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课题组科研总结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feng 感谢 feng 上传 0人参与

                                                          课题组科研总结
                                                                       ——家园共育与幼儿和谐发展的探索研究( 小5、中5、中6、大5)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它赋予了新时代以新的内涵及家园共育,强调了我们要与家庭双向互动,既要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又要请家长配合我们的教育与管理,这也将成为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在我园把“倡导家园合作,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作为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之后,我们课题组为了做好家长工作,使家长工作朝着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开拓家长工作的新思路,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结合新《纲要》精神,使“家园合作意识”深入人心。
     新《纲要》中多处提到家园配合的重要性。为了让我们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园长还组织我们认真学习新《纲要》,对如何进行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共育进行了讨论。我们大家集思广益,交流家长工作的新方法、新形式、新经验,还学习了老教师的经验,使大家切身体会到了家长配合的重要性。平时一些材料的准备,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等,都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了家园共育是我们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主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并注重家园之间的亲密合作,我们取得了家长的配合,从而也提高了我们做家长工作的能力。我们在树立“家园合作意识”后,我们的家长工作逐步由被动走向了主动,由任务走向了责任。
     二、在培养目标上与家长取得共识 
     幼儿园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而家长在教育观上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真正明确目标意识,在教育中随意性较大,有些家长对孩子另有期望与要求。如:有的家长主张孩子参加各种各样兴趣班,有的家长还是只希望孩子多识一些字,多做一些计算题,而幼儿园则注重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又如:幼儿园教育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有的家长却教育孩子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幼儿园培养孩子在自己能做的事尽量学着自己做,而家长则往往包办代替。如果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目标上不能取得共识,就谈不到形成合力去教育孩子,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家园双方要在教育的总目标上取得一致。即,教师与家长都应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对孩子在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为了实现总的教育目标,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即大、中、小班教育目标),并且将各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分解为每个学期、每月直至每周更为具体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小班阶段的教育目标种,关于培养孩子的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就规定了诸如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独睡等等。家长在这些具体教育目标上与幼儿园取得共识,从而家园同步教育,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三、“家园互动”,提高家园共育的有效性
     家长、幼儿、教师是整个幼儿园教育中的三个支点,我们让家长、幼儿共同参与当前幼儿园课改实践中,这是我们所追求家园共育的新举措。
     1、让家长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在课改中,我们注重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探究、共同成长。如在大班“环保”主题活动中,为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我们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查阅水污染、空气污染、沙尘暴等环保方面的资料,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实地参观并探究:水怎么变脏了?汽车的尾气有什么危害?等等,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幼儿了解和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孩子尝试了各种学习方法,而且初步培养了孩子的环保意识。有的家长还深有感触说:“这些活动也提高了我们成人的环保意识。”
     2、让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把家长请进幼儿园,让他们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学习、生活活动,发挥来自社会各行业家长的独特作用。
     请看镜头一:
     “做小馒头得先把面粉预先发酵变成面团,再把面团用擀棒擀成薄薄的面坯,而后再往里装馅儿,最后把周围的面坯捏拢就成了一个小笼包了”。 孩子们正认真地学习模仿着,瞧他们那专注投入的模样,不知情的还以为我们这是小徒弟在练习呢!其实,这是我园一位开美食店的家长正和孩子们一起活动着。她身穿白色的工作服认真地向孩子们解说每个步骤,而孩子们平时只知道吃小馒头,并不知道具体的制作过程,现在一下子真实地看到制作过程,所以特别地认真,连平时调皮捣蛋鬼也兴致勃勃,俨然一个小点心师的模样。
     镜头二:
     “这是鲜奶油,这是食用色素,这是裱花头……”我们这是到了蛋糕房吗?不!这是在蛋糕房工作的家长把作坊搬到了我们的活动室里,他们在给孩子们展现自己的才艺呢!只见那位师傅熟练地在蛋糕上裱着各式各样的花纹,一会儿是玫瑰,一会儿是蝴蝶花……孩子们瞪大着眼睛,空气像凝固了似的,没丝毫声响。当作品完成后,掌声雷动。
     镜头三:
     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伯伯正拿着人体模型和小朋友讲卫生与健康知识;如何保护牙齿,才不出现蛀牙等等的保健常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连眼睛都不眨一下,远胜于老师平时组织的健康活动。
     ……
         这一幕幕的镜头给小朋友,给老师,给家长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足以证明家长队伍中有着不竭的教育资源。我们幼儿园正是本着合作、平等的态度去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让幼儿与社区互动。
        在春暖花开的时节,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春天,接触大自然,我们组织幼儿郊游,借助自然环境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摸摸、想想中亲身体会到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从而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美景的热爱,鼓励幼儿动手动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家乡自然美景的热爱,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幼儿的创新意识。
     为了能使孩子们进一步认识蔬果的生长方式以及丰富孩子们的生活,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蔬菜大棚、瓜田、果林等,在这些最朴实的美的熏陶中,给了孩子们大量的信息,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这样,家长从原来幼儿教育的旁观者、被指导者的角色变成了现在幼儿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幼儿也从原来的被动的接受形式的学习转化为探索体验式的学习;我们的老师从各自为政执行自己的学科教学计划,到现在和家长、幼儿一起选择课程、平衡课程、优化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
     四、“三结合”,提高家园共育的实效性
     为了达到家园同步地配合教育,家园双方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情况做到“三结合”。 
     1、家长学校与专家咨询相结合
     家长学校是家园共育促进课改发展的重要阵地。为了使家长学校讲座内容具有针对性、指导性,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注重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分层指导,如“祖辈家长会”重点指导爷爷奶奶们在家庭教育中注意不要溺爱孩子,要求他们及时与老师、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信息沟通;对孩子的父母们,我们主要采用讲座式、活动式、交流式开展活动,这样效果比较显著。
     在家长学校的基础上,我们还邀请一些知名的教育专家,针对一些棘手的问题进行咨询、答疑,使家长从中获得有效的指导。        
     2、接送孩子时简单交流与家访相结合 
     家长在接送孩子时可与老师三言两语作简短的情况交流,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告诉老师,同时也可从老师处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以便配合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反映个别家长教育观念陈旧,简单的交谈难以奏效,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定期进行家访,并从思想上认识到:只要我们肯付出努力,让家长感到教师对孩子是关心、负责的,家长的心逐步被感化,渐渐对教师有一种信任感,积极配合教师,提高了家园共育的热情。
     3、书面联系与电话沟通相结合
     我们幼儿园设有《家园互动》、《成长手册》,有关孩子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可通过联系手册达到情况交流。有的家长不能亲自接送孩子、平时工作又很繁忙,就用电话联系方式与家长联系、沟通。如有的孩子在性格上有明显缺陷或行为习惯方面问题较大,就与家长电话联系,约定时间专门进行交流与探讨,共商对策;当孩子取得进步时,教师及时通个电话,共同鼓励,巩固和强化有效的教育方法。 
     家园共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课改中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在探索家园共育新举措的过程中,我们尝到了一点甜头,它不仅更新了家长的育儿观念,提高了他们科学育儿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了孩子的各种能力的发展。
     我们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家教队伍建设,加强家教研究力度,不断总结,形成经验与成果,积极推广与应用,使家园共育的管理日趋完善与成熟,并向更高的领域攀登,促进幼儿园整体发展,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歌曲mp3在线听:纸飞机(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中班下)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