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父母更需要接受家庭教育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anly 感谢 anly 上传 0人参与

    我们到底疏忽了什么?  今天我看到有很多年轻家长来到这里,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样的讲座一向都是爷爷奶奶更有积极性的。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讨论家庭教育,年轻家长更有必要。因为家庭教育早期抓好了,可以事半功倍。  这些年,学校的教育改革进行得非常火,在座的我想也有老师,比较清楚改革遭遇的阻力。校长和老师们讲得最多的是——我们的家长逼我们进行应试教育。

    学校搞素质教育,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家长不干,家长说,高考那把大刀悬在那里呢,让我们怎么办?    用苏州大学一位教授的话来说,这是全社会教育素养和教育发展的不对称。每一个家长眼睛盯着清华北大,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很难承认孩子间的差异,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孩子的事实。家长认为只有应试教育才能实现自己的这个愿望,所以,现在的学校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一起上。

    可是,孩子的日子怎么过?他们的感受如何?他们的生命质量又究竟如何?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到底有没有?家长不到最后时刻是不清醒的。

    我常看报纸上说,大考前哪个孩子自杀了,几天前还登了一个自杀了的硕士生的父母的反思,这确实值得研究。父母已经把孩子培养到了硕士,按照我们通常的观点来看,孩子都已经成才了,怎么最后的结局会这样?我们到底疏忽了什么?这个我们应该好好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究竟有哪些自身素养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很多家长不懂。
 
    有的家长会说自己的文化低,不会管,那就让别人去管:为了让孩子多学一点,给孩子请了很多门家教,送到老师家里去,或者索性就让孩子寄宿在老师家里。

    但是否家长的文化水平高,就能把孩子教育得好?其实也不是的。在一所大学里有一对教授夫妻,他俩无论是学识还是品行都很好,但是两个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一点都不像父母,很不要读书,也不长进,让两位教授没有面子,感到自己的一生非常失败。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了解了一下,那两个孩子小时候是在乡下,跟着祖辈长大的。问题就在这里。假使家长自己有很好的文化素养,但是这些文化素养没有直接作用于孩子,那么也是空有满腹诗书。

    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孩子的人格结构在两三岁时就开始形成。虽然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但是小时候最重要,那个时候所有的基础——习惯、爱好、兴趣、价值观都刚开始形成,你把他引上路了,他自己往前走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没有好好引导他,那么这些习惯、兴趣、价值观就会一片混乱,以后再改就需要花很大力气。
 
    最近北京电视台在放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做《真情不眠》,讲的是父亲卖血供自己孩子读大学,但是孩子却在城里吃喝玩乐,还吹嘘说自己的父亲是包工头,有钱;后来因为学习成绩很差,有很多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开除了,但孩子还不以为然,骗家里说自己在读书。这样的剧情不是虚构的,真实生活中有很多。   

    现在的家长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条件,拼命地给孩子选学校,从挑幼儿园一直到挑大学。很多家长都是工薪阶层,有些夫妻俩的月工资加起来也就一两千块钱,择校费动辄就要好几万元,他们也舍得花,他们说要为孩子创造条件。
 
    一年级学生盼台风,其实现在的孩子都很努力,比我们大人都要辛苦。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愿意学好的。但是不明白的地方就在这里,既然环境也好了,孩子也很努力,大学近年来也一直在扩招,为什么教育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不断会有问题出现,有孩子杀父母的,有自杀的,有小小年纪就厌学、失踪的。

    有一个家长告诉我,台风“麦莎”来了的时候,孩子很高兴,说台风来了真好,可以不用上学了,台风还来不来啊?这个孩子才一年级,才上了几天学啊!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不喜欢上学了,其实这不能怪孩子,肯定有客观原因。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但是哪个最重要?我认为是家庭教育。有人说家庭教育让人们琢磨不清,没有价值标准好衡量。其实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心,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家长天天都在影响、教育着孩子。

    我刚参与浙江省侨联留学生十佳家庭(家长)的评选,有个家庭材料写得很朴素,叫《让兴趣做主》,差点被我们疏忽。后来仔细一看,真是了不得,他们家里的孩子都非常好。其中一个孩子曾是德国海得堡大学的教授,研究量子信息,在国际物理界获得多项开创性的成果。在德国他有着优厚的待遇,德国方面也百般挽留,可是他还是回到了中国,因为他奶奶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要他国外学成后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国。现在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当教授,因为成绩卓著,2004年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家长的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家长不应该是老师,有句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是不太赞同的。我认为这句话远没有点出家长重要性。家长不是老师,老师是教学生知识,家长是孩子人生的引导者,是孩子教养的预见者、把握家庭教育方向的舵手、孩子的榜样、孩子成才的助手。
 
    美国心理学家史坦堡说,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凭直觉做。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很有道理。每件事都是教育,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并且你的言传身教是没有预先备过课的,你凭的是你的直觉。这是与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   

    家长和老师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老师都是专门培训过的,学校是按照年龄划分来教育孩子的,但是家长不一样,家长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孩子的成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学校是知识的传授,而家长是情感、意志、价值观的传授,家长要是也去充当老师,孩子得到成长的营养和动力就会很少。    

    关于家庭教育,史坦堡提出四个原则:一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二是父母要制订规则,按照规则来约束孩子;三是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性;四是确立并实施教养子女的目标。因为家庭教育是“凭直觉”的,所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就非常重要,素养决定直觉的水平。家长应该知道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原则,能够分辨家庭教育中最复杂的问题。比如孩子在2岁~4岁的时候,是对生活秩序的敏感期,2.5岁~6岁的时候,是对社会规则的敏感期,那个时期也就是在进小学前,是在家庭中。可是怎样让孩子又守规则又有创造力?这样确实很难,这需要一种智慧。    
 
