚胎”的发展相同,“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发展,无论其质量还是数量,都以一种以后所没有的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同样,与“生理胚胎”的发展相同,每个幼儿的“心理(或精神)胚胎”各不相同,就像手工制作的物品,而不是流水线生产的成批的物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同“生理胚胎”需要在母亲的子宫内才能生产一样,“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形成也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这个特殊的环境既要为“心理(或精神)胚胎”提供精心的保护,更要为“心理(或精神)胚胎”提供足够的养料(主要是各种刺激)。
(2)具有“肉体化”的过程
蒙台梭利认为,对于婴幼儿来说,身体的各部分能够随自己的意志而行动自如是很重要的。然而,婴幼儿身体不能行动自如的原因不是在于身体虚弱,而是在于感觉器官与脑、脑与肌肉联结的神经组织尚不健全。也就是说,由于神经系统不发达,大脑不能支配身体,所以身体不能行动自如。肉体化就是指婴幼儿的身体逐渐在自己意志的支配下发生行动和行动自如的过程。蒙台梭利把这一过程同时说成是形成人格的过程。所谓肉体化,原来是指人所看不见的神化作基督以肉体的人的形象显现的过程。由于蒙台梭利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她便借基督教中的肉体化来指点意志、心理等人所看不见的精神的东西“归于肉体”之中并支配肉体各部分行动的过程,并称之为“肉体化”。蒙台梭利一再强调,身体随着意念而行动,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得益于身体的发展,然而其本质却是精神的发展,即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得身体的各部分能够行动,是大脑的发展支配着身体各部分的行动。
蒙台梭利认为新生儿的身体、手、足虽无法自如活动,即他的精神还不能对身体各器官起到支配作用,但由于新生儿眼、耳、鼻、手、足的外形都已具备,所以新生儿就已经处在自如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新生儿具备肉体化的可能并进入了肉体化的准备状态。“婴儿最先开始启动的机能是感觉器官”,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从环境中吸收必需的东西,并通过所吸收的东西促进指挥各器官运作的大脑中枢及联结中枢与各器官的神经逐渐发达,从而使儿童的精神得到发展,随之身体也就开始随意志而行动。
(3)具有“潜在的能力”
蒙台梭利认为人生来具有潜在的能力“horme”,它是儿童自我成长、发展并形成独特心理的生命力。正是这种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发展使儿童逐渐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系统。
蒙台梭利把潜在能力“horme”分化发展并使儿童形成复杂心理现象的过程比喻成宇宙从虚无到创造出包罗万象的过程。她把人的心理或精神比喻成广袤的宇宙,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行为能力的逐渐分化比喻成宇宙星云的诞生,把人的心理现象系统的形成比喻成今日包罗万象的天体的状况。她认为,人生来并不具备其它动物所具有的固有能力和行为方式,但是人生而具备能使能形成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体质,成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人,蒙台梭利认为“吸收性心理”更是儿童吸收抚育自己的双亲、家族、教师等社会关系的人格、吸收社会环境中的有效成份并形成自己心理的原动力。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儿童正是依靠这种具有吸收性的心理,获得关于周围的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蒙台梭利进而以语言的获得和发展为例说明了这一问题。她认为在潜在能力的驱使和支配下,儿童的这种吸收性心理具有明确的选择性,他们可以在周围的千百种声音中,只选择人的语言进行模仿,而且他们能不自觉地吸收自己的地方语言,包括复杂的文法、句法以及发音的最细微的差别。而且,她认为语言的获得只有3岁以下的孩子才能轻松地完成,即使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多种语言,3岁以前的孩子也能轻松地掌握,这就是童年期所特有的吸收性心理所使然。相反,成人由于不具备吸收性的心理,无论学习如何努力,他们都很难完全掌握一门外语。
蒙台梭利认为吸收性心理所要吸收的是环境因素,儿童的心理发展正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吸收环境的过程,“儿童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他自己”。所以她主张在儿童具有吸收性心理的时期,为他们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使他们大量吸收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有益成份。
2.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中某事物的感知极其敏锐,产生无法抗拒的冲动,而且相应器官的机能也急速发展的时期。敏感期最早是由荷兰生物学家德佛里(Hugol DeVries,1848―1935)在研究动物时发现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与动物相同的特殊环境刺激的敏感期,将敏感期概念引入儿童的发展并运用于儿童教育中。
蒙台梭利曾以蝴蝶幼虫为例对敏感期加以说明。她说,有人做过实验,某种蝴蝶刚孵化出来的幼虫最初不吃厚硬的树叶而只吃小树枝顶端的嫩芽,原因不是它生来知道自己所需的嫩芽位于小树枝的顶端,而是因为它生来最初的日子里对光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性,而这种对光的强烈的感受性自然地引导幼虫以独特的方式爬往明亮的地方,最后到达小树枝的顶端,从而得以享用嫩绿的幼芽。但是,当蝴蝶的幼虫不再需要择食嫩芽的时候,它对光的敏感也就消失了。也就是说,蝴蝶幼虫对光的敏感时期结束后它就可以啮吃较为厚硬的树叶了。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发展也有敏感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儿童处在适当的环境之中,自己便可以于无意识之中悠然自在地掌握某种能力。幼儿学习母语即是最典型的例子,3岁以前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段时间内,儿童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语言,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即使付出数倍的努力也不一定能有满意的成就。
