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性领域课程中的幼儿园科学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同时也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如下观点:在传统分科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领域课程模式,在今天依然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理由;而要使领域课程得到进一步发展,需加强领域与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方能实现一种全面的和整体的教育。
本文将对这一观点进行相应的理论说明,并以科学领域为例,提出领域渗透的具体策略。
一、相互渗透:领域课程的发展趋向
回顾近2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两条基本的线索,分别是综合课程和领域课程的发展。这两种课程模式都是对传统学科课程进行反思和改革的结果。为了克服传统学科课程中学习内容割裂及重复的现象,综合课程模式摈弃了学科知识结构,以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通过主题将原有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了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不过,综合课程必然要遗失另一种教育价值,那就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尽管说幼儿尚不能够也不必要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但有一点是有目共睹的,那就是儿童的学习确实存在不同的领域,而这些不同领域的学习规律、教育规律也是不同的。无论怎样组织教育内容,我们都无法回避特定领域教育的规律性。相比之下,综合课程对各领域教育规律的重视显然不如领域课程乃至传统的学科课程。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很多幼儿园教师只满足于表面上的活动综合,却不去深入研究各种不同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从而导致教育出来的幼儿连基本的美术表现技能、语言表达技能都不具备的怪现象。相反,领域课程扬弃了学科课程重知识传授、轻幼儿生活的弊病,将抽象的学科知识体系改造为幼儿的经验体系,并以幼儿的学习领域取代过去的学科划分,使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同时又不失系统性,从而保证了幼儿前后学习经验间的联系。这也是领域课程模式长期被幼儿园广泛采用的原因。
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极端化的课程模式都只能是一种理想,而实际存在的课程必定是一种妥协和折中。课程改革走到今天,综合课程和领域课程这两种原本对立的课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综合课程开始关照各学科领域的教育规律,甚至将学科课程包容在综合课程的框架中。据我所知,不少采用综合课程的幼儿园都将数学等系统性较强的内容作为独立的学科开设,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举动,在本质上它并没有损害整体课程的综合性。而更多的综合课程实践者都注意到把对各学科领域规律的研究作为综合课程设计的前提,将各学科领域的系统化知识“悄悄地”溶化在课程的各个主题之中。
同样,领域课程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趋向,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则是最为显著的表现。这种渗透存在着多种形式,既有发生在活动层面上的,也有发生在整体课程设计层面上的,甚至也出现了以“主题”为中心的领域间相互渗透。当然,出现在领域课程中的主题是一种“暗主题”,它不足以破坏学科领域本身的体系,而只是起到促使各学科领域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作用。
我们认为,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在保持学科领域完整性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了幼儿发展的完整性、整体性。
二、科学教育如何向其它领域渗透
上面分析了相互渗透对于领域课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领域渗透至少有下面两种形式:一是在某一个领域教育活动中,可以达到多个学科领域(本学科领域和其它学科领域)的目标;二是通过其它学科领域的教育活动,达到本学科领域的教育目标,或渗透本领域的教育内容。就幼儿科学教育而言,分别是:一、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关注其它学科领域的目标,从而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二、将科学教育内容渗透于其它学科领域的活动中。
(一)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就是指在坚持科学教育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到其他学科的目标;或在坚持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活动整合的目的。如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利用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这是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最为普遍的渗透形式。在科学活动中,艺术的形式既是幼儿表现其科学认识的手段,又是其宣泄情感的方式。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可以达成认知方面的目标,还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例如:秋天里,在引导幼儿观察菊花的同时,可以鼓励幼儿进行写生的活动。孩子不仅要观察各种菊花的形态,还要艺术地表现各种各样的菊花。通过创作、欣赏和分享的过程,他们的情感和认识得以交融。
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应注意:艺术在活动中只是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段,而不是一种需要教师教给幼儿的知识技能。换言之,活动的着眼点在于利用幼儿已有的技能来表现其知识经验和情感。教师不宜在这样的活动中强调艺术技能、技巧。此外,艺术形式的选择要从活动内容出发,在一个活动中不宜出现太多的形式。如果又是唱、又是跳,反而会冲淡科学活动的主题。
2.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
这是又一种普遍的形式。可以说,任何一个科学活动都离不开语言;也可以说,任何一个活动都有发展幼儿语言的机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正如艺术是一种表达手段,语言同样也是一种表达的手段,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语言发展,但决不是在科学活动中教孩子学说话。过去有些教师习惯于把“学习……词汇”、“学会说……的句子”等作为科学活动的目标,在科学活动中也不厌其烦地纠正孩子不太准确的词语、让孩子重复练习某个“重要”的句式,我们认为都是不必要的。事实上,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即表达内容,教师在科学活动中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发现和疑惑、问题和回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用限定的词句来束缚孩子那丰富的思想。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观察水杉树时,幼儿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生动语言来描绘它的外形,如果教师硬要其学会“笔直”之类的词语,那反而损害了幼儿语言的丰富性和幼儿表达的积极性。这正是“因文害义”的具体体现。
