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如何帮助孩子和家长缓解分离焦虑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shanhu 感谢 shanhu 上传 0人参与

     当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走向集体生活时,幼儿和家长都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下面我们截取几个新生入园的场景,探讨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和家长缓解分离焦虑,度过适应期,并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一、强迫分离VS暂缓分离
[案例一]
早上,奶奶陪儒儒玩了一会儿桌面玩具后,准备离开。谁知儒儒一把揪住奶奶的衣领,身子半吊在奶奶身上,大哭不止。张老师跑过来,从背后抱起儒儒,硬生生地将他和奶奶分离。儒儒看不见奶奶,开始大哭大闹,满地打滚。奶奶躲在窗后,时不时探出头来看看活动室里的动静,独自抹泪,不巧被儒儒察觉。于是,儒儒甩开张老师,打开活动室的后门,扑进奶奶怀中。张老师跟着追出来,阴着脸说:“叫你们家长走,怎么不走?快走,快走!你走了,孩子哭一阵就好了。”说着,张老师强行拽回伤心欲绝的儒儒,并威胁道:“再哭,就叫你奶奶不要来接你。”
[案例二]
天天把住活动室的门框,死活不肯进班。“天天,叫妈妈进来陪你一会儿好吗?”李老师的话让天天拉紧妈妈的手进了活动室,坐到位子上。接着,李老师和天天妈妈随意聊起来。10分钟过去了,李老师挡在妈妈面前,摸摸天天的头,拿起他搭的玩具汽车说:“让老师看看。嗯,天天今天真棒!这样吧,你教老师搭一个。”边说边暗示天天妈妈离开。正当妈妈起身要走,天天又开始哭了:“妈妈不要走。”“妈妈要去上班,这是任务。宝宝在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吃饭,睡觉,妈妈一下班就会到幼儿园来接你。来,老师抱抱你。”李老师看着天天,很随和地说。一番道理让天天稍许平静了一些,待妈妈走到门口,天天不忘追过去,带着哭腔说:“妈妈,你早点来接我。”“看,你现在不哭了,妈妈肯定第一个来接你。”李老师肯定地说。
思考:
“案例一”中的张老师采取的是典型的强迫分离,即孩子一旦哭闹不肯让家长离去,教师便要求家长马上离开。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强迫分离”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哭闹的问题,反而会加剧他的分离焦虑,从而使他逐渐形成对幼儿园、对教师的恐惧感,同时也会使家长更加担忧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
而“案例二”中李老师的策略是暂缓分离,即允许家长与孩子在一起作短暂的相处,其间教师热情主动地与家长交谈,目的是让孩子看到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并用抚摸、拥抱等身体动作让孩子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拉近师幼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上幼儿园只是短时间与家长分离,从而帮助孩子调整心态,接受“上幼儿园”这一现实。
对比案例一、二,两位教师在回应幼儿因入园焦虑而引发的哭闹行为时,张老师说“再哭,就叫你奶奶不要来接你”,李老师说“看,你现在不哭了,妈妈肯定第一个来接你”,同样的意思,前者从反面着眼,后者从正面切人,调适效果完全不同,后者更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
二、单一安慰VS转移注意
[案例三]
午餐时,许多孩子以“绝食”或大哭示威,徐老师反复哄劝:“快吃,吃过饭,妈妈就来接你了。”好说歹说,勉强奏效。吃过饭,许多孩子变本加厉地大哭。
[案例四]
下午点心前,孩子们的哭闹声再次响起。此时,董老师带着一群大班孩子走进了小班活动室。大班孩子来到小班弟弟妹妹跟前,有的说着悄悄话:“我知道幼儿园哪里最好玩,吃完、了,我带你去。”有的喂弟弟妹妹吃点心:“你的嘴巴和大老虎的一样,吃得真快。”还有的送上自制的小礼物……不知不觉,活动室里的哭声小了,点心也顺利吃完了。接着,大多数孩子都被哥哥姐姐领着到大班玩区域游戏去了。
思考:
由于亲人的离开,幼儿会感到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常常表现为抗拒或哭泣。此时许多教师往往会花费很多时间去安慰这些孩子,正如“案例三”所述,徐老师虽反复哄劝,但孩子一旦发现教师的诺言不能兑现,就会更加失望,表现为“变本加厉地大哭”。即使有些幼儿的反应不那么强烈,也会消极对抗,表现出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不喜欢游戏和探索,表情淡漠,心情忧伤。