蒙台梭利还论述了敏感期的暂时性,认为敏感期是一种与成长密切相关的现象,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它只持续一段短暂的时期,只要消失就永远不可能重新出现。由此,蒙台梭利认为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敏感期而虚度这一时光,则宝贵的敏感期就会在未成熟的状态下稍纵即逝,造成儿童发展方面的种种障碍,使其无法达到完全的发展。蒙台梭利同时指出,能够完全利用敏感期的并不多见,绝大多数儿童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并未充分利用敏感期,就失去了很多充实自己的机会便长成大人永远地成了型。这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遗憾和损失。蒙台梭利利用织毛线袜这样一个浅显而生动的例子对此做了形象的说明。她说;“老妈妈正在火炉旁打毛线袜子。由于年事已高,眼神不济,经常脱针而不察。等到织完之后,袜子上有多处脱针,因此袜子就不耐穿。与此同理,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错过了敏感期的某一部分,但还是可以长大成人。然而未能够充分发挥本身具备的能力,本来应该获得的强而有力的完整形象将成为遥不可及的幻想。”在蒙台梭利看来,相当多的成年人都存在着“漏了一针”或“漏了几针”的现象,他们可能动作笨拙、不解音乐、缺乏色彩感、不懂艺术、计算迟缓、发音斯哑、书写凌乱、怯于社交、依赖他人、缺乏决断力等,但由于这时已经错过了敏感期,任凭成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蒙台梭利说,如果这些人在自己的幼年时期能够置身于一个准备完善的环境中,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他就可以获得一个完美的发展。
蒙台梭利对敏感期的教育价值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的各种敏感期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内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便可以极大地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关于这一点,蒙台梭利的同事和学生斯坦丁(E,M.Standing)曾经作过贴切的解释,他认为蒙台梭利所谓的“人类的敏感期是……强烈的智力渴求。……是发生在儿童和环境之间的一幕爱情戏剧。……是基于执着的智力渴求基础之上的选择。”蒙台梭利认为,把学习的难易程度归因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或简单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某种学习的难易程度应该以它和儿童该种能力发展的敏感期的关系来判断;同时,把儿童知识的增加说成是随年龄增长而以一定速度增加也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儿童知识的增加并非随年、月、日成正比地直线发展,它有时突然呈爆发状态急剧发展,有时呈停滞状态缓慢地发展;另外,把敏感期的出现仅仅看成是与年龄增长有关的现象也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敏感期的出现对于同一年龄的儿童来说也存在着个别差异。
由此,蒙台梭利主张:不应要求教师按照安排好了的教学计划将预定的内容在预定的时间内强塞给儿童,而是应该开发更有效、更有趣、适合儿童敏感期特点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速度;不应要求教师按一样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而是应该以每一儿童自发的学习为中心,重视每一孩子的个性特征,重视对每一孩子的个别辅导。在蒙台梭利眼里,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敏感期内,只要环境与儿童对某种敏感事物的要求协同一致,该种能力就会自然地、完美地发展;而如果环境与儿童对某种敏感事物的要求相背离,该种能力就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蒙台梭利要求教育工作者善于辨别环境是否适应了某种敏感能力的要求,因为当环境阻碍儿童某种敏感能力的发展时,儿童会表现出一种反抗的情绪,如发脾气、抵制等,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各种敏感期。
蒙台梭利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敏感期及其呈现和延续的时间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各种敏感期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在某一特定的敏感期内,该种能力的发展将为下一个敏感期敏感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儿童就是通过经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不断得到发展的。蒙台梭利对各种敏感期的看法如下;
(1)语言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语言的敏感期在出生后2个月开始到8岁。她说,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是各种发展过程中最艰难与复杂的工作,然而,处于敏感期高峰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远比成人更加巧妙地经过艰苦的努力和自豪的心情完成这个艰难的语言学习工作。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先是对人的声音感兴趣,在感受声音的基础上,对词、最后对语言复杂结构产生兴趣。也就是说,在这一敏感期内,孩子都经历牙牙学语、说出单词、将两个以上单词组成句子的阶段,最后进到模仿更复杂的句子结构的阶段,并进而学习新的语法形式和通常的谈话。
