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主题课程 ”创设“自由探究空间”
——浅谈实施主题探究活动的思考与体会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主题课程教学已成为幼儿园的主要课程模式。整个课程是帮助幼儿通过自己主动、积极的实际操作、探讨,真正对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了解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能力与各种教育资源互动来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经验和能力得到提升,获得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即丰富了幼儿的区域活动内容、又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从而培养幼儿探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兴趣 探讨 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主题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很多幼儿园的课程模式。所谓的“主题探究活动”是由一个或一群孩子对他们所关心的某个主题进行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活动。在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对某个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幼儿会对将要研讨的主题提出相应的问题、假设、推断等,并带着问题进行收集资源、实地观察、实验求证等活动。整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帮助幼儿通过自己主动的、积极的实际操作、研究、探讨,真正对某一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能力与各种教育资源互动来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经验和能力得到提升,获得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即丰富了幼儿的区域活动内容、又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从而培养幼儿探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进行探究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
1.主题的选择与确立
在选择主题时,应从孩子兴趣的估计及自身的臆想来决定设计什么。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出现孩子兴趣被教师的意图所控制,教师的预期目标与孩子的实际表现背道而驰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应把选择主题的权利还给孩子,主题来源于孩子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倾向及学习需要,并结合教师对其的价值判断,将孩子偶发的兴趣随着活动的深入发展变成理智的兴趣,成为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持久地延续下来,并且不断在生活中得到延伸。
2.活动的选择与轮换
在进行主题探究活动的最初阶段,是根据主题网络所列举的每一个活动,对所有幼儿都均衡的进行轮换。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孩子在某一个探究活动中的兴趣是有差异的,有的幼儿会“拒绝”或“消极怠工”,继而显得无所事事。但是这时教师更应正视这一差异性,真正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同一主题中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探究,生成新的活动:
(1)主题活动课程源于孩子的生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活动中,根据当前主题的需要和孩子们的兴趣,生成新的活动区,幼儿在这些区域里充分表现和大胆创造,语言、交往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如在“和书交朋友”主题活动中,老师根据幼儿兴趣及此主题活动进展需要,一起生成新的活动区:动物图书馆、新华出版社等。在生成新的活动区开展过程中,师生一起制作图书馆的“借书证”时,教师及时指导大家讨论证的大小、式样、内容并人人动手制作。孩子们还从家里带来许多书籍,每人都可以从“馆长”那里登记借书;随着对书的了解,孩子们有了制作书、编辑书的愿望,于是“新华出版社”诞生了,在编制过程中,书的内容(图画、文字)、封面(画面、书名)、页码都需要观摩、对比、讨论、学习和具体操作。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能力、知识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他们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2)注重课程弹性化,建构主题活动网络图,实施整体教育。
在编制课程时应是发展的、连续的,而不是孤立的。设制富有弹性的课程,编制课程时,一切是以儿童的生活、智力、身体互相联系发展并适应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注重在活动中,先拟定必须的课程,但临时也可变更,针对这一特点预设主题活动网络图。
3.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处于动态的过程中,活动的第一阶段以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为主,通过各种表征手段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所在,来确立第二个阶段要研究的重点,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表现不断调整原有的思路,在动态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能更主动地互动,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和安排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如在进行《植物》的主题时,幼儿第一次画树叶的作品全是从平面来表现的,根据这一情况,引导孩子从自己的作品中反思存在的问题并设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树叶并用线描来表现”这个活动,使孩子明白了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才能有更全面地了解。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又发现孩子对树的各个部分构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及时调整下面的活动,设计了“观察及认识各种树的记录”的活动,在分享交流记录时,孩子们比一比哪种方法记录既清楚又简便,最后通过孩子自己的讨论得出了答案,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东西,更多的是各种能力的发展。
二、对学习环境的要求
1.主题课程与区域活动内容及班级环境应融为一体,让孩子成为环境的真正主人
新《纲要》指出“环境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注意体现教育进程及幼儿发展状况”,因此,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遵循在环境创设中始终坚持“儿童参与”的原则,力求主题课程与区域活动内容和班级环境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班上的区域活动与主题课程及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主题活动内容日趋丰富,进展也更深入了,孩子们作为环境的主人,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高。陈鹤琴先生说过:“以学生的成绩来布置环境最适当、最有意义”。儿童画的图画、剪的剪贴、做的纸工、泥工和其他手工,都应该陈列出来,这样,孩子们在这艺术的环境中尽情地表现自我,主题活动的内容也在区域活动中得到了丰富和延伸。
2.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满足幼儿不同的需要
在材料的提供要注重三方面因素:一是尽量少提供过于现成的材料,以免降低学习的价值。二是尽量多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各种想法的材料。如:在准备数学区“认识数字”材料时,我们投放了大量的图片、连线卡、扑克牌等,在科学区我们和孩子一起制作、投放了不同的电路样板,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多种材料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策略。三是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是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的有效保证。
三、充分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实现各活动区之间的互动。
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课堂转移到社会各个角落,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
在进行主题探索活动中,我们把教育资源从园内延伸到社区乃至社会,从教师、同伴延伸到家长。如:在进行《图书》主题时,通过家长的帮助,我们带孩子到慈云图书馆,自己选购喜爱的图书,自己去收银台付款,和图书馆的营业员交流,体验到被社会尊重的感受。
2.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多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教师在实施主题课程的教学情况。在活动中还可以邀请家长为班级的主题活动提供和寻找所需的各种材料。家长的种种帮助,会是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最有力的保障。如“叶子”主题中,孩子与家长一起制作“温暖叶”,父母和孩子利用双休日一起寻找不同的叶子,他们采来自己喜爱的树叶,回家后与父母一起制作:叶子名称、采集地点、采集人、叶子的作用等,有的还配上照片、儿歌。“温暖叶”处处体现着幼儿与父母亲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把这些“温暖叶”塑封后放在活动区,让孩子们传阅、参观、介绍并为其它区域活动所使用。
四、通过主题活动课程教学形式,幼儿获得了更多的成长
在主题教学中,教师把尝试和操作的主体还给了幼儿,通过富有启发性的开放式问题引导和鼓励幼儿动手探寻,使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
1.在教学中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学习,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主题教学中问题的结论是由幼儿与同伴、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共同探究而来的,因此在幼儿的学习特点上不再表现为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经验,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主体意识。在主题教学中,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都体现了幼儿主动性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在教学中,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和持久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学习的内容是追随幼儿兴趣设计的,因此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更加投入,对于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和疑问更加愿意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幼儿的有意注意的时间和强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在《桃树下的小白兔》主题中,对于故事的筛选必须要形成共同的评价标准,对表演中的角色分配以及表演需要哪些道具、以及道具如何制作等都必须要进行分工和配合,等等方面都让幼儿直接面对这些问题,通过引导幼儿讨论,使幼儿在无形中增强了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在新《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充分发挥主题活动课程给幼儿在学习上所带来的快乐。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的成功、创造和进步,积极把孩子们零星的收获进行归纳和总结,善于在孩子们中间投下一粒粒能激起千层浪的小石子,让他们去探索、发现和创造,同时教师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着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浅谈对幼儿主体探究活动的一点体会》 杨敏
手工材料
关键词:主题墙
- 让主题墙饰与幼儿“对话” 2013/04/21
- 幼儿园春天主题墙设计 2013/03/05
- 本土特色主题墙饰欣赏 2013/02/27
- 如何让幼儿与“主题墙”对话 2013/02/17
- 浅谈幼儿园主题墙创设的有效性 2013/02/05
-
暂无...