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园备课检查的改进实践(浙江省教研论文一等奖)

来源: 06abc.com 作者: susan 感谢 susan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本文分析了以往备课检查所存在的问题,叙述了改进思路,并依照《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指南》中关于备课检查的规定,结合本园备课检查改进的实践案例,介绍了备课检查的方法和内容: 在备课检查的方法上,介绍了年级组教师互相检查、园领导与年级组正副组长检查的操作方法;在备课检查的内容上,介绍了教学内容、目标与重难点、准备、过程的检查具体要求和做法。最后总结了备课检查改进的实效,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关键词】 幼儿园   备课检查  改进  方法和内容 
《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指南》第二章《保教常规管理》第十五条中指出:备课检查以引导教师提高备课能力、活动设计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为目的。重点关注:教师有否进行主题(单元)集体备课;教材的分析处理是否挖掘教材所特有的价值元素;活动目标是否体现该领域教学的特质……。依照“重点关注”的九点要求,结合我园备课检查的改进历程,笔者将从问题与改进思路、实施过程、实效与设想三方面作如下阐述: 
一、备课检查的问题与改进思路 
(一) 备课检查的问题 
在以往的备课检查中,我们发现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归纳分析如下: 
1. 备课检查不能准确地评价教师备课水平 
以往的备课检查以期末检查为主,检查者是副园长和年级组长,说实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给教师考核打分。由于到了期末,大家手头工作比较多,检查者不可能有很多精力来仔细地阅读教师的教案,同时由于我们对备课检查的内容及要求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检查者往往凭“感觉”打分,这样就对教师不公平。因此这样的检查充其量只能作为教师备课质量的评价参考,而不能反映教师备课真实的水平。 
2. 备课检查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提高备课质量 
由于要很长时间检查一次,教师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前几年,我们实行了分享备课,每周由一位教师主备课,其他教师分享。由于集体备课没有跟进,缺少了大家互相交流,集中改进教案的环节,所以不能很好地利用教师同伴资源;也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提高备课质量。 
(二)改进思路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第一要改进评价者主体,使每位教师参与评价;第二要改进检查时间,研究检查内容及要求,追求检查所带来的实效:即使日常检查与期末检查相结合,使检查与教学联系在一起,以加快提高教师备课水平。 
二、改进备课检查的实施过程 
相对应于改进思路,我们进行了改进备课检查的实践,主要从备课检查的方法和内容两方面着手。 
(一)备课检查的方法 
实行独立备课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分享与参与结合。备课检查采取年级组集体检查与随堂听课、预约听课时的个别检查相结合: 
1. 年级组教师互相检查 
我园从去年开始,确定每星期三为集体备课日,分上下午进行。各年龄段分别由正、副年级组长组织,园长、副园长、副书记分别插入大、中、小班参与他们的活动。活动时,主备课老师先展示自己独立备的课。然后大家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如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各环节的安排与指导策略等。其实,年级组集体检查就体现在其中,因为大家在分享的同时也检查了她的备课质量。一学年下来,每位教师的备课怎么样,各位教师与园领导可以说是比较清楚的,这也为年终考核时教师间互相打分提供了依据。 
2. 园领导与年级组正副组长检查 
园长、副园长、副书记除了检查本组教师的备课情况外,对其他教师的检查则是在随堂听课时进行即时检查:即随堂听课后,请上课老师把教案(由于每个班级幼儿的发展情况不同,在分享备课时,我们要求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再进行修改)和反思发到听课者邮箱,听课者对教案(包括上课、反思)进行检查,写出优点、不足、建议(与上课者交流),并打分(分A、B、C三级), 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评价依据。 
年级组长与副组长除了检查本组教师的备课情况外,对其他教师的检查则是在预约听课时进行即时检查,(预约听课区别于随堂听课的地方是:预约听课是早一天告之要来听课,随堂听课是早10分种告之要来听课),年级组长与副组长检查的方法同园领导。见以下案例: 
案例:小班教学活动设计——按物体的大小分类  
设计者:xxx 修改者:xxx 
主要领域数学活动目标 
相关领域社会●     学习区别物体的大小并把相同大小的物体放在一起。 
●     以愉快的情绪参加操作活动,能比较物体之间的不同。 
●   
