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指导
幼儿科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适时的正确的指导,可以使幼儿通过探究获得科学知识与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指导,在实践过程中,我觉得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重视幼儿的兴趣点。
有效的指导,必须建立在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使有目的的教育与孩子的兴奋点相一致,将探究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班幼儿在观察植物的吸水状况时,发现有墨水的白菜在吸取了有颜色的墨水后渐渐枯萎了,孩子们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及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白菜为什么会枯萎”?通过讨论白菜的生存环境,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植物应生长在没有污染的环境里,这就涉及了一环保问题,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这使得由原来的一个点逐渐扩大到一个面,使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引发一系列的探索活动。
(二)重视幼儿的疑问。
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问题”,因为“问题”是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点,是科学情感体验的开始,是对科学本身探索的开始。如一些幼儿为“泡泡是圆的,原因为吹泡泡的洞是圆的”这一问题争执不休时,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形状的铁丝网给他们玩吹泡泡的游戏。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允许他们自己决定操作方法、步骤和次数,通过他们自己的体验和观察,最终消除疑问,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不仅培养了了幼儿亲自动手的习惯,更增加了幼儿对科学的情感。
(三)重视幼儿的猜想。
孩子们有自己的假设,这是他们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前提。因此,我主张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让孩子真正“用做科学的本来方式学习科学”。没有了孩子们自己的假设,也就没有了真正的科学探究。首先,幼儿进行猜想时,他会不断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进行判断,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从而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实验操作中去。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在实验操作中不断观察到新的现象和事实。当猜想与结果完全一致时,这些现象与事实会得到强化;当猜想与结果不一致时,便会调整孩子们原有的认识。当猜想与结果部分一致时,能扩展孩子们原有的思路。正是新的发现与原有认识的不断比较与碰撞,才使新的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得以发生。
(四)重视幼儿操作的独立性与开放性。
科学活动在注重幼儿操作的同时,应该减少教师对于操作过程的干预量,即让幼儿在与 事物的交互作用中,充分自主地体验、感受、学习。为了给幼儿充分探索的自由,老师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并采用多种方式让幼儿明确操作目的、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操作规则后,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充分操作,反复感知,让幼儿在独立自主的操作过程中经历科学探求和发现的过程。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蛋”中,通过让幼儿发现蛋在清水和盐水中不同的沉浮现象来感知盐水的浮力。我觉的让幼儿自己亲手加盐来感知盐水的浮力远远比准备好一瓶清水和一瓶盐水让幼儿只要放放鸡蛋看看不同更能发挥幼儿的潜能。在这过程中,幼儿或许会因为盐加的少,而浮力不够,导致失败,从而能进行思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失败。鼓励幼儿锲而不舍,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途径。成功的喜悦会激发幼儿产生更为强烈的探索热情。一个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着这样的探索到此为止,还要注重延伸活动的开展。在科探角,我又投放了其他的一些物体,象小番茄、马铃薯,它们在盐水中是否也能浮上来?同样比例的盐水是否不同的物体都能浮?
我们要留给孩子们的是一个期待继续探索的愿望、一份期待揭开奥秘的向往。让孩子们带着新的想法,投入到了新的探索过程中。
手工材料
关键词:科学
- 科学预防,守护健康 2023/03/17
- 幼儿园班级科学区的创建 2013/03/05
- 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特点 2013/03/03
- 幼儿科学教育如何渗透整合性 2013/02/28
-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活动——溶解的秘密 2013/02/20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