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师幼互动:幼儿语言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初探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cary 感谢 cary 上传 0人参与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理解,从古至今都是为人师者长期探索的内容和“教”、“授”的最终目的。本人认为,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学习、理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提问可以体现教育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实现难点突破,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幼儿语言教学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做到“巧问巧答”。    
  所谓“巧问”,指的是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有步骤、有目的的提问激发想象、引导思考,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指导幼儿用清晰、连贯的语言进行讲述,就是“巧答”。重点在于“问”,在层次、步骤和目的中突现一个“巧”字,讲究的是提问的技巧,提问的艺术。“巧问”可以启迪思想,发散思维,有了“巧问”才会有“巧答”,即先启后发。如何才能做到巧问巧答呢?    

  一、巧问    
  “巧问”可以启迪思想,发散思维,激发想象,引导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巧问”呢?    
  (一)新    
  新,指的是立意新、角度新。新,可以避免思维僵化,激发学习热情。体现在对内容的理解和定位新,即立意新;也体现在提问的插入点新,即角度新。    
  1、立意新    
  通俗地说就是旧瓶子新汤药。在这个挑战权威的资讯时代,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要求我们用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处理传统与变革这个问题上,尤其是面对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时,审视、理解、重新定位,是必不可少的,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为我所用。如故事《三只是蝴蝶》,这是个经典的儿童故事,曾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教材沿用多年。故事中三只蝴蝶团结友爱的精神曾教育、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如今,许多地方教材已经不采用这个故事了。本人很欣赏这个故事,认为它情境优美,情节感人,可塑性和创造性都很强,孩子们从中可以感悟到很多东西。于是,本人带领孩子们一同走进了《三只蝴蝶》的世界中,重新理解并构建了一个现代版的《三只蝴蝶》,让这个语言教学中的经典之作重新焕发迷人的光彩。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的做法,没有把侧重点放在颂扬三只蝴蝶的团结一致上,也没有简单地定位为重述,而是大胆地进行了改编、创编,让这个旧瓶子里的汤药换了一个全新的味道。在这样的立意下,本人采用了关键中断法,在故事的中间插入了几个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幼儿的想像。    
  问题一:三只蝴蝶是好朋友,他们为了能在一起,宁愿淋雨,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    
  幼儿反应:认为有必要、没有必要和不知道的,各占三分之一。    
  老师回应:为什么?    
  认为有必要的幼儿说:“他们是朋友”;认为没必要的幼儿说:“会被雨淋,被雨淋是会生病的”;说不知道的幼儿则摇摆于前二者的观点中,或不明白为什么蝴蝶会被雨淋,她们没有雨伞吗?    
  问题二:如果不想被雨淋,该怎么办?    
  部分幼儿回答:可以分开在花朵下躲雨。    
  老师回应:那三只蝴蝶就得分开了,他们还是不是好朋友呢?    
  部份幼儿:是。    
  老师引导:可不可以在雨停后,大家再做好朋友呢?    
  幼儿反应:可以。    
  问题三:除了在花朵下躲雨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幼儿回答:可以在叶子下躲雨,在泥洞里躲雨,飞到房子里躲雨……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性问题,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使故事具有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变得更丰富了,同时也符合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2、角度新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存在着模式化的倾向,提问的角度基本上都是针对名称、角色、主要情节及重要对话,把内容肢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这种模式化的提问方式势必形成同样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从而降低幼儿对语言的敏感度,造成一种学习上的疲惫感。应该说,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为了创设更具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本人尝试了一些新的提问角度。    
  a、逆向式。如果红蝴蝶没有拒绝红花的邀请,黄蝴蝶没有拒绝黄花的邀请,白蝴蝶没有拒绝白花的邀请,情况又会是怎样?    
  b、后诘式。为什么红、黄、白蝴蝶不能接受红、黄、白花的邀请?    
  c、发散式。为什么红、黄、白花只邀请同颜色的蝴蝶而拒绝了其他的蝴蝶呢?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躲雨?   
  孩子们天真可爱,有各种各样新奇的想法。这样,故事的内容更充实了,孩子们的思维、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提高。此外,还引发了幼儿探究昆虫世界的兴趣,实现经验、内容、课程的整合。   
  
  (二)巧    
  “巧”指的是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具有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可以通过提问的主线、语言、次序及运用多种类型的提问来实现。     
  1、主线。要抓住幼儿最感兴趣的那一点内容作为提问的出发点,作为提问的主线,由此延伸拓展,将整个内容串联起来,形成提问的主线。中班的孩子很喜欢故事《会唱歌的生日蛋糕》里的蛋糕,真神奇。本人就抓住这一点进行拓展性提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延伸拓展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蛋糕?    
  蛋糕是谁做的?为什么要做蛋糕?有谁来帮忙?……    
     
