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浅谈幼儿园区域材料调整的艺术

来源: 06abc.com 作者: susan 感谢 susan 上传 0人参与

一.   问题的提出:

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材料是一种间接的教育手段,以上我们已充分认识到材料的先进性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这并不能完全代替幼儿的发展。一位研究游戏的专家指出:“游戏材料只是游戏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没有与游戏有关的直接和间接指导的情况下,游戏材料本身不会有教育意义和可解释性。”。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发展是受到多重综合因素的影响。因而材料投放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完结篇,而是始终顺应幼儿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想充分利用好材料这一教育手段,就需要教师在材料调整中有一定的教育策略。教师的教育意图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的隐藏在材料中,教师主导地位转化为隐性状态。教师间接调控教育过程,儿童则如入“无师”之境。有更多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各种情感。教师根据观察到的幼儿行为,及时调整材料。游戏过程不是单向知识传授和机械模仿、而成了师生双向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过程和儿童人格的自我成长过程。
(一)。当前材料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大多数教师都对材料提供的动态性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行动中却往往表现出“穿新鞋走老路”、观念与行动脱节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 材料调整时间上的整齐划一性。
许多幼儿园仍旧存在着“区域材料调整的检查制”如由园长规定第几周进行区域材料调整,互相检查、评比等内容。或是由于参观、检查、开放等任务、教师加班赶制调整区域材料等现象出现。时间上的整齐划一性,违背了幼儿发展上的个体差异原则,造成班与班之间的统一性,缺乏灵活性、也未使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
2. 材料调整内容上的喜新厌旧性。
    许多教师在材料调整中,经常出现喜新厌旧性。往往在调整过程中,将原有的材料全部抛弃,全部换成新的内容。因而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为追求形式的花哨、新颖、教师不断更新内容。浪费大量精力、脑力,同时也将“继承”的作风抛之脑后。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浪费。
3. 材料调整资源上的浪费性。
除了以上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由于缺乏材料使用的环保意识以及共享意识、因而许多幼儿园出现调整材料过程中的财力吃紧问题,因而往往以减少调整材料频率为主。资源上的浪费不仅让广大教师感到人力、精力、劳力、物力的损失,更重要的是造成教师一种心灵深处的工作疲劳感及压抑。
4. 材料调整目标上的零散性。
许多教师在调整材料中往往出现为“换”而换的意识,缺乏对幼儿材料使用的观察,目标意识薄弱,缺乏材料调整上的系统性及整合性,因而往往出现照搬照抄示范园的材料制作、“脱离本班幼儿发展水平,“捡到篮里都是菜”、,随意更换等行为。造成了园园相似、缺乏个性以及幼儿发展上的不均衡性及零散性。
(二)。材料调整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
许多国内外教育专家的理论也对材料调整的重要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分别从儿童的心理、建构学习的特点、儿童认知发展特点、最近发展区等不同角度阐述了材料对幼儿的帮助及材料调整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型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我们可以较直观地看到:区角活动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而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儿童的发展来自于成熟,来自于儿童与自然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材料提供过程不是固定的。
蒙台梭利认为老师必须投入自己的精力,并且随着儿童发展阶段的不同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老师的首要责任是关注环境和材料。环境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如果环境影响不好,儿童在自己的身体上、智力上和心理上都不会有所发展。即使他们发展也不会长久。同时他又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表达的技能和水平是动态的,是一直变化着的。因而教育材料的提供就应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原则,不能只关注儿童发展的过去,而更应关注儿童发展的未来。只有走在儿童发展之前并能指引发展的材料才是良好的材料。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意义建构是内化理解和探索发现的过程,他受到外在环境的制约,更是个体多元素的系统运转过程。我们提供的材料应适应每个孩子,适应儿童认知能力、社会性情感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适应儿童显性一般的发展和隐性可能的发展。更应适应儿童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
  宋庆龄幼儿园的同行老师们认为当孩子不能好好把握材料的话,不是材料的要与不要,而是认为这种材料前面必定还有个小步骤。研究儿童学习过程,了解儿童是如何学的。材料的调整是从孩子中来,就适用性好。
从以上的问题,更让我意识到虽然国内外教育专家对教师如何以材料为媒介来支持、帮助、发展幼儿的游戏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如何调整幼儿园区域材料仍停留在经验上,困扰着广大第一线教师。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也曾有过散点式研究,但缺乏全面性及系统性,缺乏实证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有着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教师调整的时机、顺序、强度的不同表示了教育目标在材料中的贯穿。它既反映了教育的趋向,也反映了教师在动态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反思。以下就谈谈我在幼儿园区域材料调整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二.研究的方法:
(一)对象:本园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各一实验班,年龄3--5岁。
(二)调查方式:
1、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综述。
2、观察法,幼儿区域游戏活动时教师现场观察记录并分析。
(1)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游戏内容。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3)观察材料调整前后的效果及幼儿使用情况。
三.研究结果:
(一)材料调整前的依据----观察:
