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winner 感谢 winner 上传 0人参与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呢?在这里我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幼儿数学教育要注重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思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儿童思维的发展就表现为思维结构的发展。  
在数学教育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只是发展的表面现象,关键是通过学习的过程促进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建筑材料,那么,数学思维就是建筑师的设计方案,数学知识是固有不变的,而数学思维可以使其构建的建筑物千变万化。幼儿学习知识是难以穷尽的,而他们一旦具备了迁移和构建知识的能力,则可以让他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长期以来,幼儿数学教育存在重知识的学习、计算技能的的训练,而轻思维方法的培养、思维结构的发展,这种倾向非常严重。教师总是想通过演示、讲解、总结,让孩子记住某个知识、某个规律、某个方法,让孩子一开始接触数学就学会死记硬背,导致幼儿获得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僵化的。既培养不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能让幼儿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是学习是载体,思维结构的发展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来实现的。例如:曾有一个幼儿在完成“给棒棒排序”之前经历了12次失败,而且每次只要有一点错误就全部推翻重来。到后一阶段,孩子开始用逻辑解决问题:他每次找一根最短的(或最长的)依次往下排,因为他知道,他每次拿的最短的棒棒一定比前面所有的长,同时必定比后面的短。这就说明幼儿此时已具备了序列的观念。如果教师把排序的“正确”方法教给他:每次找出最长(或最短)的排在前面……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似乎都能正确完成排序任务,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获得序列的逻辑观念,思维结构并没有得到发展。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教给他们某样知识或技能,而是要在充分的操作和尝试中得到领悟。实际上,数学内容很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幼儿能找到那一发——数学的规律,那么,大部分的内容就可以通过推理而获得。例如:在学习“等分”这一内容中,幼儿从分饼(目测分)到分彩带(对折剪断分)再到用方形或圆形纸分(对折),幼儿在这一活动中理解了“二等分”的原理、规律,自然就能迁移出如何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幼儿探索、发现、总结和应用的全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多选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幼儿的认识要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幼儿自主的操作和实践中实现的。只有在操作中幼儿才会去探索,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也只有通过操作探索式的学习,孩子才能长出一双数学“慧眼”,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视角和策略去解决问题。这样,数学才能走出神秘的象牙塔,成为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数学,成为孩子喜欢的数学!  
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设计一个《超市》的活动,幼儿按照不同特性摆放商品(学习归类),摆放时要注意美观、方便拿取(学习排序),用多少钱来买什么东西(学习计算),卖出多少,收了多少钱(学习统计、对应)。其次,不直接提供方法或告知结论,留给孩子尝试、讨论、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习“数的分合”中,我们不直接教孩子应怎样分,有多少分法,有什么规律……而是让孩子自己做实验:把吸管往杯中抛,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分)做好记录。然后把杯里杯外的合起来看是不是总数(合),重新再抛……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总结、归纳出“数的分合”规律……在操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中,幼儿学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容易遗忘的。正如一位儿童对皮亚杰所说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当皮亚杰问一位达到守恒认识的儿童“你是怎么知道的”时,儿童说出了上面的话,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三、在数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  
数学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一些知识要以另一些知识为基础,不同的知识亦有难易程度的差异。在内容安排上应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和幼儿学习的逻辑顺序,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前后联系的特点。例如:幼儿认识“数”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逻辑观念。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是认识数的开始,更是学习加减运算的基础,而学习数的分合既能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又有助于幼儿学习加减运算。因此我们在安排有关“数”的教育内容时,开始只是给幼儿一些前数学经验,如对应、排序等活动,让幼儿获得学习“数”的心理准备,然后让幼儿感知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引导幼儿认识数序、数与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到大班则结合数的分合和加减,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数概念。而现在有些幼儿园为迎合家长,急功近利,一开始就训练幼儿计算技能,忽视了数学基础及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违背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逻辑,给幼儿学习数学造成困难,扼杀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四、数学教育要重视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在数学教育中个体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学习风格上的差异,还表现为能力和经验上的差异。所以,在数学教育中不仅要“求同”,还应“存异”。例如:设计同一个操作活动,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活动,为幼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动提供条件。同时教师可根据幼儿不同差异给予适当的补充、点拨和启发。重视个体差异是幼儿教育“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五、数学教育的素材要贴近幼儿生活。  
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玩具怎么归类、食品怎么分发、班上有多少小朋友、游戏时怎么排队等等。在幼儿的生活中时时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幼儿对数学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儿构建连续、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贴近幼儿生活的数学教育中,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帮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为幼儿学习数学提供广泛的基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儿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上述的《超市》活动,孩子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分类、排序、计算等数学的有关问题。活动引领幼儿学习了数学,数学知识促进了幼儿游戏的深入,孩子们因有趣参与探索、因探索体验成功、因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探索兴趣……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个良性循环;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幼儿建立数学的应用意识。数学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才能使孩子真正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