    蛋糕里有什么?    
  蛋糕里还有什么歌?蛋糕是什么形状的?蛋糕除了会唱歌,还有什么神奇的本领?……    
     
  2、语言。语言要规范,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年龄越小越简单。如“三只蝴蝶想到哪里去躲雨?”“红花对三只蝴蝶说了什么?”尽量避免使用双重否定句,以免造成幼儿的误解。此外,还要注意处理好语调、语气、快慢、停顿,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3、次序。提问的先后次序要做到逐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一般先是描述性提问,而后是判断、推理、分析、想象性问题。如这里有什么→ 这是什么→ 为什么,逐层推进。    
  4、种类。要做到“巧问”,最后还要注意运用各种类型的提问,这是实现“巧问”的具体方法。提问的种类可以分为表层内容性的提问和深层发散性提问。前者包括描述性提问和判断性提问,后者包括推想性提问、分析性提问和想象性提问。其中分析性提问又叫皮亚杰提问,是一种究因式的思考,多用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上。下面以看图讲述《森林的早晨》为例阐述一下这几种提问在实践中的应用。该内容预设目的是幼儿剪贴图片,根据画面内容编故事并讲述。重点在于所编故事的条理性,叙述的顺序从大环境到小环境,再到故事情节。教学难点是情节的完整性,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步,针对画面的景物进行描述性提问:   
   
  a、大环境:图上有什么?这是什么地方?    
  b、小环境:树上有什么?草地上有什么?天空中有什么?还有什么小动物?    
  第二步,在初步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判断性提问,引导幼儿推想出内容中未点明的时间、地点、角色之间的关系。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季节?小动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步,要求幼儿根据以往经验对内容的细节进行设想。如树上有什么果?什么味道颜色?小刺猬捡到果子后心情如何?它怎么说又怎么做?鼓励幼儿进行各种设想。    
  第四步,根据设想的结果进行究因式提问,要求幼儿说出设想的理由,使其创编的情节有理可循,合乎逻辑。小房子里的老婆婆为什么躺在家里不出来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谁去帮助照顾老婆婆?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创编了出来,突破了难点。    
  第五步,展开想象,丰富内容。丰富了这几个小动物,还有谁也来了?他又在干什么?引导幼儿想象出更多的故事内容,使单纯的看图讲述升华到故事创编、文学创作的层面上来,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 

    
  二、巧答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巧答不单指幼儿归纳概括思维活动的结果,选择语句表述这一过程,更多的是指老师在这过程中运用提问,给予幼儿的帮助、提示。注意“帮”要适度,以不影响幼儿思维的独立性为前提。老师的帮助应是“顺水推舟”而不是“牵着鼻子走”,其目的是训练、发展幼儿的连贯语言。记得有一次在组织排图讲述《森林的早晨》教学活动中,有个男孩把鸭子贴到了树上,本人没有训斥他胡来或要他重新粘贴,而是提醒他考虑一下鸭子上树的方法、目的。结果这个孩子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鸭子用梯子爬上苹果树摘苹果,鸭子把苹果送给老婆婆,因为住在小房子里的老婆婆病了。鸭子希望老婆婆吃了苹果后,快点好起来。由于幼儿词汇量、生活经验不足,思维的流畅性有待发展,因而幼儿在回答问题表述自己的想法时,经常会有“卡壳”、遗忘的现象出现。具体说来,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帮助幼儿做到“巧答”,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质量。    
  1、提问结合动作、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如指图提示“在哪里?”,哑剧表演“什么开了”。这样的帮助可以保证幼儿思维的流畅度,从而达到语言的流畅性。    
  2、递词提示。主要针对上下段落的连接,适当提供幼儿一些关键词语,如先、后、结果、虽然、但是等虚词。可以选择在幼儿回答前做提醒,也可以在其表述“卡壳”时提示,“鸭子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原则是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讲述。    
  3、提问指导的层次化。这是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即根据不同的原有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进行指导,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下面还是以讲述《森林的早晨》为例说明一下:    
  a、高: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要求他在描述景物时用上一定的形容词,如“什么样的草地?什么样的苹果?小房子看起来什么样?”,在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要求更多更丰富的情节和内容。一个男孩在形容太阳时是这样说的:“太阳光金灿灿的,照得大地亮堂堂。”一个小女孩在编故事时是这样说的:“一只可爱的小刺猬在树下捡到了许多红红的果子,它赶快把果子运回家,因为妈妈生病在家,正等它找东西回来给妈妈吃呢。”    
  b、中:要求幼儿运用完整句式来表述,有一定的情节内容,如“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小刺猬在树下捡到了果子,它把果子运回家。”    
  c、低:要求讲清地点、有什么,能运用句式“有、有、还有”如“在哪里?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在草地上有花、有草、还有树木。”    
  这样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避免了过去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着的两极现象。    
  4、提问与其它学习材料相结合。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幼儿发现、找到答案。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当中,幼儿的学习是最直接有效。这些材料包括图片、视听材料、实物操作材料等。如在指导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活动仿编诗歌《小雨点》时,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问题情境“小雨点,落到哪里去了?”,  本人布置了一个充满了大自然情趣的教学环境,准备了各种内容的图画,有大图,有小图(人手1份),有山有水,有动物有人物,可谓丰富多彩。此外,还准备了幼儿操作材料 “小雨点”,雨声及相关音乐、文学作品。幼儿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看、听、想,充分地感受体验,自由地探索想象,仿编出了优美动听的诗歌。如“小雨点,沙沙沙。落到菜地里,地里结出大南瓜。小雨点,沙沙沙。落到田野里,农民乐得笑哈哈。”等。    
   
   除了上述几点,要做到巧问巧答,还需要通过巧妙地选择提问的时机(如开头、结尾、中间某个转折处或关键地方),结合其他的教学手势(示范、图解、操作等),溶合其他的教学内容(如唱、跳、画、做等)以及恰当地处理语气、语调、快慢停顿等来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总的来说,巧问巧答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审视和反思,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和理解。在一问一答中,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提高,教师与幼儿关系和谐,师生之间有了情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能力萌发了、建立了、提高了。今后,要进行更多的尝试,把“巧问巧答”这种提问的艺术运用到更宽广的教学领域中去。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鸡鹰之斗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