观察,是了解及评价幼儿在活动区的兴趣及能力表现、了解幼儿个体和群体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为教师调整材料提供依据。在区角活动中,材料调整的秘诀是要学会观察幼儿对所投放材料的反应。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外显动作和语言表达以及对材料的摆弄状况,分析出幼儿的需求,及时调整材料。它关系到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材料本身效益的发挥,是幼儿成功与材料互动进行建构学习的基础。此时的观察,可以是对游戏的全面观察,也可以是对具体对象的重点观察。可以是有目的观察,也可以是随机观察,可以有即刻观察的分析调整,也可以是过程后的分析调整。这样的观察不仅可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了解儿童社会性情感及其他方面的智能强项;不仅了解儿童的经验背景,同时注重儿童富有个性特质的学习风格;不仅了解儿童建构结果,同时了解儿童建构过程表现;不仅了解儿童建构过程外在的一般的表现状态,同时了解儿童隐含的、潜在的能力倾向。我们试图从多种角度充分的观察孩子,简单易行的记录分析孩子,其价值不是为了评价孩子,而是为推进儿童建构的系统运转提供策略依据。为材料调整奠定基础。  
1.全面观察与个别观察。
由于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既有许多共性的年龄特点又有着来自不同家庭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个性特点。因而通过全面和个别观察既可以使教师掌握来自第一手的信息,对了解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有个共性认识。便于教师比较充分的在群体背景下了解幼儿,并对幼儿做出正确的评价。又可以了解每个幼儿的基本能力、情感、行为和不同的认知方式,并发现每个儿童的潜能和需要。例如在拼板游戏中,教师采用了表格记录方式进行全面与个别的观察。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难度不同的四块拼板,并在其周围设置了“我成功了”记录表格。幼儿可以任意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拼板内容,进行拼图。当完成后,幼儿可采用照片粘贴、记录号码等方式表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可随时通过表格观察到全体幼儿在拼板游戏中的兴趣点、难点以及个别幼儿的情况(包括特别热忠的幼儿及缺乏耐心或一次都未参加的幼儿。)根据这样的全面及个别的跟踪记录,可以进行资料分析,并进行材料调整。例如对大多数幼儿已完成拼板的更换,使教师对全班水平有个总体了解。为部分幼儿提供个别化更难的拼板,对另一部分幼儿的游戏引导等。都是教师对个别有特殊需求的幼儿所提供的材料调整。又如在个别观察后,为不会涂色的新生创设的个别化游戏角---学习涂色;为某些男孩子特别感兴趣的武器内容设置的“这是###的兵器角”等。
2.有目的观察和随机观察。
    教师在材料调整前的观察可能是有目的的观察,也可能是随机的观察。例如教师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教育目标对幼儿游戏进行有目的观察。观察的内容如:对幼儿喜欢的游戏材料、主题、内容的有目的观察;对幼儿社会性水平及认知经验的有目的观察等。这种有目的的观察针对性及目标意识强,对材料调整具有科学的评估作用。经过有目的观察后可分析给儿童提供的游戏时空是否合适,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等。而另一种随机观察相对计划性弱,但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的随机观察能力在教师投放材料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容如在材料投放中对幼儿游戏中产生的问题、幼儿在游戏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的观察,甚至幼儿近来的兴趣等的热点和问题的随机观察。例如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发现孩子们对风筝产生了兴趣,有的孩子自发的用手工纸开始尝试折叠。于是教师将关注到的信息通过投放材料----风筝区,来顺应孩子们的发展及兴趣。结果,此游戏区大受孩子们的欢迎。教师通过随机的观察将日常孩子们的热点融入游戏,使游戏生活化,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      材料调整的时机: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调整的时机与幼儿的发展情况是密切相关的。材料调整的过早,会使幼儿对活动目标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变得无所适从;材料调整的过晚,或许幼儿的兴趣热点就如同昙花一现,再也无法找回。适时适宜地投放调整好材料就如同是“一位随时出现在孩子身边的教师”,既可以支持幼儿的建构学习,又对他们的建构过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及时抓住适时的时机,根据幼儿的需求投放材料。通常在以下情况时投放和调整材料:
1.             当幼儿对游戏内容不感兴趣时。
  当孩子对教师投放的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就应反思材料所存在的问题。
是否太难,偏离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是否太容易,对幼儿缺乏挑战;是否投放时间过长造成厌倦重复感;是否游戏指向太单一,缺乏选择性等问题。因而当遇到孩子对游戏内容不感兴趣时,教师就应敏锐地意识到并进行材料调整。
2.             当幼儿产生问题时。
     例如孩子在游戏书中画图过程中出现了寻找不到内页的问题,于是孩子们产生了“找不到刚才画完的作品,怎么办?”的问题,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出现了种种答案“做书签!”“用透明纸印下来再画!”“记录页码”等好主意。教师在活动后为幼儿在区域内增添了许多辅助材料(包括透明纸、粘纸、笔、小本子)并增设了书签制作区域。孩子们的问题成为了下一个游戏产生的源头。孩子们在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不断的进行着建构学习。
3.             当幼儿产生创造性行为时。
     例如孩子在主题花园区中偶然的行为中突然发现了灯笼的制作方法,教师此时为孩子提供的一根绳子,就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灯笼挂上树的时候,孩子的神情是多么的快乐。可见当孩子出现创造性行为时,教师为其进行的材料调整是对幼儿创造性行为的一种肯定及鼓励,更是尊重幼儿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推动着幼儿游戏的进展。
(三)材料调整的策略:
    先前教师在材料调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大批量的更换。这样的做法既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又未使材料的资源得到最高效益的发挥。因而在本学期的尝试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材料调整中的策略很重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对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资源共享、设置情境、分层呈现等各种方法的变化,就能达到物尽其用,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劳力,创造材料高效益顺应幼儿发展的目的。以下就从目标、形式、内容、时间、空间、材料自身调整等几个实例来介绍几种材料调整的策略。
1.             目标调整策略。
实录一:插花
小三班的美工区中有个插花角。材料提供为:剪成花形的可乐瓶,各色盖塑板剪的小花若干。玩法是幼儿拿小花插入不同的可乐瓶枝条中。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各异。有的按照颜色归类插、有的五颜六色插、有的是对称每根枝条上插一朵花、还有的是这根枝条上插5朵,那根枝条上插6朵。教师产生了困惑:提交教研组讨论:“如果孩子不按照对称及颜色归类的方法插花,教师该如何指导?”一下子在教师研讨活动中引起了争执。有的教师认为孩子的审美观不同与成人。 也许在孩子的眼中不对称及五彩缤纷是幼儿心目中的美丽。有的教师认为该教师目标太单一,指向过分明确。事后教师调整了目标,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行为。小三班中的插花角出现了各式插花。。
 
