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
作者:陈颖
摘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主要表现在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具有审美特征的课程设计,关注价值和联系的课程内容,问题引领的课程组织,可选易行的课程实施原则以及强调收获与生成的课程评价等。这些课程理念和教学设计对促进我国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观;课程设计;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师们如何将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它们不仅包括对新课程理念、知识如何领会,而且还包括课程实施中的一系列问题,如新课程设计的课堂示范、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方向、课程资源的开发租利用等等。这些在国家和省实验区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中尽管也有所涉及,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教师们的实际需求,他们需要更多的、更详尽的、更具体的示范性培训。关于新课程实施的教师培训,的确需要在探讨一种既科学规范而又生动活泼培训模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他们输入新的课程观念。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念和培训模式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和长处,认真探讨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等问题,相信对我们进一步完善新课程并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会有所裨益。
一、课程目标着眼于发展的理念
国外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立足于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组织派遣专家到各国,以一种链接式多级培训的方式对教师教育工作者、教研员、教师进行培训,向广大的教师和儿童青少年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而且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6000万教师设立远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介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施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我国新课程目标相似,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目标也有三维目标,即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技能与能力,知识与理解。其中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主要包含生态保护、对未来负责、真正高质量的生活、公平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每个方面的子目标都有简明的表述:如对生态保护要做到欣赏、关心和保护;对未来负责要做到不因自己的发展而影响或危及未来的发展;真正高质量的生活是社会、经济、生态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公平的目标表现在同代人之间的公平、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以及公平地分配有限的资源等。[1]这种解释,实际上为教师如何理解和达成目标奠定了基础。其他两种维度的目标也分别对内容作了具体的描述,以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要获得的学习结果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如技能与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如表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进行讨论,与他人合作,个人与群体为可持续发展负责等)、学习与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最难能可贵的是,专家们根据这些课程目标为整个可持续发展课程设计了有利于课程实施的探究式教学活动,每个课程模块、单元、活动都作了精心巧妙的策划,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并且着眼于受训教师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教学方法、评价技巧和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素质的发展,使接受培训的教师在讲授、示范、游戏、参观和行动等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教学活动中体验、感悟出可持续发展的道理,认同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愿意为之采取行动。我们认为,新课程教师培训需要的正是这种效果。
二、课程设计采用审美视角
以往的课程设计,更多地关注学科知识和现象的科学结构和设计规范,如了解需要、设定目标、选择和组织内容、汲取经验、考虑平衡和顺序等方面。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设计,更多强调的是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表现形式的艺术性相互交融,将传统上满足探索过程本身需要的解决问题方式,与情景中智力活动的愉悦、审美体验结合起来,在结构排列、内容穿插、背景布置、问题安排、活动组织上做到匠心独运。如在“教学策略”单元中的“叙述故事”活动有一个环节,要求教师引导学员通过倾听一个“修道院的故事”,然后组织讨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生活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并在这个平台上理解衡量这种方式的六个重要原则,即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生活质量、自主自立、多样性与多选性、以小为美、合作与和睦等。[2]这种课程的具体设计,试图把教学对象与教学主体之间的感觉、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挖掘出来,并通过一系列提问激发活动者的直觉和想象力。其他单元的活动也有通过情境中不完整的、冲突或争议话语的表述、场景变化、视觉交流、问题呈现等来表现审美的意境。课程的设计者不仅采用视觉对称、颜色悦目、动态感等来表现课程的形式美,而且还通过逻辑演绎和情感共鸣的交织来达到内容美的效果,把科学知识的艺术处理与教学主体的审美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概括地说,这种课程活动设计主要利用了几个审美体验的效果:1.运用视觉化和听觉化,即通过情境、比喻、格言等激发学员们的想象力和设身处地的体验,从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2.采用知识的体悟方式,即借助活动、游戏、图表、照片以及聆听音乐达到科学探究与艺术表达交融的效果,使学员们学会对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表达和分享;3.引入移情知识,、即通过理解、认同和分享他人的情感、体会,使之感到情感上的接纳和态度上的认可;4.形成归属感,即关注对本土知识、民族智慧、文化传统和理想生活方式的理解等;5.激活深层文化和激发内在动机,并试图在竞争、合作和独立学习之间取得平衡。[3]通过这些效果的运用,让学生由衷地感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不仅是理性的,同时也是美好的。
