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幼儿语言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初探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理解,从古至今都是为人师者长期探索的内容和“教”、“授”的最终目的。本人认为,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学习、理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提问可以体现教育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实现难点突破,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幼儿语言教学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做到“巧问巧答”。
所谓“巧问”,指的是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有步骤、有目的的提问激发想象、引导思考,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指导幼儿用清晰、连贯的语言进行讲述,就是“巧答”。重点在于“问”,在层次、步骤和目的中突现一个“巧”字,讲究的是提问的技巧,提问的艺术。“巧问”可以启迪思想,发散思维,有了“巧问”才会有“巧答”,即先启后发。如何才能做到巧问巧答呢?
一、巧问
“巧问”可以启迪思想,发散思维,激发想象,引导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巧问”呢?
(一)新
新,指的是立意新、角度新。新,可以避免思维僵化,激发学习热情。体现在对内容的理解和定位新,即立意新;也体现在提问的插入点新,即角度新。
1、立意新
通俗地说就是旧瓶子新汤药。在这个挑战权威的资讯时代,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要求我们用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处理传统与变革这个问题上,尤其是面对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时,审视、理解、重新定位,是必不可少的,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为我所用。如故事《三只是蝴蝶》,这是个经典的儿童故事,曾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教材沿用多年。故事中三只蝴蝶团结友爱的精神曾教育、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如今,许多地方教材已经不采用这个故事了。本人很欣赏这个故事,认为它情境优美,情节感人,可塑性和创造性都很强,孩子们从中可以感悟到很多东西。于是,本人带领孩子们一同走进了《三只蝴蝶》的世界中,重新理解并构建了一个现代版的《三只蝴蝶》,让这个语言教学中的经典之作重新焕发迷人的光彩。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的做法,没有把侧重点放在颂扬三只蝴蝶的团结一致上,也没有简单地定位为重述,而是大胆地进行了改编、创编,让这个旧瓶子里的汤药换了一个全新的味道。在这样的立意下,本人采用了关键中断法,在故事的中间插入了几个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幼儿的想像。
问题一:三只蝴蝶是好朋友,他们为了能在一起,宁愿淋雨,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
幼儿反应:认为有必要、没有必要和不知道的,各占三分之一。
老师回应:为什么?
认为有必要的幼儿说:“他们是朋友”;认为没必要的幼儿说:“会被雨淋,被雨淋是会生病的”;说不知道的幼儿则摇摆于前二者的观点中,或不明白为什么蝴蝶会被雨淋,她们没有雨伞吗?
问题二:如果不想被雨淋,该怎么办?
部分幼儿回答:可以分开在花朵下躲雨。
老师回应:那三只蝴蝶就得分开了,他们还是不是好朋友呢?
部份幼儿:是。
老师引导:可不可以在雨停后,大家再做好朋友呢?
幼儿反应:可以。
问题三:除了在花朵下躲雨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幼儿回答:可以在叶子下躲雨,在泥洞里躲雨,飞到房子里躲雨……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性问题,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使故事具有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变得更丰富了,同时也符合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2、角度新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存在着模式化的倾向,提问的角度基本上都是针对名称、角色、主要情节及重要对话,把内容肢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这种模式化的提问方式势必形成同样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从而降低幼儿对语言的敏感度,造成一种学习上的疲惫感。应该说,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为了创设更具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本人尝试了一些新的提问角度。
a、逆向式。如果红蝴蝶没有拒绝红花的邀请,黄蝴蝶没有拒绝黄花的邀请,白蝴蝶没有拒绝白花的邀请,情况又会是怎样?
b、后诘式。为什么红、黄、白蝴蝶不能接受红、黄、白花的邀请?
c、发散式。为什么红、黄、白花只邀请同颜色的蝴蝶而拒绝了其他的蝴蝶呢?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躲雨?
孩子们天真可爱,有各种各样新奇的想法。这样,故事的内容更充实了,孩子们的思维、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提高。此外,还引发了幼儿探究昆虫世界的兴趣,实现经验、内容、课程的整合。
(二)巧
“巧”指的是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具有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可以通过提问的主线、语言、次序及运用多种类型的提问来实现。
1、主线。要抓住幼儿最感兴趣的那一点内容作为提问的出发点,作为提问的主线,由此延伸拓展,将整个内容串联起来,形成提问的主线。中班的孩子很喜欢故事《会唱歌的生日蛋糕》里的蛋糕,真神奇。本人就抓住这一点进行拓展性提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延伸拓展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蛋糕?
蛋糕是谁做的?为什么要做蛋糕?有谁来帮忙?……
蛋糕里有什么?
蛋糕里还有什么歌?蛋糕是什么形状的?蛋糕除了会唱歌,还有什么神奇的本领?……
2、语言。语言要规范,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年龄越小越简单。如“三只蝴蝶想到哪里去躲雨?”“红花对三只蝴蝶说了什么?”尽量避免使用双重否定句,以免造成幼儿的误解。此外,还要注意处理好语调、语气、快慢、停顿,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3、次序。提问的先后次序要做到逐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一般先是描述性提问,而后是判断、推理、分析、想象性问题。如这里有什么→ 这是什么→ 为什么,逐层推进。
4、种类。要做到“巧问”,最后还要注意运用各种类型的提问,这是实现“巧问”的具体方法。提问的种类可以分为表层内容性的提问和深层发散性提问。前者包括描述性提问和判断性提问,后者包括推想性提问、分析性提问和想象性提问。其中分析性提问又叫皮亚杰提问,是一种究因式的思考,多用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上。下面以看图讲述《森林的早晨》为例阐述一下这几种提问在实践中的应用。该内容预设目的是幼儿剪贴图片,根据画面内容编故事并讲述。重点在于所编故事的条理性,叙述的顺序从大环境到小环境,再到故事情节。教学难点是情节的完整性,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步,针对画面的景物进行描述性提问:
a、大环境:图上有什么?这是什么地方?
b、小环境:树上有什么?草地上有什么?天空中有什么?还有什么小动物?