分析:教师在材料提供中可做预先估计,但不应目的性过强,过分细化目标。教师要关注的是预设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多种事实之间的关系。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根据幼儿的发展,及时调整目标,学着认同、顺应孩子。目标的修正既是对材料利用的再认识,也是对幼儿能力的新发现。
2.             形式调整策略。
实录二:“过生日”的由来
小班幼儿的计算活动内有按大小进行匹配,一一对应等活动目标。可教师根据此目标设计的游戏“敲图章”却未引起幼儿注意。教师在考虑了目标合适的前提下,未进行全部内容的更换。 而是在肯定目标的基础下,进行形式的更换。将游戏形式更换为幼儿喜欢的“过生日”活动。如为小寿星送礼物(按大小匹配);按数字夹生日蜡烛等,受到了小年龄孩子的欢迎。
分析:教师在调整材料时,不应匆忙撤换材料,而应对材料进行分析。在肯定了目标合适的前提下,可考虑将投放的形式进行调整。由于小年龄幼儿对生活情景感兴趣,因而过生日游戏赢得了孩子的兴趣。可见形式的调整正是在寻求最适合幼儿学习方式的一个过程。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智能强项的孩子需要的建构形式也是不同的。
3.             空间调整策略。
实录三:一米的距离
中班建构区域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凌乱的积木四散在地,始终不见完整作品,孩子很容易在游戏中争抢玩具。教师发现后,悄悄的将当中的隔断橱向后抽离。将2块不同区域的建构区合并,形成大区域。并将隔断橱向后移了1米,露出一丝空间,可供旁边区域的幼儿交流。第二天,孩子争执的局面不见了,东方明珠保留下来了。更有趣的是,纸杯花角的幼儿还选用了建构区的积木做泥土,而另一组的孩子用纸杯花装饰花园。。。。
分析:空间的调整是一门艺术。教师根据各组游戏情况,采取扩大、缩小、全开放、半开放、隐蔽空间等方式,为幼儿的不同游戏提供空间保证。例如,大空间为建构区游戏顺利进行提供支撑。隐私小空间为个别化幼儿提供宣泄个人情感的角落,并免受他人干扰。半开放空间又对幼儿之间交流和整合资源提供了机会。因而空间调整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的良方。
4.             时间调整策略。
实录四:两个区域的比较
 
