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浙江省获奖论文)
【摘要】本文围绕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怎样开展改革进行阐述,分析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是教师忽略了幼儿在学习科学中好奇好问、渴望创造的特点,过多的干预和评价影响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学科割裂降低了幼儿学习科学的效果。因此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必须在整体设计上下工夫,把科学教育贯穿在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即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开展“问题教学”和“环境规划”为抓手,以“档案袋评定法”为主要评价手段,满足幼儿不同的学习需求,启发幼儿主动探索生活中、周围环境中有趣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科学对待环境的态度。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教育 整合
教学改革倡导什么?我们认为,应倡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追求教和学的效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 为什么要进行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
(一)好奇好问、渴望创造是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但往往被忽略
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总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地球是圆的,为什么我们不会掉下去?”“为什么螃蟹烧熟后,它的壳会变成红色呢?”“小娃娃为什么没有牙齿?”“为什么外国人讲的话跟我们不一样?”“为什么睡觉时要做梦?”“为什么空调会吹出冷气和热气?”“发现角里的橘子为什么越变越小?”“为什么鱼离开水就会死?”“为什么蝴蝶的翅膀那么漂亮?”“蜘蛛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的网网住?”“花为什么要喝水?花喝水为什么还是要谢掉?”“洗衣粉为什么会变成那么多白色的泡泡?”[1]……他们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地球科学,他们的困惑大多来自周围环境,除了自然环境,还有各种媒体传播的信息。在他们所提的问题中,许多是基本的科学问题,有的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有的甚至还没有答案。
带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幼儿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寻找答案。在幼儿眼中,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尽管有时在成人看来是很荒谬的,因此,他们的思维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但是,“孩子们的创造力并非依赖后天的教化,因为创造力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从出生到童年时期,大脑里的神经细胞要比成年期多,到成年期大脑经历了一个被称为‘修剪’的过程,那些最常用的神经通路更容易在修剪的过程中存活下来,这意味着童年时养成的习惯对今后有巨大的影响,就如‘树苗的弯折决定了大树未来的伸展方向’”。[2]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作为家长,我们都参与了孩子成长的“修剪”过程,因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营方式和用工制度的巨大变化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人。而幼儿园科学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很少看到教师给予幼儿提问的机会,久而久之,造成幼儿被动学习,不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培养。
(二)教师过多的干预和评价,使得幼儿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受到影响
教师们往往出现角色偏差,以自己的教为主,而不是以幼儿的学为主,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过多的干预和评价,忽视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学习,以至造成幼儿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态度,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期待着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认可,而不是关注自身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由于我国长期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知识本位、教师讲幼儿听的现象很普遍,虽然幼教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但是,还存在着重教师轻幼儿的现象,教学内容的确定,往往都是以教师的主观意志决定,不太考虑幼儿是否对所教内容感兴趣。而且教师往往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三)学科割裂,降低了幼儿学习科学的效果
幼儿园分科教学是我国的传统,当然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学科之间互相割裂,学习内容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从幼儿园中班分析,假如教师每周组织两次科学活动,按平均每次半小时算,幼儿每学期只有20多个小时学习科学。可想而知,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艺术、语言、社会、健康等领域的活动中关注幼儿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但这正是许多教师所缺乏的。