3. 在科学教育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
《纲要》将数学和科学同列为一个教育领域。事实上,科学和数学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学是一种实证的思维方式,而数学是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但是,科学和数学这两个学科又是密切联系的。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它可以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精确。在科学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数学这个工具,让幼儿在获得精确的科学经验的同时,数学知识和技能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例如,黄豆泡在水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孩子可以通过观察发现“黄豆变大了”。可是黄豆变大了多少呢?这就要借助于数学了。我们可以通过计数或者测量的方法,来精确地认识黄豆的变化。
4 .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渗透价值观的教育。
这体现了STS教育的理念。幼儿学习的很多科学内容,都蕴藏着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例如,对现代科技产品的认识,就可以渗透“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思想,而很多认识环境的内容,更可以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当然,价值观教育在幼儿的科学活动只能以隐性的方式加以渗透,而决不可演变成一种道德的说教。
(二)将科学教育内容渗透于其它学科领域中
在上述活动中,科学都是以显性的方式呈现。而在其它学科领域的教育活动中,科学则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出现。我们说“科学无处不在”,不仅说科学的问题和科学探索的过程无所不在,同时也是说科学认识的对象――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无所不在。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显性的、直接的方式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而在语言、文学、艺术等其它学科领域的活动中,我们则是通过一种隐含的方式来感受科学、表现科学。
例如,在《听》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秋天到来时自然界发生的悄无声息的变化。这些感受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达,就不同于来自科学观察的认识,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色彩:
听
闭上眼睛,
听小草跳舞的声音。
闭上眼睛,
听花朵开放的声音。
闭上眼睛,闭上眼睛,
听夏天向我们告别的声音。
而下面这首同名诗,则是在一个语言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编的作品:
听(幼儿仿编)
闭上眼睛,
听菊花开放的声音。
闭上眼睛,
听树叶飘落的声音。
闭上眼睛,
听踩在树叶上喀嚓嚓的声音。
闭上眼睛,闭上眼睛,
听秋天向我们轻轻走来的声音。
从这首仿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无论在想像力、表现力等方面都丝毫不逊于成人,他们把自己对秋天的观察和认识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现出来,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于秋天的感受。
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都会涉及到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它们通常是以隐含的方式巧妙地渗透其中。在开展语言文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提醒或引导幼儿关注到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内容,但是不宜过于强调其中的科学内容,以免损害文学作品本身的意境。笔者曾经在幼儿园中看到,教师为了给幼儿解释某作品中一句“太阳公公晒红了草莓的脸”,竟然大费口舌,试图让孩子理解,草莓是因为接受了太阳的光照,才会从绿色变成红色……其实大可不必。作为一种渗透,科学往往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隐藏在幼儿的审美活动过程中。
除了语言文学活动之外,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中也常常渗透有科学教育的内容。同样,当音乐、美术活动的主题涉及到相关的科学内容时,教师可适当加以提示,以促使幼儿经验的迁移,或鼓励幼儿讲述其已有的科学经验,并用艺术手段表现其科学经验。
在某中班的活动《吹泡泡》中,教师就充分运用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来调动幼儿已有的科学经验,鼓励其思考自然界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将其画下来、唱出来。活动的开始是欣赏歌曲《吹泡泡》:“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吹呀吹,吹呀吹,我吹的泡泡是一串串欢笑。” 接着,教师启发幼儿想象:“还会有什么泡泡呢?会是谁吹的呢?”在轻柔的音乐伴奏下,幼儿自由地讲述,并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牙齿是嘴巴吹出的泡泡、音乐是钢琴吹出的泡泡、声音是录音机吹出的泡泡、雨滴是乌云吹出的泡泡、毛毛虫是土地吹出的泡泡、小草是风儿吹出的泡泡、水珠是鱼儿吹出的泡泡、西瓜是土地吹出的泡泡、树叶是大树吹出的泡泡、云彩是风儿吹出的泡泡、小草是大地吹出的泡泡、树叶是大树吹出的泡泡、花朵是土地吹出的泡泡、果子是大树吹出的泡泡、小鸟是大树吹出的泡泡……活动的最后,幼儿还把自己创作的内容编成了歌词,开心地唱起来。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将其对事物的理解艺术地表达出来了。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用一种渗透的观点来理解幼儿科学教育,我们就会发现,科学其实拥有着丰富的含义,而且科学无处不在!无论我们从事着什么学科的教学,我们都会和科学不期而遇:“原来你也在这里!”
手工材料
关键词:渗透
- 美国的渗透式教育和启示 2013/02/28
- 婴幼儿教育应讲究渗透艺术 2011/06/29
- 幼儿园中班科学:水的渗透 2010/08/06
- 渗透式教育在幼儿园环保活动中的作用 2009/12/21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