 
教师材料投放
昆虫区
电话号码区
 
一次投放:
幼儿收集的昆虫类资料、印蝴蝶、画昆虫材料、各类昆虫玩具、纸笔。图书
第一次投放:
小圆点粘纸
第二次投放:
数字卡片
第三次投放:
加减法的小卡片
分析:从2组投放材料的对比可见,教师在材料投放和调整的时间不是统一的。当遇到内在序列严谨、有层次的程序性游戏内容时,教师的投放方式采用的是分层呈现。就是通过不断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提示和引导幼儿发现由不精确到接近精确,从很少到逐渐丰富的知识经验。当遇到的信息量大的,开放的主题性游戏时,教师的投放方式是信息量大大提供,幼儿有多重选择的可能性。因而时间的调整是为游戏材料投放的合适时机及多元化提出的新的策略。
5.             内容调整策略。
实录五:一把鞋刷
小一班区域内有整理鞋柜的内容。初时幼儿兴趣不高,稍候教师提供了一把小鞋刷。这下子孩子带劲了。他们一边整理鞋子一边为爸爸、妈妈刷鞋子,高兴的样子引来了更多的孩子。。。。。
分析:游戏中教师通过增添鞋刷调整游戏内容,是考虑到了小班儿童在游戏中过程体验不够,而调整后接近幼儿生活,孩子们喜欢,且材料操作性强。因此,对材料内容的调整可从情境化、主题化的方面去考虑。例如大班的“花边加工厂”、中班的“贴墙砖”、小班的“停车场”等游戏都大获成功。可见内容的调整为研究提供了教育资源、教育思路的整合。
6.             情境调整策略。
实录六:“纸杯花”开了
中一班的纸杯花投放了很久,就是不见孩子的作品出现。只见教师精心编织的一个纸袋孤零零地贴在墙上。纸杯花制作在技能上对幼儿并不存在困难。后来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发现问题出在作品的展示方式上。由于纸袋贴在墙壁上且口大,孩子们制作的花插进去   后,总是掉在纸包内,别人看不见。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失去兴趣。第二天,教师搬来了一个花架,当教师将自己制作的第一朵纸杯花“种”在花架上时,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孩子。 没多久,纸杯花都开了起来。。。。。。
分析:作品展示对幼儿游戏充满吸引力,因此教师在调整材料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对材料本身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整。如作品展示方式的立体呈现、正材料加辅助材料延续活动动机等。。。。。。
四.反思:
在调整材料的实践中,我也不断的在反思自己的工作。开始真正学着了解、倾听、认同、顺应孩子,更进一步的对教育本身的元素有了重新的思考,对自己教育专业化的水平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孩子的发展是我成长的背景和支持,孩子的发展是我永远的追求!
五.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参考文献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玛丽亚。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
 
玛丽亚。蒙台梭利著
地震出版社
2004年
《有吸收力的心灵》
 
 
玛丽亚。蒙台梭利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年
《走学前教育科学化之路》
 
吴晓燕著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2年
《把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宋庆龄幼儿园的案例研究
封莉蓉 周卫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
 
George  S。Morrison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美国教学的艺术》
 
Guy  R。Lefranioisl编
 
华夏出版社
2003年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大班体育活动教案:玩松紧带(一物多玩)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