    对家庭教育素养的认识

    一、家庭生活方式对孩子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家长需重视对其的选择、创建和调节。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长忙于工作,虽然回家也和孩子谈天,但日常生活不是交给保姆,就是让孩子去寄宿学校。孩子应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让孩子和保姆一起,孩子所有的事情,保姆都会包办,这样的教育质量肯定低下。    

    有一位家长,事业有成,忙于工作,为了孩子的成长,他精心为孩子挑选了一位老师,让孩子寄宿在老师家里,和老师共同生活了6年。孩子成绩好、品行好,当了班长。但是这位家长找到我的时候还是觉得很郁闷,他说有两点很糟糕,一是孩子没有任何兴趣,做完作业后宁愿坐着发呆,也不愿意出去和同伴玩,说玩那些没意思,但什么东西有意思呢?没有!另外,就是孩子不敢负责任。如果成人以后也是不敢说不敢做,这样的人有什么用? 这位家长给孩子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孩子学到的就只能是他老师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其实即使你在家时间很少,总是可以抽空和孩子多聊天来传递你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现在他看着儿子,觉得好像是在看别人的孩子,因为孩子的情感、价值观都与自己的不一样。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要重视环境对价值观的导向问题。在有些家庭里,家长整天无所事事,在家里打扑克、搓麻将。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就不会太勤奋。有几份调查表明,在城乡居民的储蓄中,为子女教育的储蓄超过了住房和养老储蓄;子女的花费远远高于父母,花在子女身上的开支已经占了夫妻收入的50%以上。   

    有对夫妻,月收入加起来就1000元左右,但孩子要买手机,一下就花了2000元,孩子还嫌不够好。过了一周,孩子就把手机弄丢了,嚷着又要买手机,夫妻俩又借钱帮孩子买了一个。我们要想想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呢?是谁使得孩子这样不为父母着想呢?是父母自己。家庭文化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阳光、空气和雨露。在很多方面,父母是不可替代的。作为父母要担当起自己的职责。   

    二、要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合理建构。要有效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多种教育资源通力合作的态势。在家庭教育中,要看清影响因素有多少,要懂得如何选择和鉴别。现在的孩子,从小被电视、电脑包围着。从教育角度来说,3岁以前的孩子,最好让他先爱上书,大点以后,再接触电视,使孩子先入为主地喜欢看书。自从出了佛哈女孩XXX,众多的家长都有了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哈佛的愿望。但你了解过吗?哈佛是什么样的大学?它是一个培养世界公民的大学,是一个让学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大学。那么你的孩子是否有成为世界公民的潜质?国内的教育与哈佛的教育怎么对应?如果你想实施你的计划,要不断引导孩子思考、探索这些问题,把教育培养落到实处。
 
    三、家庭教育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的主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得到充分发展。    孩子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悟、体验而获得发展的。有一个家长,他在孩子幼小时从不刻意让孩子学什么,而是给足孩子玩、游戏、个人兴趣的空间和时间,从中不断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发现孩子的“材质”。他懂得“恰如其分”地引导,不仅让孩子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最后又脱颖而出,由一只丑小鸭变成一只白天鹅。     

    四、家庭教育是通过创造性的爱来表现的。    家庭教育是通过爱来表现的。爱的本质是给予他人成长、发展的能力。家长要有爱的知识,爱的能力,爱的智慧,爱的艺术。让孩子受到感染,有体验,能理解,懂感恩,有回报。有些人沦为罪犯,正是因为小时候缺少父母的关爱,才会对社会、对他人从心里产生仇恨。    

    创造性的爱的实践,表现为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氛围,细致地观察孩子,重视个性教育。一定要明白,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是完全正常的。去年有本书叫《十八岁的计算机天才》,说的是有一位少年,读书成绩不好,却对计算机游戏非常有兴趣,他妈妈看看他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就让他去读了电子职业高中。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单位局域网的管理人员,她常常为儿子带来最新的游戏,不断提供新鲜的知识,不断告诉他计算机还有什么用。在她的鼓励下,儿子越来越感觉自己知识的不足,开始自觉学习。妈妈还不拘学历文凭的限制,和孩子商量,毅然让孩子退学自学。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孩子在18岁那年办起了自己的公司。   
 
     初中是很多孩子发生变化的阶段,很多家长容易对孩子失去信心,觉得很失望。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不愿意学好的,怎么才能让他们在现实中奋起呢?要让孩子自信成才,关键是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要有警觉的教育意识,把正确的理念化为实践。    

    有一本书叫《我只养你到18岁》,书中的这位家长自己是教育硕士,他对自己的孩子说我只养你到18岁,18岁以后你应该独立了。“我只养你到18岁”的理念很先进,我很赞同。18岁后,要学会独立。但是家长在让他的理念怎样得到孩子认同的过程中做得很不够,后来,孩子对父亲当年让自己退学表示了不满。    

    在教育中,人的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要调控孩子的思想情感和能力。要懂得什么时候要坚持,什么时候需要等待。有个初二的孩子,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意去上学了,父亲尝试了很多办法还是不行。最后只有一个方法:等待。过了半年,那孩子自己想上学了,换了个学校后竟然还当上了班长。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了解到,孩子青春期的有些表现属于正常。我非常佩服爱迪生的妈妈,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爱迪生不是个好学生,只有他的妈妈没有放弃他,才有了这个发明天才的出现。    
      
    父母永远应该对孩子充满期待。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让评价成为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