(2)感觉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感觉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到6岁,其中在2岁至2.5岁达到高峰。她指出孩子在2岁时,对细微的物体如成人注意不到的小昆虫、一幅画背景上的小东西发生兴趣并给以极大的注意,这种对细节的关心不仅使儿童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引发了幼儿的有关活动,从而使幼儿的感觉更加敏锐。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感觉的敏感期内,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几何形体、辨别颜色、方向、声音的高低以及字母的形体等,而这些均可以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
(3)秩序的敏感期
秩序的敏感期是蒙台梭利最先发现并论述的现象。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秩序的敏感期在儿童人格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最早出现于儿童2岁左右,大约持续两年,3岁左右表现最为明显。
环境中的所有物体是否放在平常习惯放置的地方?一天的各种活动是否按照自己已经熟悉和习惯的顺序进行?这些问题对于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们最大的喜悦是将物品整齐地放回原来的位置,如果儿童发现桌椅搬离了通常放置的地方、柜子的门被打开了、物品没有放在原来的位置等侵犯既定秩序的问题,就会变得焦躁不安或发脾气。
为了适应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蒙台梭利要求在儿童之家中每件物品都要有固定的位置,而且还规定了使用物品时的规则、方法和具体的动作程度。蒙台梭利认为秩序的敏感期在儿童之家的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她看来,儿童之家中几十名孩子自由地活动而不会发生混乱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所有物品的位置都已经确定,从而使儿童感觉到稳定和安宁。
(4)运动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运动的敏感期处于初生到4岁之间。在这段时间中,儿童喜欢活动而且其动作逐渐完美,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完全熟练某一动作,不仅对身体、对精神的正常发展有所帮助,而且甚至对儿童的人格形成也有影响。”反之,如果这一时期缺乏运动,就要导致儿童对运动缺乏自信、性格上缺乏协调性和精神上的不满足。
蒙台梭利指出,在这一段时期内,儿童开始时是喜欢爬,然后是学习行走,到1.5岁至3岁时,他们又喜欢经常地抓握东西,如打开←→关上、放进←→拿出、搭好←→推倒等,到4岁左右时儿童又喜欢闭着眼睛靠手触摸来辨认物体,并用手和身体做各种较为复杂的动作。
(5)工作的敏感期
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工作。她认为儿童的工作是一种“无意识的工作”,儿童必须通过工作使自己达到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工作的敏感期是3岁到6、7岁。在这一段时间里,儿童像一个“工作狂”,以令人惊讶的热情投入工作。她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男孩从早晨开始进行乘法工作一直持续到中午,午饭后,他第一个跑进教室,取出上午的工作材料又一直工作到回家为止。蒙台梭利不仅仅把工作的敏感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敏感期,更认为工作是各种敏感期的主要特征,是儿童得到各种发展的基础。
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的思想是她儿童观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理解蒙台梭利儿童观思想的关键所在。“在她的学说中,没有哪一部分比之(敏感期)更重要、更具独创性了。”在她之前的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也都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过记述,但只有蒙台梭利从敏感期的角度展开论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意义,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敏感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为早期教育有效地适应儿童的特点、发挥儿童的主动精神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3.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处在连续的和不断前进的发展变化之中的,而且这种发展变化是有阶段性的。儿童在其发展变化的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与另一阶段明显不同的特点,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为后一个阶段奠定基础。
蒙台梭利特别论述了儿童发展呈现阶段性。她曾经以蝴蝶的生长变化的情况来比喻儿童的心理发展。在她看来,儿童的心理发展与仅仅呈现出形体茁壮成长的松树、杉树不同,它不仅仅是长高、变粗的直线型变化,而是类似于蝴蝶的生长变化,即由卵→幼虫→蛹→成虫的阶段性变化,每一阶段和前一阶段相比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是旧的面貌的结束和新的面貌的开始。相应地,蒙台梭利为了使人们更有效地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把与松树、杉树类似的儿童心理变化主要说成是成长,认为这是生物形态的扩大或自我增殖,即重量和体积的增加,是量变而不是质变,把与蝴蝶类似的儿童心理变化主要说成是发展,认为这是达到预定的目标,向制造有机体方向的前进,即质和量共同的、有目的的变化。
根据对儿童认真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幼儿阶段(0―6岁)
这一阶段是儿童为适应环境而自我变化并转换形象的时期。根据儿童是否有意识地适应环境,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0一3岁无意识地适应环境的时期和3―6岁有意识地吸收环境的时期。
①幼儿前期(0―3岁)
这一时期是儿童身心各种能力发展的奠基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儿童在无意识之中通过旺盛的“吸收性心理”的作用大量感受和吸收周围的环境,获得大量的关于周围环境的印象和心理各方面的进步。