主要形式集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20分钟 
重点难点● 重点:能按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 
●     难点:能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作业。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对大小已有初步认识。 
●物质准备:大箩筐和小箩筐,大小雪花片,大小动物卡片,作业纸,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区别物体的大小,把相同大小的物体放在一起。(8分钟) 
1、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箩筐,请幼儿看,哪个大,哪个小。 
2、 请幼儿比比自己的两个雪花片,说说哪个大,哪个小,请幼儿把大雪花片放在大箩筐里,小雪花片放在小箩筐里。 
3、 比比自己的小动物,说说哪个大,哪个小,把大的放在大箩筐里,小的放在小箩筐里。 
(二)   教师出示图片,演示区别大小青蛙和花。(4分钟) 
请幼儿区别大小青蛙,出示花,把大青蛙和大花排在一起,小花和小青蛙排在一起。 
(三)   完成操作材料。(幼儿用书P6)(8分钟) 
1、 讲解题目要求。 
2、 幼儿操作,视具体情况,进行集体或个别指导。 
【活动延伸】 
在益智区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材料。 
自我反思: 
    按物体大小分类在平时生活,特别是整理玩具时,幼儿都有所接触。在活动中我力求给幼儿更多的操作机会使活动丰富多彩,为幼儿所喜欢。 
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是能按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难点是能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作业。幼儿基本上能区别物体的大小并把相同大小的物体放在一起,重点完成。 
在难点的解决方面,我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作业的要求是把大的物品圈起来。我应该准备一张较大的作业纸,在黑板上做示范,除了题意上的示范,还应该包括操作习惯上的示范。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有两个小朋友一开始将物品都圈起来了,还有两个能力强的小朋友(1、10号)粗心了,漏做了一题。因此我临时加了提醒幼儿做作业的顺序这环节。还有两个新生没有完成作业,其实他们在任何活动都不完成作业,可能是因为没上过幼儿园,还有家里人都不重视的原因吧! 
下面我就本次活动其他方面进行反思: 
1、 没有将雪花片事先分好,应该象动物卡片一样放在白盒子里,这样能节省时间。 
2、 第一个环节时,应该把大小箩筐分的远一点,或者分批放,或者制定其它操作常规,免得拥挤,使幼儿产生一些兴奋等不良情绪,不利操作和学习。 
3、 分动物时可以采取另外方式,可以是大的举起来,然后是小的,这样更清晰更易检验,而且便于整理。 
4、 没有可幼儿充分的提问时间。 
5、 坐作业时应该让幼儿坐好完成,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简单就就地解决。 
【xxx的评价】 
一、优点 
1.目标能从幼儿作为主体发出,重难点定位比较准确。 
2.过程设计有时间安排。 
3.在第一环节中,可见排除颜色干扰比大小,到排除不同物体的干扰比大小。 
4.从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来看,可见匹配从实物到图片。 
5.尽量让全体幼儿多操作,并注意检测。 
6.能及时发现幼儿的错误进行纠错。 
7.反思能从设计意图和重难点方面着手,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修改方法。 
二、不足 
1.环节二、三标题没有“为什么”,教案中没有考虑什么时候让幼儿提出问题。 
2.白盒子里有多个动物,是不是把所有的动物都对应放,有些幼儿不明白,与教师的要求不符,教师没有进行解释与处理。 
3书面作业前教师使用幼儿用书进行作业要求的讲解,不清楚,旁边的幼儿更是看不到。 
4.教师讲解:XX比XX大,:XX比XX小,幼儿不能理解。 
    三、建议 
1.建议尽量练习写“为什么”,如,第二环节,可以:“按情景图和红花大小贴青蛙,感知根据大小匹配相应的物体。第三环节可以:“操作圈出大物体,练习区别大小” 
2.做练习可把练习题放入电脑,在小班后阶段,可以用“例题”讲解的形式,不要直接用练习题当中的题目。旁边的幼儿可以坐到前面来。 
3.把XX比XX大, XX比XX小,变成:“XX和XX比,哪个大?哪个小?”,到后期,才进入“XX比XX(大小、多少、长短……)” 
(二)备课检查的内容 
关于备课检查的内容,我们重点关注有效性,涉及到教学内容、目标与重难点、准备、过程。以下将结合相关案例展开: 
1.       教学内容 
适宜的内容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我们选择了以《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教材为主,辅之园本教材和其他版本的教材。无论是主教材还是辅助教材,我们都要求教师从以下方面进行精心选择。 
(1)内容的价值 
在内容的价值方面,我们要求教师作这样的思考:你所选择的内容是远离幼儿生活的还是贴近幼儿生活的?会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吗?它对幼儿的发展有多少价值? 