第二步,在初步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判断性提问,引导幼儿推想出内容中未点明的时间、地点、角色之间的关系。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季节?小动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步,要求幼儿根据以往经验对内容的细节进行设想。如树上有什么果?什么味道颜色?小刺猬捡到果子后心情如何?它怎么说又怎么做?鼓励幼儿进行各种设想。
第四步,根据设想的结果进行究因式提问,要求幼儿说出设想的理由,使其创编的情节有理可循,合乎逻辑。小房子里的老婆婆为什么躺在家里不出来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谁去帮助照顾老婆婆?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创编了出来,突破了难点。
第五步,展开想象,丰富内容。丰富了这几个小动物,还有谁也来了?他又在干什么?引导幼儿想象出更多的故事内容,使单纯的看图讲述升华到故事创编、文学创作的层面上来,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
二、巧答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巧答不单指幼儿归纳概括思维活动的结果,选择语句表述这一过程,更多的是指老师在这过程中运用提问,给予幼儿的帮助、提示。注意“帮”要适度,以不影响幼儿思维的独立性为前提。老师的帮助应是“顺水推舟”而不是“牵着鼻子走”,其目的是训练、发展幼儿的连贯语言。记得有一次在组织排图讲述《森林的早晨》教学活动中,有个男孩把鸭子贴到了树上,本人没有训斥他胡来或要他重新粘贴,而是提醒他考虑一下鸭子上树的方法、目的。结果这个孩子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鸭子用梯子爬上苹果树摘苹果,鸭子把苹果送给老婆婆,因为住在小房子里的老婆婆病了。鸭子希望老婆婆吃了苹果后,快点好起来。由于幼儿词汇量、生活经验不足,思维的流畅性有待发展,因而幼儿在回答问题表述自己的想法时,经常会有“卡壳”、遗忘的现象出现。具体说来,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帮助幼儿做到“巧答”,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质量。
1、提问结合动作、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如指图提示“在哪里?”,哑剧表演“什么开了”。这样的帮助可以保证幼儿思维的流畅度,从而达到语言的流畅性。
2、递词提示。主要针对上下段落的连接,适当提供幼儿一些关键词语,如先、后、结果、虽然、但是等虚词。可以选择在幼儿回答前做提醒,也可以在其表述“卡壳”时提示,“鸭子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原则是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讲述。
3、提问指导的层次化。这是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即根据不同的原有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进行指导,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下面还是以讲述《森林的早晨》为例说明一下:
a、高: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要求他在描述景物时用上一定的形容词,如“什么样的草地?什么样的苹果?小房子看起来什么样?”,在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要求更多更丰富的情节和内容。一个男孩在形容太阳时是这样说的:“太阳光金灿灿的,照得大地亮堂堂。”一个小女孩在编故事时是这样说的:“一只可爱的小刺猬在树下捡到了许多红红的果子,它赶快把果子运回家,因为妈妈生病在家,正等它找东西回来给妈妈吃呢。”
b、中:要求幼儿运用完整句式来表述,有一定的情节内容,如“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小刺猬在树下捡到了果子,它把果子运回家。”
c、低:要求讲清地点、有什么,能运用句式“有、有、还有”如“在哪里?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在草地上有花、有草、还有树木。”
这样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避免了过去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着的两极现象。
4、提问与其它学习材料相结合。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幼儿发现、找到答案。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当中,幼儿的学习是最直接有效。这些材料包括图片、视听材料、实物操作材料等。如在指导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活动仿编诗歌《小雨点》时,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问题情境“小雨点,落到哪里去了?”, 本人布置了一个充满了大自然情趣的教学环境,准备了各种内容的图画,有大图,有小图(人手1份),有山有水,有动物有人物,可谓丰富多彩。此外,还准备了幼儿操作材料 “小雨点”,雨声及相关音乐、文学作品。幼儿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看、听、想,充分地感受体验,自由地探索想象,仿编出了优美动听的诗歌。如“小雨点,沙沙沙。落到菜地里,地里结出大南瓜。小雨点,沙沙沙。落到田野里,农民乐得笑哈哈。”等。
除了上述几点,要做到巧问巧答,还需要通过巧妙地选择提问的时机(如开头、结尾、中间某个转折处或关键地方),结合其他的教学手势(示范、图解、操作等),溶合其他的教学内容(如唱、跳、画、做等)以及恰当地处理语气、语调、快慢停顿等来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总的来说,巧问巧答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审视和反思,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和理解。在一问一答中,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提高,教师与幼儿关系和谐,师生之间有了情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能力萌发了、建立了、提高了。今后,要进行更多的尝试,把“巧问巧答”这种提问的艺术运用到更宽广的教学领域中去。
手工材料
关键词:提问
- 如何正确回答幼儿的提问 2013/03/01
- 谈幼儿提问培养的教师策略 2013/02/05
- 提问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2013/02/01
-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师互动提问形式如何开展 2013/02/01
- 幼儿园集体活动中的提问对策 2013/01/21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