幼儿出生后的几周以内,“由于身体活动尚未旺盛,因而最初获得的仅是感觉的使用”。在获得感觉的使用以后,幼儿便开始使用感觉去吸收外部世界中的一切,如幼儿的眼睛开始非常积极地获得外部世界的有关印象,耳朵开始从众多的声响中辨认人的声音,皮肤则通过口唇接触乳房及手的活动来感觉有关刺激……并在以上述感觉为前导的与环境的接触中获得心理的发展。在幼儿的各种感觉发展的基础上,到幼儿1岁左右,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大特征――直立行走和语言开始出现了。直立行走使儿童能够更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环境,使用手握、拉、压等一系列为运用工具作准备的技能得以发展,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能够把存在于环境中的事物和自己的需求表述出来,从而得以和他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在语言出现以后,儿童的言语能力更是随着儿童的成长而突飞猛进。2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尝试着与人进行最初的语言交流,到3岁时,儿童已经基本上理解了周围人们经常使用的语言,并能和周围的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②幼儿后期(3―6岁)
蒙台梭利认为,自然在儿童3岁时划了一条分界线,儿童满3岁以后,便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环境,有意识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从这时开始儿童有了成为一生回忆的记忆。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各种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的时期。她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不像前一时期那样仅仅依靠感觉,更主要地是依靠手的活动有意识地吸收环境,他们有意识地用双手不停地做事、触摸和把握各种东西,有选择地模仿成人的动作,并通过这些活动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心理,直至获得较为完整、系统的心理发展,使各种心理现象初步形成体系。同时,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学习欲望十分强烈的时期。她认为儿童在3岁时会有“书写的爆发”,在这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儿童对读、写、算以及动物学、植物学以及地理、历史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学习愿望,他们为了明了许多问题而不断地提出问题让成人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回事”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提出的问题。另外,蒙台梭利把这一时期说成是性格形成的时期,认为儿童在各种能力均得到发展并初步形成系统的基础上,稳定的性格特征就开始出现。
(2)儿童阶段(6―12岁)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阶段是儿童在安宁、幸福的心态下开始有意识地学习的阶段,是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的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有三:其一是要求离开过去那种狭小的生活圈子;其二是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其三是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因此,蒙台梭利要求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把他们的教育从早期的感觉练习转向抽象的智力活动,并用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来约束他们。
(3)青春阶段(12―18岁)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阶段是社交关系的敏感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团体的一员,并开始具备自尊心、自信心。因此,蒙台梭利主张在个体发展的青春期,必须重视对他们进行社会性训练,帮助他们学习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的一员――公民。
4.儿童心理发展是通过工作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在《教育中的自我活动》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的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她给活动以极高的评价:“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但是,蒙台梭利不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深受福禄贝尔及其追随者推崇的游戏,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工作是生命的本能和人性的特征,她说;“儿童的工作要求象征着生命的本能,……在顺利的环境下,工作会自然地从内在的冲动下流露出来。”她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工作中也发现了儿童有关的“证据”。即儿童喜欢工作甚于喜欢游戏,喜欢教具甚于喜欢玩具,他们在工作或操作教具的过程中丝毫没有表现出厌恶与疲惫的表情。蒙台梭利进而总结说:“不工作儿童就无法形成其人格。……儿童通过双手的工作来建构自我,用双手作为人格的工具,以及智力与意识的表现。”也就是说,工作促进了儿童人格的形成以及智力与意志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3―7岁幼儿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这与她之前教育家的观点不同,与她之后教育家的观点也不相同。但蒙台梭利对工作有她自己的看法,并以她对儿童工作的看法为基础形成了她的教育法。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与成人不同,这种不同集中表现为儿童是“为工作而生活”,成人是“为生活而工作”。