同样的教材,由于教师对价值的理解不同,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如同样是大班活动“地球招聘清洁工”,有两个老师作出了两种不同的内容取舍:一个教师下载了大量的“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幼儿观察,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而另一位教师却本着培养幼儿积极的环境情感为主,从自我责任角度出发,把“污染”的负面影响减少。请看她的活动流程:地球是什么?说说地球上的事———家里脏了,谁来打扫?森林脏了,谁来打扫(除了乌鸦?还有谁?)海洋脏了,谁来打扫?(除了海鸥,还有谁?)草原脏了,谁来打扫?(除了秃鹫,还有谁也是清道夫?)……—引出清洁工——他们这样做,好辛苦!怎样才能让他们不辛苦一点?你能做些什么?本人非常赞同第二位教师的内容选择。 
(2)内容的适宜 
教材适宜不适宜,需要我们认真选择。有些教材拿来就可以用,而有些教材则需要进行一些改编。如王老师就对中班儿歌《不怕冷的大衣》进行了如下改编:(下加线加粗部分为改编部分) 
中班儿歌《不怕冷的大衣》 
教材改编:《不怕冷的大衣》是叙事性的如同故事般的儿歌,原教材的诗歌内容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够压韵,太为平铺,没有诗歌的韵律美与对仗美,孩子不容易记。于是,我就将诗歌作了一番改动。 
(原)不怕冷的大衣          (改编后)不怕冷的大衣 
刮着风,下着雪,                      刮着风,下着雪, 
好冷好冷的天气,                      好冷好冷的天气, 
小兔不敢出门去。                      小兔不敢出门去。 

奶奶打电话——                        奶奶打电话—— 
她有不怕冷的大衣,                    不怕冷的大衣要不要? 
不过——                              要! 
要小兔自己来取。                      想要你就自己取! 
戴上帽子,穿上棉衣,                  好! 
小兔往奶奶家跑去。                    小兔就往奶奶家跑。 
甩开胳膊大步跑去,                    跑呀跑,跑呀跑, 
小兔身上直冒热气。                    浑身上下直冒汗。 
 跑到奶奶家里,                      奶奶见了笑哈哈: 
小兔就要大衣。                       “喏——           
奶奶笑得岔了气:                     不怕冷的大衣给你了!” 
“哈哈哈,你瞧你——                       
浑身上下冒热气,                        
哪里还用不怕冷的大衣。”                 
 ……………… 
(3)内容的容量 
我们经常在听课中碰到这种情况:一节课上到45分钟甚至到1小时,这当中有多种原因:有的教师心中没有时间观念;有的教师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的由于学科特点容易造成拖长时间,如有些数学课往往会发生前面部分环节多,时间长,到了“作业”部分幼儿听教师讲解要求时注意力就集中不起来了,从而影响了操作效果。 有一位专家说:“不要试图在一个活动中把很多东西给孩子”,要在单位时间里干好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心中有时间观念,请她们备课时每个环节都写出预定时间。对于这个问题,也经历了“不理解—学习反思—达成共识”的过程:开始,有很多教师不理解,她们认为:只有幼儿有兴趣,多长时间都行。甚至有教师认为讲时间就是死板。后来我们就组织教师重温幼儿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大家认识到,一个内容不一定非要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完成,可以用两个或多个课时,有的还可以延伸到区域中。 
2.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目标的内容与表述 
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和归宿。在备课中,教师往往会重过程轻目标,有的老师在目标的定位上不加考虑,完全按照教参一字不落地复制。其实每种教材都有一个修订、完善的过程,而且每个班级幼儿的特点、能力都不一样,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针对教师目标制订的大而空、不可检测等问题,我们提出了教学目标制定要求:具体、清晰、可操作、可检测,要求教师斟酌教学目标的表述。看下面的“好玩的轮胎”目标案例: 
案例:大班健康《好玩的轮胎》 