二、怎样进行科学教育改革?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大班幼儿丛威尝试用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包装盒(如牙膏盒、纸巾盒、食品包装纸板箱等)和圆柱体物品(如卫生纸卷轴、羽毛球包装盒、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制作坦克,首先他选择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包装盒组合成上小下大的坦克机身,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这一过程是比较容易的。接下来,他想做坦克上的大炮,反复拿羽毛球包装盒、娃哈哈酸奶瓶等在“坦克”装大炮的部位比划来比划去,最后他选择了截面较小的卫生纸卷轴,因为看起来跟他的“坦克”大小比例较协调。但问题来了,怎样把“大炮”装上去呢?他先尝试用双面胶粘,由于卷轴较薄,所以粘不住。在教师的启发下,他采用插接的办法在“坦克”上取孔把“大炮”连上去,成功了。但是他发现“大炮”不够长,于是他又把三个卫生纸卷轴连接起来(把卷轴对齐在外面包胶带固定),可连接到“坦克”上以后不行,太长而且太重,“坦克”老是倒下来,他又用刀子把“大炮”割去一截,不行再割,经过反复的试验,“坦克”初步做成,他兴致勃勃地开始装饰“履带”和“坦克”上面的图案。[3]
在上述案例中,幼儿不用教师去评价对错,作品本身就是最好的反馈,选用什么材料,如何连接,它的比例、重心等等的一系列科学道理,教师用语言恐怕难以让幼儿理解,但操作让幼儿体验到材料的适宜性和力的平衡。而这种经验也一定会在幼儿以后的制作活动中得到迁移。同时,幼儿感受到创造可以使废旧的东西具有价值,从而乐于探索、乐于创造,并且形成不随便丢弃物品的好习惯,进而提升为能源意识。
(一)改革的思路
幼儿为什么喜欢科学?我们认为,幼儿学习科学没有功利目的,他们向往美好的环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幻想,他们喜欢形象、生动的科学,喜欢发生在身边、真实、有体验的科学,教师应让幼儿在了解科学奥秘的探究过程中,能够获得满足好奇心的乐趣。因此,我们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追求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基于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幼儿教育目标、内容与要求,以及《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所提出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内容与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配备的现状,我们认为幼儿科学教育采用跨领域模式较为合理,就是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贯穿科学教育,把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整合到各领域的教育教学中。
(二)改革的依据
1.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
幼儿探究科学是因为他们具有喜欢科学、渴望创造的情感,科学不仅仅是严谨的思维,也体现在丰富的表现力上。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除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学习活动以外,媒体、图书、与家长交流等方式也是途径之一。但是,通过媒体等其他方式获得的科学知识是无意的,而且是零碎的,因此,教师组织的科学学习活动显得更为重要。可是,假如我们每周组织两次科学活动,按平均每次半小时计算,幼儿每学期只有20多个小时学习科学。可想而知,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把科学教育整合到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挖掘教材中科学教育的内涵,巧妙地让幼儿在语言活动、艺术活动、健康活动以及平时的区角自选活动等过程中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2.科学教育的目的。
此外,科学教育的目的也要求我们在教育的全过程开展有关活动,正如浙江大学祝怀新博士在《英国基础教育》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科学教育的目的包含了两大部分,一是理解力的培养,包括对科学概念、知识等的理解,二是探究能力和信心的培养,这不仅离不开科学学科本身的教与学,也同样离不开整个教育过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4]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是不仅是科学知识掌握的过程,也是幼儿科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而且重心应在于幼儿科学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这仅依靠单独的科学领域教学活动是难以令人满意地完成的,需要人们综合运用健康、语言、社会和艺术领域以及生活活动全过程的整合,才能完成当前社会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期望。
3.课程的价值取向。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营方式和用工制度的巨大变化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新时代对我们的课程提出了挑战,我们的课程价值何在?幼儿对于现行课程的适应性如何也值得我们重视。
任何国家都对现存知识总体进行筛选和加工,以构成其学校课程。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中占主导(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即“课程的价值认可”。社会统治阶层不仅对现存各种学科知识进行价值选择,将合其价值取向的学科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从而确定各种教学科目极其具体内容,而且还使课程内容具有相应的观念倾向,即“课程的价值赋予”。艾格赖斯顿认为:课程能否具有统治阶级所期望的功用,有赖于教师与学生的课程实践过程,具体来说,它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重构,又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的适应。[5]无论哪个幼儿园教师,都无法绝对忠实地反映或传递课程所蕴涵的信息,总是通过教师个人的理解,加上自己的世界观等对幼儿实施教学,同时赋予了自己的价值观。
4.国家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们研究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帮助幼儿关注身边的事,切合幼儿实际探索的需要,使幼儿能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的意义,这样的活动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还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自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背景。此外,如何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广大幼教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素质,就应给幼儿一个整体的科学教育,注重各领域教育内容的整合,实现社会、语言、艺术、健康等不同领域的跨领域渗透,因此,建构幼儿园科学教育整合课程,让幼儿在发现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既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是符合《纲要》精神和要求的。