具体地说,儿童工作是内在本能的驱使,遵循自然的法则,而成人的工作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和“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生产量”的原则;儿童的工作以自我实现与自我“完美”为内在工作目标,没有外在目标,而成人的工作追求的则是外在的目标,以团体的共同目标为目标或以外在的诱因为目标;儿童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和建构性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一种机械化、社会性和集体性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无人可以替代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经常需要分工来完成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适应环境、以环境为媒介来充实自我、形成自我并塑造自我的过程,而成人的工作是运用自己的智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造环境的过程;儿童的工作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进行,而成人的工作不能拖延、讲求速率和充满竞争。
儿童正是在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工作中,实现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并走上了心理发展的正常化之路。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无意识的工作→心智工作→有意识的活动性、创造性与建构性的工作,都是为了沟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展开人类的自然秉赋,使自己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工作,蒙台梭利主张必须为儿童准备工作材料,以此作为有准备的环境的一部分,从而使环境更适合儿童特点和更有教育意义。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儿童所遵循的一些自然法则,这些法则有:
(1)秩序法则
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是各种物品与环境的关系,即每种物品在环境中应该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和追求,他们对工作材料在环境中的位置有着清醒的认识,有关秩序的工作是他们自发的和饶有兴趣的工作。3、4岁的儿童在使用完工作材料之后,会主动地将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而当他们发现工作材料不在原来的位置上时,他会主动地把它放回原来的位置。如果这些在工作中对秩序的追求能够得到满足,儿童就会感到幸福,他的人格和心理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儿童的心理发展就会遭遇障碍甚至形成异常。因此,蒙台梭利主张给儿童提供有明确秩序的有准备的环境,将各种工作材料分门别类放在适当的位置,使之能够满足儿童工作中对秩序的追求并促进儿童秩序感的进一步完善。
(2)独立法则
蒙台梭利认为所谓独立就是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独自做一件事情。在她看来,儿童自出生开始就追求独立,他们适应一连串异于子宫的环境,通过吸收、模仿和练习使身心逐渐发展起来,并获得越来越多的独立,而由于独立是自由的先决条件,儿童获得越来越多的独立的同时为以后的自由作好了准备。儿童是通过自己的工作寻求独立的,在儿童连续不断的追求独立的历程中,他们仍遵循着独立法则,他们要求独自工作,期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达成自己的独立,而排斥成人所给予的过多帮助。因此,蒙台梭利主张应该帮助儿童向独立之路迈进,但不要给予儿童多于绝对必要的援助。
(3)自由法则
蒙台梭利把自由看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自然在赋于儿童生命的同时也赋于了儿童自由。所以,她认为,儿童工作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蒙台梭利曾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天,儿童之家的教师到校晚了一些,结果到校后发现许多儿童已经取出了自己想要的教具工作去了。她认为这标志着儿童能够自由地作出选择。蒙台梭利认为自由选择工作可以使儿童工作更专心,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同时,可以导致儿童的自我纪律与自我控制。因此,蒙台梭利主张应该尊重儿童的自由,允许他们自由地选择教具和工作。
(4)专心法则
由于是自由选择工作,儿童对工作必然而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对工作的浓厚兴趣就会导致儿童对工作的专心。蒙台梭利曾观察过一个3岁女孩的专心程度;当这个3岁女孩操作工作材料时,蒙台梭利便让其它的小朋友在她附近唱歌、走动,但丝毫没有干扰到小女孩的工作。后来蒙台梭利将她连同她坐的椅子一起搬到桌子上,当她被抬起的时候,她的手仍然抓着工作材料并把它放在膝盖上,等到被放到桌子上时,她又专心地继续工作。蒙台梭利认为有了专心以后才会有儿童的不断工作和对工作材料的重复练习。
5.重复练习法则
蒙台梭利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儿童在其各种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内,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专心致志地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其内在需求的工作周期。据蒙台梭利观察,上述那个3岁的女孩在操作带插座的圆柱体时,尽管周围有许多干扰,但仍然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放进和取出的动作,一直作了42遍才停下来,仿佛刚从梦中醒来而高兴地微笑。
蒙台梭利独特的儿童观尽管存在着一些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仍然具有许多现实性的意义,能够给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改革以多方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