(原目标)                             (修改后目标)  
1. 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1.能把轮胎运到指定地点; 
2.“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2.能快速地推轮胎,准确地投篮, 
规范地交接,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想出并尝试三种以上玩法,并准确地表达出来;学习老师与同伴的多种玩法。 
修改理由:“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和“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些目标大而空,且对于只要有小组比赛(或有合作)和有幼儿自由发挥环节的任何活动都可用。其中第一目标为:练习推、钻、投掷的动作,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可见其发出主体不统一,“练习推、钻、投掷的动作”发出主体为幼儿,而“”发出主体则为教师。所以本人认为应根据幼儿的实际和活动内容制订具体明确、可检测的活动目标,并以幼儿作为发出主体,即关注“幼儿在这个活动中发展了什么?”。 
比较原目标与修改目标并阅读其修改理由,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师对目标的重视与把握。我们认为原目标打分只能打 “C”,而修改后目标就可以打“A”了。 
(2)重难点的定位 
有时我们在检查备课时,往往觉得教师对重难点把握不住,有些活动看起来就是拼凑型的,从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的,但重点突不出来,难点要么没有要么很难。因此我们加强了对重难点定位的研究和检查。我们认为,首先我们来找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检查要求。 
问 题                                  要   求 
拼凑各科内容,时间安排不合理     理解整合含义,找准整合点,突出主题 
没有难点,幼儿在原有经验上踏步   设置难度,实现“跳一跳,能摘到”目标 
难点太难,大部分幼儿不能克服     难点应该大多数幼儿通过努力能克服的,而且克服了难点对幼儿的发展具有较大意义的。    
我们通俗地讲:重点就是要求所有幼儿都要掌握的东西;难点则是在掌握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教师对重难点的定位问题有了明显的改观。举个例子,有一段时间,大家都比较重视幼儿的“记录”,但把握不住应该怎样根据幼儿的年龄段设计让幼儿记录的方式,有的教师在小班上学期就让幼儿个体记录了,结果幼儿根本记不了……,后来我们就“记录”问题学习了相关理论,请教了相关专家,大致上有个“难度定位”了。如中班上学期适宜:大表格,统一教师记录,幼儿认同;中班下学期适宜:小组记录;大班适宜:小组、个体记录——汇总。当然这不是一个真理,必须得这么做,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水平和学科的特点作出一定的调整。 
3. 教学准备 
准备包括经验准备和物质准备。教师往往重视物质准备,忽略经验准备。试想,如果大多数的活动幼儿没有一点前期经验,那是不是有“不适合用来上课”的嫌疑?虽说教师相对来说比较重视物质准备,但对准备的材料的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分析,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加强了对教学准备的指导和检查。 
(1)经验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     通过多种活动丰富相关知识经验、操作经验等 
家长的准备:     运用网络、书本以及自身经验,丰富幼儿相关经验 
如有些课需要家长配合在网上搜集一些资料,并让幼儿事先有准备。然而实际上家长合作搜集了材料后就没有进行整理和介绍给幼儿,课前教师也没有很好地了解,幼儿就不会较熟练地介绍。这样在上课时,介绍的幼儿讲不清楚,听的幼儿没有了兴趣,浪费了资源。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可以有意识在在课前进行准备,如先引导一些幼儿进行简练清楚地讲述,先演练一下,或请家长帮助幼儿准备。 
(2)物质的准备 
在物质准备方面,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和检查的: 
▲材料的结构性 
