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机,让幼儿快乐学数学
数学是源自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应在教学中就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幼儿、贴近实际,让幼儿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据此,我就着手进行数学教学的相关实验,归纳大致有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幼儿基于自己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学习内容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表现出来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如何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使幼儿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的喜悦?
首先,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日常生活活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例如在小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其次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动画片时有一个变魔术的镜头,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再次, 家庭生活中激发小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孩子感受到家长真挚的关怀和深情的抚爱,使孩子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应多给予指引与帮助,利用鼓励和表扬的手段,对孩子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肯定的评价,鼓励孩子发扬优点,不断上进。家长还要有意创设和利用条件,多开展家庭学习活动,丰富孩子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如:孩子知道了正方形后,让孩子自己去理解,家长可问孩子:“你认识了正方形,家里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地板砖是正方形的,……”“我们对纸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知道它是不是正方形,那么,对一些我们不能折的东西,不能确定是正方形,怎么办呢?”
二、培养幼儿数学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先想,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磨练也将促使思维更严谨更灵活,从而使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纲要》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要重视教学的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幼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过程。
首先,教师语言要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幼儿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幼儿做出榜样。在备课时,要注意教师的数学语言,做到准确、精炼,思路清楚,叙述有条不紊。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所提的每个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探索新知识。例如在大班教学活动《口编应用题》时,我出示情景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请用你的话说出这题内容,用什么方法计算?”像这类应用题我都是先请幼儿审题,用自己的话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目的是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幼儿还比较小,说时语言不完整,这时我就引导他们用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幼儿列出算式后,我让他们自己试着动手摆花片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做法。这样引导,启迪了幼儿的思维,培养了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其次,幼儿不但计算正确,而且能说清理由。
幼儿在做计算题时,许多幼儿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一问为什么就说不清道理。如计算“8-5=?”时,有不少幼儿算出得数是3,但要他说出算理时,却说不出来。我便引导幼儿提示的思路去想:因为5+3=8,所以8-5=3。并按照这个思路来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这样多次练习,幼儿会用语言口述思维过程,说清算理。在教学中,坚持让幼儿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口述解题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幼儿用清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便于教师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发展幼儿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加强动手操作
人们首先是利用感觉的材料进行思维的幼儿在接受前人总结的知识时,也要充分运用感觉器官,直接形象地感知学习材料。然后,由感知到表象,再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认识。由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每学一个新知识,都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幼儿的感知材料,使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结合起来,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在引导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创设情景,诱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使幼儿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趣味性与开放性练习,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教师就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幼儿学习图形,要求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以安排以下几种形式的练习:
1)找图形:老师用四种图形拼成一个机器人,要求幼儿从机器人身上把这四种图形分别找出来。
2)说图形:让幼儿分别说一说,见到的哪些物品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
3)折图形: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一下,让幼儿发现这张纸分成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再用这张纸横着对折一下,让幼儿发现这张纸分成了四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再用这张纸对角折一下,让幼儿发现这张纸分成了八个一样大的三角形。
4)拼图画:老师指导幼儿用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这四种图形拼出“农村丰收景象”的一幅图。
老师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数一数、折一折和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图形的认识。由于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幼儿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极大地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可编出多种数学练习的游戏,如摘苹果、放风筝、拔萝卜、送信、捉老鼠、过桥、配钥匙等。比如在练习课上设计这样一项练习:智慧老人来到我们班,带来了一棵智慧树,树上的红花要奖给10名幼儿,而每朵红花上都有一道数学题,每位幼儿都有一个编号。这实际上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进行口算比赛。在讨论数学题时,幼儿为了得到智慧老人的奖励,人人会争先恐后地发言。这种形式的练习,激发了幼儿的练习兴趣,提高了练习的密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口算能力。
四、表扬为主的学习评价
“顺木之天性,激情启疑使之乐学”,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一次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增进幼儿的学习信心,使幼儿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舞。教师不要以知识技能的正确性作为标准急于给幼儿指出错误。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的:“不要急于给幼儿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幼儿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心理学认为对儿童学习的评价,应表扬、鼓励、肯定多于批评和指责。教师可采用评分数配合奖励五角星、小贴图、口头夸奖全班鼓掌,甚至以微笑、点头等,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肯定,激励幼儿不断进步。
如何对待课堂上说错话、做错题,这是师幼关系和同伴之间关系的试金石,要以关心、诚恳、帮助的态度来对待幼儿,幼儿就会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大家都会引以为戒,防止类似的错误发生,同时还可以教育大家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很自然地树立起民主、和谐、互助的学习气氛,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待人处事的品德。
数学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这不仅使孩子想学、乐学、学会、会学,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手工材料
关键词:契机
- 师幼互动:在日常活动中抓住教育的契机 2011/08/10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