三、课程内容强调价值与关联
过去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可能更多考虑的是,有效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技术理性,而较少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好奇心、兴趣和增进理解力与判断力以及潜能发挥的实践理性。因此,这种立足于技术理性的课程内容往往有几个不足之处:1.与应用情境(尤其是社会或社区)脱节;2.过于强调系统知识而忽略实践知识;3.虽然也关注问题的解决,但往往不考虑真实世界中模糊的、非限定的、疑难的问题。而这些被忽略的、与学生生活和未来密切关联的方面,往往对发展他们的职业能力、生存技能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价值。[4] 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和学科领域非常广泛,或多或少地与中小学开设的所有课程有关,并采用更为艺术、通俗的形式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通过实践表达出来,并加以检验。而且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说,大部分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的知识,包括了人类的知识中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两种知识。[5]传统学科知识往往前者居多,而它们又常常停留在以字面编码为主的初级学习;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前者,而且也包括了属于高级学习的后者,尤其以后者居多。因此,其学习方式容易接纳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特征: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许多广泛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中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下和行动的实践中理解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并把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经验灵活地运用到新的具体情况中,对问题进行恰当的表征。例如,该课程所涉及的主题都是与世界发展、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真实问题,是人类现在或未来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生活质量、为未来着想等等。具体透过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来看,这个课程引导学员(包括老师和学生)探求全球的现实,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并争取主动,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里进行公民、健康、消费等方面的教育,认识文化、宗教、本土知识、妇女、人口、饥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旅游和社区,怎样利用讲故事、价值澄清与分析、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户外学习以及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许多内容和命题,也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如该课程中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三个命题,启发学员用生态系统的方法拓宽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眼界:1.每件事情都与其他事情相关;2.人类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3.忽略了人类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就不可能有长久持续的经济发展。
四、课程组织围绕核心问题展开
设计一系列好的问题来引领活动的深入,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非常成功的地方。每个单元主题活动的展开,都有十几个以上的问题引导。这里既有为掌握知识而设计的需要回答的问题,又有为发展学习者的思考力和处理事情技能而设计的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引导学习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教师学会在课堂上如何提问非常有帮助。如在“价值观教育”这个单元里,该课程以世界三个主要的环保组织(IUCN、WWF、UNEP)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性道德规范(如社会正义、人类基本需要、不同代之间的公正、人权、民主政治、保护、相互依存、生物的多样性、最起码的生活条件、物种之间的公平等)为例,提出了一系列引领活动的问题:你认同哪三个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解释一下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三个价值观?能否列出目前可以改善你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以及指导这些行动的价值观?等等。[6]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的“为可持续未来而教学”课程中,每个主题单元都设有引言、目标、活动、反思和资源五个大的环节。“引言”和“目标”是使学习者对主题的背景和课程了解后要获得的学习结果有明确的认识;“活动”则是学习者通过活动学习知识、技能、方法以及陶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反思”是对教学活动之后的收获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思考;而“资源”则是课程设计者为学习者提供与主题相关的参考资料、网址和专家名单。这五个环节中,后三个环节几乎都是围绕一些核心问题来展开的,并利用这些问题作为思考和活动的线索为整个教学服务。