(三)改革的阶段
我们的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年至2002年的幼儿园环境教育研究阶段,第二阶段是2003年至今的科学教育改革阶段。
1.第一阶段:幼儿园环境教育研究与改革。
在研究科学教育的早期,我们率先进行了“幼儿园环境教育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为期3年。如何科学地对待环境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直关注的问题,而幼儿科学素质的养成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我们对幼儿实施环境教育,是以美术教育活动为切入口,并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这样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创新性,既符合幼儿特点,又比较符合环境教育理论。我们认为:幼儿从事美术活动是为了借助这一具体形象的手段去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即环境)的认识与情感。通过美术活动来培养幼儿关注环境、认识环境、参与环境创设。为了使幼儿形成一种整体平衡的观念,我们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在各领域以及日常生活活动中渗透,该课题于2002年12月结题,这一研究成果收录在理论专著《幼儿环境素质教育》(附件1)中。
2.第二阶段:幼儿园科学整合教育改革实践。
继环境教育课题研究之后,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一边继续我们的教学改革实践,一边申报课题,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我们开展了省规划课题“绿色幼儿园发展策略与运行管理研究”,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是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我们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l 教材的选择和处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整合课程的关键是设计思想的整合,要在教育教学整体设计上下工夫,把科学教育贯穿在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我们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基点,启发幼儿观察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生活中、周围环境中有趣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科学对待环境的态度。
实践证明,教材的选择和处理要保持适度的弹性空间,做到预设的内容和生成的内容相结合,并追求一种相对的平衡。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遵循国家和政府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但过于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就可能会发生偏差,一味地追随幼儿,反而会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主张培养幼儿形成多元学习,既有接受学习,也有探究学习,以实现幼儿摄取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能力的提高。适度的弹性空间还包括在时间、空间上,保持既有序又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调整,课程组织要有弹性,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以幼儿的生活环境、关心点为基础。
l 教学的突破点——问题教学。
我们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善于发现和大胆质疑,因为善于发现的人才能有所发明,敢于提出问题甚至在旁人看来是多么幼稚可笑的问题,保持对世界的新奇感,这正是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所表现的良好素质。另外,我们对教师的教学强调给予幼儿提问的机会,培养幼儿提问的习惯。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就有计划地安排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在“幼儿成长档案”、园报《蒲公英》上,都有专门的栏目记录和展示幼儿有价值的、有趣的提问。
我们在每个班级设立“问题角”,记录幼儿提出的问题,并围绕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和分享。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生活中,都让幼儿有机会提出疑惑,教师采取灵活的手段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幼儿的学习需求和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例如:学习“狮子”的时候,幼儿提出了许多问题,“狮子为什么能够成为林中之王?它们吃什么?一天要吃多少?它们为什么能跑那么快?它们的叫声到底有多响?狮子为什么要咬人?……”根据幼儿的提出的问题,教师把问题分类,然后和幼儿、家长共同寻找答案,再组织分享,如有新的问题产生,就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假如由狮子引出了其他教学生长点,那么,就生成了新的教学内容,对原来的教学计划作出一些调整。在问题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关注,更是培养了幼儿质疑的品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获得自信,懂得了获得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途径,在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l 教师的角色——幼儿学习的观察者、支持者、评价者和信息反馈者。