有的教师对于材料的结构化很少考虑,而教参上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就导致教师对这个问题的不敏感,有时反思活动不成功的原因时也没往那方面想。举个典型的一个案例:“磁铁能吸住什么?”,教师提供的材料很多,有纸、布、娃娃、钥匙、积木…………,结果幼儿“探索”的结果是:磁铁能吸住钥匙。设想一下:如果就提供两种材料,如娃娃、钥匙,但娃娃有多个,它们是不同材料做的,钥匙也同样,可想,提供这样的“结构化”材料,就不会出现案例中的问题了,能使幼儿通过探索得出“磁铁能吸铁”这一结论。 
▲材料的清晰性 
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具有图片和课件,无论哪样,我们都要求“清晰”,即全体幼儿都看得清清楚楚。如一次听课中,教师让幼儿观看网上下栽的“河流分布图”,结果看不清楚,反倒原有的“中国地图”很明显。又如好多次我们在听数学课时,教师讲解例题或者讲作业要求,都是拿“幼儿用书”来讲。想一想,这么小的“幼儿用书”怎么能让全体幼儿都看得清楚呢?所以我们建议教师用ppt做成课件放在电脑上操作。总之我们强调准备教具不能想当然地觉得什么好就什么好,应该实地地试一试,哪个更清晰。 
▲材料的典型性 
教师和家长搜集的资料都要考虑典型性,紧贴教学目标。如有一次听关于国庆节的课,结果教师所用的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却没有较强的节日气氛,因此影响了上课质量。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需要家长配合,如有些课需要家长提供照片,但是家长却不愿意把照片洗出来,这样幼儿带来的照片有限且不一定具有典型性, 所以我们建议教师这样做:可以请家长把照片直接发给教师,教师从中进行筛选,上课时直接在电脑上放出来。 
▲材料多少的合适性 
我们在看课时经常发现教师对材料(特别是幼儿操作材料)多少的把握不是很好。有时太少,不能满足幼儿的操作需求,甚至会造成幼儿间互相争抢;有时太多,弄得幼儿不知所措,无从选择。这两种情况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在检查评价时,比较关注教师提供的材料多少的合适性。如在一次大班科学磨课活动— “运沙”中,教师准备了10个大盆,其中5个盆里装着沙子,5个是空盆子。教师设计把幼儿分成5组,每组幼儿利用各种运沙工具把沙盆里的沙子运到对面的空盆子里去。结果第一磨发现提供的沙子太多,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而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运很多沙子,而重点是引导幼儿组内合作,并根据沙子的多少选用合适的工具运沙,即重点在合作和运沙的方法上,因此该教师在第二、三次磨课时,就减少了1/3的沙子。 
▲材料取放的科学性 
为什么要把“材料取放的科学性”作为检查评价的一个项目,先来教学现场看看以下情景: 
情景一:中班园内公开课,周老师执教“火箭飞上天”的科学活动,忽然找不到“示范火箭”了,她记得刚才是放在琴凳上的,可怎么找也找不到了。没办法,黄老师赶紧去重新做了一个。 
情景二:教师请幼儿每人在布袋里拿一个玩具,(这些玩具只不过是颜色不同而已,)结果化了很长时间。 
情景三:大班科学活动“运沙”:教师把运沙工具放在远处,也没有作介绍,结果先到的第一组幼儿都选择了新颖工具——簸箕和刷子,导致第一组幼儿运沙速度最慢,而其他组幼儿运沙到最后无法处理掉在地上的沙子,也无法运干净所有的沙子。 
从上述情景可以看出,材料取放的科学与否肯定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其实教师如果对“材料取放的科学性”有过思考就很容易避免。如“情景一”中教师把“示范火箭”放得高一点、“情景二”中教师把玩具放在箩筐中、“情景三”中教师把运沙工具放到幼儿的前面,先作介绍,然后请20个幼儿同时去拿。就不会出现上述情景了。 
4.教学过程 
清晰的思路、适宜的方法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为了抓住关键,我们从教学环节、提问设计、观察指导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价: 
(1)环节内容的完整性 
在教案中,我们要求教师每个环节都包含“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环节的小标题中体现做什么?为什么?,小标题下面体现“怎么做?”,以前教师的教案中往往只有“做什么?”、“怎么做?”,而没有“为什么?”,所以对于每个环节所指向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目标的达成度。 
案例:大班教学活动设计——学习8的组成  
活动目标: 
●学习8的组成,了解8有7种不同的分法。 
●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互换关系,能有条理地归纳数组成的规律。 
●能独立完成作业,并学会检查别人的作业。 
………………………… 
活动过程: 
一、幼儿操作  
1、教师讲解操作方法。 