其提问方式不仅唤醒学员把已有的知识与当时的活动情境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探究、思考、表述和交流,而且促使他们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真实问题。问题的设计以小见大,由近及远,清晰明确,长短适中,联系经验,发人深省,从各个角度突出此情此景与社会、经济、生态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这个主线的关系。例如,在“探求全球现状”的单元中,有一个“探求联系”的活动,要求教师在呈现包含有人口、弱势群体的社会与经济地位、妇女、军费开支、疾病与营养不良、不平等消费、工业污染、生物多样性、贫穷、全球变暖等十个因素的链接图,并在这些情景下提出一系列问题,促使学员进一步思考与讨论:你可以对这些因素作出多少种链接?你认为有些链接比其他的更重要吗?是哪些?为什么?这些链接又是怎样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解决的?你从这个活动中获得了什么启示?教师如何在新课程实施中学会提出好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认识世界,在探究问题的行动中反思自己,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是摆在新课程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课程实施遵循易行和可选的原则
尽管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设计有一定逻辑顺序和结构关联,但并非就意味着不能调整教学的过程和灵活安排时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的课程里,有四个课程板块,二十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三五个活动,每个活动大约需要三四十分钟,但这些活动是可以根据学校本身的情况和需要灵活安排场所、时间和内容的。如果教师觉得某个主题与本校或社区的情况密切关联,可以从课程大纲中提供的网络资源和专家资源进一步扩展主题的内容范围。为了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可持续发展教育,这项课程利用远程教育的两种媒体形式──互联网和CDROM,把课程公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网站上,让全世界的教师都来分享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成果。该课程安排既用直观生动的文字、图表、画面和照片等,呈现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以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及其小测试,又设计了许多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互动的问题、议题、讨论和游戏以及行动方案等。使培训者和受训者进入该课程,就可以有条不紊地从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顺利地进行下去。该课程不仅对每个单元和活动的背景、概念、目标和要求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而且还提供了实施课程可能需要的广泛资源(包括参考资料、网站、专家等),把课程与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由于设计比较简化、明晰,整个课程不仅实施起来方便,而且所提供的教学材料通俗易懂,提出的问题富有启发性和延伸性,示范的案例和方法典型可以借鉴,可以不断拓展成许多相关的问题和不同的答案,引发师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寻找解决真实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如“探求全球的现状”、“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学校”的活动、“未来问题的解决”的主题等,都会令人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课程评价关注收获及生成
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评价指标突出知识与理解,能力与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评价的方式上却提倡灵活多样,既可以是以过程为主的帮助学员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势并促进其学习的形成性评价,也可以是以结果为据的判断学员学习效果和发展情况的终结性评价。既可以是传统的标准化测试(如多选、词汇、正误、简答等),又可以是反映学员能力或技能发展情况的考查(如图表解释、辩论表现、决策练习、命题论文、自选论文、实地考察报告、文献研究等)。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这门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学员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学习情况的方向,分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且对于针对有效教学所作的综合评估进行决策;掌握并适当使用评价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技能和价值目标的方法和技巧。如该课程有项活动就是关于教师如何适当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它要求大家在选择不同评估方法的时候,应该与相关的教育目的联系起来,包括知识、技能、思考过程、价值观和行动等。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评价,关注的不仅是学员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收获,而且更加关注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个人潜力的发挥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并进一步生成新的理想、信念、设想和行动。同时,我们在参与可持续发展这项工作和研究时也发现,该课程的评价不强调或少强调容易测量的内容、精细的知识、知识量、单纯的成绩、使用专家单独设计的外在评价工具,而是强调具有较高价值的内容、丰富而又结构良好的科学知识、科学的理解和推理、学员的理解程度、成绩与学习机会的结合、参与过程的评价以及教师参与外在评价工具的开发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正处于发展和完善当中,充分借鉴并合理吸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理念与设计技巧,相信对新课程实施和教师专业成长会有一定的帮助。
手工材料
关键词:
- 陈家葑幼儿园开展幼儿食物安全演练 2024/11/28
- 小班创意艺术教案《糖霜葫芦》 2024/11/24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24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17
- 排队安全我知道 2024/10/21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