科学教育改革,教师角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试想,假如教师是监督者的角色,严格限制幼儿的行为,或者教师是旁观者,对幼儿的情况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显然不利于幼儿成长。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观察者、支持者、评价者和信息反馈者,在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积极帮助。
教师的观察者角色,使我们时刻关心着每一位幼儿的成长,记录他们的进步和喜好,分析他们的学习需要,为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法学法提供依据。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教师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构建丰富的物质环境、给幼儿足够的自由探索时间、允许幼儿试误。激发幼儿观察和发现环境中有趣的事,并敢于大胆地讲述给大家分享,有什么困惑同样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来,而不会受到同伴的嘲笑。教师又是评价者和信息反馈者,对于幼儿的点滴进步,或者表现出的不足,都及时以适当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孩子和家长,判断和培养幼儿的智能强项,让幼儿成为自己学习的知情人。
l 教学环境规划——合理的时间、适当的空间。
教学环境与幼儿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是理想的环境?应该包含哪些关键因素?我们认为,理想的教学环境应具备丰富的教具学具,合理的教学时间,适当的教学空间。
教学空间规划是教学环境物质层面上的体现。教室的大小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概念,我们这里所指的并不是教室要有多大,而是要为幼儿创设活动区角,要为幼儿准备摆放和操作学具的地方,让幼儿在那里为自己选择学习活动。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教育所期望的认知方面的目标,还有助于他们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能产生思想及能支配时间的人,一个行动者和解决问题的人,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去进行发现的要求[6]。因此,幼儿缺乏自己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将不利于幼儿获得教育所期望的人格品质和智慧能力。
时间安排是教学环境隐性的一面,时间结构是课程结构时间次序层面的表示。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无处不在。如果说丰富的教具学具是构成教学环境的首要条件,那么合理的时间安排是构成科学教学环境的必要条件。时间的安排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节奏的导向,既有集体学习的时间,更有必不可少的自选活动时间,这是保证幼儿个体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
在全日制幼儿园,怎样的时间结构有助于科学教育环境的形成呢?我们认为,首先应保证幼儿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其中1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这是《纲要》明确规定的,也是《幼儿园教育规程》强调的。另外,要保持幼儿独立学习即自选学习的时间和集体学习的时间相对平衡,还要合理安排幼儿的生活活动和午休时间。
l 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它的多元性、开放性和真实性,留下幼儿点点滴滴进步的足迹,如记录幼儿所提的各种问题,幼儿的代表性作品,纸工泥工等可拍成照片,有条件的话可以把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唱歌、舞蹈等刻录成光盘放入档案袋中。这样,能促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观察、了解幼儿的智能结构特征,发现幼儿被传统评估所忽略的强项,从而为调整、扩展课程和开发个别化教育方案提供依据。另外,家长能够通过孩子的学习档案袋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并把孩子在家庭和社区的活动表现记录到档案袋中,更好地形成幼儿、老师、家长的互动,以促进幼儿最大程度上的发展。
档案袋可以经常让幼儿翻看,这样可以让他们反复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快乐的心境。最主要的是能让幼儿感受并反思自己的学习体验,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认知的喜悦,从而获得成功感、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和对学习的积极情感,进而形成自信、主动、快乐的人格特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7]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评价的理念和方式,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渐渐地认识到:单一的测试评估不能反映幼儿生动、真实的发展,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己的智能强项,都有着自己的发展速度,教师、家长应帮助每一个幼儿都实现其富有个性的发展。总之,主体性评价的典范——“档案袋评定法”正在被我们用来评价幼儿的能力和学习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3]祝怀新:《英国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祝怀新等:《科学教育导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5年5月出版;
[5]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美)丹尼尔·戈尔曼等:《每个人都有创造力》,罗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管培红、王益红主编:《幼儿环境素质教育》,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8]管培红、王益红主编:《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手工材料
关键词: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17
- 排队安全我知道 2024/10/21
- 彩色糖果罐 2024/10/21
- 我会穿鞋子 2024/10/09
- 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2024/10/08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