此时,不妨向“案例四”中的董老师学习,适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播放孩子喜欢的动画片,提供新奇的玩具,组织孩子去户外玩大型玩具,让孩子观看中班的游戏活动,与大班幼儿结对开展“大带小”活动,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等等。当幼儿沉浸在新环境中或者得到肯定时,他们的孤独感就会慢慢消除,逐步融入集体生活。
三、关注表面VS满足需要
[案例五]
午睡了,豪豪坐在床上开始放声大哭:“奶奶、,奶奶,我要奶奶……”陈老师走过来,顺势坐下:“来,睡一觉,到时候奶奶就来了。”豪豪变放声大哭为小声抽泣。“豪豪真棒!”以为安慰起了作用的陈老师刚起身准备帮别的孩子脱衣裤,豪豪又放声大哭起来:“奶奶,奶奶……”“唉,豪豪,老师刚刚表扬你。”“老师,你看着我,你就坐这儿看着我。”
[案例六]
洋洋挑了张靠墙边的小床坐了下来,当教师帮她脱衣服的时候,她任凭姚老师怎么与其交流,就是一言不发。躺下后,她将脸转向墙角默默流泪。等安顿好其他孩子,姚老师从“家园配合”墙饰上揭下了洋洋妈妈的照片,然后坐在洋洋的床边,俯下身子轻轻地说:“我知道你想妈妈了,很难过。不过,老师也会像妈妈一样帮助你的。来,让妈妈和老师一起陪陪你吧。”说完,将妈妈的照片塞到洋洋的枕边,并抚摸着她的头,直至她睡着。
思考:
许多幼儿刚入园时,一方面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不知道如何表达。再加上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不如家长那么细致、全面,所以,面对幼儿情绪不稳定的状况,教师如果不深入思考、分析,就难以正确判断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案例五”中的豪豪看似想奶奶了,其实是向教师发出了一种“求助信号”――老师,请陪陪我!而“案例六”中洋洋的焦虑感则外显为沉默、排外,但是,这类孩子的情感同样需要受到关注和认同。姚老师用照片将孩子依恋的对象具体化,并用身体抚触的方式让孩子体验“老师和妈妈一样亲”,从而逐步引导孩子把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教师身上。总之,教师要认真对待幼儿的情绪变化,学会聆听和观察幼儿,在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教会幼儿表达的方法。
四、被动应对VS主动沟通
[案例七]
离园时,小一班的家长都围住王老师,询问孩子在园一天的状况。“哭了吗?”“吃了多少?”“睡觉怎么样?”……王老师有些应接不暇,不知该回答谁的问题,只能粗略地应对:“挺好的。”“不错。”……
[案例八]
离园时,小二班活动室里聚满了家长,他们注视着投影仪的大屏幕。原来,耿老师有意识地用数码相机拍下了孩子在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典型场景,并将其制成了幻灯片,在家长接孩子时循环播放。“妈妈,那是我。”孩子看到自己的形象兴奋无比。“宝宝在幼儿园真能干,会画画了。”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
孩子有入园适应期,家长也有。孩子在园一天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家长关心的话题,于是离园时间成了家长的咨询集会。实践中,我们不妨像“案例八”中的耿老师那样,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手段,更直观、细致地展示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状况,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保教设施和教师的教养态度,对孩子在园生活放心。
当然,在幼儿入园前,我们还可以主动出击,做细、做实家园沟通的文章,如通过家访,调查、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和特殊需要,把握家长对孩子入园后的关注点;组织亲子游,熟悉幼儿,联络感情,并潜移默化地向家长传授一些科学的育儿策略;开展家教俱乐部活动,让家长事先了解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流程、教师的保教职责以及家长如何有效配合等事项,消除家长不必要的担心;邀请家长来园和孩子共同参加半天活动,这些策略都有利于家长和孩子逐步适应幼儿园。
总之,面对孩子和家长的入园焦虑,教师需要爱心和耐心,更需要智慧和艺术,在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思考对策的过程中不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中班科学活动《捉泥鳅》活动反思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