老师给你们8颗豆子,放在两个杯子里,请小朋友把两个杯口对齐,然后双手摇动连在一起的杯子,摇一会,突然停止,将两个杯子分开,看看每个杯子里各有几颗豆子,然后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了解8有7种不同的分法。 
3、看看同伴的记录结果,进行补充。 
4、归纳整理。 
请幼儿观察自己的操作结果,想想用什么记录方法不容易出错,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启发幼儿用互换、互补规律记录分合式。)在白纸反面按规律写下8的7种分法。 
二、游戏:猜豆  
做好作业的幼儿互相检查 ,然后玩游戏“猜豆”。一幼儿两手放身后,把8颗纽扣分别放在两只手中,另幼儿要根据他手中纽扣的数量来猜另一只手中的数量。 
三、幼儿作业  
1、教师讲解作业: 
(1)分隔点图 
请幼儿有序地用线分隔点图,并按照不同分法记录8的分合式。 
本活动设计的案例是比较明显的只有“做什么?”和“怎么做?”,而没有“为什么”的典型案例,如果我们单看环节小标题,根本看不出这个环节到底为了完成哪个目标。只有看完整个教案,才能感觉到每个环节基本的目标指向性,但这只是我们的猜测,真实的意图到底怎样还不是很明白。所以我们强调一定要在小标题上把“为什么”写出来,这样既使自己理清思路,又能让分享者明白意图。 
(2)提问设计的科学性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有人调查说老师设计的问题30%可以用是和不是来回答。这没有建构。60%可以通过反复练习,简单模仿,对事实的记忆来回答的。只有10%是些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对教师提问设计提出了如下要求: 
问题是有价值的,能够促进幼儿在活动中对活动目标的感知和理解的; 
问题是能够引起幼儿认知冲突的; 
问题是能够让幼儿主动建构的。 
(3)观察指导的针对性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教师在幼儿操作、探索活动中,不知应该干什么,不知应该怎样指导,有的包办代替,有的无所事事。本人认为教师首先要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怎样介入,首先不要妨碍幼儿操作、探索,在幼儿遇到问题时适时地以“引导观察、比较”、“提供支持性材料”、“引导讨论”、“促进体验”等方法“帮助”幼儿完成操作、探索。 
在这里,举一个“怎样关注幼儿学习的个体差异”的观察指导的例子:“乌鸦喝水”:教师让幼儿把干枣、蚕豆、花生种粮食(10以内)储存起来,每个储存罐里装一种粮食,装满是几颗,把它记录下来。结果数数记录时幼儿有多种方法,有的是一颗一颗数进罐子里、有的可能忘了数,倒出来数:倒出来数的方法也有不同,有的一颗一颗数,数一颗把这一颗推到一边,而有的幼儿则在点数,因为食物倒在一起,始终数不清楚;还有的在群数,两颗两颗数,可见,幼儿的数数策略和能力有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对数不清楚的幼儿,则在“怎样分清哪个是数了的,哪个是没数的?”上进行启发,而对一颗一颗数的幼儿,则以“怎样数得快”上进行启发。 
三、改进备课检查的实效与设想 
备课检查的改进,对教师的评价更加公正、公平了。因为除了同年级教师的日常评价,每位教师还要接受园领导和年级组正副组长的随堂听课和预约听课十多次,这样相对来说,评价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备课水平。 
通过备课检查的改进,教师的主体意识增强了,每个教师既是备课者又是检查者。因为每个教师的备课将受到同年级教师和领导的检查,这样就促使她们更加认真地对待备课,尽力做得更好;通过备课检查的改进,教师的备课规范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比如以前一些教师经常忘记写重难点,可见在她们的心中重难点不是很重要,可写可不写。现在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不但不会出现漏写重难点的情况,而且在定重难点时能根据自己本班幼儿的能力、特点来定,准确性增强了。还有很明显的一点是,在教学过程的环节小标题上大家都普遍地重视“为什么”,从不会写到学着写再到写得好。总之,通过备课检查的改进,促进了备课质量的提高。 
然而我园的备课检查正处于不断探索和改进中,我们将根据《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做出必要的调整,特别对“重点关注”的九点中没有引起重视的部分进行研究,制定出较具体的检查项目。使“备课检查”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助推器。
作者 王益红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儿童谜语大全(动物类)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